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MBO:在中國熱起來了
據悉,目前國內有100多家上市公司正在積極準備或即將推出MBO方案MBO這個舶來詞今年以來有些熱得發燙。一個有力的佐證是,1999年到2001年3年中,上市公司中發生MBO的共有粵美的、深圳方大、宇通客車等5家,而今年以來已先后有洞庭水殖、勝利股份、佛塑股份、特變電工等8家公司宣布實現了MBO。而近期有關上市公司MBO的公告仍在頻頻出現。
與此同時,一些有關的研討會接二連三地舉行。關注MBO的除了眾多的投資機構、各類企業,還有不少地方的體改委和國資局。在深圳舉行的這次論壇上,就有各類企業的代表。而幫助解決MBO基金的各種計劃也紛紛亮相。比如,深圳國投與花旗銀行、梧桐基金、紅塔創投籌備國內最大的MBO基金公司,即申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至少有5到10家類似于這樣的MBO基金正在籌建之中。此外,重慶新華信托宣布要實施MBO信托計劃,深圳中科智擔保公司提出要積極開發適合MBO的擔保產品。
內地現有MBO的特點
從深滬兩市上市公司目前已實行的MBO案例來看,其運作模式都是由管理層在外部設立一個收購主體,這個主體都是所謂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公司或是科技發展公司。出讓方大多是國有股東,股權性質原來大多是國有股。收購性質都是協議收購,尚無要約收購,洞庭水殖、ST甬富邦等公司的MBO概莫能外。
雖然各公司MBO的規模不等,但MBO后原來的管理層大都取得了對公司的控股權,比如粵美的MBO后由管理層持股的美托投資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
從股權轉讓的價格來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凈資產值,折價轉讓普遍。比如,在粵美的MBO中第一次股權轉讓價格為每股2.95元,第二次股權轉讓價格為每股3元,均低于公司2000年每股凈資產4.07元。而今年洞庭水殖、勝利股份、佛塑股份等三家管理層收購的價格也均低于每股凈資產,如佛塑股份的轉讓價格為每股2.95元,相對于每股凈資產折價7%左右。
另外,已有的MBO大多以融資的方式進行。據統計,已實施或正在實施中的MBO所需的巨額資金中僅有5%至10%來自公司高管的腰包,其余大部分是以股權作抵押的銀行貸款,借債成為融資的主要途徑。
目前的管理層收購大多還處于小心探索和謹慎試點的階段,實施者也大多不愿引起媒體的注意。有的公司高管力圖通過小股東看不懂的迂回方式,以間接方式達到實際控制的目的。
令人關注的是,實施效果普遍未顯現出來。有的業績還出現明顯滑坡。比如粵美的今年前三季凈利潤只達到去年中期八成多的水平。
實踐中碰到幾大難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實施MBO漸成趨勢,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隨著越來越多公司實施MBO,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日益引人注目。尤其是以實施MBO著稱的一家上市公司最近遭遇尷尬,被中國證監會認定在1999年報中虛假陳述,更引起人們的疑慮。
而從現實條件看,管理層收購仍然面臨著幾大難題:一是股權轉讓能否成功過戶。上市公司的MBO大多需要通過協議轉讓非流通股的方式來實現,而目前非流通國有股須經行政審批方可進行轉讓。二是股權的定價問題。定價問題牽涉到各相關主體利益,尤其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和普通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公允、科學的定價將成為MBO成功的關鍵。三是收購資金的來源。由于MBO主要資金來源是融資,而國內資本市場融資工具少、渠道狹窄,難以籌集到MBO所需的巨額資金。在直接融資方式中,國內銀行只對證券公司提供股票抵押貸款,還不對企業或個人提供這方面的貸款,這使MBO巨大的資金缺口難以彌補。
未來大有前途
盡管目前對于MBO還存在這樣那樣不同的看法,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專家指出,MBO的合法性已沒有問題。不久前頒布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及《上市公司股東持股變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首次明確地肯定了MBO這種新的收購形式。同時,我國國企改革正在走向深入,產權多元化是不可阻擋的一大趨勢。而據中國證監會今年10月的統計,上市公司國有股的存量為3841億股,加上非上市國有資產,規模驚人。中國MBO的市場潛力巨大。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有關部門應盡快細化的法律規定和政策,明確有關難題的解決辦法,以使MBO在推動企業效率的提高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而企業則要弄清楚MBO的真正含義,并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科舉合理的方案,穩步和規范操作。
業內人士預計,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實施MBO,而民營企業將在其中擔當重要角色。
中國風險投資網
【MBO:在中國熱起來了】相關文章:
一起一起造句08-16
起 點08-13
秋風起08-17
又是秋風起08-20
從明天起作文02-10
秋風起作文03-03
白起的語錄11-19
兔年起的名字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