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武祥:什么阻礙上市公司業績增長
近年來上市公司有幾大現象是值得關注的:一是上市后的業績指標顯著下降。二是募集資金投向變更遞增;三是上市公司投資多元化傾向明顯,許多公司從價值創造型企業變成了價值評估型企業(投資管理公司);四是控制權轉移、資產置換與主業變更頻繁;五是企業上市后股價整體走勢兩年內強于大盤,兩年后弱于大盤。
不可否認,這些現象背后有外部環境變化的因素。但也凸現出我國股票市場和上市公司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從企業的角度看,之所以產生上述幾大現象,主要是企業普遍面臨著發展瓶頸,企業把主業做大、做深、做出差異化的空間很小。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國內企業受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在規模上難以實現強強聯手;另一方面,在技術上真正有高科技含量的產業很少,產品、服務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其次,我們還應該從證券市場方面找原因。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主要體現在支持增長,限制過度投資和重組過度能力上。而我國證券市場的這些功能發揮得還不夠。
一是沒有發揮出控制權市場整合行業競爭結構、退出過度能力的經濟功能。早期的上市公司質量比較差,這些上市公司業績普遍不盡人意,于是有了保殼、賣殼等現象。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上市公司殼資源的買賣行為,是用市場的方式矯正以往上市和配股計劃管理制度弊病的行為,即直接上市替代,并不是西方股票市場上的經濟資源配置。許多資產重組、置換行為,形成了業務不相關的上市公司資產結構,實際上造成了與賴帳現象相似的另一種道德危機:買賣殼成為一種投資機會;降低了上市公司特別是控股大股東改善經營的壓力;保持了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忽略了企業競爭能力的培養。
二是我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往往注重概念和預期,對上市公司的具體投資細節不關注。外部高度分散和流動的公眾投資者,由于所需信息、評價能力和經濟動力不足,以及投機和樂觀其成的偏好,是很難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向進行有效評價的。而機構投資者也往往不太注重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向。這就很容易使上市公司管理層輕率地提出投資項目,輕率地把募集資金投入到沒有經過充分論證的項目中去。而由于制度不健全,公司管理層在投資失敗后也可以不承擔聲譽和經濟上的損失。
作者:清華大學 朱武祥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朱武祥:什么阻礙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相關文章:
新老總上任,淡季銷售增長80%靠什么實現08-17
導體對電阻的阻礙作用08-17
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08-17
尋找時傳祥08-16
《尋找時傳祥》08-16
發電公司業績評估報告08-12
發電公司業績評估報告08-15
電視阻礙了與家人朋友的交流嗎08-18
新增長理論與資產評估08-07
新經濟增長理論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