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教案[精選]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發展趨勢,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3、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過程與方法
作圖----小組合作----導學-----練習深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區域差異和區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關于國家的一些國情知之甚少,對南水北調等工程難以理解。
教學資源與策略
課件、素描紙、鉛筆、紅筆、黑筆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兩年來,我們學習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們一起和中國走向世界。
【板書】走進世界的中國
講授新課 教師引入:在兩年的地理學習中,同學們掌握了學習地理的學習方法之一是:讀圖。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手中的筆自己來描繪祖國的藍圖。將同學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組長。共同完成“中國輪廓圖”,并畫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每一個區域的特征。(時間5分鐘) 學生作畫,老師巡視。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點,面臨不同的發展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世界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是今天這節課需要探究的問題。
教師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板書:1.區域差異
學生展示作品: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老師提問:
根據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特點,想一想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是什么?
學生發言: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千差萬別,這說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域地理條件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教師板書:2.區域發展
教師提問:
1. 以東北平原為例,想一想為什么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撓禋夂、地形、人口、工業等方面進行分析)
2.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地發展家鄉的經濟?
學生討論發言。(略)
師生共同總結:
1.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些都是東北平原的農業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條件,發展商品糧生產,是東北平原區域發展的方向。因而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家鄉發展經濟的地理條件既有優勢也存在著問題。就人口這一條件而言,從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而從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這就需要我們揚長避短,發展農業要走多種經營之路,發展工業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并積極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臨近港澳、東南亞,引進外資方面更有利?梢岳脙瀯莅l展加工制造業?磥,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看漫畫,談感受!柏S收的苦惱”。教師承轉:有了優勢,是否就能夠發展得好呢?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我們家鄉加工的產品沒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任何優勢也就無法實現,也就不能促進區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其他地區的合作。
地理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明確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識別國家之間的國境線,并學習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別方位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國際常識,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4. 通過對世界組織的介紹和閱讀各國的有關數據,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激發學生的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和愛國熱情。
【導入】地球表面按水陸分布,可分為七大洲、四大洋;按熱量、水分和植被的變化規律,又可分為不同的自然帶。這些差異都是根據自然規律劃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居住在不同的國家的。世界上大約有190多個國家,你能舉出你熟悉的國家和他們所在的大洲嗎?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并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世界的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
【提問】這是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你能按面積大小排列這幾個國家嗎?以上幾個國家各屬于哪個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嗎?(利用世界政區掛圖講述,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宮面積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面積只有1.89平方千米,僅相當于北京頤和園的一半。我們往往將這種面積非常小的國家稱之為袖珍國家)
【板書】面積大小不同
【承轉】各國人口也有很大的差異,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展示】“世界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讀出各國的人口數,對照世界政區圖看著這些國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有60%分布在亞洲,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僅有2914萬人,僅相當于我國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國梵蒂岡和摩納哥,人口分別僅有1380人和不足3萬人)。
【板書】人口多少不同
【承轉】同是人口大國的中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就你所知,哪些國家是發達國家,哪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呢?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歸納】 全球發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占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從地域分布上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美國與加拿大,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分別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忐?础爸袊c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差異顯著,為了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即“南北對話”;而且也需要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日本
發展中國家 | 較低 |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
全球發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占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地域分布上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南北之差: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異
南北對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
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提問】為什么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講解】二戰前,廣大的亞、非、拉地區是英、法、美、日等國的殖民地,長期的殖民統治,使這些地區經濟無法發展。二戰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爭,紛紛宣布獨立發展本國經濟。
【小結】國家間不論大小、貧富應該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在此原則上我國提出“五項基本原則”,并以此作為外交準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基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助。
【講解】一個國家的主權范圍即領土:包括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本國的領土與鄰國領土之間的界線即國界線。國界都是國家間經過談判商定后,人為劃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經緯線為界。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阿根廷與智利之間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講述】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志。
【展示】“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
【展示】未定國界
【提問】你能在圖上找到未定國界嗎?看一看未定國界與國界線在地圖圖例畫法上的區別。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國際組織圖文資料展
目的:了解世界上各國際組織的作用等內容,增加課外知識,開闊視野。
方式:
1、在本節內容學習完畢后,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各國際組織的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用時一周。
2、將資料匯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篩選。
3、各小組將選出的資料設計成墻報,展示出來。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分,選出最優秀的墻報,用時一周。
4、各班級的最優墻報展示在學校的報欄中。所有獲獎的同學均有小小的物質獎勵。
地理教學教案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自然帶的含義并掌握陸地自然帶分布的基本規律及主要自然帶的氣候植物的一般特點及代表動物。
2.在運用已學知識認識自然帶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綜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體的環境特征的認識方法。
3.通過學習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的樂趣,并初步明確地球上的生命對自然界的依賴以及相互影響的關系,為建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打下基礎。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述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主要自然帶的分布及特點,難點是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教學用具 各自然帶的景觀圖片,教學投影片(或教學掛圖)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教學提綱
一、自然帶及標志
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帶特點與分布。
2.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 在電影片、電視片中或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不同地區的`森林樹木的葉子有什么不同嗎?(有的地方樹的葉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葉子大;有的地方葉子常年是綠色的,而有的地方葉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師總結和講述] 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當地的氣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動物的分布都受氣候條件的制約。由氣候、土壤、動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構成自然環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世界各地氣候有明顯差異,陸地的自然環境也有地區差異,這種地區差異多呈帶狀分布,所以叫自然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陸地自然帶及其分布。
。ò鍟
一、自然帶及標志(板書)
[提問] 請比較自然帶與氣候帶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區別:氣候帶只反映氣候規律,自然帶反映氣候、土壤、動植物等地理事物構成的自然環境整體。聯系:氣候是構成自然帶的最活躍的因素,氣候帶是劃分自然帶的基礎。)
[提問] 自然帶最明顯的標志是什么?(植物。)
[展示景觀圖] 溫帶沙漠、熱帶雨林、南極企鵝。
[提問] 通過這幾幅圖,請分析氣候條件與動植物的關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動物有適應干旱特征的駱駝。熱帶雨林,氣候條件優越,植物茂密,葉大。動物多。企鵝生活在南極,能耐嚴寒。)
過渡 自然帶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下面我們學習自然帶的分布及特點。
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板書)
1.主要自然帶的特點與分布
[展示教學掛圖] 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展示景觀圖] 熱帶雨林
[提問] 在掛圖上指出熱帶雨林的位置,結合景觀圖分析熱帶雨林氣候、動植物有什么特點?(赤道附近。全年高溫多雨,植被茂密,有許多藤蘿。動物有樹上棲息的猩猩、猿猴,河湖附近的河馬、大象。)
[教師總結] 除同學回答外,熱帶雨林內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熱帶雨林是常綠林,四季都生長,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示景觀圖]熱帶草原
[提問] 在掛圖上指出熱帶草原帶的位置,分析氣候、動植物等有哪些特點?(分布在熱帶雨帶的兩側或一側。降水少于熱帶雨林。地面樹木稀疏,長著較高的草。動物有長頸鹿、斑馬等植食動物,獅、鬣狗等肉食動物。)
[教師總結] 熱帶草原帶也叫熱帶稀樹草原帶,全年降水少于熱帶雨林帶,而且分為干濕兩季。干季少雨,大部分樹木落葉,草也干枯,動物要向有水草處遷移。
。ㄒ勒找陨蠁柎鹂偨Y方式,繼續學習熱帶沙漠帶等自然帶。此略。)
2.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教師講述] 上述自然帶沒有明顯的界限,總是由這一地帶逐漸過渡到另一地帶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農村,自然帶的天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農田所代替。
[練習] 總結剛才講述,以北半球大陸為例,填寫下列空格,表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規律。(括號內的文字即為應填寫內容。)
地理教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兑虻刂埔税l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貞。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ㄒ唬┺r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ǘ┪覈r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地理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俳Y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谙韧ㄗx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垡螅核伎记嗖氐貐^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征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地理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北京的位置、氣候、河流、地形等自然環境特征,并能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
能力目標
1.培養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德育目標
加深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認識,進一步培養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職能。
●教學難點
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臺、景觀圖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蹖胄抡n]
前面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劃?最高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劃,其中最高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六章──認識省級區域。
多媒體展示課題:投影顯示奧運會會標
教師:同學們請認真觀察,判斷老師在黑板上畫的'是什么標記?
生:第二十九屆奧運會會徽。
師:主辦地在哪?
生:北京。
師: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咱們當中有沒有人去過北京或了解北京,你能描述一下對北京的印象嗎?
學生介紹。(略)
師:北京帶給我的印象是古典壯觀的,又富有新鮮的現代氣息的,我一直很想去北京,我想你們一定也很想去北京,請大家說說你想去北京的理由,好嗎?
生: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想去北京的理由。
師:看起來,大家真的很想去北京,有人想上清華北大,有人想去中關村、中央電視臺,有人想去參觀故宮,有的想去八達嶺長城……想要去北京就要了解北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北京,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多媒體展示課題:第一節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壑v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境等密不可分。
一、北京的地理位置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多媒體展示:北京圖片
分小組仔細讀圖查找、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教師巡回參與指導。1.北京市的海陸位置。2.北京市的經緯度位置。3.北京市在什么方位與哪幾個省區相鄰?
提問,小組代表指圖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二、北京的氣候
多媒體顯示《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北京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請學生仔細觀察,分小組討論、分析、歸納下列問題。教師巡回參與指導。1.北京所處的溫度帶。2.北京所處的干濕地區。3.北京處于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4.北京市的氣候特點及氣候類型。
提問,小組代表上前指圖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北京市的氣候特點: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春秋短,冬夏長,年平均降水量609mm。
北京的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多風;夏季當東南季風來臨時,形成7~8月間的高溫多雨天氣。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氣爽,為北京最舒適的季節;而冬季則盛行西北風,經常出現大風、降溫、寒冷、干燥天氣。由此得出,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三、北京的河流
多媒體展示課本19頁圖6.3《北京古今城區的地理位置》,讓學生仔細觀察,查找并分析回答下列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1.北京市的主要河流有哪些?
2.河流的流向是什么?可以反映什么問題?
3.最后注入什么地方?
4.河流對于北京市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提問,小組代表上前指圖回答,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地理教學教案7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學教案8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的:
1.結合實例,理解非可再生資源的特點。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況。
3.結合實例,理解化石燃料在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4.結合實例,說明合理開發與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的重要意義,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優勢和不足。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化石燃料在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2.合理開發與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優勢和不足。
難點:
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的重要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漫畫導入:圖中的能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資源(如化石燃料、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是在一定條件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用一點,少一點,目前人類正面臨一些非可再生資源瀕臨耗竭的問題,對于的多種環境問題呢?
。ㄒ唬┗剂系幕靖拍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等礦物燃料。它們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資源,也是人類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質時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積在湖泊或海洋中變成有機質,通過復雜的地質作用(如地殼變動等)富集起來的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于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天然氣系古生物遺骸長期沉積地下,經慢慢轉化及變質裂解而產生之氣態碳氫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開采原油時伴隨而出有一種石頭叫油頁巖,它同石油一樣,是由生物的殘體混同泥沙變成的,所以可以用來煉油。
1.能源是近代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素,是一國發展的最重要戰略資源之一。
2.能源工業對于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極為重要。保障能源供應、確保經濟安全以及解決能源消費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
3.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三大能源生產國,能源問題是我國21世紀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ǘ┗剂系姆植
總特征:各種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類:無煙煤、煙煤和褐煤
2.其優劣評價指標:等級和品質
。1)等級:指含碳量、燃燒熱量及揮發分含量;
。2)品質: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決定。
3.那一類煤的質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無煙煤質量最優,褐煤最差。燃燒優質煤,單位質量提供的熱量高,釋放污染少。燃燒質量差的煤,釋放污染大。
4.思考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
開發戰略和協調東、西部的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東部地區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我國經濟發達的廣大南方地區石油資源少,煤炭資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發展的總趨勢是使用高效清潔的能源,而天然氣是目前最清潔的高效礦物能源之一,其開采、運輸、利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小,這是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兩個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水平差異很大。發達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高,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國,能源消耗卻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國能源資源豐富多樣,但是由于人口眾多,目前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
中國人均煤炭探明儲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僅低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還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長。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非可再生的資源能供人類開采的時間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
據石油專家們粗略估計,人類自1973年以來共向地球索取800億噸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儲量大約還有1370億噸。按照現在全世界每年開采30億噸石油計算,地球上的石油還可供人類開采45—50年。但是隨著新油田的發現,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可能還會延長。
1.你認為石油資源會不會耗竭?
石油資源會耗竭。因為石油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它們的生成需要億萬年的時間并且具備一定的地質條件,就其總量來說用一點,少一點,加之人類消耗石油礦物燃料在快速增長,所以石油最終會耗竭
2.如果石油資源開采完了,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哪些影響?
石油不僅是人類優質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優質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資源耗竭會影響化學工業的發展和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進而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3.你認為人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石油資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開發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發展新能源,日益減少石油單純作為燃料的比重,延長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
形式展開辯論,化石燃料耗竭后對人類的影響,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足夠的空間。
(四)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當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較為重要,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約占70%。煤炭在開采、運輸和利用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五)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學方法開采化石燃料資源,提高資源的回收率,改變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礦產資源的現象,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嚴重耗損。
2.在能源資源開發與使用中,環境保護措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種有機、無機污染物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進入大氣、水體、土壤,引起環境污染問題。
3.在礦區生產中應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開采能源而擾動、破壞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時,由采礦者負責進行復墾,恢復到可利用狀態。
4.對化石燃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發展煤炭洗選加工,實現脫硫,推廣潔凈煤技術等,減少在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5.實行能源結構改革,在化石燃料中盡可能使用天然氣。
1.你怎樣理解在生產與生活中自覺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2.為節約能源,你建議社區、學?梢圆扇∧男┐胧
到人走燈滅等,對于本組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潛能,展開討論,并給予充分的評價。
板書設計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ㄒ唬┗剂系幕靖拍
。ǘ┗剂系姆植
總特征:各種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
(四)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
(五)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課時
導入: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結構已經由石油時代逐漸過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水電等多種能源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時代。
二、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的必要性
1.從全球發展趨勢看,由于人口數量增長,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
2.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由此引發的全球環境問題日益顯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總趨勢是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和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
三、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
從能源的分布、特點、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太陽能
1.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兩種轉換形式:
。1)光熱轉換,如太陽灶
。2)光電轉換,如太陽能電池
2.特點:
。1)能量巨大
太陽每時每刻都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著巨大的能量,每秒鐘輻射到達地球表面的能量,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所釋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幾十億年里是用之不盡的。
。2)清潔
太陽能沒有污染。
。3)分散
太陽能只能在晴天獲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氣、水的循環和植物的生長,現在被人類直接利用的還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陽能比較分散,不如常規能源集中。
3.影響太陽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國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大家是否可以總結出太陽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
。1)緯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陽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太陽能的能量遠遠還沒有被充分利用,這也是科學界正在研究的問題,我們學生從現在起要學好科技知識,為將來太陽能開發做出貢獻,你或許能成為一個太陽能專家。
(二)風能
1.風能的特點
。1)可再生能源
風能實際上是一種間接形式的太陽能。有人估計,每年地球上風的能量相當于320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
。2)風力、風向不穩定
風可以用來推動渦輪機轉動而產生電流。在地表的盛行風帶和季風氣候區中,一般風向比較穩定,但風速卻存在顯著差異。如:我國東部季風區中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向雖然較穩定,但風力大小卻有一級至十二級之差。由于風速穩定的地方少,風力又有季節性和短期變化,而且風力豐沛地區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因此,風力發電
。3)清潔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點
。1)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2)發電成本較低(當大壩和電廠建成后)
。3)能源清潔
。4)大壩的建設可能會對庫區及其周圍地區的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圖3.14)。
3.14,分析水壩建設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響與不良影響。
2.我國水能資源的分布
我國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可開發的水能約有3.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開發水能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數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勻(圖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陽與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漲落。白天海水上漲叫“潮”,晚—上海水上漲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蘊藏在狹窄的海灣、淺海、江河入?。
。3)潮汐能發電原理:在海灣或河口上建造一個稍低的大壩,以攔截漲潮時涌入的海水,攔在大壩里的水流經大壩時推動水輪發電機組而發電。
。4)潮汐能特點:干凈、無污染。
地理教學教案9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并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指向低壓區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流的知識,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于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于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期間日本向美國發出的風戰”,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流: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流。
假設二:三圈環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后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規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并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農業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景鍟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監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的司機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地理教學教案10
教學重點:
七大洲的地形特點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活動
教學工具:
世界地形掛圖、各大洲輪廓圖、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直尺、寫有地形名稱的小旗。
〈教學過程〉
。▽дn):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表有五種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在分層設色的地形圖上,把它們判讀出來;今天,我們就用我們已掌握的本領放眼世界。
。ò鍟┢叽笾薜匦蔚幕咎卣
。ńM織)調整學生座位,分成七個組,圍繞課桌做好
。ǚ止ぃ┟拷M學生的桌子上放著一張某個大洲的輪廓圖。七大洲有七個小組承包。
。▽W生活動)依照世界地形地圖,在你們這個大洲的輪廓圖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試著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點(從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種類組合方面分析)向同學介紹本大洲的地形單元。15分鐘完成。
。ń處熤笇В
1)去各小組指導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點,識別不同的單元。
2)指導學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ò鍟
七大洲地形特點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極洲
。▽W生活動)現在我們借助各組做的模型。對世界七大洲進行初步的了解。
請亞洲組來兩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亞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單元。一位同學指著模型給我們介紹,另一位同學在他介紹的同時,在分層設色地形地圖上也把這個地形單元指出來,一方面便于我們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圖對立起來,另一方面,也檢查一下他們組的模型做的是否準確。
。ń處煟┤嗤瑢W在你們的引導下對亞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那么這些地形單元組合在一起又表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呢?再請你們組的同學來給我們概括一下(指圖回答)
。ㄐ〗Y)的確像他們描述的一樣,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ò鍟┲虚g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下面我們請亞洲的鄰居之一,歐洲組來介紹。
請兩位同學同時指圖和模型,介紹歐洲的主要地形單元;再請一位同學介紹歐洲的特點,對照模型做檢測。
。ㄐ〗Y)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比較低平。
依次類推,由同學完成其他五個大洲。
。ò鍟
七大洲地形特點
亞洲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歐洲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
非洲以高原為主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陸
通過各組的介紹,對各大洲哪兒是什么地形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別是對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長度最長的地形單元記憶最深。老師這兒有幾個寫有地形單元名稱小旗,看哪個小組又快又準地把它插在模型中,并猜一猜這個地形單元是什么地形之最?
發給每一組一面小旗,上面分別寫著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東歐平原、剛果盆地。
。ń處熤v評)從世界地形圖上看,不同地區的地形差異很大。有的地區海拔高,有的地區海拔低;有的地區地面崎嶇,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區域,還有不同類型的組合,如有的地區地形復雜多樣,有的地區地形單調。一個地區的地形特點,一般是從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等方面來說的。
按洲來說,歐洲、和非洲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平原分別在大陸周圍地區。
今天我們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簡單。借助這個模型,對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觀的認識,對我們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ò鍟O計)
三、七大洲
七大洲地形特點
亞洲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
歐洲以平原為主,地勢低平
非洲以高原為主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冰雪覆蓋,海拔最高的大陸
四、四大洋:
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
探究活動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地形圖的判讀方法和不同類型地形的形態特征來完成這個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遷移。
2、通過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就感,體驗到了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積極主動的學習。
3、探究活動的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活動,鼓勵中國學習聯盟膽創新,勇于實踐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個空間。
活動準備:
1、世界地形圖,五種類型的分層設色地形圖,沙盤,泥沙,直尺。
2、學生被分成五個小組,教師有五張設色地形圖,發給每組一張。
活動內容和步驟:
請每個小組的同學依照教師發給的圖,完成下列工作:
步驟一:
。1)依照分層設色地形圖,以1:15000為吹垂直比例尺,動手在沙盤中出這種地形模型。
。2)觀察模型,描述這種地形的形態特點。
。3)參照分層設色地形圖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出這種地形的同類
。4)對照模型和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
步驟二:
各組作完以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他們的模型,描述描述這種地形的形態特點。找出這種地形的同類,對照模型和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出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
地理教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地理教學教案1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正確說出哈薩克斯坦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礦產資源和主要工業部門。
2、使學生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農業的影響,以及資源對工業分布的影響。
3、使學生認識到工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讀圖等培養學生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通過對地理各要素的綜合分析,樹立學生普遍聯系的思維觀點。
2、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濟觀。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了解哈薩克斯坦獨特的內陸自然景觀和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
二、學法引導
讀圖分析法、討論綜合法。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哈薩克斯坦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決定其工農業分布與特點。
(二)難點
哈薩克斯坦的工農業分布及其特征。
(三)解決辦法
通過讀圖、填圖資料分析,分組探討加以解決。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哈薩克斯坦民俗錄像帶。
2、投影儀、“哈薩克斯坦地形”幻燈片、“哈薩克斯坦政區”圖、“哈薩克斯坦農業分布和礦分布”圖、“哈薩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觀”圖片、地圖冊。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讀圖、填圖。
2、討論、綜合分析。
3、競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生正確說出哈薩克斯坦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礦產資源和主要工業部門。
(2)學生正確認識地理環境對農業的影響,以及資源對工業分布的影響。
(3)學生認識到工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讀圖等培養學生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對地理各要素的綜合分析,讓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思維觀點;樹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經濟觀。
(二)整體感知
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它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以及經濟活動都與它深居內陸的位置和干旱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全球13個地區中惟一一個深居內陸的區——中亞,中亞的.國家都是內陸國,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哈薩克斯坦,它也是全球最大的內陸國家。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哈薩克斯坦的情況。
1、世界最大的內陸國
讀圖11.7,要求:
(1)找出哈薩克斯坦四周相鄰的國家和“!。(從北部開始,順時針依次為:俄羅斯、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里海。)
(2)找出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幾條河流,說出哪些是內流河?哪些是外流河?外流河發源于哪里?下游注入何處?(內流河:烏拉爾河、錫爾河、伊犁河;外流河:額爾齊斯河,發源于爾泰山,注入咯拉海,這是境內惟一一條外流河。)
哈薩克斯坦深居亞洲內陸,河網稀少,水源不足,除額爾齊斯河外,均為內流河,無直接通向大洋的港口。面積27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也是中亞各國中最大的國家。
2、地勢西低東高,境內絕大部分是平原
“哈薩克斯坦地形”圖,找到里海沿岸平原、圖蘭平原、哈薩克丘陵、阿爾泰山和天山。
哈薩克斯坦的地形地勢有何特點?
(略)
哈薩克斯坦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勢西低東高。境內大部分為平原。西部為海沿岸平原和圖蘭平原;中部為丘陵,如哈薩克丘陵;東部為山地,主要是阿爾泰山和天山。
3、以溫帶沙漠、溫帶草原性氣候為主
圖11、5,“卡薩林斯克各月氣溫與降水量分配”圖。
以卡薩林斯克為代表的哈薩克斯坦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下,以溫帶沙漠、溫帶草原性氣候為主,植被以分布在草原、荒漠的為主。
打出“哈薩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觀”圖片。
4、資源和經濟:草原、耕地廣闊,礦產資源豐富,能源、采礦、種植、放牧為其主要產業部門。
圖11、6,“哈薩克斯坦農業分布和礦產分布”圖。
(1)谷物、小麥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北部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有額爾齊斯河和烏拉爾河流過。)
(2)谷物、小麥區為什么不分布在圖蘭平原一帶?(圖蘭平原是中亞最炎熱干燥和缺水 的地區。)
(3)那為什么南部是棉花、水稻的主要分布區?(有錫爾河流過,灌溉方便。)
(4)荒漠畜牧區和灌溉農業區分布在何處?山地畜牧區呢?(南部廣大地區,此地借助烏拉爾河、錫爾河、伊犁河和額爾齊斯一卡拉干達運河進行灌溉;山地畜牧區分布在東部山地地區。)
(5)哈薩克斯坦有哪些主要礦產資源?(鐵、煤、石油、銅、鉛、鋅、錳、鋁。)
哈薩克斯坦草原、耕地廣闊,小麥、棉花、畜產品自給有余。礦產資源豐富,煤、石油儲量和產量都很多,能源充足。鐵礦、有色金屬礦產資源也占重要地位,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國家。煤炭、鋼鐵、石油開采與加工、有色金屬開采與冶煉、非金屬礦產開采、種植業與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是其主要產業部門。
5、重要城市
原首都阿拉木圖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130萬,是哈薩克斯坦的經濟、交通 中心。首都阿斯塔納位于阿拉木圖西北,人口約30萬。
八、板書設計
*第2節 哈薩克斯坦
1、世界最大的內陸國
2、地勢西低東高,境內絕大部分是平原
3、以溫帶沙漠、溫帶草原性氣候為主
4、資源和經濟:草原、耕地廣闊,礦產資源豐富,能源、采礦、種植、畜牧為其主要產業部門
5、重要城市
地理教學教案13
如何描述區域地理特征:
。1)區域自然地理特征從以下幾方面描述。
、賲^域地形特點:包括地形類型是否復雜多樣,以哪種地形為主、地勢特點以及典型地貌,有時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單元的分布狀況,有些題目通過給出一個小區域的等高線分布圖或地形剖面圖進行分析。此時應根據圖像給出的高度、坡度等信息具體分析其地形類型、地勢特點等。
、趨^域氣候特征:包括氣候的復雜程度、以什么氣候為主、氣候的分布特點以及典型的氣候類型及成因。
、酆雍顩r的描述:需要描述河流、湖泊的分布密度、類型(內流湖或外流湖),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如水量大小、含沙量高低、有無結冰期及結冰期的長短。
、苌、土壤特點的描述:描述主要植被、土壤類型及其分布狀況,代表性的植物、動物的名稱和典型土壤。
在描述一個區域的特征時我們一般從上述幾個方面入手,還要根據區域的特點以及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合理取舍,以突出重點,真正把一個區域的“特點”表現出來。
。2)區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偃丝、民族、宗教特征:包括人口的數量,增長快慢及分布密度的高低、所屬種族、民族,信奉的宗教。
、谵r業生產特點:包括主要農業地域類型、農業生產水平、農業商品率的高低、主要農作物及其分布狀況、農業生產結構等。
、酃I生產特點:包括工業生產水平、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布、主要工業區的分布等。
、芙煌顩r:分析以什么交通方式為主,主要交通線路(鐵路、公路、水運航線)及其分布。
、萆虡I貿易:主要描述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主要貿易對象,商貿的變化情況(如外貿結構、貿易對象的變化)等。
、奁渌宋牡乩硖攸c:如生活習慣、房屋建筑特點等。
地理教學教案14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形狀和大。旱厍虻男螤顚W生早已熟悉,所以重點不在于讓學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選取了 4 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圓地方 →
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出球體 → 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球體 →
地球衛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達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教材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三個數字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時,設計了兩個“活動”:“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得到的感悟”,讓學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是縮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與地圖不同,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形狀的變形,其經緯線和地理事物的形狀、方向、相對位置與實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們直觀、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簡易的地球儀的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制作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儀的基本結構,建立球體的空間概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間的一顆普通的行星,是人類之家。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掌握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過程與方法: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會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并能制作簡易地球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通培養對真理勇于探索、執著追求的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奠定基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形狀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觀察地球儀的特征。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找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中的四個關鍵點。
◇觀察地球儀的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基本有所了解,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對地球認識的過程,具體描述要注意準確,對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體數據要加強記憶。七年級學生對地球知識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都很少,空間思維能力較弱。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如果不能構建球體的空間概念,就很難理解地球儀的特征。本節課利用新課程理念開展課堂內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完成知識的教與學,變難為易、變枯燥為趣味。教會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對比知識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學生第一次接觸地理,還沒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能力,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思維比較差,針對七年級學生在思維和接觸層面的弱勢和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以實物進行展示,講解以及加上動手制作地球儀,更能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根據教材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如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啟發法、比較法、圖片分析法、演示講解法。
◇學習方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總結規律法
教具:
地球儀,多媒體
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
多媒體展示航天英雄楊利偉遨游太空畫面,導入新課。
提問:楊利偉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的?
總結: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
【設計說明】
老師利用貼近本課主題的多媒體圖片的展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活動1 憶歷程──認識地球的形狀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1.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或直接看教材圖)
討論: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天圓地方──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是個球體──球體
直覺 觀察 臆想 證實
【設計說明】
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活動,目的一是觀察圖片和發揮想象,讓學生體驗過去人們是怎樣證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進一步說明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使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你所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說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討論:生活中與地球形狀相關的地理現象。
a.(事例1):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圖“觀測帆船”)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設計說明】
把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
地理教學教案15
導入新課:由于各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與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地理區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北方地區,那么今天我們進入南方地區去看看!
一 范圍、面積、人口、民族
師:讀本區在全國的位置圖和中國地形(或政區)圖,明確四周的起止位置、本區所屬的三個分區。
學:(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
師:利用兩個百分比說明本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
生:(面積占全國25%,人口占55%)
師:本區少數民族30多個,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多集聚在西南各省,要求任意記住5~6個民族。
二 農業資源與農業生產
師: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呢?
生:光、熱、水、土、生物都是農業資源
因而把“山青水碧”、“經濟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長江防護林”等四個標題的內容,列表處理。
1.學生默讀課文、回憶舊知,教師指導填表:
掌握上列表格中的內容,基本上達到了課文關于農業部分的`知識要求。以下的講述是作為較高要求而提出。
2.為適應城市學生的需要,(1)講明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區分。(2)區別哪些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纖維作物。(3)經濟作物(一年生、草本)經濟林木(多年生、木本)的區別。(4)個別的經濟林木可扼要說明其用途,例如,油茶的種子可榨出茶油,為湖南等地人民所喜愛的食用油,桐油的種子可榨工業用和民用的桐油,涂在木料上可防腐。
3.紫色盆地講:(1)紫色土的簡單成因,以及它含有磷、鉀養分,土壤肥沃。
。2)紫色盆地,即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是我國糧食和亞熱帶作物的重要產區。
4.講水稻土:強調水稻土是人類種植水稻生產活動所形成的特殊土壤,含有機質豐富。
5.講“長江上、中游防護林工程”。
師:(1)提出問題,長江流域為什么要營造防護林?
生:(原因),自學課文找答案。
師:(2)利用已知,解答營造防護林的重要意義。
師:營造防護林的原因:(1)長江流量大,輸沙量也大,有人預言,不及早治理,有可能成為第2條黃河。(2)濫伐濫墾,植被破壞,加劇流域內的水土流失。(3)河湖長期淤積,蓄洪水能力大大降低,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簡單交代重點措施。
生:營造防護林的意義:(1)利用利民的跨世紀工程。(2)改善流域內的生態環境。(3)減少旱澇災害,(4)增加經濟收入。(5)緩解農村中用材和“三料”的緊張狀況。
6.小結 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水鄉風光”。
三 有色金屬和水能資源豐富
1.自繪一張南方地區各。ㄊ校┛瞻讏D,用硬紙畫出鎢、銅、汞??等礦產
符號,一個個符號剪開,按課文中的礦產產地,教師講一個,在圖上貼一個。然后,全部取下來,再讓學生貼一遍;蛘,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地名、礦產,在課文礦產圖上作出標記。
2.在課本南方地區地形圖上,將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葛洲壩、三峽、秦山、大亞灣等河流名稱和地名用筆勾劃出來。進而講大、小電站在南方已遍地開花,按我國能源戰略部署,本區將建成為水電能源供應基地,擔負西電東送、支援東部各地建設的任務。
3.完成“想一想”兩題
師:本區為什么水能資源豐富?
生:地勢由第二級階梯進入第三級階梯,河流落差大;降水豐沛,河流水量大。水電比利用煤、石油發電的好處很多:發電成本低、不污染環境、而且是可更新能源。
四 沿海和內地工業的發展
師:簡述建國以前,本區以輕工業、采礦業為主,工業落后。建國以來,工業蓬勃發展。
生:做連線題,講長江沿岸工業帶,在地圖上找到位置。
A 高精尖產品的綜合工業 ①宜昌、重慶為中心
B 鋼鐵基地 ②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
C 鋼鐵、煤炭工業 ③上海、南京、杭州為中心
D 多種有色金屬工業 ④武漢為中心
E 電力工業 ⑤湘、贛、粵為中心
師:提出誘導性問題,
學習“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問:你聽說過我國設立了哪五個經濟特區,請在課文廣州??寧波等7個地名中找出4個。那么,另外還有最大的一個經濟特區是什么地方?
。êD蠉u)。除此以外,有廣州、寧波等14個個沿海開放城市以及若干開放地區。
師再問: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將發展什么工業,其有利條件是什么? 生:發展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工業;便于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并發揮勞力資源優勢。
指出:上海浦東地區也將建成為外向型的經濟開發區。
4.小結 長江“黃金水道”+沿!包S金海岸”,將是南方地區工業騰飛的兩條巨龍。
五 南方人民的生活
【地理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教案10-18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11-15
地理教案教學反思07-07
地理教學設計教案05-24
地理教學教案優秀11-22
地理教學教案【精品】10-19
【實用】地理教學設計教案05-24
[精華]地理教學設計教案05-24
初中地理教案教學設計11-29
(實用)地理教學教案15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