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4-07-26 08:22:4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通用15篇]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第1單元 大數的認識

      第3課時 億以內數的寫法

      【教學內容】:教材第7頁例4。

      【教學目標】: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能正確地寫出億以內的數。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億以內數的寫法。

      難點:掌握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指名說出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表,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級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整理如下:

      億級 萬級 個級

      …… 億

      位 千

      萬

      位 百

      萬

      位 十

      萬

      位 萬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個

      位

      2.讀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怎樣讀億以內的數。

      30000 4301200 40010520

      3.寫出下面各數,并說一說怎樣寫萬以內的'數。

      九 五十六 九百零三

      組織學生相互交流,使學生明確萬以內數的寫法:

     。1)從高位寫起,按照數位順序寫。

     。2)幾千就在千位上寫幾,幾百就在百位上寫幾……

     。3)中間或末尾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二、自主探究

      1.引入新課:我們已經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寫法,對于億以內的數,我們不但要會讀,而且要會寫,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ò鍟n題:億以內數的寫法)

      2.教學例4。

     。1)投影出示例4。這些數你會寫嗎?

     。2)組織學生運用數位順序表,試著寫數,并在小組中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指導學生寫數。主要讓學生弄清:這些數有幾級?先寫哪一級,再寫哪一級?怎么寫?數位上沒有單位的怎么辦?同時結合數位順序表幫助寫數,邊講解邊演示。

      3.師生共同小結億以內數的寫法。

     。1)含有兩級的數怎么寫?萬級上的數怎樣寫?什么時候寫0?

      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相互討論、交流,然后共同歸納億以內數的寫法。

      板書:A.先寫萬級,再寫個級。

      B.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個數位上寫0占位。

     。2)練一練:教材第7頁“做一做”。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困難生,然后投影展示學生作業,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一”第4題。

      指名板演,余者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一”第5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議一議:讀數和寫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學生議一議,然后匯報。使學生明確:

      相同點:讀數和寫數都是從高位起。

      不同點:寫數時,哪個數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占位;而讀數時,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

      【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了從學生的興趣入手,發現生活中的大數,又借助小組合作,共同探究,運用學生思維遷移的習慣,把知識進行了延伸,讓學生理解知識間是相關聯的,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能正確理解和區分“計數單位”和“數位”兩個概念。

      2.掌握數位順序表,類推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3.了解數位的意義,利用數位順序表體會“位值”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經歷較大計數單位的產生過程,感知位值制。

      2.讓學生經歷在計數器上撥珠、數數的過程,加深對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對大數的感受和對國情的了解。

      2.在認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和“億”;掌握數位順序表;能結合實例具體說出“位值”的意義。

      難點:能正確理解和區分“計數單位”和“數位”這兩個概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1走進生活,走近大數

      1.提問: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請看大屏幕,看圖猜一猜,這是我們祖國的哪些地方?(課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龍江的情境圖,學生根據圖片展開競猜活動)

      2.師:我們的祖國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口眾多,同學們請看!(課件出示)

      20xx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

      師:這些數你們認識嗎?能試著讀一讀嗎?看到這些數你們有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說一說,讀一讀)

      活動2提出疑問,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結合我們已經學過的萬以內數的認識,說下你想學習哪些有關大數的知識?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學生自由說一說)

      預設

      生1:我想學習怎樣讀這些大數。

      生2:大數中每個數字的'含義是什么?

      生3:它們各是幾位數?

      生4:計數單位分別是什么?

      生5:這些大數分別是由幾個數字組成的?

      2.導語:同學們想學習的有關大數的知識和感興趣的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去探究,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億以內數的認識”,去尋找答案吧!(板書課題)

      操作指導

      在這個板塊中,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引導,如果有的學生預習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強,可以正確讀出大數,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學生對學習這些大數感到困難,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萬以內數的知識,幫助他們完成知識的遷移。

      板塊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動1

      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

      1.課件出示計數器。

      出示探究提綱:

      (1)一萬一萬地數,10個一萬是多少?十萬十萬地數,10個十萬是多少?一百萬一百萬地數,10個一百萬是多少?一千萬一千萬地數,10個一千萬是多少?請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

      (2)有比十萬大的計數單位嗎?分別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2.生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匯報探究成果。

      預設

      生1: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生2:比“十萬”大的計數單位有百萬、千萬、億……

      生3: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活動2認識數位順序表,了解數級和數位的關系

      1.課件出示教材3頁數位順序表,引導學生獨立嘗試探究。

      出示探究提綱:

      (1)你看懂了什么?

      (2)試著說下個級和萬級分別包含哪些數位?每級有幾個數位?

      (3)說一說19612368這個數中每個數字分別在哪個數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計數單位?什么是數位?

      2.學生充分探究后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預設

      生1:目前學到的數位順序表分三級:個級、萬級、億級。

      生2:個級包括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級包括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每級都有四個數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個“1”在千萬位上,表示1個千萬!9”在百萬位上,表示9個百萬。前一個“6”在十萬位上,表示6個十萬。后一個“1”在萬位上,表示1個萬!2”在千位上,表示2個千!3”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后一個“6”在十位上,表示6個十!8”在個位上,表示8個一。

      生4:個、十、百、千、萬、十萬……億這些都是計數單位。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這些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

      3.小結:數位是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時所占的位置,從低位開始每四位為一級,分別是個級、萬級和億級。一個大數中同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意義就不同。

      操作指導

      在板塊二的教學中,運用多種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如計數器等模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機會,把思維表象與思維表達聯系起來。

      板塊三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1.完成教材4頁“做一做”1題。

      先讓同學在小組內完成,再找同學匯報。

      2.完成教材4頁“做一做”2題。

      (1)生獨立填寫數位順序表并回答問題。

      (2)教師巡視指導,并抽取幾名同學進行展示匯報,集體訂正。

      3.任意寫一個億以內的數,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

      獨立寫數后同桌同學互相說數的組成,再找兩桌同學匯報。

      4.知識拓展。

      師:打開教材看4頁“你知道嗎?”,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并在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預設

      生1:我知道了每秒畫1個點,一刻不停地畫,需要3年2個多月才能畫完1億個點。

      生2:我知道了如果1億個小學生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過這些,我感受到一億確實是個大數。

      操作指導

      在這個板塊中,練習方式要靈活多樣,要求學生既要動手操作,又要動口表達;既可以獨立完成,又可以與別人合作完成。每個學生在不同的練習方式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板塊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課堂總結。

      師:說一說你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獲。

      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談學習收獲。

      預設

      生1:我知道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

      生2:我學會了填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個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個百,千萬位上的7表示7個千萬。

      生4:我知道了我們的祖國不但風景優美,而且人口眾多。

      2.布置作業。

      完成教材8頁練習一1、2題。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的認識

      例1 數位順序表

      教學反思

      1.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大數的概念,體會大數的意義,從而建立數感。大數經常出現在新聞、經濟、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可學生對大數卻缺乏體驗。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主題圖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

      2.借助動手操作理解數的意義。在萬以上數的認識教學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揭示數位和數級的概念十分重要。通過撥珠數數幫助學生認識新的計數單位,了解這些計數單位所占的數位,體會“位值”的意義。

      3.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要遵循學一程,展一程,點一程的規律,當學生獨立自學和小組交流遇到問題時,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及時、準確地進行點撥,使學習的過程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一、學術條件分析

      4 (2)年級有xx名學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這些孩子上學期期末考試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基礎薄弱。他們上課聽到的知識,課后不會用到,作業正確率低。有些學生拒絕及時完成作業,喜歡拖延。這學期的數學課,要求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要讓學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錯誤,有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愉快學習數學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學生在各方面都會通過上一段樓梯。

      二、本教材的教學內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內容:大數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二位數除、測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條形圖、廣角數學和教學實踐活動。

      三、本教材的教學目標:

      1.知道“十萬”、“百萬”、“十億”、“十億”、“千億”的計數單位,知道自然數,掌握十進制的計數方法,按幾級讀寫一億以內和一億以上的數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個數的近似值。體驗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2.了解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公里及其換算;

      3.知道直線、射線、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知道幾個常見的角度,你會比較角度,用量角器測量角度的度數,按照指定的度數畫出角度。。

      4.我會計算三位數乘以兩位數,再除以兩位數。我會相應地估計和檢查乘除運算。你可以用一位數(100以內)來數兩位數,用一位數來數幾百個十,用整個十除以整個十,再用整個十除以幾百個十。

      5.知道直線、射線、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知道幾個常見的角度,你會比較角度,用量角器測量角度的度數,按照指定的`度數畫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線和平行線,就會用尺子和三角形畫垂直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

      6.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圖,學習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了解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7.從現實生活中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理解運籌學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形成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工作,書寫工整的好習慣。

      四、教學難點:

      1、1億以內的讀寫,培養學生的數感。

      2.讓學生掌握乘法的估計方法。

      3.讓學生理解豎平行線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出豎平行線。

      4.讓學生知道兩種復合條形圖。他們可以根據圖表提出和回答簡單的問題,查找信息,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5.通過簡單的例子,讓學生初步了解運籌學和博弈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五、提高本學期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理解大數的教學突出數學的趣味,聯系生活資料,培養學生的數感;計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靈活計算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數字意識。

      2.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讓學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數學活動中。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滲透到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

      (1)為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素材。

      (2)注重體現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和數學的文化價值。

      (3)通過自我探索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4.創新評價,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節省對學生數學學習結果的關注,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多關注學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

      5.關注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加強個體輔導。

      6.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靈活處理教材。

      7、掌握套路,確保教育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

      我們要以教學為中心,加強管理,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努力實現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認真、勤奮、求真、求知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8、注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良好習慣,強調“好好學習”,不允許任何人落后。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分類認識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種三角形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在分類中體會分類標準的嚴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三角形的分類中感受各類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歡歡和笑笑給同學們發來請貼,邀請大家到數學王國做客.但路上有兩道關卡,只有順利通過才能得到通行證.

      第一關:準確地認出他們,并說出他們的特征.(課件出示銳角、直角和鈍角)

      第二關:給他們取個形象又合適的名字.(出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學們順利過關,來到了數學王國.它們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來迎接我們。(課件出示各種三角形)

      1、喲,它們長得很相似的,找找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2、有這么多共同點,老師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還是有區別的,你們發現了嗎?

      3、看著這些長得相似,但實際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零零亂亂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書:三角形分類。

      4、學生自由討論,給三角形分類.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學生展示分類結果:

      從角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講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斜邊。從學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說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從邊分:等腰三角形和沒有相等的邊的三角形。講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從你們的學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沒有三條邊都相等的?(等邊三角形)

      找出等邊三角形并證明.

      三、實踐應用

      1、畫三角形。選擇你最喜歡的三角形畫下來,并向同學們介紹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個直角

      出示一個鈍角

      出示一個銳角(能不能正確猜出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圖中找出你喜歡的三角形說一說。

      四、總結,拓展

      在這節課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

      1、對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嗎?)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這兩種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

      2、初讀教材,我產生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了這些問題?(我的問題一定也是學習者的'問題,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許會給學生提供啟示。)

      三角形有幾種?課前收集資料

      3、設想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可能會遇到什么障礙?)

      1.一個三角形,如果有兩個內角是銳角,它就是銳角三角形嗎?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銳角三角形嗎?

      4、我認為的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參里設定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體會每一類三角形的特點。

      難點: 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給學生傳遞什么信息?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做出決定!)

      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分類”。接著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樣布置預習?(有充分的預習,才有課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幾種?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邊三角形?

      7、我有哪些資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勵思考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色卡紙、三角形平面圖 、固體膠、剪刀等。

      8、我預設的教學程序有哪些?(模塊式主題,不用詳述。)

      (1)復習鋪墊

      (2)揭示課題

      (3)探究新知 動手操作

      (4)鞏固運用 深化理解

      (5)全課小結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課 題:數據分段整理和統計

      【教案內容】

      教材第70~74頁。

      【教學要求】

     、 使學生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能對統計結果作簡單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

      【重點難點】

      經歷統計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學樣為了迎接六一節,學校鼓號隊準備了精彩的表演,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學校決定為鼓號隊隊員購買統一的服裝,分為大中小號。

      說明:身高為120~129的適合穿小號,130~139的適合穿中號,140~149的適合穿大號。

      提問:你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

     。、出示隊員身高記錄單。

      提:這里是隊員們的身高記錄單,要知道定購每種服裝的人數各是多少,接下來應如何做?

      指名:這里需要將身高分成幾類?為什么?

     。、組織學生整理數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完成。

     。、提:我們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來分類整理數據的,還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據剛才的統計情況,請同學們將數據填入第69頁的統計表中。

      提:現在根據這張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回顧這題的整理過程。

      我們是怎樣知道每種服裝各買多少套的?

      小結: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根據每種服裝的大小為類別,先將隊員的身高進行分類,這樣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種服裝的人數了。

      二、組織練習

     、蓖瓿上胂胱鲎龅冢鳖}:

      (1)出示記錄及統計表。

      提:要想正確填寫統計表,要先如何做?

      (2)小組合作:分類、整理數據,方法自定,并完成統計表。

      (3)組織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同學獨立完成。

     。2)就統計結果,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3)介紹你知道嗎?

      三、布置作業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條形統計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75~78頁

      【教學要求】

      使學生知道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便于分析研究問題,學會整理出數據制成的統計圖。

      【重點難點】

      學會制作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 談話導入

      介紹上海世博會。

      2、出示書73頁的統計圖和照片。

      介紹:世界五大城市申辦2010年世博會,最終我國上海獲得了勝出。這是大家歡慶的場面。

     。ǎ边@是第一輪投票的情況(出示統計表)

     。玻埃保澳晔澜绮┯[會申辦城市第一輪得票情況統計表

     。玻埃埃材辏保苍

      申辦城市 波蘭

      弗洛茲瓦夫 俄羅斯

      莫斯科 韓國

      麗水 墨西哥

      克雷塔魯 中國

      上海

      所得票數 2 12 28 6 36

      提問:有哪五個城市參加申辦投票?哪個國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ǎ玻┏鍪镜73頁統計圖。

      提問:從這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國上海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這幅統計圖與統計表相比有什么優點?

      說明:整理出的數據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之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用統計圖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比較形象具體,還有利于分析和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新課

     、绷私鈼l形統計圖的結構。

      提問:這個統計圖包括哪些部分?

      引導學生從上向下有序地觀察:包括圖名、日期、單位、豎軸、橫軸。

      提:縱軸上又有哪些內容。

     、步虒W制作條形統計圖。

     。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即橫軸與縱軸。

     。2)在橫軸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縱軸上,根據數據的`大小,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多少數量。

     。4)標上統計圖名稱、日期、單位。

      3、提:縱軸上1格長度表示?哪個國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國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組織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如何制作條形統計圖。

      五、布置作業 ☆教學調整☆

      教學反思:

      課 題: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內容】

      教材第79~81頁。

      【教學要求】

      通過這次活動體驗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戲規則的公平,體現每做一次游戲,參加游戲各方贏的機會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贏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點難點】

      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戲規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中感知

     。、游戲導入:

     。ǎ保┟4人1小組,事先分好。

     。ǎ玻┟鞔_活動要求:口袋里有4個紅球和2個黃球,每次任意摸到一個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紅球的次數多,算小明贏,如果摸到的黃球次數多,就算小玲贏。

      提:按這樣的游戲規則,你認為誰贏的可能性大一些。

     。ǎ常┙M織學生分小組摸一摸,并統計出結果。

     。ǎ矗┙M織交流,指名說說每一組的活動統計情況。

      提:與剛才的猜想的情況一樣嗎?通過游戲,你認為這樣的游戲規則公平嗎?為什么?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一、談話引入

      師:“今天我們的學習內容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同學們知道這里的“策略”是什么意思嗎?

      生1:“就是辦法!

      生2:“列表!

      師:“這里的策略可以簡單理解為解決問題時用到的一些方法、手段!

      “上星期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場運動會,很多同學都踴躍報了名(展示以文字方式記錄的報名情況),你知道老師是用什么方法整理這些信息,讓人很容易看出各個項目都有誰參加了?”

      生:“可以列表整理!

      (根據學生回答展示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后的結果)。

      師:“現在看起來怎么樣?”

      生:“更加清楚,更有條理!

      師:“列表的好處是方便我們對一些信息進行歸類整理。今天我們來看看列表對解決實際問題有什么幫助!

      二、新授

      1、出示場景圖

      師:“這一天,幾位小朋友來到文具店,他們要買一種筆記本(呈現教學情景:小明:我買3本筆記本用了18元;小華:我買了5本;白菜老師:小華用了多少元?小軍用42元能賣多少本?)”

      師:“你看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我知道小明我買3本筆記本用了18元;小華買了5本不知道用了多少錢;小軍用42元求能賣多少本?”師:“怎樣摘錄這些信息?”(學生說,老師用文字簡要摘錄數學信息:小明:3本18元;小華:5本?元;小軍:42元?本)

      師:“用什么方法來整理,使這些信息更有條理?(確定用列表整理)”

      生:“可以列表!

      師:“同桌商量這個表可以怎樣列!

      學生自己列表整理信息。

      2、展示整理的結果,探討怎樣列表更合理。

      “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同學是這樣整理的:

      小明3本18元

      小華5本?元

      小軍42元?本

      師:“這個表格能把題目的信息反映出來嗎?”

      生:“可以把題目的信息反映出來!

      師:“大家對這個表格有什么意見?”

      生1:“把小軍那一欄的‘42元和’‘?本’的位置交換;”

      生2:“在第二列中加一條豎線把整個表格分為三列!睅煟骸傲斜砀褚⒁夥诸惡蛯!

      3、比較。

      師:“認真閱讀整理好的表格,表格和文字敘述相比,你覺得用表格整理怎樣?”

      生:“表格整理更家簡潔清楚!

      師:“要解決小華用了多少元?和小軍買了多少本?可以怎樣想,跟同學說說!

      生1:“‘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用6乘5等于30元!

      生2:“‘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買多少本?’,必須先求出一本筆記本的價錢!

      師:“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條件出發:根據‘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利用這個結果解答后面的問題;或者從問題入手:‘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買多少本?’,必須先求出一本筆記本的價錢。)師:“同學們都認為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先求出一本筆記本的價錢,現在你知道為什么要在表格里列

      上小明的信息嗎?作用是什么?”

      生:“根據‘小明的3本18元’求出一本的價錢,才能求后面的問題!

      5、學生列式解答這兩個問題,然后集體評價。

      6、提取表格中的'數量關系

      師:“我們題目的數量關系提取出來用箭頭表示它們的對應關系:

      3本→18元

      5本→ ( )元

      ( )本→42元

      填一填,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左邊是3、5、7,一個比一個多2本;右邊是18、30、42,一個比一個多12元!睅煟骸盀槭裁从疫厱粋比一個多12元?”

      生:“左邊每一次多2個6元,所以右邊每次多12元!

      生:“本數越多,對應的總價越多!

      生:??

      7、小結:

      師:“回顧整個解題的過程,說說利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什么好處?”生1:“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整理信息!

      生2:“幫助我們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理清解題思路!

      生3:“有利于我們檢查!

      三、練習。

      1、展示想想做做1的情景:(6本字典高168毫米。15本這樣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師:“看到哪些數學信息?”

      “請你列表整理這些信息,并列式解答!

      (展示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結果和解答的算式,請幾個學生講講自己的思考過程?隙▽W生能正確列表和解答。)

      2、這一天,老師來到了體育用品店,(出示想想做做2的情景:足球每個56元,籃球每個48元。老師:我帶的錢正好可以買6個足球或8個排球。一個排球多少錢?都買籃球可以買多少個?)

      師:“看到什么數學信息?”“這里的信息真多,怎么辦?”

      生:“可以用表格進行整理!

      師:“先列表整理!

      (展示整理結果,并結合表格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師:“‘我帶的錢正好可以買6個足球或8個排球!鞘裁匆馑?”

      生:“老師帶的錢剛好能買6個足球,也剛好能買8個排球!

      師:“結合表格,哪些條件可以求老師帶了多少錢?”

      生:“每個足球56元,買6個!

      師:“要求‘一個排球多少錢?’可以怎樣想?跟同學說說你的想法!

      師:“‘可以買多少個籃球?’又可以怎樣想?”

      列式解答,集體評價。

      四、總結全課

      師:“本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解題的一般思路是怎樣的?”

      板書:

      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

      小明3本18元

      小華5本?元

      小軍?本42元

      先求一本?元3本→18元

      18÷3=6(元) 1 8÷3×5=30(元)5本→( 30)元

      6×5=30(元) 42÷(18÷3)=7(元)5本→( 30)元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學習用乘法分配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教學重點:探索,發現乘法分配率。

      教具準備: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教師出示亂砍伐破壞環境的片段,讓學生說一說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提問學生到前邊說說,教師歸納,然后問學生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呢?學生回答植樹造林從我作起,從現在作起。

      教師出示主題圖和例3,讓學生分小組編一道完整的題。此題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兩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2、探究新知

      師: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種樹的,抬水,澆樹的。

      師: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分小組討論,用多種方法去解,比一比,誰聰明,每位同學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說給你的同學聽,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生1、我先算出每一組植樹的人數,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

      即:(4+2)×25=6×25=150(人)

      師:你為什么要將(4+2)打上括號呢?

      生1:只有打括號才能先算。(教師肯定,大家鼓掌鼓勵)

      生2:我分別算出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和25個小組挖坑種樹的人數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樹的人數,即;

      4×25+2×25=100+50=150(人)

      師:孩子們,你們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將生1、生2的兩種做法板書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師:真奇怪,兩個不同的算式,得數怎么相同!大家再檢查一下他們做得對嗎?

      生:對。

      師:你們發現什么規律了嗎?分小組討論。

      生1:我發現(4+2)×25=4×25+2×25這兩個算式相等。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他們的結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2:我發現根據左邊的算式就能推出右邊的算式,既:

     。4+2)×25=4×25+2×25

     。ń處熥寣W生到黑板上給大家演示。)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號右邊的算式嗎?

     。暺,有同學舉手,還有私下說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同意。

      師:舉例(3+4)×2643×(10+5)

      你們能推出右邊的算式嗎?(提問兩個同學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師:你能給你的同桌出兩道這樣的題嗎?(學生出題,同桌互算。)

      師:你能用符號或字母寫出他們的規律嗎?

      板書:

     。╝+b)×c=×+×

      a×(b+c)=×+×

     。ㄌ釂枌W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你能用語言敘述這樣的公式規律嗎?分小組或同桌互相敘述,教師問,學生說,教師再歸納:

      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這叫做乘法分配率。

     。▽⒊朔ǚ峙渎首x三遍,理解其意。)

      3、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ń處熞蚤_火車的形式提問,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如果是錯的請說出原因。)

      1、師:學了這么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分開嗎?給你的同桌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么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說一說你學了這一單元或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評一評本節課哪些同學哪些組表現的,掌聲鼓勵他(她)們

      課題:簡便運算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課題: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內容: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情況。(課文第58頁的例4,“做一做”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經歷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嘗試用簡潔的語言表達積的變化規律,培養初步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4、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一般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教具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一、研究“兩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變化,它們的積如何變化餓規律。

      1、研究問題,概括規律。

     。1)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怎么變化。

      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試試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組織小組交流。歸納規律: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也要乘幾。

     。2)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有怎么變化?學生完成下列兩組計算,想一想有發現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導學生概括:兩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也要除以幾。

     。3)整體概括規律

      問: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2、驗證規律

      1)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

      3、應用規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9的1-――4題。二、研究“兩數相乘,兩個因數都發生變化,積變化的規律“。1、獨立思考,發現規律完成下列計算,說規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

      2、組織全班交流,概括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它們的乘積不變。

      三、鞏固新知

      1、書上練習九的1、2、3。

      2、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長縮小到原來的,寬擴大到原來的`4倍,這個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它的邊長是多少?

      五、總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第59頁4、5。

      第六課時

      課題:乘法估算

      教學內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課文第60頁的例5、相應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中的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歸納概括、遷移類推的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學習乘法估算的全過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學校組織秋游活動,我們四年級同學去××公園,去那里的費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園門票,四年級全年級共有104人,老師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呢?

      出示圖片:

      二、探究方法,學習新知:

      1、師:你們能幫老師估算一下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嗎?

      1)獨立估算,并寫出估算過程

      2)小組內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結果。并說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饋學生估算結果。

      4)鼓勵學生說出多種想法。對估算結果進行評價。

      師:你認為誰估計得更接近準確的錢數呢?為什么?在估算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結: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

     。、運水公司為居民運送純凈水,一月份運送718桶,照這樣計算的話,估算一下,全年可以運水多少桶?

      三、鞏固新知

     。、你是怎樣估算的?

      《新編小學生字典》有592頁,大約是()頁。

      小明每分鐘打字108個,大約是()個。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約是()千克。

      2小明同學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62cm,他從操場這頭走到那頭共走了252步。操場大約長多少米?

     。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學有學生612人,全鄉有這樣的小學19所,全鄉約有多少名小學生?

      燕鷗從北極飛到南極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飛780千米,20天能飛到嗎?

      4、第62頁的5、6、7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第63頁8、9、10、11、12。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與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估算、筆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通過整理和復習,培養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能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自覺整理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3.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應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乘法口算、估算和筆算等計算方法的聯系,并能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視頻展示臺。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溝通聯系

      1.教師:本單元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分組交流,完成后全班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逐步形成如下板書:

      2.結合以上知識整理,邊整理知識,邊完成數學書88頁1-4題。(課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題及答案)

      (1)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1題。

      抽學生口答,并要求說出算法。最后讓學生說說怎樣口算最簡便,引導學生說出:整百數乘整十數,只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課件顯示)

      (2)出示教科書第88頁第2題。

      指名學生口答,并說出估算方法,教師用課件顯示相應內容。最后讓學生說說三位數乘兩位數怎樣估算。(學生回答后,課件顯示。)

      (3)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可指名上臺板演),課件顯示答案,學生核對,并讓學生說說每個題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學生匯報后,課件顯示計算方法)

      (4)完成教科書第88頁第4題。

      先分別讓活到說說解題思路(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顯示相應內容),再列式計算并匯報,教師板書。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怎樣算簡便。

      二、基本練習,鞏固提高

      1.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1、2題。(課件出示題目及答案)

      學生獨立口算,集體評議。第2題完成后,讓學生說說積的變化規律。(課件顯示規律)

      2.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4題。(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集體交流。

      教師:你是怎樣估算他們大約走了多少米的`?

      學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000m。

      學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變,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6400m。

      學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們大約走了5700m。

      (課件展示以上三種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書第89頁第5題。(課件出示題目及估算方法)

      學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練習,促進發展

      課件出示教科書第90頁的思考題。

      教師:請認真看圖、審題,說一說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覺得運費的多少會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1:運費少和路程有關。

      學生2:運費少還和運的質量有關。(課件顯示:與運費少相關的因素)

      教師:分組討論一下,往哪些倉庫運費用會少一些?為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完成后指名匯報。

      學生:如果把糧食運往3號和4號倉庫,則運量大,費用肯定多。所以應把糧食往1號或2號倉庫運輸費用會少些。(課件顯示)

      教師:看來只要計算出運往1號倉庫和2號倉庫的總運量,就可以比較出誰了運費更少。怎樣計算總運量呢?

      學生:運輸量可以用“運輸噸數×路程”來計算。(如期學生不能說出,則由教師告知學生。)(課件顯示)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按這種方法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并比較。

      學生獨立計算后匯報。

      學生1:如果運到1號倉庫,總運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學生2:如果運到2號倉庫,總運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運往2號倉庫運費最少。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的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數學書89頁3題,90頁6、7、8題。

      六、課外閱讀

      數學書91-92頁:你知道嗎?——奇妙的乘法。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教材第77頁例4。

      【教學目標】:

      學會“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地計算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習慣和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五入”的試商方法。

      難點:運用“五入”的試商方法正確地筆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教材“練習十四”第5題。

      學生獨立練習,再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十四”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再集體訂正。

      3.教材“練習十四”第8題。

      學生獨立練習,在教材上完成后,選擇兩道,如:

      提問:你是怎樣試商的?

      4.設問:如果除數的個位上是8,又該怎樣試商呢?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出示例4。

      1.讀題后列式:

      197÷28=

      2.除數“28”的'個位上是8,應該把28看作多少來試商呢?試著算一算。

      小組內先試算。試商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該怎樣解決?討論交流后再算,再交流檢查。

      學生匯報解題過程,教師板書:

      3.算得對嗎?可以怎樣驗算?

      指名說說除法的驗算方法,學生再獨立驗算。

      4.鞏固練習。

      教材第77頁“做一做”。

      小組分工完成練習,每題各選兩道組織學生板演,再集體訂正。

      5.小結。

      剛才完成的幾道題,除數的個位數分別是幾?你把它們看作多少來試商?如果商小了怎么辦?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小結“五入”試商法。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四”第11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十四”第12題。

      小組內完成,交流檢查。

      3.教材“練習十四”第13題。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小組內分工完成,再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四”第14題。

      學生讀題后,提醒學生注意:求的是“可以放滿幾塊展板”,先算出來,看該怎樣回答。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一學期第60——61頁

      教學目標

      1、在創設的情境中體會理解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并會用字母式表達。

      2、通過練習學會運用交換律對加法和乘法的計算結果進行驗算,培養學生自覺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

      3、感悟運用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使一些運算更簡便。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

      教學難點

      會運用加法、乘法交換律解決一些計算問題。

      教學過程:

      一、理解交換

      1、教師和學生交換鉛筆。

      2、教師左右手交換練習冊。

      3、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換位置。

      4、學生互相交換位置。

      5、師: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經常碰到。剛才我們做了什么?發現什么?(交換后位置變了,東西沒變)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交換,數學中也有交換,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運算定律。

      二、加法交換律

      1、規律的發現

     。1)創設情境,引導發現

     、俪鍪局黝}圖,向學生介紹“愛心助學大行動”,某商店為幫助貧困山區學生特別舉行義賣活動把營業額全部獻給希望小學?,小胖和小亞也來幫忙了。

     、诟鶕䥺栴}列式計算

      桌上共有幾罐果汁?

      8+18=26

      18+8=26

     、垡驗橛嬎憬Y果相等,所以兩個算式可以用“=”連接

      8+18=18+8

     、苣氵可以提出類似的問題嗎?

      1月10日共銷售果汁多少罐?

      板書:400+520=520+400

      1月11日共銷售果汁多少罐?

      板書:550+450=450+550

     、萜渌膬山M算式我們也可以用“=”連接嗎?為什么?這些算式中什么變了,什么沒變?為什么和不變?

      還能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尴襁@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能不能用什么方法把所有的例子都包括進去呢?(學生獨立寫,交流)

      我們通常用字母a和b表示加法交換律:a+b=b+a

     、呦襁@種在加法中交換兩個加數的關系,和不變的規律是一條重要的規律,你能幫它起個名嗎?(揭示:加法交換律)

     、嗾f一說,什么叫加法交換律。

      補充板書: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根據加法交換律發現乘法交換律

     、倏吹健凹臃ń粨Q律”這個名稱,你想到了什么?

     、谂e例驗證。

      師:除了加法中有交換律,還有什么運算中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大膽猜想可能還有什么交換律,再舉例驗證。

      學生獨立驗證并填寫學習單

      我猜想:可能還有交換律,你可以用寫一寫和畫一畫的方法舉例驗證。

     、鄯答伣涣。

      根據匯報板書幾個等式

      師:同學們舉的例子中有沒有交換因數位置積不相等的`例子?(沒有)看來乘法交換律是存在的。

      A、概括:發現了什么交換律?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可以用字母表示?

      B、說一說,什么是乘法交換律?

      C、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D、其他的運算有這個特征嗎?

      E、交換律的特征是什么?(交換兩個加數或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的式子符合交換律嗎?如果符合,說說是什么交換律?

     。1)43+0=0+43()

     。2)136×50=50×136()

     。3)2×2=2+2()

     。4)★+▲=▲+●()

     。5)v×t=v×t()

      想一想,我們還在哪里用過交換律?

     。1)驗算

      師:你能用交換律進行驗算嗎?。

     。2)“34×124”可以怎樣計算?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哪些詞給你的印象最深?(交換)

      交換是事物的位置發生變化,但變化中存在這不變,你能抓住“變與不變”來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嗎?

      五、課堂延伸。

      下面的事物交換后,分別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1、交換蘋果。

      2、交換方法。

      我的一種方法你的一種方法

      六、練習

      1、運用交換律填空

      52×( )=976×()

      34+78+66=34+()+( )

     。ǎ+△=()+□

     。 ) ×☆×○=( ) ×△×()

      42○55=55○42

      2、比一比,誰列出的算式多:

      1)一次小隊活動中,小胖她們分工統計了世博會上一個小時中參觀下列三個場館的人數。(要求:根據問題只列式,不計算)

      問:這一個小時內,參觀三個場館的人數一共有多少人?

      臺灣館:358人;香港館:537人;澳門館:442人。

      板書6個算式。

      這些算式,三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結果不變。

      2)算一算,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

      板書設計:

      運算定律————交換律

      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

      a+b=b+a a×b=b×a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速度×時間=路程這組數量關系,使學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時間=路程這組數量關系,并應用它去解決問題。

      2、學會速度的寫法

      教學重點: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時間=路程這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應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時速的圖片,介紹學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陸、海、空到宇宙方面)的運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動物的運行速度等等

      2、你還知道哪些運行速度?學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學速度的概念,學會速度的寫法,1)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行16千米。

      我們把人騎自行車1小時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還可以說成:人騎自行車的速度是每小時16千米?梢詫懗桑保肚祝瘯r。(用統一的符號表示速度)

      2)普通列車每小時行106千米。特快列車每小時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鐘走60米

      師:還可以怎么用數學語言敘述?

      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試著寫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一輛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2小時可行多少千米?符號怎么寫呢?

      師:每小時,每分鐘都表示單位時間。單位時間可以是每小時、每分鐘

      李老師騎自行車的`速度225米/分,10分鐘可行多少千米?

      獨立計算并找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改變其中一題,求時間或者求速度。

      問: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與路程有什么關系嗎?

      三、鞏固新知

      1、獵豹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10千米,可寫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鐘500米,寫作--

      3、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鐘340米,寫作--

      4、小強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約是120米/分,小強每天大約跑步多少米?

      5、練習八第8、9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都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練習八第10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教材第21頁例4。

      【教學目標】:

      1.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確地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重點難點】:

      掌握億以上數近似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已經學會了億以內數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那么億以上的數又該怎樣求近似數呢?

     。ò鍟n題: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整億的數我們都會直接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了,如果不是整億的數怎樣才能知道它接近多少億呢?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來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2)出示例4。

     、僭囎。

     、谥该f一說你是怎么做的。先分級找到億位,再看千萬位上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再加上“億”字。

     。3)小結方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要看千萬位上的數是大于或等于5、還是小于5,根據“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數,結果要加一個“億”字,由于是近似數,必須用“≈”連接。

     。4)教材第21頁“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練習,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補充練習:

      把下面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不是整億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1)組織學生獨立練習。

     。2)教師巡視,檢查學生存在什么問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它們的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包括以下內容

      1、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直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對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確的表象。教材還特別安排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比較,以免混淆面積和周長的計算。

      2、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部分內容很重要,它是學生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積計算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找出面積與邊長的關系,從而總結出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3、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里教材內容包括單位間進率和簡單的換算,學好這個內容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每個面積單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公頃、平方千米。這一內容主要是介紹教大的面積單位,它常用測量土地面積,我們有時稱它為“地積單位”。認識這兩個面積單位,對以后的生活、生產勞動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對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起正確的表象,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解答,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2、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增強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4、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表象,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單位的推導過程。

      教學關鍵:

      教師要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認真觀察,找出面積與邊長的.關系。

      第五課時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內容:

      課本第82、83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重點難點: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要準備好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每兩人準備一張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W生回答,同時依次在屏幕上出現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師: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分四人小組,猜測,然后反饋)

      生1:我們認為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生2:我們認為是100。

      師:看來各小組討論,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請同學們把學具袋拿出來。

      二、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ㄒ唬┩茖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紅色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說一說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厘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的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在紅色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10=100個,所以這個紅色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

      師:你們是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用的“擺”的方法,主意不錯!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2:我覺得這種方法太慢了。

      師:有什么好的辦法,請你告訴大家。

      生2:我們用直尺去量紅色正方形的邊,邊長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果然方便了不少,你們真聰明,大家同意他們的意見嗎?

      生3:我們還有更快的。

      師:哦?說出來大家聽聽。

      生3:老師告訴了我們這個紅色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這個紅色正方形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師:這種方法真妙!

      師: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單位都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師: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單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ǘ┲R遷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學再想一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單位,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師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題的要求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匯報。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2、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一步強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長度單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面積單位: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3、反饋練習

     。1)練習填空(課件出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頁做一做題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訂正時請學生說出想法。

     。3)改錯: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長度單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面積單位: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一、學術條件分析

      這個班有30名學生,包括13名女生。通過對上學期考試成績的分析,學生對基礎知識、概念、定義的把握比較牢固,口頭計算、書面計算、表外計算比較擅長。少數學生粗心大意,不夠靈活,應用能力不夠強。大多數學生對數學感興趣,接受能力強,學習態度端正;有些學生沒有足夠的意識及時完成作業,這使得學習數學變得困難。因此,在新學期,在糾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要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各種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成績。

      少數學生意識不夠,缺乏努力學習的精神,總想偷懶,作業馬虎。今后首先要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課前自學,課后復習。在寫作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讓學生認真寫,才能認真思考。其次,整數的計算在這學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養他們的計算能力是關鍵。此外,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本學期的重點,以便在教學中加強對數學數量關系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和考查問題,提高解題能力。最后,我們應該找到更多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開心,愿意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二、教材分析

      這本教材的主要單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簡單期,觀察對象,統計表和條形圖(一),解題策略,可能性,整數初等算術,豎線和平行線,排序和復習。

      四年級第一學期是第二學期的開始,是承前啟后的關鍵學期。第一冊教材在四年級第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不僅注重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而且更加注重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特征,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實現教學目標。教材還是分四個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你知道一些思維題,主要是讓學生接觸一些關于數學發展與人類進步關系的簡單知識,認識到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嗎?同時教材有計劃地安排了一個簡單的循環和一個單元的解題策略,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兩類事物數量的關系,總結歸納規律,從而培養推理判斷能力,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本書的重點是教學:二位數或三位數除以二位數,三步算初等算術,統計表和條形圖,列出綜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本書的教學難點:二、三位數除法試調商的方法,初等算術的運算順序,點到線知識的實際應用,三視圖對物體的想象和擺放,根據條形統計圖的比較、分析和判斷,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

      知識和技能:

      1.體驗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與量的關系的過程,掌握必要的運算技巧進行計算

      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二位數和三步整數混合運算,探索尋找簡單的規律。

      2.通過研究相關物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場景、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相關幾何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發展空間的概念。

      雕刻方案對整個學期的教學有指導作用。通過江蘇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級數學第一冊教案,可以幫助老師們讓教學井然有序!

      [第3條]

      一、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簡單的抽象概括能力,養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與他人交流、談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學會了探索問題,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問題,正確解決問題。無論是理解問題的能力還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礎知識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他們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尤其是一些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和實踐活動。因此,教學中應設計更多的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經驗。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內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運算、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求規律、算術規律、對稱平移和旋轉、倍數和因子、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解題策略、統計、用字母表示數字、整理和復習。

      單元一:本單元以學生學習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為基礎,主要講授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計算以及相應的口頭計算和估算。一方面,學習這一部分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十進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認識到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強在乘法解題過程中的應用意識。

      雕刻要點:掌握三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口頭計算和估算。教學難點:注意乘數中間為0,乘數末尾為0的乘法的靈活性。教學重點:掌握乘法的順序,理解方法,正確計算。

      第二單元:本單元的內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為單位的容量單位。通過對體積、升、毫升的理解,學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知道容量和單位升容量,然后是單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點:了解容量及其單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難:容量的測量和估計。

      雕刻的關鍵;聯系實際,加強練習,感受升和毫升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第三單元:本單元主要講授三角形的理解。這部分理解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積累一些理解圖形的經驗和方法。

      雕刻要點:感受、發現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難點:畫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畫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關鍵: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探索活動,自我感知相關規律。第四單元:本單元主要講授三步計算的混合運算,教材分為三個層次。讓學生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認識括號,從而正確計算三步混合運算;讓學生體驗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序列的過程,進一步積累數學學習的經驗,感受知識之間的聯系,用三步計算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對自我探索產生興趣,獲得發現數學結論的成功經驗,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和做人做事的責任感。

      雕刻要點: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順序。

      刻印難點:在掌握操作順序的`基礎上進行糾正。精通計算。

      雕刻的關鍵: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內容是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點。以及對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進一步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掌握它們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點: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點。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測量和繪制。

      雕刻的關鍵: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結合生活實踐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安排學生學習簡單搭配和簡單排列數及組合數。

      雕刻要點:掌握活動中排列數和組合數的規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關鍵:讓學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七單元:本單元講授乘法分布規律,用乘法分布規律進行簡單運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定律和組合定律,并使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簡單運算。進一步學習乘法和分布規律,不僅有助于學生整體理解整數范圍內的運算規律,而且有助于學生靈活解決計算問題,提高計算能力。

      刻字要點:在解題過程中發現并理解乘除規律。

      雕刻的難點:我可以應用乘法和分布規律,使一些計算簡單而熟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發現、總結規律。

      第八單元:本單元的內容是進一步了解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學會在正方形紙上平移旋轉簡單圖形,發展空間概念,在學生已經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的基礎上,可以在正方形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雕刻要點: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平移和旋轉。

      雕刻難點:可以在方形紙上平移旋轉圖形90度。

      雕刻的關鍵:加強學生在操作和活動中對知識的掌握,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興趣和感受美。

      第九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倍數與因子,2、5或3的倍數的特征,偶數與奇數,素數與合數。

      刻印要點:倍數、因子、奇數、偶數、合數、質數的含義。

      刻印難點:在掌握含義的基礎上做出各種判斷,了解每一種自然數的特點。教學重點: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猜想等方法進行探究,加強學生交流,感受數學,體驗數學。

      第十單元:本單元主要用計算器探究積的變化規律和商的常數規律。教學重點:利用計算器幫助學生探索和發現運算規律。

      刻字難點:學生被除數和除數以0結尾的簡單算法。教學重點:讓學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話總結發現的規律。單元11:本單元進一步教如何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

      刻印要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感受到通過繪制和列舉策略來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強使用策略的意識,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難點:讓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運用策略解決有個性的問題。教學重點:學會通過繪制線段和列表來解決與行程計算相關的實際問題。第十二單元:本單元主要教授簡單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選擇條形統計圖或折線統計圖來表示數據。

      刻印要點:了解統計圖,了解統計圖的功能。

      刻印難點:根據實際問題中數據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設計統計活動,體驗統計過程,增強統計概念。

      三、教學措施:

      1.激發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采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增強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學習習慣。

      5.注重團隊互助精神的培養,增強集體意識。

      6.加強上下指導,提高學習質量。

      四、課表

      乘法8小時

      7小時(升和毫升)

      三角形7課時

      混合運行8小時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4課時

      找一個4小時的規則

      操作法7課時

      對稱,平移,旋轉6小時

      將9個課時相乘并相乘

      用計算器探索法律6小時

      圖書館5課時解題策略

      統計7課時

      用字母數6個課時

      組織和復習10個課時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5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9

    四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3-28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07-26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2-04

    【熱】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09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薦】12-12

    【薦】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18

    【精】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19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熱門】12-1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