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時間:2025-02-27 07:26:0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上冊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通用11篇)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1

      復習目標:

      1、了解全球海陸分布的概況,記住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能用實例說明海陸的變化,包括各種不同的作用。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重點:

      1、海陸面積比例,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理解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海峽等概念。

      2、 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并能對照“六大板塊示意圖”與“世界地形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解釋世界聞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復習難點: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際分界線。

      2、正確理解“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

      復習時間:

      一課時

      復習過程:

      1.海陸分布

     。1)海陸分布概況

      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陸地組成,海洋面積大,占71%;陸地面積小,占29%。概括地講,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2)半球的海陸分布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無論我們怎樣劃分,地球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在判斷南北半球時,極點周圍是陸地的是南半球,極點周圍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人類對地球海陸面貌的認識,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所認識的世界,僅僅是陸地上人類足跡和視野所及的非常狹小的天地。那時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往,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在古希臘的世界地圖上,古希臘是世界的`中心,而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稱“中國”。

      2.七大洲

      (1)七大洲的分布:讀圖復習

     。2)主要大洲的分界線:

     、賮啔W兩洲: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趤喎莾芍蓿禾K伊士運河

     、蹥W非兩洲:直布羅陀海峽

     、軄喼藓捅泵乐蓿喊琢詈{

     、菽媳泵乐蓿喊湍民R運河

     、弈蠘O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3.四大洋

      (1)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四大洋中跨四個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積比較:4.海陸變遷的實例告訴我們:海陸的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

     、傧柴R拉雅山巖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過去的海洋變成現在的陸地

     、谖覈鴸|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遺跡----→過去的陸地變成現在的海洋

      5.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1)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2)“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

      6.板塊運動

     。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容:讀圖復習

      (2)證據:

     、俚刂泻T诓粩嗫s小——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繼續碰撞。

     、谙柴R拉雅山在不斷增高——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繼續碰撞。

      復習小結:

      運用歸納法,理清主要知識點:

      海陸分布

      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積最大的大洋為太平洋,最小的為北冰洋(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三分陸地:陸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面積最大的陸地為亞洲大陸,最小的為澳大利亞大陸。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了解亞洲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分析各國產生經濟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初步掌握搜集各個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亞洲人文環境,增強環境意識,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

      亞洲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

      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民族服飾

      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域?

      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很顯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

      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

      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學生繪制良性循環圖

      [活動]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

      2.讀圖6.17完成活動1。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板書設計:

      一、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節人文環境第2教時

      教學目標: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教學重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難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國去,那么,你這一周將做哪些準備?

      學生回答

      經濟發展差異

      展示圖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

      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別?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

      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歷史條件

      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勢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社會條件。

      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自然條件

      展示某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其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達國家,如日本;而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

      [活動]

      將圖6.18亞洲部分國家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從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國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產值是尼泊爾的多少倍?

      說一說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

      看看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怎樣的水平?

      [學生小結]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

      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

      3、亞洲各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達國家有很少,如日本;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達到30170美元,尼泊爾僅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濟發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三大類產業的劃分”

      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解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大類產業構成圖

      活動:完成P16活動2

      顯示1998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

      討論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小結]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較少,F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第二產業,重視第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經濟。

      [總結]第二節主要講授了亞洲的人文環境,其特點為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們通過大量的圖表數據,分析了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使我們學會了運用資料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從地圖和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亞洲是絢麗多彩的,它是面積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有多樣的文化和民族,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讓我們全亞洲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建設得更加美好!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3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加強課堂教學,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提高使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會學地理”變為“學會地理”。

      二、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七年級上半年地理學習,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具備了初步的讀圖分析、判斷的能力。對世界概況有了一定地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計三章,第一章《認識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情況.第二章《了解地區》本章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章《走近國家》具體說明了幾個國家各自特點。

      四、本期教材重點、難點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

      (2)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

      五、總體教學設想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六、完成本期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

      1、積極參加計算機培訓并不斷自學,提高課件的制作水平,爭創優秀課件。

      2、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3、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

      4、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5、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6、每次月度考試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每個班級的質量分析。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4

      一、導入。

      〔導語〕“古往今來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帶著太陽女神的問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長阿姆斯特朗上校眼簾的地球是一輪藍色的圓圓的星球!餐队埃旱厍蛐l星照片〕人類是怎樣逐步地認識到地球的形狀的呢?〔設問導入,板書課題〕。

      二、新授。

      1、天圓地方。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空間: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餐队埃禾靾A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龜。

      〔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隔斷了古印度同亞洲其它地區的陸上聯系,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環繞,使古印度人無法理會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現象:

      〔1〕在海邊看到有帆船的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

      〔2〕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邊緣是圓的。

      4、地球是球狀的樸素地理思想的產生。

      〔1〕古代人們在沿著任一直線上的不同地點,每天同一時刻觀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規律地升降。說明地球是球狀的〔理解的地面相當于現今的大地水準面〕。

      〔2〕人們觀察到太陽、月亮的形狀是球狀的,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3〕如果地球是球狀體,那么沿著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發點〔起點〕。為證明這一點,航海冒險家們進行了艱苦的冒險歷程。

      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美國以其姓名命名哥倫比亞州、哥倫比亞特區〕。

      亞美利加發現美洲大陸〔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亞美利亞洲〕。

      5、麥哲倫探險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放錄音: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麥哲倫船隊,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為代價,實際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具有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6、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和大地測量技術的突飛猛進,從理論和實際上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這一客觀事實。

      〔過渡:從七千萬年前的第三紀結束人類誕生以來,人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然的`探索,亞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伽利略、哥倫布、亞美利加、牛頓、阿姆斯特朗,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證明的球狀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骸餐队埃旱厍虻拇笮 

      引導學生讀出相關數據:

      R=6371km〔記憶:在祖國風景秀麗的廬山上吃魚的感覺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里〕。

      S=5.1億平方km

      三、小結:

      1、人類為探索地球的形狀進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的大球體,其5.1億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四、教學反饋與發散思維訓練:

      1、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體會“天圓地方”的說法。

      2、從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訓練:

      1、首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徑是千米,赤道周長是千米,表面積是平方千米。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會使用各種方法查閱資料。

      教學重點:

      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教學難點:

      學會使用各種方法查閱資料。

      課前準備:

      1、天氣預報流程圖

      2、學生課前準備:查找有關天氣的網站、準備語文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隨著天氣漸涼,我們所在的地區已進入了秋季,同學們都增加了衣服。那今天要給同學介紹的天氣有什么特點?現在就請兩位同學說一下近幾天的天氣狀況。

      1、如何描述天氣?

      承轉:天氣是我們經常聊起的熟悉話題,那么什么是天氣,如何描述天氣?請同學們仿照書本上圖A的描述來描述我們現在的天氣。

      板書:

      一、描述天氣

      活動:看書,同位交流。描述我們現在的天氣。

      提問:書本上A描述的是什么天氣狀況?

      總結:一般人們會用哪些詞語來描述天氣?

     。ㄈ藗兘洺S藐幥、風雨、冷熱等等來描述天氣。)

      展示圖片:展現霧、沙塵暴、臺風、暴雨、冰雹的天氣圖片。提問;除了我們剛剛描述的天氣狀況外,你還知道有哪些天氣狀況嗎?請同學們用生動準確的語言來描述。

      二、天氣有什么特點?

      承轉:究竟什么是天氣呢?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話來總結什么是天氣?

     。ㄌ鞖夥从骋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

      提問:天氣和氣候是一樣的概念嗎?

     。ú灰粯。)

      講述:氣候反映的是一個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氣狀況。

      判斷:判斷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

      1、明天大風降溫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極地地區全年嚴寒

      過渡:正所謂天有不測之風云,天氣有什么特點?請舉例說明。

      活動:學生同位之間討論,全班交流。

      小結:變化快——同一地方,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差別大——同一時刻,不同地方,天氣不同。

      判斷:下列描述說明了天氣的什么特點?

      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2、天氣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承轉:今天的天氣、過去經歷過的天氣我們都能描述出來。那么,明天的天氣怎么樣?我們能不能知道?可以通過什么途徑?

      活動:學生交流獲取天氣預報的途徑(看電視、上網、打電話、手機短信定制、看報紙、從生活跡象推測……)活動:請幾位同學介紹《如何在網上查找天氣資料》并介紹幾個網站的名稱。

      如:

      過渡:天氣對我們的生活、生產關系密切,人們必須要提前掌握天氣的發展動向,以便安排好近期的工作和學習。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歷史上才出現了第一張天氣圖。那么,天氣圖是預報天氣的主要工具,但是天氣圖是怎樣完成的.呢?天氣預報又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板書:

      3、天氣預報

      補充: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

      繪制天氣預報專家制作

      數據圖表分析預報預報節目

      小結:收看天氣預報可以安排好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也是良好的習慣。請同學收看一周的天氣預報,下節課的任務是《模擬天氣預報》。

      布置作業:

      模擬天氣預報:

      1、學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氣預報及空氣質量日報,并在表格中填出。

      2、以一個小組為單位進行,由小組長負責召集。

      3、討論以什么形式進行模擬天氣預報。

      4、每組推薦2-3位同學共同做主持人。

      5、請各小組準備的解說詞寫在作業本上。

      板書設計:

      第三章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天氣和氣候

      1、氣候與天氣的區別:

      2、天氣預報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陸分布的概況。

      2、區分大陸、島嶼、大洲三個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線。

      3、區分海、洋、海峽三個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稱、面積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標

      1、要求學生將復雜的地圖用幾何簡圖勾勒出來,培養學生處理知識化難易的能力。

      2、通過展開“大洋自述的演講活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豐富的想象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認識地球的海陸分布,體驗到人類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從中領悟愛護地球的思想。

      2、通過繪制簡圖、拼圖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七大洲與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況。

      教學難點

      1、查找各洲之間的.分界線。

      2、理解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

      教學準備

      地球儀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地球儀)同學們看到一個什么物體在轉動?(地球)你發現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顏色?(藍色的海洋)本節課老師和大家共同探討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分布。

      二、課前熱身

      師:原蘇聯宇航員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嘆地說:“人類把地球的名字取錯了,應該叫‘水球’!蹦隳芙忉屵@個說法嗎?

      生: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學本節內容。

      (2)出示地球外貌圖后講述:我們通過觀察地球外貌圖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蓋,我們能用一個形容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嗎?(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陸面積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陸地占29%)

      2、四邊互動

      互動1:

      (1)地球上的陸地被系分割成六個大塊和無數小塊,其中面積較大的塊叫什么?(大陸)

      (2)面積較小的地塊叫什么?(島嶼)

      (3)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為幾個大洲?(七個大洲)

      互動2: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發現哪兩個大放的大陸連成一塊?把它們合稱什么?(亞、歐兩洲大陸連成一整塊,合稱為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魘一塊大陸。)

      互動3:

      誰能上前來拿著大陸的輪廓模型按面積大小排隊?(通過排隊活動讓學生掌握七大洲面積大小順序。) 互動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圖,每四個人為一小組,講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導:呈南北對稱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北美洲與南美洲)赤道穿過的大洲與大陸分別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緯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極洲)

      明確:使學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準確識記各洲的位置。

      互動5:

      提示:要求學生四個人為一小組,全作繪制七大洲的幾何簡圖,然后選幾名代表將自己繪制的簡圖展示給其他同學看,檢查是否正確。再要求同桌之間相互檢查。然后要求學生將七大洲名稱填入簡圖中,最后教師提示正確的填法。

      明確:讓學生學會將復雜地圖化難為易,準確識記大洲的分布。

      互動6:

      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圖2-23,圖2-45,圖2-25,查閱各洲的分界線。

      明確:亞歐:烏拉爾山脈、烏接爾河、大高加索山脈;亞非: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互動7:

      師:你們發現大洲與大洲之間除了以運河、山脈等作為分界線外,還以什么為分界線?(海洋) 師: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峽?地球上有幾大洋?

      明確:洋又稱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一般離大陸較遠,面積廣闊,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的面積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峽是溝通兩海域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為四大洋。

      互動8:

      提示:學生說出四大洋的名稱,并在地圖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將全班同學生分成四大組,鈄每大組的學生分別改名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組合作進行“自述”的演講活動。

      點撥:太平洋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屬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淺,緯度也最高。

      互動9:

      提示:每大組選一名代表領走自己所屬的輪廓模型,并按面積大小排隊。學生排隊后再按順序將自己的名稱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把大洋名稱填入勾勒的幾何圖中。

      明確:讓學生掌握大洋的面積大小順序并準確訓記相應的位置。

      四、達標反饋

      選十一名同學分別拿一張模型,拼成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分布圖

      五、歸納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七大洲與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7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2、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3、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4、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

      1、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2、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

      探究法

      學習內容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1、根據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2、分析教師舉出的例子,從而歸納出結論。

      3、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過程

      1、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學生分析教師舉的例子,最終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3、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4、教師可直接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1、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2、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3、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

      4、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1、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

      2、若班額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組自己選擇實驗地。

      1、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結果交流

      1、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報告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1、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2、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布置課下作業

      1、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2、寫一份實驗后的心得。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8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標,自主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F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

      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9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教學過程: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如果用一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繪到平面圖上(實質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泞

     、洽

     、散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本節學習內容。

      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牌露榷妇彛旱雀呔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撇煌匦蔚牡雀呔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10

      教學目的

      1.了解俄羅斯的疆域、位置和簡要歷史,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及自然資源特征。

      2.通過對俄羅斯疆域和自然環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做出適當評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俄羅斯國家變革的過程,引導學生關心國際時事,并能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自然環境特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俄羅斯地圖》教學方法講述法和談話法

      教學提綱: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環境1.較平坦的地形2.溫帶大陸性氣候3.主要河流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礦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學習新教材第一節:疆域和自然環境(板書)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圖]指導學生用紅筆描出俄羅斯的.陸上疆界,用藍色筆描出海岸線。并在圖上找出它周圍的鄰國。(共12個陸上鄰國與其接壤,與美國隔白令海峽相望。)

      [提問]從圖上分析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處于北緯50°至北緯70°之間,屬中高緯地區。北部、東部面臨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線與黑海、波羅的海相鄰。

      2.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板書)

      [提問]上述地理位置的特點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學生從農業發展、海洋運輸等等方面考慮)

      [教師歸納]緯度偏高,熱量不足,對發展農業不利。俄羅斯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大部分臨北冰洋,氣溫低,封凍期長,對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十分不利。

      [讀圖]從圖上找出穿過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緯線,一條重要經線。 [提問]這兩條經緯線分別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北極圈從俄羅斯北部穿過,北部屬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東經160°經線從東部穿過,俄羅斯地跨東西兩個半球。從上述俄羅斯所跨經緯度及海陸位置不難看出,國土之廣大,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領土東西長達一萬千米,坐火車穿越全境要一個星期,全部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3.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板書)

      [讀圖]請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指圖(《東西半球圖》),說出亞歐兩洲分界線。 [提問]從亞歐兩洲分界線看,俄羅斯屬于哪一個大洲?(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從上述分析可知,俄羅斯的國土三分之二在亞洲,應屬亞洲國家,但從教科書上看,是做為歐洲的國家介紹給大家的。

      [提問]為什么說俄羅斯是歐洲的國家?(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而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屬于歐洲的國家。那么它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自然環境有哪些特點呢?

      4.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板書)

      二、自然環境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各地形區的分界線,總體看俄羅斯地形有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分別為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二者以烏拉爾山脈為界。葉尼塞河以東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以東為東西伯利亞高地?偟目吹匦屋^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較平坦的地形(板書)

      俄羅斯的這種地形特點及地理位置特點,對氣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

      [提問]俄羅斯氣候有什么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0℃以下,氣溫較低,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

      [教師補充]俄羅斯氣候總的看大部分地區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俄羅斯氣候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位于北緯50°至70°之間,北極圈從北部穿過,較高的緯度是造成俄羅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羅斯的廣大內陸地區遠離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大陸性氣候(板書)

      但是由于俄羅斯國土遼闊,實際各地氣候并非那么整齊劃一,東西南北有很大差異。

      [讀圖]讀課本“俄羅斯氣候圖”,指出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為什么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俄羅斯北部位于北極圈以北,又臨北冰洋,為極地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中、西部雖然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表現在氣溫、降水上也有很大差異。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降水分布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明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氣溫、降水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歸納]西部為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受大西洋影響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得西部廣大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但中部西伯利亞地區,不僅遠離海洋,又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時間很長。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氣候是較為復雜的,這一點與其國土廣大是分不開的。但分布最廣、最突出的氣候,仍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這種氣候特點對俄羅斯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大部分河流封凍期長。)

      3.主要河流(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問題:從圖中分析這些河流有什么特點?怎么形成的?

      [教師歸納]主要河流分別于流經歐洲的伏爾加河,流經亞洲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河流多為世界長河,是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孕育了它。受地勢影響,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羅斯氣溫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卻很豐富,水和熱量的配合有些不盡人意,伏爾加河則因流經東歐平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內河航道。

      過渡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不僅使各地自然環境存在明顯差異,使之趨于復雜,而且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礦產等資源最為突出。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板書)1.森林資源2.水力資源3.礦產資源

      [讀圖]在《俄羅斯礦產資源分布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鐵礦產地。(教師邊講邊在俄羅斯地圖上貼礦產符號)。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 11

      ● 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ǘ┻^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ㄒ唬┙虒W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ǘ┙虒W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ㄕn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ㄖv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W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ㄕn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11-28

    初一上冊地理教案優秀12-09

    初一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4-09

    初一上冊地理教學計劃(精選10篇)08-29

    初一地理上冊教學計劃06-16

    初一地理教案11-27

    初一地理教案02-26

    初一英語上冊教案11-21

    初一語文上冊教案02-26

    初一地理復習教案02-14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