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談話導入
教師導語:上節課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我們初讀了課文(教師板書:初讀),我想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能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一下嗎?
過程預設:
學生從字詞掌握、朗讀情況、課文內容等方面進行學習心得交流。
預設理念:
重點讓學生練說課文主要內容。
重點檢查學生對大臣勸說和少年勸說(螳螂捕蟬的故事)的朗讀情況。(出示小黑板)
預設理念:
二、揭示目標激疑深入
導語:學習貴在生疑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讀書能讀出疑問這也是同學們的收獲,上節課同學們讀出了很多疑問,有的是“小疑”已經解決,還有哪些疑問沒解決的?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師生共同梳理疑問
。槭裁创蟪嫉膭裾f不成功,而少年卻能讓吳王改變主意?……)
揭示本課教學目標
教師導語: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
三、重點突破深入研讀
導語:對!少年通過《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吳王改變了初衷,他想告訴吳王一個什么道理呢?你能從文中找出他直接說明的那句話嗎?
1、學生畫找重點句(“它們只顧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隱伏著的禍患”)
導語:讀完這句話你一定又產生了新的疑問!對,讀書就是要在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疑問,這才叫“研讀”。它們“眼前的利益”和“隱伏著的隱患”分別是什么?你能聯系上下文讀出答案嗎?)
2、學生感悟少年勸說話語,教師啟發引導。
啟發語:蟬的心情讀出來了嗎?螳螂的想法表現出來了嗎?黃雀的心理讀出來了嗎?
3、教師點撥,學生想象
導語:其實少年的話還沒說完,如果再說,你說少年會說出什么話來?對!看來同學們都可以當吳王了!吳王明白了嗎?讀一讀。
4、學生理解“恍然大悟”
啟發語:“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吳王明白了什么?你能聯系上文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嗎?寫在旁邊好嗎?
5、交流反饋。
。靼琢松倌甑囊鈭D:自己攻打楚國就像蟬和螳螂一樣是只顧眼前利益……)
。靼琢舜蟪颊f的是對的)(相機練讀第一部分)(固執、知錯就改)
。靼琢松倌暧眯牧伎嘌剑ㄏ鄼C學習第二部分相關語句)(有勇有謀)
四、設置補白,總結提煉
導語:第二天早朝,吳王會怎么向大臣們解釋呢?
五、疑問搜索
導語:看看還有疑問了嗎?這個故事真實嗎?請同學們課后閱讀劉向《說苑·正諫》
《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2
教學內容: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抄寫詞語
。3)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3
師: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你發現了什么?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在文章的寫作方法、人物的特點、詞語的運用等各個方面,發揮自己的感悟能力,領悟文章的妙處,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煱鍟喊l現 學到 不理解寫作方法、人物的特點、詞語的運用、其它)
。▽W生自由讀書,自學,師桌間巡視。)
師:(提醒學生)請同學們先自己發現,再和小組同學交流。另外可以拿支筆做一做旁注。
師:(看到有的'同學皺眉頭)你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能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思維最敏捷,與眾不同。
。▽W生個人發現、記錄,小組討論交流。)
師:(示意學生坐好)同學們小組交流的氣氛熱烈,我聽到不少同學的發言,覺得同學們都動腦筋了,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我們來集體交流一下吧!
。ㄉe極舉手,踴躍發言。)
生:讀了這篇課文,我發現這篇課文以對話的方式展開的。
師:(點頭贊許地)嗯!說得好!這就是本文最鮮明的寫作特點,被你發現了,不錯!
生:我發現這篇課文沒有多少優美詞句,但文章條理清楚。
生:我發現這篇課文開頭是總起式,結尾是自然式。
師:(質疑)開頭是總起式嗎?
生:(翻看作文知識本后,舉手)我說!我知道了,劉老師,開頭不是總起式,是交代式。
。ㄆ渌麑W生點頭說:“對,是交代式!保
生:我讀了課文,發現這個小孩很有眼光,有遠見,吳王目光短淺。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大臣們有遠見,這個少年是聽大臣們說的,不能說這個小孩有遠見。
生:我來概括一下吧!大臣們雖然有遠見,但是理由沒有說服力,這小孩利用吳王好奇心讓吳王自己發現缺點,他用的辦法很好!
師:(點頭)這說明少年特別善于說服吳王。道理越辯越明,我發現同學們思維的機器開動起來了!
生:我發現吳王是個武斷、固執的人。
生:(不同意)我覺得吳王最終聽從了少年的話,能夠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說明了他并不是頑固的人。
生:(拿起語文書)我通過課文第二節發現這個少年很聰明,特別想讓吳王注意他,是個有心計的孩子。
生:我發現這篇文章中少年借物喻理,說服了吳王。
師:怎么說服的呢?
生:我認為黃雀是諸侯國,蟬是楚國,螳螂是吳國。
生:我來畫個圖,好嗎?
。▽W生在黑板上畫圖。)
師:(翹起大拇指)畫得真好!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發現。
生:我發現這個少年很有耐心,是個關心國家安危的人。
生:吳王是一國之君,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可是通過他對少年的言行,發現他有仁慈的一面。
師:同學們發現了很多,非常好!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我不懂為什么吳王攻打楚國,其他諸侯國會乘虛而入?
生:為什么少年在王宮的花園里轉了三個早晨,而不當面告訴吳王這個故事?
生:文中吳王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少年為什么還敢于對吳王說這番話?
生:文中“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這句話能不能刪去?
師:剛才大家認真讀書,積極動腦,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學習,一定收獲很大。對于大家已經發現的知識老師就沒必要講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好嗎?
【《螳螂捕蟬》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案:《螳螂捕蟬》04-13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06-07
《螳螂捕蟬》六年級語文教案02-09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 《螳螂捕蟬》教案06-06
《小學語文》教案06-09
語文小學教案06-21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12-19
小學語文的教案11-29
小學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教案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