•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經濟論文>經濟學理論論文>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

    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

    時間:2023-06-29 00:21:30 經濟學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1

      摘要: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變遷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一直是經濟史上一個長盛不衰的熱點。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對理解中國古代歷史變遷內在邏輯有莫大幫助,更對今天的區域協調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本文從客觀史實出發,結合前人成果,淺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變遷過程、原因、影響、意義及啟示。通過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變遷的研究,為今天的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歷史經驗。

      關鍵詞:

      經濟重心、重心南移、南方

      一、何謂經濟重心變遷

      “重心”是物理學名詞,系指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經濟重心,是指某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很大。至于其標準,各學者觀點不一,主要是根據其自身工作實踐提出。寧志新以戶口、人丁、墾田、租賦的數值及比重為標準,杜玉文以人口、商品經濟、對外貿易、自然環境為標準。

      鄭學檬、陳衍德提出以下三條標準:

      “第一,經濟重心所在地區生產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超過其他地區,具體表現為:人口眾多,勞力充足;主要生產部門的產量與質量名列前茅;商品經濟發達。

      第二,經濟重心地區所在地區生產發展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不只是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居優勢地位,而是持續占優勢的趨勢,就是說其優勢為后世所繼承。

      第三,新的經濟重心取代了舊的經濟中心后,封建政府在經濟上倚重新的經濟中心,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

      筆者認為,程民生以區域經濟的發展、人口、土地、勞動力素質、自然環境和商品經濟為標準的做法較好,一方面與鄭學檬、陳衍德所提標準相近,另一方面吸收了寧志新對數據的關注。但筆者對程教授認為不適合南宋以降的部分提法持有不同看法。事實上,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間的關系在南宋后反而較先前更為復雜,二者之間雖相互分離但其政治關聯卻更加密切。

      經濟重心變遷中,又以經濟重心南移最為重要。這其中又牽涉到南北方的分界,地理學上的南北分界線在秦嶺—淮河一線,以此劃分經濟史中的南北方沒有多大疑義。但問題在于各自的邊界,筆者認為北方地區應以長城作為其北界,長城作為農牧分界線將牧區與種植業區分開,而我們討論古代經濟重心毫無疑問是從農業區考慮(古代經濟重心首先是農業生產重心、糧食生產重心);而南方地區的西界,筆者認為應劃在一條北段在成都平原、南段在云貴高原東緣的線以西區域。寧志新曾質疑鄭、陳將四川及云貴地區排除在江南地區外,排除四川可能是因為不屬于狹義上的江南,但排除云貴則較好理解,一是因為對云貴地區的實際控制(改土歸流)是自元以后的事,相對晚近,此時經濟重心業已南移;二是古代這一地區的經濟在南方中的地位也不高。

      二、經濟重心變遷過程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變遷經歷了一個先在北方東西搖擺,后再緩慢向南,最終確定在南方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尤以南移是最為重要的。

      (一)遠古至秦漢

      遠古時黃河中下游流域處于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湖泊密布、河流縱橫,黃河水“時至而去,則填淤肥美,民耕田之”,帶來了大量疏松、具有一定天然肥力的黃土,由此黃河流域成為我國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夏商之時,經濟重心位于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地區,這從夏商古都遺址的分布可以看出來。夏商兩部族正是仰仗著自己的經濟優勢,成為當時的政治中心。隨著文明的擴散,農業開發主要向著兩個方向擴散,向東擴展至華北大平原與向西開發關中平原。在此條件下,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周人大力發展農業,最終東進滅商建立周朝。如果沒有發達的農業作依托,周人不可能完成東進大業并長久統治中原,從側面反映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中是當時中國經濟的重心。

      但由于氣候、井田制破壞等各種原因,關中的經濟重心地位不斷削弱,并以平王東遷洛邑為標志喪失其地位。由此開始了華北平原作為經濟重心的時期,其最發達處,仍屬三河地區。值得注意的是,華北平原農業此時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雖戰亂頻繁但一直在發展,在春秋直至戰國前期始終牢固占據經濟重心地位。

      繼周人后占據關中的秦人以畜牧起家,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充分利用關中自然條件,直至商鞅變法后,關中才再一次展現其發展潛力。以鄭國渠為例,渠成后“收皆畝一鐘”,關中成為旱澇保收的沃野,“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從諸多歷史事件中,我們也能看出此時關中的經濟重心地位,從滅秦過程中圍繞關中的歸屬發生的一系列爭奪,到劉邦最終定都長安,無不顯示出關中的重要地位。生活在關中鼎盛期的司馬遷才會寫下“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但西漢時期是關中作為中國經濟重心的頂點。關中雖有“八百里秦川”,但在西漢時便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要,需要大量漕運供給,西漢一朝的最高值為一年400萬石。關中在經歷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巨大破壞后元氣大傷,人口銳減致使農業生產長期無從恢復,加之其地緣影響長期受游牧民族威脅,不僅喪失了政治中心地位,還喪失了經濟重心地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關東地區穩步發展,不僅成為農業中心,更匯聚全國多個商業、手工業中心。關東農業的發展與人口密集有莫大關系,全國60%的人口集中于關東,出現“內郡人眾,水泉薦草不能相贍”的現象。一方面使其在農業開發廣度與深度上有所發展,另一方面刺激其手工業發展。最終吸引政治中心遷往關東,并且重新成為經濟重心。

      江南地區長期落后,在西漢中期仍是“丈夫早夭”“亡千金之家”之地。但已經顯示出開發的曙光。如建武初,王景到任廬江太守后“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在江南的應用很快就顯示其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時期,在此期間戰亂頻繁,經濟屢遭嚴重破壞。在此過程中,南北方分化明顯。

      北方地區普遍遭受嚴重破壞。尤以關東地區破壞最為嚴重。(www.annahuzar.com)關東地區經歷東漢末年戰亂后成為“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之地,而此后的戰爭愈演愈烈,甚至“無月不戰……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關西地區原已蕭條下去,戰爭的劫難更使其陷入絕境。西晉在長安的最后歲月中戶不滿百的慘狀,反映關西衰落至極。而西北地區,多割據政權下戰爭破壞力也不小,北魏末年的戰亂使“崤、潼已西,煙火斷絕”。

      但在長期戰爭的間隙,統治者也會想方設法的恢復經濟。曹魏采取屯田制,將流民與土地相結合,恢復發展了北方經濟,為之后西晉統一全國提供了經濟基礎。西晉實行占田制,形成了短暫的“太康之治”。五胡十六國中也不乏勸課農桑的`君主。最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均田制成為了此后近300年間的土地制度,它使得北方得以重新匯聚起統一全國的力量。

      雖然北方屢遭戰爭破壞,但北方農業從戰爭中恢復的速度也十分驚人,稍加時日便可積聚起大量財富。反觀南方,相較北方戰爭雖少,但只要有一次戰爭摧毀就在很長時間內一蹶不振,例如元嘉之治被元嘉北伐摧毀,侯景之亂將江南殺戮一空。雙方從戰爭中恢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雖然北方屢遭戰爭破壞,但經濟重心仍在北方,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戶口,統計資料表明北魏最盛時戶口數“已恢復并超過東漢時的水平”;二是技術,《齊民要術》表明當時黃河中下游農業技術依舊先進。南方雖少有戰亂,一直處于開發中,但其開發仍處初級階段,并且其開發區域僅限于長江下游,中游地區及更南的地區尚未得到更多開發,雖屢有北方流民補充,但戶口及人口增長依然十分緩慢。

      南方經濟發展優于北方之處僅在商業與手工業的部分部門,如青瓷制造。大土地所有制及固化的稅賦制度制約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不利于農業再生產。

      (三)隋唐五代

      隋代的繁榮從其巨額的糧食倉儲中可見一斑,而從糧倉的分布我們可以看出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平原仍舊是中國經濟重心。從統一后對江南十年采取免除勞役的優惠政策可以看出,江南的地位仍處于輔助作用!端鍟さ乩碇尽分械慕蠌V大地區仍舊落后荒涼、生產能力低下,整體上依然不能和北方相比。雖有揚州等發達部分,但其面積狹小,比重不大。

      唐代中期,北方地區經濟達到鼎盛。關東地區在恢復和平后興修水利,保持著農業的領先地位,承擔著向關西輸送漕糧的重任。關西地區在政治中心回歸后重新發展起來,經濟地位有所恢復,但依然面臨著缺糧的窘境。一旦遇到災年,皇帝就得做“逐糧天子”,就食洛陽。而西北地區則達到了其自身歷史上的最高峰,甚至在史書上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記載,雖有疑義,但其發展是歷史事實,不過其環境已開始惡化。

      農業領域如此,其他領域亦是。手工業中,北方的官營絲織業代表著唐代的最高水準,南方絲織業的發展是唐宋之際絲織業生產的重要變化。畜牧業因自然條件與戰爭需要,在北方發展得同樣繁盛。

      南北方經濟發展的分水嶺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北方地區遭受了又一場浩劫,雖然這一地區經常有此劫難,但安史之亂給中國古代政治格局、國防格局及經濟格局造成了深遠的破壞。一是喪失了發達的隴右地區,西北國防失守,使得關中再度受到外部威脅而沒有安定環境,再度衰落;二是唐朝中央政府喪失對河北等傳統經濟重地的控制權,唐朝中央必須仰仗江南財賦維持日常運轉。正是依賴著江南的財賦,唐朝才在安史之亂后又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統治。

      正是在唐末,首次出現了“揚一益二”這一反映南方地區富庶的俗語,這反映出時人對經濟重心變遷最直觀的的認知。

      五代時,北方政權更替頻繁,南方政權大都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使得自安史之亂以后的南北方分化趨勢延續下來。為最終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兩宋及以后

      北宋時,受制于唐后期以來的國防格局,北方地區發展環境惡化,河北地區不復唐時繁盛,又逐漸受制于泛濫的黃河,自然條件轉壞。

      此時的南方則已全面超越北方,在農業、手工業、商業上都占據主要地位!疤K湖熟,天下足”,南方成為漕糧的主要供應地;南方經濟作物的品種與產量均多于北方,不僅供應本地,更行銷北方乃至遼夏;南方制瓷業崛起了景德鎮等一批名窯;商業都會的數量遠超北方。種種跡象表明,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但南方經濟發展并非所有地區一帆風順,四川地區受北宋初年叛亂影響發展遲緩,東南地區在北宋末年受新舊兩黨斗爭政策變動影響較大。

      靖康之難后,北方遭受嚴重破壞,后又遭金人“刷地”有過人口大減、農業衰退的時期,但隨后又重新發展趕上或超過北宋水平,后又受蒙古軍隊野蠻屠城影響遭受又一次破壞;相較之下,南方地區在阻擋了南下金軍后有著一百多年的穩定,但其經濟發展呈現出衰退趨勢,不如北宋時,原因同南朝時一樣,受大土地所有制影響。加上本已是政府財賦主要來源地,宋室南渡后財政負擔全部加于南方,南方經濟負擔更加沉重。

      明代初期,為恢復北方農業,開始了大槐樹移民,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但除河南地區稍好外,北方其余地區經濟均走向衰落,這種衰落不是絕對值上的下降,是相對而言,北方發展乏力,在人口、土地、糧食產量上持續落后于南方。南方孕育出了些許的資本主義生產因素,并且南方地區間的分工更加明顯,由“蘇湖熟,天下足”轉變為“湖廣熟,天下足”,江浙地區成為對外貿易重地。

      清代基本延續明代發展態勢,不同的是其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海禁政策將對外貿易限制于廣州一地,北方政治中心對南方資源的依賴,達到頂點,這從清代幾次對待大運河被切斷的反應中可見一斑。

      三、經濟重心變遷原因

      經濟重心變遷,尤其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傳統說法中最普遍的是戰亂致使人口南遷,南遷人口挾先進生產技術開發南方說。但這種說法為王大建質疑,王大建質疑南遷人口中的多數并非普通勞動者,而多數是士兵及世家大族,并且他們所掌握的生產技術不適應南方自然條件。

      王大建主張是社會文化上的原因造成了南北方經濟分化,北方重農,并且是過度重農,致使自然環境因過度開發而不斷惡化,突出例子就是黃河泛濫次數不斷增加。而南方,因自然條件優于北方,起初南方并不如北方般重視農業,很早南方便發展起了其他行業,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其他行業日益超過農業成為南方經濟主要支柱。

      王大建指出,北方經濟地位衰落也是傳統農業自身發展受制于生產技術的結果,數據顯示,北方農業在唐代時便已達到其自身巔峰,產量已無太大增長空間。在此之后為擴大產量而采取的開墾反過來威脅保持現有產量。

      韓茂莉對王大建的質疑有不同意見,認為南遷人口不可能不去適應江南環境,至于生產技術早晚也會改造以開發江南。并且她認為是北方移民帶來的復栽技術提高了南方土地利用率。

      除此之外,單項因素說法還有地理環境差異與變化說、農業經濟自身發展說、生產關系落后說等,但諸論者均不會簡單主張單因素說,多會強調綜合因素,突出一個主要因素。

      筆者認為,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自然條件的惡化。小農經濟雖然脆弱,但也有韌性,恢復起來很快。但在我國氣候逐漸走向冷干的大背景下,北方水熱條件轉差,加之黃河泛濫,使得農業產出增長乏力。進而無法養活更多人口。南方的自然條件逐漸改善,加之南方社會環境較北方穩定,使南方逐漸超過北方并占據各方面的壓倒性優勢。

      四、經濟重心變遷影響及意義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變遷,特別是南移,影響原重心與現重心的方方面面,意義深遠。下面從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角度進行闡述。

      (一)政治

      經濟重心變遷對某一地區政治影響,最直接的就是其關注度的變化。江南地區從蠻荒之地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變化,就是對此最好的注解。關注度之后,是各地區間政治話語權的變動。唐后期二王八司馬事件,反映南方士人集團已經登上了北方中央的政治舞臺,在宋朝,經歷短暫的沉抑后,南方士人搶灘中央,北宋末年的黨爭中以地域劃分形成的多個朋黨中,來自南方的居多。在明代更是如此,內閣首輔大多出自南方,尤以江西居多。越往后越難看到北方士人主導中央政治的情況。

      最明顯的影響,莫過于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一定程度上,二者相分離是歷史的進步,它說明政治控制力強化;但另一方面,它使得經濟重心的政治地位受到政治中心的某些壓制,致使其發展空間受限,必須優先服務于政治中心。

      (二)經濟

      最明顯的,莫過區域開發。經濟重心變遷不斷開發新的區域,使得區域間發展趨向均衡。經濟重心南移開發了南方廣大丘陵山地,發展了經濟作物種植,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產品。

      漕運,前所未有的成為了朝廷維持運轉的生命線。隋代大運河修成后各朝無不極其重視漕運,當漕運切斷時,中央政權面臨生死存亡威脅。所以為維持漕運暢通,不惜在黃河泛濫時犧牲黃河沿線不堵決口。這也使得江南背負了沉重的稅賦,北方政治中心從江南吸收了大量資源,在運輸過程中的消耗就足以驚人。

      (三)文化

      經濟重心變遷反映在文化上,便是文化名人的籍貫分布發生重大變化。南北方文化名人比例從北方幾乎占絕對優勢到后來完全顛倒,這一過程也正是南方逐步發展直至超越北方的過程。

      除了文化名人外,還有一個指標值得關注——科舉進士錄取名額。在宋代,便已出現南北方名額失調問題,明洪武時南北榜的出爐更是為了平衡南北間差距。對南方科舉錄取名額的限制凸顯南方文教的興盛與北方文教的沒落。顧炎武才會在評價北方時說“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一曰人荒”。

      (四)社會

      從時下敏感的地域歧視中,我們就能看出經濟重心變遷的影響。地域歧視從來就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在古代就是一個常見現象。據陳寅恪、周一良等人的研究,魏晉以后,中原人常常咒罵南方人為貉子或貉奴。出于自卑的心理,吳地人企慕中原,仿效北方的洛下風習。與此同時,南朝士大夫鄙夷江淮以北之人,稱之為“傖楚”。北方人的自信,來自于北方的經濟實力。

      北人眼里有南人自魏晉始,北人對文化優勢地位深感憂慮在兩宋。北宋時期,南北士大夫相輕之風極為盛行,北人視南方為“下國”,而南人則視北人為“傖夫”。自南方超越北方后,北方人面對這種地域歧視就顯得弱勢許多。

      時至今日,這種相互間的地域歧視我們依然非常熟悉,并且還附加上了更多其他因素,但無論如何演進,其根本仍是各地區經濟實力的差異。

      五、對今日的啟示

      歷史上的經濟重心變遷,更多不是出自經濟發展自發選擇的結果,而是以無數生命與財富的毀滅為代價的。比生命與財富的毀滅更為嚴重的,是對原重心環境的破壞。中國北方的衰落,一定程度上就是自身環境被破壞后無法恢復的結果。所以,要想實現北方地位的復興,恢復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是先決條件。

      除此之外,必須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南方在東漢后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北方流民的先進生產技術,在此后的發展中依賴的也是手工業技術進步。各區域要想占據經濟發展有利位置,必須將最先進的科技成果運用于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民生.中國北方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M].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3.

      [3]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M].山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4]寧志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問題淺論[J].河北師院學報,1994(3).

      [4]王大建、劉德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討[J].文史哲,1999(3).

      [5]韓茂莉.論北方移民所攜農業技術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J].中國史研究,2013(4).

      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2

      【摘 要】

      經濟史所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不好掌握,縱橫交錯不易分析,中外經濟跳躍性大且豐富繁多,加上地域跨度、數字累計、類別瑣碎,都使中學的經濟史教學極為困難。文章試圖以《原始氏族公社》、《春秋戰國社會經濟》、《兩漢社會經濟發展》、《唐社會經濟發展》、《明代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等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對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教與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

      古代經濟;教學;實踐;研究

      一、中國古代經濟史中所貫穿的基本理論

     。ㄒ唬┥a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終極動力

      如教材敘述原始社會發展時突出作為生產力的最活躍因素。即生產工具的變革,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北京人使用打制舊石器,山頂洞人開始使用磨制新石器,生產力有了提高,社會組織也就從原始人群轉化為以血統關系組成的固定的集團。半坡時期是人類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石器種類不斷增多。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了社會結構的變革。原始農業、畜牧業使生活更為豐富。夏商時期銅器使用,使人類從無階級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到春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井田制瓦解,中國進入封建社會。

     。ǘ┙洕F象之間的縱橫關系

      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橫的聯系,這是指同一時期中各種經濟現象(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是縱的聯系,指不同歷史時期先后相承的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講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是要讓學生了解:社會經濟是一個總體,彼此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讓學生把握可經濟發展規律,才能學好經濟史。

      在介紹經濟現象橫的聯系時,要說明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聯系。由于農業生產力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有剩余,使得部分人從農業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等?梢,農業是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基礎。反過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又推動農業進步。鐵制農具的使用就是最好的證明。戰國時期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鐵制農具,促進手工冶鐵業發展;冶鐵業發展又為農業創造出大量更為先進的農具,為興修水利、開坑種植提供便利條件,又推動農業生產;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為商業繁榮打下基礎。由此說明:在古代社會經濟生活中,三種產業的發展相互促進、推動。

      在介紹經濟現象之間縱的聯系時,要說明每一種經濟現象先后相承、依次發展的演變過程。如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大地主田莊、屯田和均田、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地丁銀等經濟現象。

     。ㄈ┙洕、政治、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經濟、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教師要通過具體的史實和有關材料,深入淺出說明彼此之間聯系。各國變法運動是在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出現的情況下而發生的(商鞅變法);于此同時,各國封建政權的建立和變法運動又給封建經濟發展開辟道路(戰國經濟的發展)。而當地主階級掌有政權后,新舊勢力斗爭依然存在,各階級思想家從不同階級立場出發,提出了不同主張,于是在思想文化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上的百家爭鳴又影響和推動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韓非的主張對秦統一后的政治和經濟產生的影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的教學方法

     。ㄒ唬┲v清經濟制度演變的來龍去脈

      中學教材中,經濟發展史往往涉及土地制度及賦稅制度演變,涉及到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狀況。涉及面較廣、內容較多、頭緒繁雜,學生不易掌握,容易造成概念上混淆。在講述時,應注意幫助學生弄清來龍去脈。認清發展線索。

      我國土地制度演變過程充分說明這個問題。我國奴隸制度社會盛行的是井田制為主的土地國有制,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進入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出現土地國有、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所有三種形式。三者圍繞爭奪土地和人口展開激烈斗爭。我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演變過程,實質上是封建大地主所有制不斷發展和鞏固的過程,封建大地主把國有土地和自耕農地變為大地主私有制的過程貫穿了整個社會歷史之中。東漢大地主田莊出現,南朝大地主“封山占水”、唐朝后期貴族、官僚和大地主較普遍的建立莊園,明朝后期皇、莊園遍布全國,都是封建大地主私有制發展的具體表現。同時,同土地制度相聯系的賦稅制度也隨著土地所有制的變化而變化。賦稅制度也存在演變過程:從春秋時期魯國“初畝稅”、唐朝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到明朝“一條鞭法”和清朝地丁銀制,清晰看出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發展的線索。這一線索貫穿賦稅征收的根據從以人丁為主逐步轉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賦稅形式逐漸以勞役、實物為主轉向以銀錢為主。它反映封建社會農民在封建生產關系中身份地位的提高和依附關系的削弱。

      講述經濟史,應適當引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歷史材料,讓學生在閱讀相關材料的歷史背景,并能據此勾勒出當時的經濟生活場景。例如:在初中講述中國古代灌溉工具時,我們在課前出了一道題:在我國唐朝,勞動人民創造了一種新的灌溉工具筒車。這一提水工具安置在田邊小河里,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與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決勝人力!闭埜鶕厦娴奈淖謹⑹鲞M行想象,并畫出這種灌溉工具(男生成績更為突出)。給學生提供再現經濟生活形象的材料,教師可從考古發現、史書、相關文獻中去搜集,然后向學生展示,這樣會更易于學生對某一時代經濟現象產生想象,從而獲得正確的歷史概念。

     。ǘ⿲滩闹鞋嵥、零散的經濟史進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建構知識框架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要把知識進行排列組合,形成知識系統。在講述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的內容時,大家會感到內容龐雜、瑣碎。教師可以從農具、耕作栽種、農作物、水里灌溉、對土壤的認識利用幾方面發展線索,在宏觀把握基礎上,對有關內容進行恰當處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論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變遷】相關文章:

    論秩序與歷史變遷08-17

    論學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02-22

    論學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08-07

    論學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轉移08-17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08-17

    論奧運經濟08-05

    論布依族民歌文化變遷08-18

    農民經濟觀念的變遷與小農理論的反思02-20

    論虛擬經濟的特征02-20

    論大眾文化與媒介教育的范式變遷02-23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