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位置與方向的綜合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綜合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
2、使學生熟悉的`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重點難點:
認識8個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練習
1、說一說你認識的8個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畫出一個標有8個方向的方向示意圖,比一比,誰畫得準!
3、老師說方位,學生指出來。
二、綜合練習
完成11頁第3題、11頁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12頁的第5題、同桌合作完成12頁第6題。
三、總結
這一單元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用處呢?還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結合商品價格進行小數的初步認識。會讀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并能說出表示的實際含義:幾元幾角幾分。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用小數表示成用元作單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標:發展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教學重點:
結合商品價格進行小數的初步認識。會讀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并能說出表示的實際含義:幾元幾角幾分。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用小數表示成用元作單位的形式。
教學難點:
當1元不到的時候,用小數表示成用元作單位的形式。
教學準備:
教具:商品標價的卡片
學具:學生收集的商品標價
認知的準備:小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經接觸到小數,他們經常有機會到超市去,看到各種各樣商品的標價,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歡吃水果嗎?這兒有許多水果,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的價格。(出示35頁圖)這些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都有一個小圓點)我們把這樣帶有小圓點的數叫作小數(板書:小數),那小數中的這個小圓點叫什么呢?(小數點)。
。ㄒ氩糠,從孩子們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攤位為背景,引導孩子們從商品的價格來開始小數的初步認識,讓學生知道什么叫小數和小數點,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
二、新授
1. 讀出標價,知道其實際含義
。1)你會讀這些水果的價格嗎?自己讀讀,并說說這些價格表示的意思。(請生試讀,師板書:四點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舉例:盛老師家9月份的電話費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師家買了一臺新冰箱,價格是2500.00元。(學生讀數并說出價格含義,教師板書)
。2)通過剛才試讀小數,你發現小數該怎么讀呢?
小結:先讀小數點左邊部分的數,然后讀小數點,再讀小數點右邊部分的數,小數點右邊部分的數要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讀出來。
。3)比較兩種商品價格標價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種用了元、角、分3個單位,第二種只用元來作單位,所以出現了小數)
。4)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對于商品價格中的小數,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幾元),小數點右邊第一位上的數表示(幾角),第二位上的數表示(幾分)。
。5)學生嘗試:用元表示。
盛老師買了一塊橡皮,價格是8角5分,誰會用元作單位來表示呢?為什么小數點左邊寫0?
。6)這兒還有許多水果(出示35頁圖)要求:你們能讀出這些標價嗎?它們各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同桌每人做2題)請生匯報
。7)現在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價格。要求:讀出商品價格,并說出表示幾元幾角幾分。(請一組匯報)
2. 剛才我們認識了商品價格,會讀這些商品價格,還知道了這些商品價格的實際含義。關于商品價格還有一些小知識,老師想考考小朋友
。1)誰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寫法嗎?學生嘗試
。2)12.06元能寫成12。6元嗎?請說說你的理由。
。3)出示35頁題2圖:這四個水果價格哪些還有其他的寫法,請找出來。
師生共同小結:小數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寫,小數中間的0不可以省略。
3. 練一練:判斷
。1)3.84元讀作:三點八四元
。2)12.75元讀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現在請小朋友把書打開翻到35頁看第3大題,要求我們做什么?(把幾元幾角幾分用小數來表示,課題板書完整)你會嗎?請試一試。
。ㄐ率诓糠,主要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讀出商品標價,知道其實際含義。第二層次:商品價格的簡便寫法。第三層次:把幾元幾角幾分用小數表示成用元作單位的形式。讀出標價、表示幾元幾角幾分以及商品價格的簡便寫法,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這部分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說,讓他們自由地、主動地學習,給他們一種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數表示成用元作單位的形式,特別是當1元不到的時候,用小數表示是這節課的難點,因此在第一層次中作好鋪墊,讓學生體會到不滿1元用元作單位就產生了小數。)
三、拓展
將下列商品價格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ǎǎǎǎǎ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課本19頁——21頁,練習五3——10題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口算卡、投影片
教學方法: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師:海上有許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裝有兩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裝有多少物品應該怎么辦呢?
。ò褍上湮锲芳悠饋恚
師:今天我們來復習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復習,請打開課本19頁,在沒有準確計算船上的物品數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說出哪艘船轉的`東西最多?哪艘船裝的東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不能將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三、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樓高209米,它比中央電視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電視塔有多高嗎?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游戲活動、生活體驗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合理判斷,并能簡單地說明理由。
3、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合作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能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確判斷。
教學準備:
1、學具:彩色筆1盒、學習答題卡等。
2、教具:課件、紙盒(3個)、乒乓球(白色和黃色各12個)。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喜歡玩游戲嗎?(喜歡)玩過“剪刀、石頭、布”的猜拳游戲嗎?
1、先讓學生以同桌的形式試一試,再請兩名同學到臺前玩猜拳游戲。玩之前猜一猜:誰會贏呢?舉手表決,你們支持誰呢?
2、猜拳2-4次,出現不同的結果,問:你們猜對了嗎?
3、教師小結:剛才的猜拳游戲中,有可能是自己贏,也有可能是對方贏,這就是一種可能性。(相機板書課題:可能性)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猜拳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摸球游戲,探究新知
師:(出示1號盒,教師搖一搖)聽一聽,猜到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讓學生猜一猜,再開始摸球游戲)
1、初步感知確定性事件。認識“一定”、“不可能”
。1)、出示裝有8個白球的盒子,每人只能摸一次,你能猜猜你摸到的結果嗎?用一句話來表示。(學生猜測,板書:一定)
。2)、出示裝有8個黃球的盒子,每人只能摸一次,你能猜猜你摸到的結果嗎?我們可能從這盒子里摸出白球嗎?(板書:不可能)
你們為什么那么肯定?(板書:確定)
2、初步感知不確定性事件。認識“可能”
出示裝有4個黃球和4個白球的盒子,每人只能摸一次。用一句話猜猜你摸到的結果。(板書:可能)
當事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我們用“可能”來描述。(板書:不確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摸球游戲活動,在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中,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做出合理的判斷。
三、聯系生活,鞏固新知(教學例2)
師: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可能性”。那么,你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對下面幾個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現象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說說理由嗎?
1、觀察課本第105頁的例2,思考后在書上作出判斷。
2、與組內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3、匯報,小結。
重點提示:圖1教師借助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地球每天都在轉動”是一定的;圖5通過一些圖片資料展示,讓學生理解“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是可能的;圖6借助調查資料顯示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是一定的。
[設計意圖]通過教學例2,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可能性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是相互聯系的。
四、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1題。
。1)、指明學生判斷事件可能性的方法。
。2)、重點提示:圖1大王花像糞便一樣臭,再列舉緬桂、蘭花等花是香的花,所以“花是香的”是不確定的。圖2教師可播放“月球的運動”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月球繞著地球轉”事件發生的必然性。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2題。(按要求涂一涂)
。1)、要求學生讀懂題意后再涂一涂。學生獨立完成。
。2)、學生匯報,教師小結。重點提示:圖1的5個小方塊全部涂成紅色即可;圖2的5個圓形只要不涂成藍色,其它顏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圖3的五個錐體至少有1個或2個以上黃色。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結合你的生活經驗,在下面的句子里用上“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些詞。)
[設計意圖]通過涂一涂、想一想、說一說練習,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鞏固強化可能性知識。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指名說,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進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噸的質量觀念。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和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3、初步經歷質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超市招聘售貨員的考試,要求應試的人員必須掌握最基礎的質量單位的'有關知識,剛好我們才學過了這方面的知識,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稱物品,認秤。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為什么下面兩樣物品稱出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
2、貼標簽。
以給商品貼上質量標簽的游戲形式出現,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補標簽。
教師創設情境:“下面這些物品和動物的質量標簽上的質量單位漏寫了,你能把它們填補完整嗎?”學生用不同的手勢表示“千克、克、噸”,集體完成,并請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
4、比較下面物品的輕重。教師用第3題中單純的式子變為比較兩種標明質量的物品輕重,吸引學生參與。
復試
1、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思考、理解圖意;嘗試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8題。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同桌交流。
4、第9題。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給每個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全班交流,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第10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操作。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稱5次;先稱30克,再稱20克;先稱2個20克,再稱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噸=(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噸70千克=( )千克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第11題。這道思維訓練題蘊含著代換的數學思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梨子擺一擺,增強直觀性。解題思路是:3個蘋果和3個梨合起來剛好和9個桃子一樣重,所以1個梨和1個蘋果應和3個桃子一樣重。學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p104—111)
【教學目標】
一、基礎性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使學生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換想法。
二、發展性目標:
1、通過學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活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培養學習興趣。
2、通過實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夠列舉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難點:研究事件的不確定現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尋找規律。
【教材分析】
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分支!缎抡n標》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
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教科書中選取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還通過大量生活實例豐富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體驗,目的是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并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
教科書中還設計了有趣的摸棋子試驗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的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
2、設計豐富的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不確定現象是這部分內容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去尋找規律,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如果缺乏對隨機現象的豐富體驗,學生較難建立這一觀念。
因此,教科書中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棋子試驗、涂色活動、抽簽游戲等。通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教學建議】
1、注意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和體驗不確定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把握好教學要求。
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確定事件”“不確定事件”以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時,只要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的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經!薄芭紶枴钡仍~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學生使用有關術語進行解釋,也不必要求學生求出可能性的具體大小。
3、本單元可用四課時進行教學。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我處的認識和對圖形周長含義的理解, 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在操作實踐、交流討論和解決總量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考及合 作交流的能力。
3、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準備:
掛圖、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還學習了周長的概念。 幻燈展示:指出下面圖形的周長。P1 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出示課題:周長是多少 P2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1、讀一讀: 學習目標 P3。
。1)進一步讓同學們掌握周長的計算。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用平移的'方法巧算周長。
。3)開拓思維,計算周長。 學生操作,匯報交流。
2、比一比。
。1)談話:同學們都自己動手求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多媒體出示) 同學們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先估計下:哪一個圖形的周長長一些?請同學們驗證下自己的猜測。 學生嘗試測量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算法。
、倌闶窃趺聪氲?
、跍蕚湓趺此?
提示: 這兩個圖形不是規則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進行如下轉化。
轉化后,周長變了嗎? (PPT動畫演示:這兩個圖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方形的過程) 指名匯報,教師板書。
。2)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
。3)學生完成計算過程。
3、畫一畫。
一個不規則的跑道,如下圖(PPT展示)
你能算出它的周長嗎?你是怎樣想的?告訴大家。
三、練習小結。
1、完成PPT中的兩個趣味題
2、通過剛才的四個活動,你對周長又有哪些認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第5961頁,練習十五第1、6題。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鐘表、秒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活動:計時系紅領巾。
問:你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過系紅領巾活動,你對秒有什麼感受?
師:計量比較短的時間,我們就要用到較小的時間單位:秒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秒的知識。板書:秒的認識
二、新授
1、你認為哪些鐘表可以計量秒?(出示帶秒針的鐘表、手表、電子表、秒表)
2、根據問題,分組學習。
1)、秒針走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秒針走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
2)、秒針從12走到3經過了多長時間?從2走到4呢?
3)、秒針從12開始轉一圈又回到12,經過了多長時間?從3開始轉一圈又回到3呢?
小組匯報。
認真觀察: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
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3、體驗活動。
1)、1秒鐘有多長?把小鬧鐘放在耳朵上聽一聽,嘀噠一聲就是1秒。
你有什么感受?1秒鐘能干什么?
說明:1秒鐘確實很短,但有些現代化工具1秒鐘能干很多事情呢。
課件演示。
看了這些,你們對秒有什么新的感受?珍惜時間。
2)、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時間,一秒一秒積累起來就能做很多事情。
10秒鐘能數多少個數?數
10秒鐘有多長呢?春節晚會的倒計時,火箭發射倒計時
10秒鐘你能做些什么呢?
3)、1分等于多少秒?60秒鐘能干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嘗試一下。
分組活動:拍皮球、跳繩、寫字、做口算。
生匯報。
4)、秒在體育比賽中用途非常廣泛,很多體育項目用秒計算。我這里有幾張奧運會冠軍的.圖片,大家一起欣賞一下。課件演示。
三、看書,提問
四、鞏固練習
1、小明每分鐘打字56個,小亮每分鐘打字49個,他們誰打字的速度快?
2、在校運會100米比賽中,王浩用了16秒80,趙亮用了16秒08,李新用了15秒96,田輝用了16秒11,你能給他們排出名次嗎?
五、小結
下課鈴響了,請大家迅速將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長時間,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 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 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俪鍪剧娒妫]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诔鍪剧娒妫ㄓ忻脶槪核c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塾^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苷乙徽遥赫乙徽易约簩W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俳沂荆好脶樧1小格的時間是1秒。
、诿脶樧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僬n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谡n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
、蹖W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1分=60秒)
、苣惆l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僬n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诮榻B秒表的計時方法。
、壅n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 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菽氵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趯W生閉眼感受1分鐘。
、1分鐘能做哪些事?
、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薷惺軒酌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會運用計算方法較準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2. 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生計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哪一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教學難點:
加進上來的數。
教學關鍵:
把進上來的數寫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學內容:
P30—P31。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主題圖,請同學描述圖中的情況。
提出問題: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錢?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 列算式:16×4=?
這道題,你會計算嗎?試著在練習本上計算,能用幾種方法就用幾種方法。
2. 匯報計算方法。
。1)口算。4個16相加得64。
。2)10×4=40 6×4=24 40+24=64
。3)重點講解豎式的方法。
從個位算起,相乘滿二十,
就向十位進2。十位上相乘
后不要忘記加進上來的數。
3. 誰能試著總結多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強調乘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三、鞏固練習,理解應用
1. 用豎式計算,30頁1題,四名同學板演并講一講自己的計算方法。
2. 學生獨立完成30頁2題。
3. 獨立完成31頁2題。說一說自己的方法?梢苑謩e計算出結果再連線,也可以找規律,通過觀察不計算出結果來連線。
4. 一件上衣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2倍,買這樣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錢?
分析:想求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錢,首先要求出上衣多少錢,上衣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2倍,上衣價錢為18×2=36(元),一套衣服的價錢就是36+18=54(元)。
5. 光明小學2名教師帶領31名學生去海洋館參觀,成人票15元,兒童票8元,用300元錢買門票夠嗎?
2名教師要花2×15=30(元)
31名兒童要花31×8=248(元)
248+30=278(元) 278<300
答:用300元錢買門票夠。
四、作業
31頁第1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計算、驗證,使學生明確“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理解除法驗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驗算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新舊知識的類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新知,提高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利用乘法進行除法驗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驗算方法。
教學難點:
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觀察算式,揭示規律
出示下列三組題。
42 ÷ 6= 72 ÷ 8= 72 ÷ 4=
7 × 6 = 8 × 9 = 18 × 4=
自己任選一組進行解答。
問:通過做題你能發現什么。
學生匯報:商和除數相乘等于被除數。
板書:
設疑引出課題:
師:通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我們發現:商和除數相乘,結果等于被除數。
利用這一規律我們可以做什么。
。ㄓ蒙毯统龜迪喑说姆椒▉眚炈愠ㄓ嬎愕脤Σ粚。)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除法的驗算。(板書課題)
二、計算應用,內化新知
1. 出示例
6:441÷7=
請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計算得數,另一人驗算,看是否正確。
教師有針對性地展示幾個同桌計算的結果。
師問:為什么商和除數的乘積正好等于被除數呢。
。ㄐ〗M討論)
用等分除說明:因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數的積等于被除數。
用包含除說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個7,63個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數的積等于被除數。
2.教師反饋,小結。
驗算時,先在豎式的右邊寫上“驗算:”,然后把商寫在上面,除數寫在下面,列出乘法豎式。
在今后做題時,凡題里要求驗算的,要寫出驗算的豎式,沒有要求驗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紙上用筆算進行驗算。
3.初步練習: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做完后讓學生匯報驗算的方法。
4.小組合作,學習例7。
出示例
7: 2463÷5=
。1)小組合作,計算例7,有問題或有什么新發現可以提出。
。2)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2469÷5=943……4
。3)問:觀察、比較兩種驗算方法,哪一種正確。
。4)問:第二種驗算方法為什么商和除數的乘積不等于被除數。結果不等于被除數,能說明計算正確嗎。
要想使結果等于被除數,應該怎樣辦。(小組討論)
。5)問:為什么商和除數的乘積加上余數才等于被除數。
。ㄐ〗M討論)
說明:因為例7中2469里面不是正好有493個5,而是比493個5多4,所以493個5多4就是5×493+4,結果就是2469,等于被除數。
。6)問:有余數的除法該如何進行驗算。
。7)教師小結: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余數。
5.提高練習。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訂正。
三、練習與質疑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進行板演,集體訂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快速說出得數,并說出是怎樣想的。
四、看書質疑,全課小結。
五、課堂作業
完成練習十二的第
3、4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知識點一級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教學難點:
能夠進行合理的估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1)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與另一個加數依次相加,這樣口算更加快捷。
。2)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減兩位數,可以把減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這樣口算比較便捷。
2、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
提問: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結:列豎式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從個位加(減)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進一(哪一位上不夠減向前一位退一當十),主要不要漏加進來的一(不要漏減走的一)。
3、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可以用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口算。如650+340其實就是65個十減34個十,等于31個十。
。2)方式雖然不同,一個口算,一個筆算,但是運算的算理一樣,都是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
。ńo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二、基本練習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說口算思路。
提問:口算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2、計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組活動,看哪一組最快最準做完?然后各組委派一人匯報結果?梢赃x擇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列豎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頁第2題,組織學生讀題,從中獲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后板書:632-441.
。3)提問:這個和我們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樣?如何進行估算呢?
。4)學生討論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約是600,441大約是400,600-400=200,大約多200個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約多180個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種,只要學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給予肯定。并比較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合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四”的第1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互相之間評一評。
2、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比較每一題的大小。此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得出結果后才能把左右兩邊進行比較。
3、完成“練習四”的第3題。
仔細觀察圖文,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梳理了哪些知識?本單元的知識中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解疑答惑。
教學反思:通過梳理知識點以及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ㄒ唬┰趧邮植僮鞯倪^程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體會標準不同,分數表示的意義也不同。
。ǘ┰诰唧w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ㄈ┙Y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重點就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過程:
1、活動導入
現在大家猜個謎語:母子兩邊分…… (學生回答:分數)
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分數 (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2、復習導入,出示圖形
提出復習要求:仔細觀察這3個圖形,說出這3個圖中陰影部分是什么分數,它們各表示什么?
(1)圖1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兩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2分之1來表示。
(2)圖2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3分之1來表示。
(3)圖3表示把這個圖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數4分之1來表示。
(通過讓學生說分數,認分數,說分數含義的過程,了解學生以有知識的起點。)
3、他們的回答都非常準確,說明他們對以前的知識掌握的很扎實,老師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學習效果,有信心嗎?
二、活動引入新課學習
。ㄒ唬├蠋熯@兒有三份圓片,你們能從每一份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
提出觀察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觀察, 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能提出問題嗎?
(在這里要強調各自是把誰平均分了,學生分別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 學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片數不一樣?
2、為什么三個同學拿的數目不同?
。ǘ┬〗M合作活動
提出活動要求:為什么他們三人都是拿全部圓片的1/2,拿出的片數卻不一樣多呢?
請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為什么會是不一樣的.,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1、學生借助學具獨立操作
2、小組交流
3、學生代表匯報
4、師總結:同學們都認為每份的總片數不一樣,所以三個同學拿出圓片的片數不同。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
驗證:現在請剛才的3位同學把所有的圓片拿出來,告訴同學們你們各自的數分別是多少,它們的1/2又是多少?這時要乘熱打鐵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整體“一”。并舉例說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鉛筆,一個蘋果等, 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單位1或整體1 。(通過組織學生交流,在比較中初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體會整體不一樣多,所以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強調平均分 ,深化對分數的理解。)
5、總結歸納
(1)原來分數還有一個奇妙的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2)學生總結:(能表達出以下內容就可以)一份圓片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圓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些物體,可以是一個計數單位 ,學生沒學過 把多個物體看作“1”這部分應有所強調 ,這里可以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來理解單位一或整體一 。這里要讓學生明確分數不像以前學的數那樣很多情況下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而是兩個數間的關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語言
三、理解應用
。ㄒ唬榱吮頁P同學們對剛才所學知識的態度和效果,老師給班級讀書角買了2本書。出示掛圖:
師:淘氣和笑笑都看了這本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學生匯報:因為的書厚薄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1”不同,分數表示的量也不同。)
。ǘ╅喿x教材34頁的“畫一畫”
畫出每個圖形的4分之1 ,并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做?(學生總結)
提問:為什么4個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個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學生可能的回答)
生A:把4個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
生B:我把1個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來表示,只不過這個一份小一些。
四、鞏固練習
。ㄒ唬┲笇ч喿x:書上第35頁第1題,用分數表示涂色的部分。
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簡單復習分數的意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說出1~2個圖形所表示的“整體”與“部分”的意義。)
。ǘ⿲W生獨立在書中完成教材第35頁第2題。(老師巡視檢查)
。ㄈ┏鍪窘滩牡36頁第5題,在交流中請學生說說理由。(本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估計與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數感。如果學生遇到理解困難,可以借助事先準備的圖形和小棒在組內演示解決,最后由學生代表匯報演示小組討論的結果。)
。ㄋ模┩卣寡由 小組合作完成36頁第6題
思考: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通過練習,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ㄎ澹┛偨Y匯報
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分數即表示一種關系又表示具體數量 , 分數只有帶上單位才是一個具體的數 (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體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事物的樂趣)
。┌鍟O計
分數的再認識。相同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不一定相同,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整體的大小。12片 1/2 6片 8片 1/2 4片 6片 1/2 3片 結合線段,數形結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一、 創景、激趣、引疑。
1、創景:出示動畫請學生觀看孫悟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激趣:出示游園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提出各種問題。請學生各抒己見,分別提出不同的問題,期間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決提出的問題,重點解決如何計算出小路的周長。鼓勵學生根據數字特點進行簡便計算。
學生先獨立計算。
A、可以與同學互相交流計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兩種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祝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時用紅色的及用下劃線)
告訴學生可以根據數據特點進行簡便計算。若有學生能夠用不同方法進行簡便計算的要大張旗鼓的表揚他們。
二、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
1、出示生活中各種形狀的圖片請全班學生說出它們的形狀,并計算出它們的周長。
2、學生小組交流(可以查閱他人的計算方法)、匯報計算方法。
3、總結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的方法,重點引導學生根據數據特點靈活計算。(根據數字特點,有些圖形只有一種解法(如三角形、四邊形),有些圖形不止一種解法(如正方形、長方形))表揚那些能夠根據數字特點進行簡便計算、肯動腦筋的學生
三、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
任務:兩人合作估計并計算教室里有關物體的面的周長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內容】:三年級上冊《周長》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應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有關的實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和靈活解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周長的計算。
【教學難點】:會運用周長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本單元我們主要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含義以及周長的計算方法,師: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要求它們的周長,必須先要知道什么?
指名回答。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師:為什么上面的公式能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引導學生理解:因為在長方形中包含兩個(長寬);而在正方形的周長中包含四個邊長,所以正方形的邊長=邊長×4。
二.基礎練習,夯實基礎
三、辨析練習,學而致用
(1)一個三角形(如上圖),一條邊的長度12厘米,另外兩條邊都是8厘米。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 )
12+8=20(厘米) 8×2+12=28(厘米) 12×2+8=32(厘米)
(2)有六根小棒分別長4厘米、3厘米、6厘米、5厘米、6厘米、4厘米,請你拿出四根小棒擺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 )厘米
20厘米18厘米15厘米
(3)東東沿邊長為9米的正方形荷花池跑了兩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
9×2=18(米)
9×4=36(米)
9×4×2=72(米)
四.綜合應用,解決問題
1.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
2.右圖的長方形分成A和B兩個部分,哪個部分的周長長?
學生回答后,教師評講:A
圖形A的周長=長+寬+曲線,圖形B的周長=長+寬+曲線,由此可知,兩部分圖形的周長一樣。
五.提高練習,拓展思維
用6張邊長1米的方桌拼成一個長方形的展覽臺,應該怎樣拼才能使四周讓盡可能多的人參觀?
六、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5-30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1-18
數學教案三年級上冊02-16
三年級的教案數學上冊10-10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通用)05-30
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案數學03-0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0-21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05-08
青島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1-11
三年級上冊數學復習教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