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語文教案>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

    時間:2025-01-26 10:04:30 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集錦【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集錦【10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積累名人名言,提高學生積累并運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及敢于創新的能力。

      3.使學生主動從生活中積累名人名言,并積極運用到生活中去。踴躍嘗試自創“名言”, 學會運用名人名言來激勵自己前進。

      教學準備:

      1.課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關資料。

      2.課外收集生活和學習中運用廣泛的名言。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讀名言,就像在聆聽名人的教誨,就像在和名人對話。名言可以給人啟迪,具有催人奮進、使人聰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變人的生活和學習,希望同學們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為自己的座右銘!

      二、啟發點撥,讀文明理

      師:教師讀故事,關于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故事,想一想,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讀名言,就像在聆聽名人的教誨,就像在和名人對話。這些名言語言簡潔,富有個性,好像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同學們,名言,確實能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動力,帶來希望。我們班有許多同學喜歡收集名人名言,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同學把名言銘記在心,還有的同學把它寫下來放在自己的房間里、書桌旁,成為自己的座右銘,讓這些名言時刻鞭策著自己,鼓舞著自己。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交流會。想一想你最喜歡哪句名言?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這句名言給了你哪些啟發,或者說你為什么喜歡它?請同學們認真準備,在班級舉行的名言交流會上說一說。

      三、激勵學生,對話交流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相機總結、點撥。

      四、創作--我的名言

     。1)學生自己創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

     。2)集體交流。

     。⒆阌趯W生的全面發展,聯系生活,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引導學生嘗試“創作--我的名言”,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創造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情感升華 名言總結

      1.學生用一句名言來總結這節課,并說出理由。

      2.師小結:正如韓愈所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希望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學而不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讓名人名言伴我們行吧!

      六、作業:

      以《名言伴我行》為題,寫一篇練筆。

    語文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本單元選取的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都是引導學生在感受愛、表達愛、奉獻愛的過程中體會愛的重要性,把握正確的生活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豆旁妰墒住肥潜締卧拈_篇之作,抒發了人世間最普通的友人離別之情,作為感情基石,為學生學習后面的課文打下了基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安西是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學情分析】

      兩首古詩所表達的感情,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四年級是學生口頭言語向書面言語發展的過渡期,學生的書面言語能力比較弱。本課的兩首古詩都是膾炙人口之作,無論從斟詞酌句還是寫作技巧上,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都有相當高的要求。要通過含蓄的詩句理解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通過賞析詩人以景寫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表達的深刻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情”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主要教法有“談話法”、“情景教學法”、“重點字詞品味法”、“角色體驗法”等。

      主要學法有“想象畫面法”、“聯系生活法”等。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激趣導入,介紹李白

      1.背誦《贈汪倫》: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李白)你對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讀詩題:題目告訴我們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談談對古詩題目的理解。)。

      二、復習方法,初讀感知

      1.復習古詩的學習方法:

      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2.初讀感知.

     。1)自讀自悟: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

     。2)查讀正音:通過指名朗讀古詩,及時正音。

     。3)集體交流:你讀懂了這首詩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理解第一、二行詩的意思

     。1)談話:李白與孟浩然是什么關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請喜歡讀第一、二行詩的同學,起立朗讀。

     。3)指名說詩意。

      教師適當點撥如下:

      西辭:從西邊離開。(展示地理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孟浩然由西向東順流而下)

      煙花:形容花開得繁茂,象浮動的煙霧。(指導想象鮮花盛開的景象)

      談話:這兩行詩分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時間,所以前兩行詩是敘事。請用重點符號勾畫出關鍵詞。(“黃鶴樓”、“三月”)

     。4)齊讀第一、二行詩句。

      過渡:在陽光明媚,鮮花盛開的三月送別朋友,詩人是怎樣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請喜歡讀第三、四行詩的同學起立朗讀。

     。2)誰愿意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各抒己見)

      老師相機指導如下:

      孤帆:一只孤獨的帆船或一片孤獨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這里寫出了詩人對朋友的牽掛)

      唯:唯獨,只。(也體現出詩人對朋友的擔憂)

      天際:天邊,天水之間。

     。3)自由朗讀全詩,同桌互相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指名匯報說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朗讀詩句,體會詩情

      1.談話:剛才我們理解了詩意,老朋友孟浩然要遠去他方,詩人李白送別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情深意長……)

      2.提問:誰愿意把這兩行詩讀出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兩行詩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體現出詩人對朋友的無限眷戀和牽掛呢?(“孤帆”、“唯見”)

      3.請同學們想象“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的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

      4.師導:這兩行詩借景抒情,體現了詩人與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還長,應該讀得怎樣?(舒緩而情深意長)

      5.請男生來試一試。(讀后,女生評,師評)

      6.請女生再來讀一讀。(讀后,男生評,師評)

      7.齊讀。

      五、擴展延伸

      1.談話:聽了大家情深意長的朗讀,老師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佇立江邊,目送友人離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間。請同學們想象一下詩人會想些什么呢?

      2.請同桌互相說一說。(學生交流)

      3.指名上臺匯報交流,互相評價。

     。ㄟ@一別不知何時再相見了;江水啊,請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載到揚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們會再相見的'……)

      六、總結,誦讀

      1.談話:悠悠黃鶴樓,依依惜別情,同學們,請合上課本,閉上眼睛,讓我們用深情的誦讀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誦讀全詩。

      3.同學們,學完這首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業布置

      誦讀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二課時 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課題

      1.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2.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是!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貞浺幌,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誰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么地方?

      二、初讀古詩,掌握大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讀詩,適時糾正錯誤讀音。

      教師相機強調多音字,區別不同意義的多音字的讀音,并讓學生組詞。(舍、朝等)

      3.學生默讀古詩,要求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1)請大家默讀古詩,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注釋思考這首詩講了什么?

     。2)同桌之間先試著說一說。

     。3)指名學生說全詩大意。

     。4)指名學生具體生動地概括詩的大意。

     。5)教師總結詩意,學生回顧體會古詩中朋友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學生同桌互讀,要求讀出感情,注意節奏。

     。1)師配樂范讀古詩。

     。2)學生多種方式讀詩,教師指導有感情地讀詩。(學生互讀、師生共讀、教師范讀、指名讀)。

     。3)學生配樂齊讀。

      三、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1.理解第一、二行詩的意思

     。1)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2)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生齊讀)

     。3)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兩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梢韵胂笤诠艜r那得需要更長的時間,在旅途中元二可能會經受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氣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于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3.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4.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5.演一演當時的情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6.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讀。

      7.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

      四、總結升華

      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敘事抒情 寫景

      借景抒情 送別

      依依惜別之情 依依惜別之情

      附:相關鏈接

      送別詩幾首

      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分析文章層次結構,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分清作者列舉了對方哪些“新解”。又是怎樣逐一加以反駁的。

      2.了解什么是論證。學會使用論證的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等。

      3.理解并學習本文中“質疑”的問句手法和豐富的語言。

      教學建議

      批駁論證的方法

      駁論文就是證明“敵論”是錯誤的,批駁與揭露是駁論的方法。批駁的方法多樣,本文主要運用的是批駁論證。

      批駁論證就是駁斥“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邏輯上所犯的錯誤。表現在文章、言論中是論據和論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或者是錯誤的邏輯關系,因而,從這樣的論據中推導不出它所得出的結論。

      批駁論證,主要是批駁敵論的歪理,所要批駁的是一個議論的過程。因此,我們就要善于把它的議論過程透視,從而找出它的破綻之處;破綻找到了,批駁它邏輯上的荒謬也就好下手了。

      批駁論證,基本上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批駁“推不出”的錯誤;一種是反駁“循環論證”的錯誤;一種是“偷換概念”的錯誤。

      批駁“推不出”的錯誤,這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違反推理原則,所運用的論據導不出要證明的論點,但是他又要硬推,就必然產生邏輯錯誤。例如《〈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一文中“考據家對這首詩中‘烏啼’‘江楓’‘愁眠’作的考證”。

      批駁“循環論證”的錯誤,就是批駁敵論在論證過程中以論點的正確來證明論據的正確,使論證出現了“倒置”現象。它不象正常的論證那樣是以論據的正確可信來證明論點的確鑿,而是反之。魯迅先生對“循環論證”是深惡痛絕的。1925年初,他根據當時頑固派和許多改革者的思想“邏輯”,寫了《論辯的魂靈》一文,列舉了他們詭辯式的奇怪言論,并活畫出了他眾叛親離在論證上所犯的錯誤。

      批駁論證過程中的“偷換概念”就是本來論證的是甲,但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卻偷偷換成了乙,當然也就證明不了甲了。

      比較閱讀教學建議

      把《〈楓橋夜泊〉新解質疑》與《短文兩篇》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兩篇課文的寫作意圖或寫作目的,了解兩篇課文的寫作手法。

      拓展閱讀教學建議

      組織學生查閱搜集一些古詩(文言詩)和新詩(白話詩),進行有選擇性的批判地閱讀,從而予以質疑。本著“懷疑與學問”的精神,提出自己的“見的”,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楓橋夜泊》新解質疑》!耙姷摹钡恼_與否并不重要,無非是一種嘗試而已。

      重點與難點: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作者為了“質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并體會本文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并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俳o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诮忉屜铝性~語

      A.索隱:探索隱秘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注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閱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贊。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俳忉審埨^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了地點,更重要的在于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難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

     、诜治稣n文

     、坶喿x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學生議論,發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

      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采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并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五、作業(略)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

      教學重點

      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李樂薇先生寫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2.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觀察角度:遠望一近觀一遠眺一仰視一俯瞰。

      理清“文脈:

      開頭描寫小屋“立于山脊的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讓人產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過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空”作“開放性院子”,而山路則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點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抓住文章的脈絡,文章的基本內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現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1)詩化的語言(學生找出并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賹ΨQ的句式,輕快的節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薄皹涞膭,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钡鹊。

     、谄婷畹男揶o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之物的動態感,從而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排比、比喻結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币詣訉戩o,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2)畫的筆法

     、俟すP細描

      如關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趯懸怃秩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3)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生奇妙的表現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動靜糅合,產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總結、擴展

      鑒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中優美的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14 我的空中樓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生活情況的語句,理解其含義。

      如:寫自己小花園時說 “開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圍墻”側重表現“無形的圍墻”,目的是說小屋環境“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這種環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暢,自由自在。描寫破曉和入暮美景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有難以言傳的享受,作者還點到,小屋是“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

      2.引導學生討論

      (1)文章反復寫山、樹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確:山、樹、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前兩者是自然景觀,后者則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表明作者對自然的熱愛。

      (2)文章寫“無形的圍墻”和破曉、入暮時光線的變化,有什么深意?

      明確:大自然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人生活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傩∥菁爸車h境與塵世有什么不同?

      明確:寧靜、優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趯懶∥菰谏缴嫌惺裁匆鈭D?

      明確:小屋脫離塵世,自由,表現作者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任。

     、圩髡吲c小屋外在環境之間關系怎樣?作者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那么美麗動人?

      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心愿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

      含義是雙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5)疑點討論

      小屋究竟是真是虛?

      此處自由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

      二、總結、擴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云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著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鑒賞時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業

      學習本文寫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題目自擬。

      四、板書設計

    語文教案 篇5

      最難忘的事

      教學時間:

      教學目標:

      1、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一件事,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

      2、學會列提綱寫作文。

      3、選好適當的作文題材,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把事情寫具體。

      4、學出真情實感,注意主次分明。

      教學重點、難點:

      緊扣“難忘”選擇材料,指導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列好作文提綱,注意把重點部分寫具體、寫清楚。

      教學方法:指導法。

      教學準備:難忘的事有關材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你們的童年豐富多彩,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自己童年難忘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閱讀教材,明確習作要求。

      1、認真讀習作要求,思考:這次作文的重點在哪里?

      2、學生討論交流后匯報:

     。1)、這次作文寫的是童年生活中最難忘的`事。

     。2)、要求如下:教師板書

      緊扣難忘,寫清情節。

      寫人物要具體、生動。

      按事情發展順序寫。

      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題目自擬。

      三、師生討論交流、研究寫法。

      討論:怎樣寫才能符合要求?

      學生匯報:要寫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還要注意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尤其要抓住情感變化,從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四、學生動筆寫作。

      五、習作后講評:

      1、明確講評要求。

      2、評價學生的習作。

      3、講評后,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4、謄抄作文。

      5、展出學生優秀作文。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鄉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2.學習作者通過描寫最普通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積累好詞佳句。

      教具準備:

      優美輕柔的樂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隨著作者來到了鄉村人家,誰能說說鄉人家的哪處景物給你印象最深?

      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瓜藤攀檐鮮花輪綻雨后春筍

      雞鴨覓食院落晚餐織娘催眠

      二、研讀品味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你喜歡的一處鄉村風景美美地讀讀,并說說喜歡理由。

      2、讀時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鄉下人家迷人。獨特的語句并做上記號,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在腦海勾畫美麗的畫面。

      3、全班交流

     。ㄉ涣鬟^程中,師適時點撥,提示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美,并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通過“評讀”的方式來參與學習。)

      4、請用心去朗讀,把鄉村的可愛美景讀出來。

     。ㄔ僬垖W生讀一讀,其它學生評讀:他讀得怎么樣?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還能比他讀得更好嗎?

     。ㄕf明:以上教學環節的設計只是一個預設,實際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發言為主線,教師的點撥、指導適當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顧

      1.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發現無論在屋前、院子里還是小河里,無論在春天,夏天還是秋天,鄉下人家的確具有它獨特、自然的`美,現在我們再來齊讀課文的最后一節,現在,你一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師生齊讀最后一節。

     。R讀。指名讀。配樂)

      3、討論探究:“獨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請選自己喜歡的一處景象配樂朗誦,在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

      四、激發興趣

      1.讀了這篇課文,你是否感覺到了農村生活的詩情畫意?讓我們開展一次“走進田園”的綜合活動吧!

      2.讀一讀書上的提示,然后分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組準備怎樣開展這次活動(如鄉村圖片展、收集國內外農村生活資料、鄉村詩歌朗誦比賽等等)

      3.各組交流,匯報自己小組開展活動的計劃。

      4.教師統籌安排,確定活動日程。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3 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寓言內容,能聯系實際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3、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個別字的意思并指導書寫。

      教學重點:

      理解寓言內容。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理解寓言的比喻意思。

      教學方法:

      學導和諧發展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生活著一個才華橫溢的`哲學家,他主張“依法治國”,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韓非子。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寓言《自相矛盾》。

      2、教師模擬文中情境,自夸手中的筆鋒利無比,什么紙都能刺穿;手中的紙非常堅固,什么筆都刺不穿?磳W生反映,導入新課。

      二、引導探學:

      1、學生自讀課文,并及時處理文中生字詞。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并及時正音。

      3、教師指導古文的讀法(速度慢,節奏緩)并范讀。

      4、學生結合課_釋解釋文中重點字詞。

      5、全班交流對文中其他詞句的理解。

      譽:稱贊。吾:我。子:你。莫:沒有什么。

      陷:刺穿;颍河腥。曰:說。

      6、教師引導學生翻譯全文。

      7、設問:楚國人聽了別人問他的話,為什么“

      ——因為他的話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8、設問:你怎么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

      三、開導活學:

      1、有感情朗讀全文。

      2、背誦課文(教師指導背誦方法)。

      3、小組表演這則寓言。

      4、設問:

      學習了這則寓言,你受到什么啟示?

    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4個生字,會寫田字格內的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讀好人物對話,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發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讀好人物對話;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麗;激發興趣。

      教學準備:

      小蝴蝶和毛毛蟲的頭飾、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圖片,導入課文

      1.逐次出示蝴蝶和毛毛蟲圖片,讓學生比較認識。

      2.小蝴蝶和毛毛蟲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小蝴蝶和毛毛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標出自然段。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畫出生字;

      (3)標出自然段。

      2.指名朗讀,隨機學習字詞。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及時糾正讀音;

      (2)出示并學習生字詞。

      二類生字詞:趴在 驚訝 認識 糊涂 委屈 騙人 愛撫 產卵 孵出

      脫去 一段

      一類生字詞:漂亮 引起 驚訝 認真 回答 認識 相信 產卵

      三、再讀課文,找出小蝴蝶和毛毛蟲的關系(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

      1.兩種小動物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再讀課文,去找一找。

      2.引導發現其發育過程并匯報交流:(板書:卵——毛毛蟲——蛹——蝴蝶)

      四、小結

      師結:通過讀課文,我們知道了毛毛蟲還真是小蝴蝶的弟弟!看來昆蟲世界里也有許多奇聞怪事。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語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7課《小蝴蝶和毛毛蟲》。春天到了,美麗的小蝴蝶為我們帶來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學們還認識它們嗎?(用課件逐個出示詞語)。

      1.指名讀。

      2.齊讀。

      二、細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邊讀邊用筆勾畫出毛毛蟲和小蝴蝶的對話。

      2.指名讀出具體段落,細細品讀。

      出示對話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蟲抬起頭來驚喜的喊:“媽媽,媽媽!”毛毛蟲說話時的語氣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毛毛蟲會“驚喜”?并讀出毛毛蟲的驚喜。

      3.分小組討論找出像“驚喜”這樣表示語氣的'詞語,依次體會并讀出句子所表達的情感。

      4.了解蝴蝶的發育過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蟲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是蝴蝶媽媽的一番話,揭開了小蝴蝶心中的迷團,也使我們了解了它們的發育過程。

      (2)在文中找出蝴蝶媽媽的話。

      (3)指名讀、齊讀。

      (4)聽了蝴蝶媽媽的話你們明白了什么?

      (5)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用自己的話說出蝴蝶發育的過程。同時

      出示蝴蝶發育變化的過程,板書:卵——毛毛蟲——蛹——蝴蝶

      5.在熟讀和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蟲的頭飾加上動作,進行朗讀表演,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時候和長大了不一樣,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小時候和長大了不一樣嗎?大自然中蘊含著無數秘密,只要你仔細觀察細細去想,就會有更多的收獲!

    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大量的雅詞美句

      2、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3、了解印度舞蹈的特點,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以朗讀法為主,充分感知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

      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質疑探究,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貫穿課堂始終,并以多媒體演示輔助教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吸取精神營養,開闊胸懷

      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作家冰心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描寫視覺形象的寫作手法,品味并積累雅詞佳句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情景渲染法創設學習氛圍,以配樂、視頻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品味鑒賞文中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深入體悟冰心語言的精髓,并把雅詞美句積累下來

      【教學難點】

      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突破方法:以“朗讀法”為主,并輔以合作探究法教學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它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可充分感知課文中細膩的情感,動人的情境等在美讀中應激發學生的豐富聯想和想象力,從而初步形成學生獨特的審美評價,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教法與學法導航

      教學方法:情境渲染法、誦讀涵詠法、合作探究法

      學習方法:質疑法、品讀法、圈點批注法、小組探究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根據單元學習目標、本課內容特點,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國舞蹈資料,創設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精心設計教案,制定課堂應急預案,找到重難點的突破口;有目的地布置學生預習,制作好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能讀會寫,排除字詞障礙提出課文中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合作、交流、研究、討論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所在的學習小組的資源試著解決疑難,不能解決的留待上課時向老師請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多媒體展示印度舞蹈的錄像,展示美麗,華貴的印度服飾;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秘的印度風情,讓學生產生濃郁的興趣,很快進入狀態觀畢,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段舞蹈)

      導語:同學們,關于舞蹈,宋代詞人晏幾道就曾贊嘆道:“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剛才我們看到的是一段印度舞,印度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可謂文藝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頸的輕搖肩的微顫,傳達出神奇絢麗的民族風情,給人以審美愉悅今天,我們將在冰心生花妙筆的引領下,去感受這來自異域的飛動的神韻,共鳴于那生命與心靈的躍動和狂歡(板書文題、作者)

      二、初讀課文,感受“飛動的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

      多媒體顯示:

      (1)注音

      顰蹙(pín cù) 粲然(càn)嗔視(chēn) 叱咤(chì zhà)風云

      盡態極研(yán) 雛(chú)鳳 花鬘(mán) 斗藪(sǒu)

      渾身解(xiè)數妥帖(tiē) 褶裙(zhě)

      (2)釋義

      本色當行:做本行的事,成績十分顯著

      解數:舊指武術的架勢,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風云:形容威力極大

      靜穆:安靜莊嚴

      盡態極妍: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

      驚鴻:驚飛的鴻雁,形容美人體態輕盈

      顰蹙:皺著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妥貼:恰當;十分合適

      2、學生找出作者描寫舞蹈的段落、內容,以自己的理解朗讀自己喜歡的畫面,美的細節,可以邊讀邊配上動作

      3、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內容,其余學生點評老師作朗讀指導,學生揣摩朗讀技巧(語速、語調、重音、停頓等)

      4、聽老師朗讀課文1118自然段,自己去尋找舞蹈中美的細節,美的畫面,將發現的成果用“我喜歡她們的. 美,你看 ”的句式表達出來

      明確: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回答,理解卡拉瑪姐妹舞蹈的 “飛動的美”

      (1)我喜歡她們的面貌美,你看“她向觀眾深深地低頭合掌,抬起頭來,她亮出她秀麗的面龐和那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

      (2)我喜歡她們的服飾美,你看“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

      (3)我喜歡她們的舞姿美,你看“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疾風般旋轉”;

      (4)我喜歡她拉瑪·拉克希曼的神態美,你看“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回婉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咤風云的盛怒;

      (5)我喜歡妹妹舞蹈的動作美,你看“頸的輕搖,肩的微顫,一陣一陣柔韌的蠕動,從右手的指尖一直傳到左手的指尖”……

      5、師生再次美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探尋語言美:

      教師:剛才大家已經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倆表演的印度舞蹈那“飛動的美”,這一感受讓我們久久不忘!這都源于作者用生花妙筆來表現舞臺藝術,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1、用圈點批注法就課文1118自然段中自己喜歡的語言描寫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點擊課件展示)

     、傥艺J為最妙的動詞

     、谖艺J為最美的句式

     、畚艺J為最細致的觀察

     、芪艺J為最妙的修辭……

      2、同學之間四或六人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要求有見解、有例證

      明確:此環節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用詞方面:“真是光艷地一閃“中”閃“用的好,好在它以人視覺上的感受寫出卡拉瑪美艷的形體

      句式方面:“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聲唱起,卡拉瑪開始舞蹈了”中吹起、敲起、唱起用的好,好在它們節奏漸快,語勢增強

      修辭方面:“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寫的好,好在排比句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寫法方面:蛇舞一段寫的好,好在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3、教師小結:冰心真不愧為語言大師,她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把印度舞蹈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舞美、情美、言美有機結合,匯成了一幅優美的畫卷我們每個人也應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四、研讀課文,合作質疑:

      教師: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對于文章內容,尤其是對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還有什么不懂嗎?請提出來,我們一同來解決

      學生研讀課文,質疑提問,師生交流,探究釋疑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課文的開頭“我應當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課文第25段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姐妹倆在舞蹈過程中的什么?排比句的運用有什么表達效果?

      (3)、文章從第11段才正式敘寫“觀舞”經過 ,前面鋪敘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嗎?

      (4)、在寫卡拉瑪姐妹出場前,先寫“臺中間小桌上供奉著一尊濕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著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這個細節有什么用意?

      (5)、文中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起什么作用?

      (6)、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7)、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學生交流后回答,教師只做提示:

      (1)統領全篇,定下贊美的感情基調開篇點題,開宗明義

      (2)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舞蹈的類別、眉宇和服裝、舞步和鈴聲、靈動的身影

      (3)鋪敘表達自己歡喜激動的心情,贊美卡拉瑪姐妹的舞蹈無法言狀的美,為后文寫舞蹈的美妙絕倫蓄勢

      (4)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點明了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5)引用白居易的詩句是為了表達作者對卡拉瑪舞蹈的高度贊嘆

      (6)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7)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瑪姐妹也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不會這樣美妙動人

      五、拓展延伸,描繪美

      1、學生欣賞我們中國舞蹈家楊麗萍的表演的舞蹈《雀之靈》,學習冰心用優美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藝術之美

      (多媒體顯示:提示與要求)

      A、可用文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表達

      B、可以模仿課文25段的假設句(或者模仿第7段的比喻句)寫幾句排比的話

      C、結合課文1218段的描述,綜合運用精致的形容詞、動詞、生動的修辭、巧妙地手法、豐富的想象寫一小段文字

      個人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喜好選擇A、B、C的一種方式來描述

      2、學生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

      (1)、在我看來,她在舉手投足間,把孔雀的靈韻刻畫得淋漓盡致她的每一個手勢,每一個跳步,每一個轉動都出自于對生命的喜悅在柔和的燈光、柔美的音樂包圍下,舞蹈大師楊麗萍在盡情地展示她那夢幻般的舞姿比風更輕,比夢更美,比云更柔軟,比幻想更動人長裙之上,星點密布,衣衫動處,飄飄欲仙我仿佛有被攜去雀仙園之感,身體已不復存在,唯有靈魂浮游在縹緲的天空

      (2)、優美動聽的音樂瞬間響起,一只高貴的“孔雀”開始翩翩起舞“孔雀”美麗的姿態,如一朵嬌嫩的蓓蕾,在陽光下綻放像一朵白云在人眼前緩緩飄過,高貴的氣質讓人眼睛一亮,我們立刻就被舞蹈大師楊莉萍拉入了夢幻般的舞蹈境界一陣柔韌的蠕動,時而緩慢,時而輕快,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如風似水,修長的手指靈活的變換著孔雀的美態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你已無法轉開目光,一只美麗幽雅的孔雀已深深刻入了你的心里這就是美,自然,和諧,如微風拂過你的面龐

      3、教師小結

      剛才我們在冰心《觀舞記》的引領下,從印度到中國,從現代到古典,從卡拉瑪姐妹到美麗的楊麗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飛動的藝術熏陶中,充滿喜悅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藝長葆芳馨,因為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六、作業設計

      1、摘抄本文中優美的語句,積累文中引用到的古詩文

      2、課外欣賞音樂《森林狂想曲》,寫一段文字,將聽覺用文字方式表達出來

      板書展示

      表現 神態美

      語言美——舞蹈美 服飾美 飛動的美

      面貌美

      動作美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1-0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4-02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09-17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04-06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4-05

    語文教案小學語文(經典)11-23

    小學語文教案常用 小學教案語文教案08-20

    語文《景陽岡》教案02-09

    語文長征教案02-10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