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時間:2024-10-22 07:18:01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優選]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優選]

    初中物理教案1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布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于點滴之處都體現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說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傩陆滩膬热莞采w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谛陆滩奶貏e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坌陆滩妮^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系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代科技的介紹等?梢哉f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苄陆滩奶貏e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菪陆滩脑诮Y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傩陆滩脑隗w現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

      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并以多種形式提倡并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后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現都奠定了基礎。

     、谛陆滩母髡鹿澏急俪鱿喈數钠鶎χ型夤沤竦奈锢韺W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發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俳滩姆浅!懊馈薄捎昧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谛陆滩脑诰幣、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坌陆滩乃刑骄炕顒拥脑O計都本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現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后,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脫節,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于數學教學的滯后,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系意識,不能收到扎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說,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不足。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制成光盤,配套發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盡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說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

      顯微鏡、望遠鏡結構原理。

      教學器材:

      顯微鏡、電腦平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2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15cm;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5cm;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么要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

      進行新課:

      1、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課本P65示

     。ㄗ鞴饴穲D說明)

      總結:顯微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投影儀,另一個做放大鏡。

      2、望遠鏡:圖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望遠鏡如何看清遠處的物體:課本P66示

     。ㄗ鞴饴穲D說明)

      總結:望遠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照相機,另一個做放大鏡。

      4、介紹新型的.顯微鏡、望遠鏡。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1、完成課本練習。

      2、我還想知道……

      教學后記:

      可以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最后總結它們的結構和原理,然后復習本章知識。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養成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養成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1、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2、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教學準備】

      教師:PPT課件、音叉(256Hz)、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

      學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紙屑、隊鼓、音叉(256Hz)、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情境創設】媒體播放學生耳熟能詳的的各種聲音:如鋼琴曲《梁!、鳥鳴聲、笛子聲、蟬鳴蛙叫聲、流水潺潺聲、風吹樹葉沙沙聲等。

      【設疑】聲音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關于聲音,你們想知道哪些知識?想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導入課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陸續揭開這些問題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先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開始。

      板書課題:§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比研究問題更重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聆聽,感受各種聲音。

      暢所欲言,提出

      要探究的問題。

      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我們的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聲音卻很難聽?為什么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

      同等

      二、新課講授

      探究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3、聲音的記錄

      探究二:聲音的傳播

      1、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探究三:聲速

      探究四:回聲

      1、回聲:聲音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種現象。

      2、聽到回聲的條件:

      3、回聲的作用

      課外拓展:

      科學世界【親身體驗】請同學們完成如下實驗:

      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

      2、邊說話、邊用手摸頸前喉頭部分。

      3、敲響音叉,然后把它貼近臉頰。

      提問:你有什么感覺?

      【提出問題】根據剛才的親身體驗,猜想一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猜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設計實驗】下面我們用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想。你的地盤你做主,請學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音叉、小鼓、橡皮筋、哨子、直尺、乒乓球、桌子、水、碎紙屑等)自行設計實驗,讓它們發出聲音。

      【過渡語】有些物體的振動能觀察到如張緊橡皮筋的振動,但有些振動觀察不到,你能想辦法說明振動的存在嗎?

      方法一:證明鼓面的振動

      在發聲物體表面撒一些碎紙屑;

      方法二:證明音叉的振動

      1、用乒乓球靠近發聲的音叉

      2、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

      【進行實驗】指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分析論證】各小組收集實驗信息,完成表格內容,并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發聲體現象結論

      如音叉發聲的音叉彈開乒乓球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如隊鼓發聲的鼓使碎紙屑跳動發聲的鼓鼓面在振動

      橡皮筋

      桌子

      人

      直尺

      其他

      【結論】你能總結出發聲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嗎?

      【交流與評估】學生匯報交流后引導學生歸納出結論,組織學生評估并反思實驗過程,從而發現問題,改進實驗。

      【教師演示】用力敲擊音叉,使音叉發聲,然后用手扶住敲響的音叉,進行對比,兩次聽到的聲音為什么不同?

      強調:①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不能說成“振動停止,聲音停止”。

     、谡駝硬荒軐懗觥罢饎印

      4、【課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動物的發聲方式。

      5、經典回顧:利用課件播放留聲機發出美妙的音樂和留聲機圖片,讓學生感受人類記錄聲音的歷史。

      【設置情境】

      視頻播放:神舟十號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太空中交談的資料片斷,設問: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進行對比,有什么不同?

      【過渡】聲音的傳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質呢?請看下面的演示實驗。

      【教師演示】真空鈴實驗

      玻璃罩中放一個小電鈴,接通電源,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注意聲音的變化;然后再讓空氣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提出問題】

      1、在沒有抽出玻璃罩的空氣前,你能看到電鈴錘的振動嗎?你能聽到鈴聲嗎?

      2、在用抽氣機抽氣的過程中,你能看到電鈴錘的振動嗎?說明什么問題?但是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稀少,你聽到的鈴聲有什么變化?

      3、如果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盡,罩內變成真空,你還能聽到鈴聲嗎?

      4、再讓空氣進入玻璃罩,聽到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5、通過真空鈴實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把真空鈴實驗的問題細化,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另一種方法即實驗推理法,從正反兩方面讓學生明白,有空氣能聽到聲音,沒有空氣聽不到聲音,說明空氣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

      【過渡】

      聲音可以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那固體和液體能否傳播聲音呢?

      【學生探究】

      (1)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

      學生設計并動手實驗,用密封盒將發聲的小鬧鐘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聽到聲音。

      【舉出實例】

      引導學生舉出其他利用液體傳聲的例子

      【學生探究】

      (2)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

      同位合作,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舉出實例】

      引導學生舉出其他利用固體傳聲的例子

      【知識應用】讓學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電話”進行交流,比一比,看誰制作的“土電話”傳聲效果最好。

      3、【播放視頻】聲音的傳播

      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5、歸納總結: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些物質叫做介質;固、液、氣三種物質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知識運用:3月,某地小報上報道“一宇航員在太空中遠遠的'看到星體爆炸,感到其聲震耳欲聾”。這篇報道真實嗎?為什么?

      【播放視頻】夏天電閃雷鳴時,閃電和雷鳴是同時產生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這說明什么?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聲速”部分,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閱讀表格里的數據你能獲得聲速的哪些信息?

      小結:

      1、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2、15℃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3、聲音在固體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知識運用】

      1、課上說,課下做: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敲打的聲音,并說出其中的道理。課下試試看。驗證一下你的回答。

      2、釋疑:古代行軍打仗時,為了能及早探聽敵情,戰士們總是把耳朵貼在地上去聽,能過早地聽到敵人的馬蹄聲,這是為什么呢?

      (老師評價學生回答并補充固體傳聲性能好,聲音損失少)

      【自主學習】為什么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能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內說話聽不到回聲?請同學們自學課本30頁小資料上面的自然段“回聲”部分,嘗試回答回聲是怎樣形成的,什么條件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

      強調:回聲是聲音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種現象。要想把原聲與回聲區別開,從發出聲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時間大于0、1秒。當障礙物離聲源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們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覺得聲音更響亮。

      【知識拓展】

      1、結合以上的學習,利用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及聽到回聲的條件,請你算一算,障礙物至少和聲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聲和原聲才可以區分開?

      歸納總結:聽到回聲的條件:回聲到達耳朵比原聲晚0、1s以上,距發聲體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

      2、提問:你能說出回聲的作用嗎?

      【播放視頻】了解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介紹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不屈服于命運,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

      (設計意圖:通過貝多芬失聰后進行音樂創作的精神,鼓勵學生克服困難,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初步體驗物體發聲時的振動情況

      (設計意圖:親身體驗使學生對振動現象產生初步的感性認識,為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提供較科學的依據)

      結合剛才的親身體驗,猜想聲音可能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小組結合所給器材討論、交流,設計出的實驗方案并展示。

      親身體驗利用轉換法,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這種方法在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應用廣泛。

      (設計意圖: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之一,轉換法的重要應用,讓學生體驗物理研究思想,對于以后的教學很有幫助)

      小組學生動手完成探究活動,注意觀察現象和感知體驗。

      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歸納實驗結論。

      學生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反思,討論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正意見。

      聽聲音,思考兩次聽到的為什么不同?

      學生思考,理解振動停止發聲停止。糾正錯誤的認識,“振動停止了,聲音消失了”糾正“振”字的寫法

      了解常見的一些動物的發聲方式

      青蛙:氣囊振動

      鳥:鳴膜振動

      蟬:鼓膜振動

      蟋蟀:翅膀摩擦

      (設計意圖: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觀看視頻,思考,宇航員在太空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直接對話,要靠無線電通話,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借助物質。

      (設計意圖:神舟十號飛船6月11日成功發射升空,說明我國在太空技術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中華騰飛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樹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奉獻青春和力量的遠大理想。)

      學生觀察實驗,注意聆聽聲音的變化。

      1、能看到電鈴錘的振動,能聽到鈴聲。

      2、看到振動,說明電鈴發聲,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鈴聲越來越小。

      3、罩內變成真空,就不能聽到鈴聲了。

      4、聲音由無變弱再變強

      5、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動手實驗,用密封盒將發聲的小鬧鐘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聽到聲音。

      液體傳聲舉例

      將要上鉤的魚被岸上的說話或腳步聲嚇跑,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聽到音樂等,證明水能傳播聲音。

      進行敲桌聽聲聲音

      固體傳聲舉例

      如醫生用聽診器探知病情;

      地震埋在廢墟里時,為節省體力,不要大聲喊叫,而是敲擊墻體或鋼管;俗話說“隔墻有耳”等。

      觀看視頻,知道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總結知識要點

      識記知識要點

      討論交流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到遠處的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需要一段時間,即聲音的傳播有一定的速度。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中的“小資料”部分,尋找規律和信息。

      閱讀聲速表,回答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并記住聲音在空氣(15℃)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指導在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在固體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討論交流

      1、聽到兩次響聲,因為聲在鐵中的速度大于在空氣中的速度,在同樣傳播距離的情況下,用的時間短,所以先聽到。第二次聽到的是空氣傳播的敲打聲。

      2、固體傳聲比空氣快,且損失小。

      學生自學課本中回聲的內容,再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回答。

      學生板演:

      從發出原聲到接收回聲所用的時間為t,離障礙物S的計算公式為

      總結回聲的作用有兩個

      1、利用回聲加強原聲

      2、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觀看視頻,了解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三、課堂小結

      引領學生學會梳理知識,使學生由知識點的學習升華到系統的總結。見【附件一】

      談一下在本節課收獲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探索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四、課堂檢測師巡視、講評。見【附件二】完成檢測題

      五、布置作業物理助學《小試身手》1-6題

      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第1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2、真空不能傳聲

      三、聲速

      1、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2、聲音在固體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四、回聲

      1、回聲:聲音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種現象。

      t≥0、1s

      2、聽到回聲的條件:

      s≥17m

      3、回聲的作用:加強原聲;測量距離

      【附件一】

      【教學反思】

      一、教案的“亮點”

      1、在你的地盤你做主中,學生利用身邊的器具、生活中的壇壇罐罐做實驗,讓學生能找到有親近感,做物理實驗不難;感受物理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拉近了物理與生活、物理與學生的距離。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2、對于轉化法在物理研究與實驗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重點說明,因為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對于轉化法比較陌生,對學生進行物理方法教育很重要。

      3、在真空鈴實驗的教學中,能對問題進行細化,尤其關注細節,如在罩內空氣逐漸變稀薄的情況下,讓學生觀察電鈴錘在振動,但聽到的聲音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的過程中,聽到由弱變強的聲音,說明聲音的變化不是聲源的問題,而是介質的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4、在聲速及回聲教學中,組織學生自學,展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勇于展示的好習慣。在聲波的教學中,增加了用聲波視頻器展示音叉聲波圖的環節,有利于突破難點。

      二、教學中易出現的問題

      學生在回聲測距的計算中,寫法不規范,還要加強訓練。有的學生不能挖掘出隱含條件,如空氣(15℃)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有的學生不清楚回聲是由于聲音的反射而形成,不知道聲音經歷雙倍聲源到障礙物的路程。

      【附件2課堂檢測】

      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聲勢浩大的“擊缶而歌”精彩絕倫,缶聲是由于缶面的產生的,然后通過傳播到觀眾耳朵中。

      2、通常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比在液體中傳播得_________,聲音在水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_________、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如圖3所示的實驗現象表明。

      第3題圖第4題圖第5題圖

      4、5月10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刊發題為《亞丁灣,記者體驗護航“十八般兵器”》的報道稱,中國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的護航艦艇上,出現了一種神秘的聲波武器—“金嗓子”對索馬里海盜構成了有效威懾。若要阻擋這一武器的襲擊,可以用薄薄的一層()

      A、半導體網B、磁性物質網

      C、真空網D、金屬物質網

      5、如上右圖,將一塊正在發聲的小音樂芯片放在注射器中,再將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膠帽封閉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這時聽到注射器中音樂芯片的聲音會變;其聲音是通過傳入人耳。

      6、3月28日王家嶺煤礦發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開。4月2日下午,事故礦井下發現有生命跡象,原來是被困人員通過敲擊鉆桿,發出“當當”的求救信號,這是因為傳聲效果比氣體好。

      7、運用聲吶系統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射超聲波。如果經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波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__________m(海水中聲速是1500m/s)、但是,超聲波聲吶卻不能用于太空測距(比如地球與月球的距離)、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振動空氣2、快快340

      3、發聲體在振動(或發聲的紙盆在振動)4、C

      5、小、空氣固6、體(或金屬)

      7、3000真空不能傳聲

    初中物理教案4

     。ㄒ唬┙虒W目的

      1.常識性了解核能發電的大致情況.

      2.介紹我國核能發電的發展遠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ǘ┙叹

      核電站的原理掛圖或錄像.

     。ㄈ┙虒W過程

      1.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前面的教學,我們知道重核裂變時可釋放出巨大的核能,而且我們已經掌握了控制裂變鏈式反應速度的方法.利用核能發電的電站叫做核電站.目前已建成的核電站都是利用重核裂變的鏈式反應釋放的能量來發電的.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可以了解核電站的大致情況.

      2.進行新課

      板書:<第四節核電站>

      (1)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教師結合課本圖14—10或掛圖講解:

      核電站的核心是核反應堆,世界上第一座鈾核鏈式反應堆是在物理學家費米領導下于1942年12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體育場建成的.目前常用的反應堆的結構原理如課本上圖14—10所示.它以鈾235為核燃料,為了有效地利用反應堆中釋放的核能,設計建造了兩個循環回路.

     、俚谝换芈

      在第一回路中,先用泵把水或其他液體壓入核反應堆,在那里獲得鈾核裂變釋放的核能,被加熱,然后進入熱交換器,在那里把熱量傳遞給第二回路中的水,再被泵壓回反應堆重新被加熱.

     、诘诙芈

      在熱交換器內,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熱成高溫高壓蒸汽后,進入汽輪發電機推動汽輪機做功,把內能轉化成電能.做功后的蒸汽溫度和壓強都降低了,它將進入冷凝器冷卻成水,再由泵壓回熱交換器重新加熱成高溫高壓蒸汽.

     、燮啓C帶動發電機發電

      通過兩個回路的不斷循環,把核反應堆中鈾核裂變釋放的核能,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第二回路中水的內能,去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轉化成我們所需要的電能.這就是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板書:<核電站的工作原理

      第一回路——核能→內能

      熱交換器:把第一回路中的內能轉換成第二回路中的內能

      第二回路——內能→電能(推動發電機發電>

      (2)核電站的特點

     、傧牡摹叭剂稀鄙

      核電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產生大量的電能.例如一座100萬千瓦的火力發電廠每年要耗煤三、四百萬噸,而相同功率的'核電站每年只需核燃料三、四十噸,這就大大減少了燃料的運輸.

     、诔杀镜

      雖然鈾燃料的開發和提煉比煤要復雜得多,但是最后核算下來的成本仍然要比火力發電站低20%以上.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核電站.全世界運行中的核電站已有434座,總裝機容量約32000萬千瓦,發電量占全世界總發電量的17%,預計到本世紀末,核能發電將達到世界總發電量的30%以上,核能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能源之一.

      (3)我們的努力目標

      我國雖然有豐富的煤炭、水力和石油資源,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擁有量并不高,而且資源分布很不均勻:水力資源的70%以上分布在西南地區;煤炭已探明的儲量有80%都分布在北方,而江南8省只占2%;江南8省,再加上山東、河北、遼寧、吉林及河南共13個省的能源蘊藏量只占全國的13%,而人口卻占全國的63%,能量消耗約占全國的65%.這種能源儲藏和消耗上的不平衡,迫使北煤南運和西電東送,

      要用來運送煤炭.所以在交通緊張的華東、華南和東北地區發展核電站是迫切需要的.

      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反應堆是在1954年6月建成投入運行的,我國自行設計研制、建造的秦山核電站已經運行發電了;廣東大亞灣電站第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并運行發電了,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100億度.同學們都是21世紀的建設人才,希望在你們身上,同學們好好努力吧.

      因為鈾核裂變有放射性污染,因而建設核電站時必須采用可靠的防護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避免造成放射性污染,以保證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我國對核電站的安全非常重視,有專門負責安全監督的核安全局,保證核能的安全應用.

      3.總結(略)

      4.布置作業

      閱讀課本:了解核電站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能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

      (2)通過自制彈簧測力計以及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彈力,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三、教學方法:探究實驗法,對比法。

      四、教學儀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紙,彈簧測力計

      五、教學過程

     。ㄒ唬⿵椓

      1、彈性和塑性

      學生實驗,注意觀察所發生的現象:

      (1)將一把直尺的兩端分別靠在書上,輕壓使它發生形變,體驗手感,撤去壓力,直尺恢復原狀;

      (2)取一條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長,體驗手感,松手后,橡皮筋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3)取一塊橡皮泥,用手捏,使其變形,手放開,橡皮泥保持變形后的形狀。

      (4)取一張紙,將紙揉成一團再展開,紙不會恢復原來形狀。

      讓學生交流實驗觀察到的現象上,并對這些實驗現象進行分類,說明按什么分類,并要求各類再舉些類似的例子。(按物體受力變形后能否恢復原來的形狀這一特性進行分類)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彈性;橡皮泥、紙等變形后不能自動恢復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做塑性。

      2、彈力

      我們在壓尺子、拉橡皮筋時,感受到它們對于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在物理學上叫做彈力。

      彈力是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力。并且任何物體只要發生彈性形變就一定會產生彈力。而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壓力、繩的拉力等,實質上都是彈力。

      3、彈性限度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完全復原了。使用彈簧時不能超過它彈性限度,否則會使彈簧損壞。

     。ǘ⿵椈蓽y力計

      1、測量原理

      它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

      2、讓學生自己歸納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使用測力計應該注意下面幾點:

      (1)所測的力不能大于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2)使用前,如果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零點,那么應該調節指針的位置使其指在零點

      (3)明確分度值: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掛鉤輕輕拉動幾下,看看是否靈活。

      5、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

     。ㄋ模┱n堂小結:1、什么是彈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彈力?

      2、彈簧測力計的測量原理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ㄎ澹╈柟叹毩暎

      1、乒乓球掉在地上馬上會彈起來,使乒乓球自下而上運動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發生了 而產生的。

      2、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 。它有一個前提條件,該條件是 , 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作的。

      3、關于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只有彈簧、橡皮筋等這類物體才可能產生彈力

      B、只要物體發生形變就會產生彈力

      C、任何物體的彈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D、彈力的大小只與物體形變的程度有關

      4、下列哪個力不屬于彈力( )

      A、繩子對重物的拉力 B、萬有引力 C、地面對人的支持力 D、人對墻的推力

      5、兩個同學同時用4.2N的力,向兩邊拉彈簧測力計的掛鉤和提紐,此時彈簧測力計顯示的示數是 。

     。┎贾米鳂I:

      六、課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進措施:

      附:板書設計:

      一、彈力:

      1、彈性和塑性

      2、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

      3、彈性限度

      二、彈簧測力計:

      1、測量原理: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2、使用方法:(1)認清量程、分度值

     。2)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

    初中物理教案6

     。ㄒ唬┙虒W目的

      1、了解太陽能的優點。

      2、知道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ǘ┙叹哂嘘P掛圖、錄像資料等。

     。ㄈ┙虒W過程

      1、引入新課

      教師:人類利用的常規能源是什么?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學生:常規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風力、水力資源等等,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

      教師:回答得很好,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核能的開發和利用,用鈾做燃料的反應堆雖然能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鈾的儲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時要產生放射性污染;輕核的聚變雖然比裂變干凈,還能釋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還沒有真正解決和平利用的問題,所以還要開辟新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太陽不但一直間接地向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能量,而且還是可能為人類長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太陽能。

      2、進行新課

      板書:第五節太陽能

      (1)太陽能的優點

     、偬柲苁志薮。

      教師:同學們想想,太陽能有什么優點呢?

      板書:(一)太陽能的優點

      學生:太陽能非常巨大,從前面表中可見,太陽能向周圍空間輻射的總功率達3.8×1026瓦。

      板書:1、太陽能十分巨大

      教師:說得很好,太陽能十分巨大。同學們知道太陽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總功率是多少嗎?(通過查看課本答:l.7×1017瓦)

      教師:同學們計算一下,太陽每小時輻射到地球的總能量有多少?(學生上黑板計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師:地球每小時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能量有6.1×1020焦,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內能源生產的總量還多,可見太陽能有多么巨大。

     、谔柲芄⿷獣r間長久。

      那么太陽能會不會用完呢?根據科學家推算,太陽像現在這樣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還可以維持60億年以上,對于人類來說,太陽能可以說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陽能的第2個優點是:

      板書:2、太陽能的供應時間十分長久

     、厶柲芊植紡V闊,獲取方便。

      教師:我們到哪里去取太陽能?怎樣獲取呢?(只要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陽能,不用專門去尋找;只要用東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開采)

      教師:很好,所以太陽能的第3個優點是:

      板書:3、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無需挖掘開采和運輸

     、苁褂锰柲馨踩、不污染環境。

      太陽能是最干凈的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給我們帶來污染。所以,太陽能的第4個優點是:

      板書:4、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2)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兩條途徑

      教師先請同學議論:如何利用太陽能?然后總結。

      板書:(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1、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以供利用(講解:例如用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等裝置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來做飯、燒水等等,也可用集熱器把水加熱,產生水蒸氣,再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這就叫太陽能熱電站。)

      2、通過光電轉換裝置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講解:例如用硅光電池——也叫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已很廣泛,像人造衛星上的.電源、太陽能汽車上的電源,小型電視機、計算器上的電源,城市道路路燈的電源等等都可用太陽能電池,我國還用太陽能電池做航標燈的電源,鐵路信號燈的電源等等)

      (3)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教師:既然太陽能有那么多優點,為什么不大量推廣、大范圍應用呢?目前還有些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板書:(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講解:經計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積上的太陽能只有幾百瓦,所以要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必須設置龐大的收集和轉換能量的系統,目前造價還太高,影響推廣。

      2、由于地球的自轉和氣候、季節等原因,太陽能的功率變化大,不穩定,給正常連續地使用造成困難

      3、目前太陽能轉換器的效率不高(講解:光熱轉換的效率為50~60%,而光電轉換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還要下大力氣研制高轉換效率的材料)

      (4)結束語

      要大規模地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在已取得一定成果,只要不斷努力,必將會不斷有新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人預言,到21世紀,太陽能將會成為人類的重要能源之一。

     。ㄋ模┨柲芙虒W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7

      初二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始點,更是一個關鍵點,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在如今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為實施者——教師,則更應該積極探索以適應新教材的改革,社會的需要。激勵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之中。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實施激勵性教育是勢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學中筆者積極探索激勵性教育,發現激勵性教育在物理教學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性教育是指:用激勵性語言、行動去觸動心靈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為主體,感化或促進提高。筆者通過實踐、反復調整、修正,最后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①啟發式教學、獎勵式授課。②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③贊許式評價。

      一、啟發性教學、獎勵式授課: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45分鐘,使這45分鐘高質量高效率!

      1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新章節。預習是學習好物理的起點,首先通讀全文找出重點,用紅筆將重點畫出來,并將這些重點記在預習本上。其次,尋找疑點也是預習的精華,是經過反復思考,依然尋找不到解答的知識點,將這些疑點都寫在疑點本上,并用紅筆勾畫出,作為標記,上課要注意聽。再者,將預習到的知識和后面的小試驗小制作聯系起來,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鍛煉自己的動手與動腦、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最后,做一下預習反饋,將本、書合上,分析這一章節講了什么,頭腦中要有一個知識網絡,并和相應的習題做一下對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鉛筆寫)

      2授課過程以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為主線,以教與學為重點,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和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造的成果。教學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啟發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時,首先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然后對同學們講,一會兒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繼而引出蒸發。

      二、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

      提問的技巧對于激勵性教育來說,也是功不可沒。因為對于一個學困生,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他們會覺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首先問一個好

      學生,透鏡分為幾種?“凸透鏡、凹透鏡。再問一個學困生,“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此時,筆者拿一個凸透鏡,放在陽光下,使陽光經透鏡聚焦于火柴或一張白紙!熬酃!薄昂!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訴老師,凹透鏡呢?它的特點正和凸透鏡相反,對嗎?”“發散!薄斑@節課內容只要你好好聽,你一定會。最后我要提問你幾個問題。你先記好了!敝v完之后,再問他,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遠景,你該怎么辦?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總結自然留給了那些聽明白的同學。這樣先提問講后再回答的措施,調動了他的信心與積極性,以及對物理的`興趣與愛好。

      三、贊許式評價:

      無論在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皟烖c單”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看到了老師與身邊同學的評價,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本事沒有發揮出來,我也能行。其中同學們對一位學習特別差、紀律特別差的學生的意見至今記憶猶新,“學習成績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沒有創造力。記得嗎?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對了嗎。再有,在學習簡單機械時,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較準嗎?你紀律不好,為什么不嘗試一下換位思想呢?老師、同學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著你的捷報早日傳來!薄半m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會上為咱班贏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搗亂了,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薄罢娴暮芟M闩话蚜,別給咱班拉分”……記得當時的他非常感動,原來他在老師、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勁頭。從那以后,發現認真交作業的有他,認真回答問題的有他,問問題的有他,他進步了。記得在學完杠桿的應用,他拿來筷子、鉗子、剪刀、鑷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問:“這些是不是杠桿?是什么杠桿?”“你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真好,F在我們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點、動力、阻力,畫力臂!闭沁@簡單的評價,贊許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總而言之,激勵性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性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著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本著這個原則,激勵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讓激勵性教育發揮出它的價值,使億萬人的心共同為祖國的明天而跳動。

      時代在進步,在發展,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有責任為教學的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那么你就融入了為教育事業的改革、教育事業的發展的一個大熔爐中,通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錘煉、敲擊、磨礪,反復地調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產生強烈的核裂變效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華。

    初中物理教案8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領悟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能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2.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的過程

      難點:運用數學一次函數圖象分析出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式

      【教學用具】

      教師方面:電流表、電壓表、學生電源(或三節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

      學生方面:電流表、電壓表、三節干電池、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開關、導線。以上器材為一組,每三人準備一組器材。(若學校條件好,可將干電池換成學生電源,實驗效果更好。)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的知識。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如:①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②導體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這些例子同時還揭示了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定性關系。

      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值,還知道導體兩端的電壓值,你能不能計算出通過它的電流值呢?(或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來)

      二、進行科學探究

      1.提出問題

      讓學生回答: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

      2.猜想或假設

      應根據以下兩個事實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行猜想或假設

     、偌釉趯w兩端的電壓越大,通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大;

     、趯w的電阻越大,流過它的電流就會越小。

      學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大幾倍,導體中的電流也增大幾倍;

      ·可能是U=IR;

      ·可能是……。

      3.設計實驗(采用啟發提問式,幫助學生設計實驗)

      以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一問一答

      問:我們所學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量,哪些量可以測量出,分別用什么儀器來測量?

      答:能測量的量有:電流和電壓,儀器分別為電流表和電壓表。

      問:電阻不能測量,我們怎樣知道導體的阻值呢?

      答:可以給出導體的電阻值。

      問:也就是說在研究電流和電壓、電阻之間關系時,我們是固定電阻不變,讓電壓發生改變,觀察電流的變化,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什么?

      答:控制變量法。

      問:實驗時,針對于某一導體測量一組電壓和電流值,行嗎?

      答:不行。

      問:為什么?

      師生共同回答:多次測量可以減少誤差,同時考慮到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應該多測量幾次。

      教師還應進一步指出:不僅針對同一導體測量幾組電壓和電流值,同時還要更換定值電阻反復進行實驗,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是不可忽視的。實驗時,給出了二個不同的定值電阻(R 1=5Ω和R 2=10Ω)

      問:我們在實驗要多次測量電壓和電流值,那么怎樣去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呢?

      學生1答:改變電源的電壓,如:增減串聯的干電池的節數。

      學生2答: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

      師總結指出:同學們知道了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的方法,請大家根據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方法和剛才我們設計的思路,對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選擇你所需的實驗儀器,并畫出能夠同時測量電壓和電流的.電路圖。

      4.進行實驗

      實際操作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測量次數不要過多,根據時間而定,一般測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若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的情況下,盡量使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如:1V,2V,3V……)。同樣若用干電池(或學生電源)改變電源電壓時,也應該使電源電壓成整數倍地變化。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指出學生在實驗中錯誤,并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填寫實驗數據。

      5.分析和論證

      數據處理時,可引導學生仔細思考測量數據:分析電壓是怎樣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電流的怎樣變化;同時還應考慮到實驗會有誤差,可能數據不很一致。得出電流、電壓的關系的結論。

      結論:電阻相同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然后指導學生用測量的數據對照課本圖7.1-1畫出U-I圖。

      啟發學生對比數學中的一次函數的知識,推導出U-I表達式:U=IR 。

      6.評估

      要求學生在探究報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動一些問題,如:

     。1)實驗設計方案是不是最優的,還可能會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

     。2)操作中有沒有什么失誤,讀數時會不會有失誤。

     。3)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還有哪些問題還不清楚,哪些問題弄明白了。

      ……

      7.交流

      要求學生課后進行交流,交流時,可以相互交換各自的探究報告,也可以口頭表述自己在探究與他人不同的意見,同時還應聽取他人正確的意見。交流時,不應只是交流探究結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探究的過程中。

      如:為什么我的猜想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么我的方法與你不一樣?

      為什么你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結論不和你一樣?

      ……

      作業:

      完成探究報告,并在報告寫出對自己所選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評估。

    初中物理教案9

      【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 教學重點 】

      力的測量原理。

      【 教學難點 】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 實踐活動 】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 教學反饋 】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10

      重點和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學生參與實驗

      教具:

      錄音機、磁帶、旋轉齒輪裝置、木梳、硬紙片、硬塑料片、粗細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學準備樂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來來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課時用錄音機放出來,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使人感到愉快的聲音→樂音

      使人感到煩躁的聲音→噪音

      方法1:[播放錄音]用錄音機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帶.

      請同學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聲和女聲的不同?演奏樂器有哪些?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方法2:請班上會樂器演奏的同學表演.(應有兩種以上的樂器),引入樂音的.三要素.

      (二)新課教學

      一、音調

      方法1:學生分組實驗探索總結

      [實驗1]用一張硬紙片,讓它在木梳齒上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誰是發聲體?撥動快慢對發聲體有何影響?聲音聽起來有什么不同?

      [實驗1]撥動張緊的細橡皮筋,再撥動張緊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細不同的橡皮筋振動快慢不同,音調不同.

      結論:音調跟發聲體振動快慢(頻率)有關系.

      方法2: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先介紹發聲齒輪,請同學上前觀察同一軸上的幾個發聲齒輪的齒數.并告訴全體同學每個齒輪的齒數不同.轉動齒輪,請同學注意聽用硬塑料片接觸不同齒數的齒輪時,聲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動發聲;齒數多,振動快;齒數少,振動慢.

      結論:音調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簡介人和動物的聽覺范圍,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響度:

      1.響度的概念:

      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叫響度

      人耳感覺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覺聲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師提問:人耳感覺到的聲音的大小主要與那些因素有關?你能否自己設計實驗進行說明?

      (除教師提供的實驗儀器:鼓、鼓錘和镲之外,其它儀器一律不限,現場沒有的可用語言描述)

      控制時間在5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發言.

      歸納總結出結論: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大小和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

      方法2: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可操作實驗得出結論.

      [演示]在紙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紙屑),調節音量觀察球(或碎紙屑)的跳動幅度.

      [實驗感受]:手摸喉部大聲說話和小聲說話時的不同.

      總結結論.

      2.響度和音調的區別

      同學們在論述實驗結果與分析結果時,都使用了"聲音的高低"一詞,而沒有使用"聲音的大小",可見,同學們是知道聲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區別的

      參考書37頁科學用語和日常用語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言的先后順序.

      由學生講述猜測的理由,教師給出音色的概念.

      (三)總結、擴展

      由于大綱對本節知識點的要求不高,所以,對于一般的學生,教師只要使學生從實驗角度理解并記憶大綱所要求內容即可;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自由拓展. 【篇2】初中《音調》物理教案及教學片段   活動:全班同學齊唱歌星韓紅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學生聲音再大也唱不上去。

      師:大家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因為聲音太高了)

      師:聲音的高低是聲音的一個特性,物理上我們叫音調。大家感覺一下高低不同的聲音。

      播放不同音調的聲音(事先錄好的不同音調的聲音,聲源的頻率分別為100Hz、500Hz、20xxHz等)

      師:大家對不同音調的聲音用生活語言來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聲音尖等)

      師:那么聲音的音調的高低與什么有關呢?下面大家看下面這個實驗

      演示:把鋼尺一端緊壓在桌邊,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撥動刻度尺,改變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比較刻度尺振動情況和所聽到的聲音。

      鋼尺伸出桌面長度 振動快慢 聲音高低 長 短   學生聽到聲音的高低不同,觀察鋼尺的振動快慢。學生可以分組自己完成此實驗,把實驗結果填入表格中。

      通過觀察可以得出:鋼尺伸出桌面越短,鋼尺振動越快,聽到聲音的音調越高。

      師:振動快慢是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量,它決定著音調的高低。物理學中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來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

      介紹頻率的概念、單位

      結論:聲音的音調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發聲器振動的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師:同學們還能設計其他實驗來驗證聲音的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嗎?

      (用卡片撥動梳齒)

      學生分組:將硬紙片以同樣的力量和速度劃過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學生觀察梳子齒和紙片的振動快慢,并比較聽到的聲音。

      師:用卡片撥動疏密不同的梳子齒,卡片振動的快慢有何不同?

      (梳齒越密,卡片振動越快,聽到聲音的音調越高)

      閱讀課本中的“小資料”,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發聲和聽覺的頻率范圍

      師:通過閱讀可知,人類聽到的聲音的頻率也是限的,只有頻率在20~20000Hz之間的聲音人耳才能聽到,那么頻率低于20Hz的聲音和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音在實際中有沒有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次聲波和超聲波。

    初中物理教案11

    第五節<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 </span>升華和凝華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分析,以及實驗的觀察,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2.通過對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知道升華過程要吸熱,凝華過程要放熱。

      3.通過教學活動,能在物態變化中識別升華和凝華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升華吸熱現象的分析,知道用升華的方法可以獲得低溫的環境。

      2.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升華和凝華的物態變化的學習,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相互聯系、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在教學活動中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升華和凝華的定義及條件。

      教學難點:

      會分析升華和凝華現象。

      課前準備:

      少量的碘、燒杯、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枯樹枝、玻璃片

      教學設計圖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實例和實驗引入新課:提出問題,既然物體可以從固體變成液體,再由液體變成氣體,那么物體可否不經過液化過程,而直接由固體變成氣體?也就是除了我們學習過的四種物態變化外,還有其他物態變化嗎?學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討論引出升華和凝華物態變化。

      二、新課學習

      1.演示實驗:“人造雪景”:在一個燒杯內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熱,再將一根涼的枯樹枝放人燒瓶口內,經片刻輕輕拿出枯樹枝,便可看到在樹枝上布滿了“雪花狀”的萘。這是由于固態的萘吸熱直接變成氣態的萘,氣態的萘遇到冷的樹枝又直接變成固態的萘。

      或者播放視頻:升華

      觀察演示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正確與否,它們果真是直接變化的嗎?

      2.學生實驗:碘升華和凝華

      通過學生實驗進一步感受升華和凝華過程以及升華吸熱和凝華放熱的現象,大家看到什么現象?

      實驗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許碘粒?刂茰囟龋盒枰徛訜。強調觀察無液態碘的出現。玻璃片要和燒瓶口密封。在學生分組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梢栽儐枌W生觀察到的現象,對于沒有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學生,可以做適當的操作、觀察指導。指導學生體會凝華放熱的現象可以在玻璃蓋片上滴幾滴水,觀察有碘蒸氣遇到蓋片時的現象,同時用手摸一摸蓋片感覺一下蓋片的溫度變化。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玻璃管內原來有一些固體物質,加熱之后這些固體物質的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中間過程中物質有變成液態嗎?這現象說明了什么?在師生共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俳o固態的碘加熱后,燒杯內出現了紫色的碘蒸氣,沒有液態的碘出現,說明固態的碘受熱后能直接變成氣態的碘蒸氣。

     、谕V辜訜崂鋮s后,燒杯壁和玻璃蓋片上出現了紫色的碘顆粒,沒有液態的碘出現,說明氣態的碘蒸氣遇冷后又可直接變為固態的碘。蓋片上的水在碘蒸氣凝華時,冒“熱氣”,蓋片有些變熱。說明碘凝華過程要放熱。

      板書: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3.組織、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著在窗子玻璃上的內表面還是外表面?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熾燈泡為什么會發黑?用久的日光燈管為什么在兩端也會發黑?

      對于生活中常說的“下霜”,能不能理解為霜是白天降的?

      根據升華和凝華的定義,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升華和凝華現象。通過教師和學生對升華和凝華應用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說明物質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變成氣態,直接就可以從固態變成氣態。通過學生對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現象的分析,使學生對升華和凝華現象有進一步的認識。

      回憶實驗,分析各個狀態變化的吸熱、放熱情況。

      三、板書設計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

      升華過程吸熱,凝華過程放熱

    初中物理教案12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有優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聲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并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列出: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怎樣從發聲體向遠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播放錄像“二胡”,提出“二胡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你發現了什么?”

      進行全班交流活動。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總結,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演示“隊鼓的振動發聲”錄像)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1)吹口琴的聲音,是由于氣流的沖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2)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于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3)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4)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5)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6)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7)笑樹能發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

      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那么關于聲音的發生,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傊,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2、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聲現象》這一章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聲音有哪些特性?人們是怎樣利用和控制聲音的?本章特別注意使學生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1、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它的控制與應用,這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其它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后續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

      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是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因為僅僅依靠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難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學生剛剛接觸物理知識,認知能力相對薄弱,易于形成難點。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本節課擬采用誘思探究→實驗論證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概括為: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驗論證→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么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游,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系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么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范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后心里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么,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甭暡屓绱藚柡,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后,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贊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么發聲的?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復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么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么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1、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2、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御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御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儆酶粢舨牧献龀啥芘(教師評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趯⒙暡尠l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蹪撊胨,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苓M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萦霉腆w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F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

      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系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初中物理教案13

    <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連通器的特點和應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連通器中液體靜止液面總相平方法較抽象,是本節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有條件的可自帶一茶壺

      2.教學器材:U形管、關于船閘錄像帶、自制的可移動U形管、茶壺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課題

      連通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 1 )了解連通器的構造特點.

      ( 2 )了解連通器的原理.

      ( 3 )了解一些連通器的應用實例,了解船閘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過程和方法

      ( 1 )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探究式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2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 3 )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到理性思維的飛躍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1 )在探究連通器原理的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對大自然的好奇,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和諧.

      ( 2 )通過對連通器的應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簡單的物理原理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大問題,培養學生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為人類服務的意識.

      ( 3 )通過介紹葛洲壩船閘讓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連通器的特點和應用

      教學難點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連通器中液體靜止液面總相平方法

      儀器材料

      兩個小車、長木板、刻度尺、小木塊、秒表

      教學方法

      講授、探索試驗、討論相結合

      板書設計

      連通器

      什么是連通器?

      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連通器的特點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一種液體,則液體靜止時連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總相平.

      分析: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液體靜止-----液片處于靜止狀態-----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

      ----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兩管液面高度相等-----兩管液面相平

      連通器的應用

      茶壺、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統、電熱水器的水位計、牲畜自動飲水裝置、船閘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從學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課題,使學生感到很親切,引起學生興趣和熱情

      引入:

      師:請大家觀察老師手中的茶壺,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象茶壺這樣的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師:生活中還有那些容器是連通器?

      學生回答

      師:老師手中的這個玻璃器皿是不是連通器,為什么?它有什么特點

      生:是連通器.因為它是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

      它的特點是組成連通器的各個容器長短、粗細、形狀各不相同.

      師:猜想一下,若在這個連通器中倒入水,當水靜止時,各容器中的液面會不會平?

      學生猜想

      教師演示實驗

      師: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學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原因

      設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個液片

      因為液體靜止,所以液片處于靜止狀態,則液片兩側所受壓力相等 F 向左= F 向左

      又因為液片兩側的面積相同根據 p=F/S 可得

      液片兩側所受壓強相同.有 p= ρ gh 可得,當 ρ 一定時, p 相同則兩管液面高度相等,即兩管液面相平.

      師:如果連通器各容器中裝的是不同液體,液面還會相平么?

      教師演示實驗

      生:液體密度小的那個容器液面高.

      師:為什么?用剛才的方法分析.

      師:如果連通器中裝有同種液體,但是連通器處于運動狀態,液面會相平么?

      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生:這時液面不相平.

      師:課本中圖8—12中的物品是連通器么?說說它們的工作原理.

      讓學生敘述工作原理,教師補充.

      師:連通器還有一個重要應用---船閘,你能根據圖中的情況說明船閘的工作過程么?

      放船閘的錄像帶,增加感性認識

      學生敘述,教師補充

      觀察、討論

      學生觀察、討論

      學生猜想

      觀察

      討論、分析、推理

      課后作業

      教學反饋

      本節課的設計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首位,讓學生猜想、觀察、思考、分析,層層深入,逐步得出結論.

      本節課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學業物理中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題中也經常出現有關密度的計算或實驗設計題。同是它又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來定義密度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新教材在引導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這樣既復習了天的使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教材要求來看,教學大綱與新課程標準有明顯不同。教學大綱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屬于“理解”水平層次,強調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既有“獨立操作”水平層次,又有“理解”水平層次。與教學大綱相比,更加突出實驗和探究。同時對密度知識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利用密度知識進行質量、體積、密度的計算,能解釋簡單的現象,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問題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通過師生互動,學習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學生用學過的密度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歸納總結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通過學生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具有的共性———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并用圖像表示等思維方式的'培養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

      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體驗物質屬性;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導出密度的單位以及密度知識的實際應用。

      五、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二)新課教學

      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概念教學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

      3、密度的單位

      4、密度表

      5、例題(課本)

      (三)總結擴展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一個常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義是1m3的鋁的質量是2、8×103kg/m3?梢娢镔|的密度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沒有發生變化。

      (四)聯系實際

    初中物理教案15

      第——怎樣認識和測量電流

      【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電流的概念,

      (2)掌握電流方向的規定

      (3)掌握電流單位及換算

      (4)認識電流表,知道電流表的圖形符號。

      (5)會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教材分析】

      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理解和接受電流,老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水流”、“人流”、“車流”的形成,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流動的物質如水、人、車,二是朝某一方向。與“水流”、“人流”、“車流”類似,電流的形成也要有兩個條件,就是電荷和向一定方向,把電流的概念引出。電流方向的問題是物理學的規定,要求學生記住通過P15圖11-27的演示看到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電流有強弱和水流有急緩類似,公式I=Q/t可補充,同時電流的單位的內容也隨機說明介紹。認識電流表借助實物和掛圖講解,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通過實驗器材操作演示給同學們看,有時間和條件的讓學生動手練習,達到增強記憶加深印象和提高興趣的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對電流的概念比較難理解,用類比的方法講解讓學生通俗易懂。電流表的讀數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寫法上不要忘了單位。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避免出現錯誤的操作動作。

      【教學理念】

      本節的.教學重點:電流的方向的規定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本節的教學難點:電流的概念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閉合開關,電燈會亮,風扇會轉,各用電器會工作,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了電燈、風扇和各用電器。通過用電器是否工作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那么電流是什么呢?物理學中常用電流與水流、人流、車流來類比,引入電流的概念。

      一、認識電流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或者說向一定方向移動)形成了電流。

      2、電流方向:物理學中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由于正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說電流的方向與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用電器接入電路閉合開關時,電源外部電流沿著電源正極→開關→用電器→電源的負極的方向流動,電源的內部電流從電源的負極→電源的正極的方向流動。

      如圖11-3-1所示串聯、并聯電路電流方向。會標電流的方向

      3、電流的定義:用每秒電荷通過導體任意橫截面的電荷量表示電流的強弱叫電流。用字母I表示。表達式I=Q/t,其中Q表示電荷的多少,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t表示時間單位秒符號、電流的單位:國際單位安培,簡稱安,符號=1C/s 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換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臺燈工作時的電流為的含義:表示每秒通過臺燈的電荷量為

      二、怎樣測量電流

      1、認識電流表

     、僮饔茫簻y量電路中電流的大小

     、陔娐贩 圓圈內的A表示所測的電流用安培作單位。

     、塾腥齻接線柱,標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線柱,另二個標數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線柱。二個量程:“0~”“0~3A”對應的分度值分別為,

      2、電流表的使用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書P16電流表使用說明書詳解后歸納為以下幾個字。

     、傩A悖菏辜t色指針對準“0”刻度線。

     、诖摚褐淮徊,并則短路,因電流表電阻很小,相當于導線。

     、壅M負出:使電流從電流表“+”接線柱進,從“—”接線柱出。

     、芰砍蹋汗罍y或試觸(從大量程先試,如偏角小則試小量程。)

     、萁梗翰辉试S把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

      3、電流表的讀數方法

     、倏戳砍

     、诳捶侄戎

     、劭粗羔樝蛴移硕嗌傩「,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數就是電流表的示數。但記住一定要把單位讀出來。練習讀出下圖11-3-2電流表的讀數,若改用“0~3A”的量程結果又怎樣?

      4、用電流表測電流

      在活動3中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接入電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確讀出讀數;比較讀數的不同,知道用哪個量程測量會使結果更準確。注意:在電路電流不超過的情況下使用“0~”的量程,讀數會更準確。因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測得的結果越準確。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自我評價與作業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精選)初中物理教案07-17

    初中物理教案(精)07-03

    (精華)初中物理教案06-17

    初中物理教案(精華)06-25

    【必備】初中物理教案06-25

    初中物理教案(優選)07-01

    【優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5-2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