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二年級數學小數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小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小數教案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頁的例1和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教具準備
教師將教科書第1頁的復習中的表格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整數乘法的意義.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整數的乘法,同學們還記得整數乘法的意義是什么嗎?讓兩個學生說一說整數乘法的意義.
教師: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因數、因數、積)
2.復習整數乘法中因數變化引起積變化的規律.
教師出示小黑板的復習題.讓一名學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他學生打開教科書,在書上自己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訂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第2欄與第1欄比較,因數有什么變化?積有什么變化?(第2欄與第1欄相比,第一個因數擴大了10倍,第二個因數沒變,積也擴大了10倍.)
第3欄與第1欄比較,因數有什么變化?積有什么變化?(第3欄與第1欄相比,第一個因數擴大了100倍,第二個因數沒變,積也擴大了100倍.)
第4欄與第1欄比較又怎樣呢?(第一個因數擴大了1000倍,第二個因數沒變,積也擴大了1000倍.)
我們現在再倒過來觀察,第3欄與第4欄比較有什么變化?(第一個因數縮小了10倍,第二個因數沒變,積也縮小了10倍.)
那么,第2欄、第3欄與第4欄比較呢?(第一個因數分別縮小了100倍、1000倍,第二個因數沒變,積也分別縮小了100倍、1000倍.)
根據上面的觀察、比較,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呢?可以讓學生適當討論,從而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10倍、100倍、1000倍
教師:這個規律非常重要,對我們以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同學們一定要很好地掌握.
二、新課
1.教學小數乘整數的意義(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師出示例1.
教師:想一想,這道題可以怎樣解答,該怎樣列算式?多讓幾名學生回答,教師把學生的列式寫在黑板上.(如果學生中沒有列出乘法算式,教師可以借助加法算式啟發學生想:加法中的各個加數有什么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計算嗎?怎樣列式?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
學生列出算式以后,著重讓列出乘法算式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13.55表示什么意思?(5個13.5)
還表示什么?(求13.5的5倍是多少.)
教師:過去我們學習的是整數乘整數,今天我們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數乘整數.同學們想一想,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同整數乘法的意義比較相同不相同?(相同)
讓兩名學生說一說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教師板書: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教學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例1的后半部分).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那么該怎樣計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
教師:我們先復習一下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讓兩個學生說一說.
教師:小數乘法可以依照整數乘法用豎式進行計算.
教師板書:13 . 5
5
教師:如果把這個式子變成整數乘法,就要去掉小數點,那么這個式子變成了什么?(1355)教師在小數乘法的豎式右邊寫出整數乘法的豎式:
13 . 5135
55
讓學生說一說整數乘法應該怎樣計算.教師在整數乘法下面寫出積(675).
13 . 5135
55
675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13.5變成135相當于小數點怎樣移動,因數擴大了多少倍?(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因數擴大了10倍.)教師依照教科書例題的形式,用彩色粉筆畫出從13.5到135的`箭頭,并在箭頭上標明擴大10倍.
另一個因數變化了沒有?(沒有)
一個因數擴大了10倍,另一個因數沒有變化,那么新的積與原來的積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積比原來擴大了10倍)
那么,要得到原來的積就要把新的積怎么樣?(縮小10倍.)教師用彩色粉筆畫出從675到小數乘法豎式積的箭頭,并在箭頭上標明縮小10倍.
要把675縮小10倍,就要把小數點怎樣移動?(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
13.55的積應該是多少?(67.5)
教師在小數乘法豎式下面積的位置上板書:67.5
教師:買5米花布要用多少元?(67.5元)教師在橫式上寫出得數,注明單位名稱,板書答案.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一下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先把小數看作整數,小數擴大10倍,這樣乘出來的積也擴大10倍,要求原來的積,就要把乘出來的積再縮小10倍.
3.基本練習.
做教科書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
教師:這道題該怎樣列式?(9.7614)
同學們能根據例題的方法計算出這道題的得數嗎?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全班學生掌握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集體訂正時,讓兩名學習好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要讓學生比較一下這道題與例題的異同.(這道題因數有兩位小數,都是小數乘整數.)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應該一樣.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一的第1題.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個乘法算式的意義.可有意識地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說,并按照下面的問題順序回答:讀算式;說出是什么數乘什么數;算式的意義是什么?
2.做練習一的第2題.
教師說明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列式.集體訂正時,讓學生再說一說小數乘整數的意義.
3.做練習一的第3題的前兩道小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可讓計算有錯誤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使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以提醒全班學生注意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四、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例題與練習中因數的小數位數的不同情況,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被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作業
練習一的第3題的后四道題,第4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小數教案2
教材簡析:
本單元的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起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學習用刻度尺量線段(限整厘米)。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厘米和米不多,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缺乏明確的認識。不過學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長的小尺子,從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從厘米講起,然后再講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材采用出示實例的方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學習量線段的長度。
教材注意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課時安排:2課時
1 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0頁例1~例3,練習三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把11厘米長和10厘米長的紙條,分別橫著和豎著貼在小黑板上,舉起來讓學生觀察看哪根紙條長哪根紙條短。學生一般會認為豎著的紙條長,這時教師可以提問:
“怎樣才能知道究竟這兩根紙條哪根長呢?”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兩根紙條的長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開始量紙條的長度,用紅粉筆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把橫放的紙條的長度標出來,用白粉筆把豎放的紙條的長度標出來。分別告訴學生從0 刻度到紅色標記這一段是橫放的紙條的長度,從0刻度到白色標記這一段是豎放的紙條的長度。然后提問
。骸澳母垪l長?”(橫放的紙條長。)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要知道一個東西的長度只憑眼睛看往往是不準確的,需要用尺去量。接著再問:“要想知道我們用的鉛筆的長度該怎么辦?要想知道粉筆的長度該怎么辦?”
“對,要想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要用尺來量。如果要量像鉛筆、粉筆這些比較短的東西,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厘米,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課
1.認識米尺。
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生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線叫刻度線,然后提問:“你們的尺上有幾種刻度線?”
“有哪些數字?”
“每個數字都對著哪種刻度線?”
“尺的左端的刻度線對著幾?”“對著0,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師在尺上邊比劃邊告訴學生:
“從0到1的長度是1厘米,從1到2的長度也是1厘米……每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2.認識1厘米、幾厘米。
。1)初步認識1厘米、幾厘米。
教師在米尺上從0指到1,說:“剛才我們知道了從0到1是1厘米!
再從0指到2,從0指到3……提問:“那么從0到2是幾厘米?從0到3呢?……”讓學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長度,要說出從哪兒到哪兒。
。2)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
、傧茸寣W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長度,然后讓學生打開教科書,說明例1下面的那條線段的長度就是1厘米。
、诮處熌贸鲆活w圖針,也讓學生拿出一顆,與1厘米長的線段比一比,通過比使學生看到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圩寣W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寬度,看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茏寣W生用手指比劃一下1厘米的長度。
教師小結:我們認識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那么怎樣用厘米作單位去縣物體的長度呢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怎樣用尺量物體的長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紙條長度。
教師出示5厘米長的那根紙條,同時讓學生也拿出比較短的那根紙條,說:“剛才你們量過自己的食指大約有 1厘米寬,現在估計一下你們拿出的紙條是幾個食指寬,也就是有幾厘米長!
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講解:“你們估計得對不對,我們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樣用米尺量一個物體的長度呢?”
。2)用尺量紙條。
、俳處熯吺痉哆呏v解:“量時,先把尺的0 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尺上的.刻度幾,這根紙條就是幾厘米,F在這根紙條的右端對著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谧寣W生看例3,把紙條的長度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圩寣W生照老師的方法量自己的紙條。學生量時,教師要注意巡視,看學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對于不正確的量法要加以糾正。
、軉l引導學生說說量紙條的方法。
課間活動。
三、鞏固練習
教師:“通過學習我們認識了厘米,會用尺量紙條的長度了,那么量別的物體長度的方法是不是與量紙條一樣呢?是的,不論是量什么物體的長度都要把尺的0 刻度對難要量的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上的刻度幾就是幾厘米。下面我們就來做幾個量物體長度的練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小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小數教案11-28
小學數學《小數除法》教案05-28
數學小數除法教案07-25
小學數學《小數的初步認識》優秀教案03-09
《小數的初步認識》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3-11
小學數學《小數除法》教案(精選15篇)05-28
小學五年級數學《小數乘小數》教案04-25
《小數的意義》數學教案04-13
《小數乘小數》數學教案(通用10篇)09-06
《循環小數》數學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