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高二數學教案>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

    時間:2024-01-07 07:37:11 高二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1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菱形的性質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定義的,首先她是平行四邊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之處就是“有一組鄰邊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質和不同于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這些性質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延續,又是以后要學習的正方形的基礎。

      本節的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應用。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如果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許多關于邊、角、對角線的條件,在實際解題中,應該應用哪些條件,怎樣應用這些條件,常常讓許多學生手足無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重視。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和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

      1、菱形的知識,學生在小學時接觸過一些,可由小學學過的知識作為引入。

      2、菱形在現實中的實例較多,在講解菱形的性質和判定時,教師可自行準備或由學生準備一些生活實例來進行判別應用了哪些性質和判定,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3、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在講授這節內容前,可指導學生按照教材148頁圖4—33所示,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道具,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感,有在教學中有切實的體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輕松些。

      4、在對性質的講解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學生分別對事先準備后的圖形進行邊、角、對角線的測量,然后在組內進行整理、歸納。

      5、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質定理證明比較簡單,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思路,由學生來進行具體的證明。

      6、在菱形性質應用講解中,為便于理解掌握,教師要注意題目的層次安排。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2、掌握菱形的性質。

      3、通過運用菱形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4、通過教具的演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5、根據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6、通過菱形性質的學習,體會菱形的圖形美。

      二、教法設計

      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菱形的性質定理。

      2、教學難點:把菱形的性質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綜合應用。

      3、疑點:菱形與矩形的性質的區別。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做一個短邊可以運動的平行四邊形)、投影儀和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演示教具、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觀察討論;學生分析論證方法,教師適時點撥

      七、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矩形中對角線與大邊的夾角為,求小邊所對的兩條對角線的夾角。

      3、矩形的一個角的平分線把較長的邊分成、,求矩形的周長。

      【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邊形,這時可將事先按課本中圖4—38做成的一個短邊也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進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講解新課】

      1、菱形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

      講解這個定義時,要抓住概念的本質,應突出兩條:

     。1)強調菱形是平行四邊形。

     。2)一組鄰邊相等。

      2、菱形的性質:

      教師強調,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切性質,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邊形多了“一組鄰邊相等”的條件,和矩形類似,也比平行四邊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質。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質:

      師:同學們根據菱形的定義結合圖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質(讓學生們討論,并引導學生分別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析)。

      生:因為菱形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所以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性質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引導學生完成定理的規范證明。

      師:觀察右圖,菱形被對角線分成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有什么關系?

      生:全等。

      師:它們的底和高和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

      生:分別是兩條對角線的一半。

      師:如果設菱形的兩條對角線分別為、,則菱形的面積是什么?

      生:

      教師指出當不易求出對角線長時,就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般計算方法計算菱形面積。

      例2已知:如右圖,是△的角平分線,交于,交于。

      求證:四邊形是菱形。

     。ㄒ龑W生用菱形定義來判定。)

      例3已知菱形的邊長為,對角線,相交于點,如右圖,求這個菱形的對角線長和面積。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積。

     。2)還可以引導學生求出△一邊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計算菱形的面積。

      【總結、擴展】

      1、小結:(打出投影)(圖4)

     。1)菱形、平行四邊形、四邊形的從屬關系:

     。2)菱形性質:圖5

     、倬哂衅叫兴倪呅蔚乃行再|。

     、谔赜行再|:四條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組對角。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2

      教學目的:

      1、掌握掌握平面與平面間距離的概念,并能求出它們的距離

      2、弄清平行平面之間的距離的定義;

      教學重點:平行平面的距離的求法教學難點:平行平面的距離的求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點到平面的距離:已知點是平面外的任意一點,過點作,垂足為,則唯一,則是點到平面的距離即:一點到它在一個平面內的正射影的距離叫做這一點到這個平面的距離(轉化為點到點的距離)結論:連結平面外一點與內一點所得的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2、直線到與它平行平面的距離:一條直線上的任一點到與它平行的平面的距離,叫做這條直線到平面的距離(轉化為點面距離)

      二、講解新課:

      1、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公垂線段:

     。1)兩個平面的公垂線:和兩個平行平面同時垂直的直線,叫做兩個平面的公垂線

     。2)兩個平面的公垂線段:公垂線夾在平行平面間的部分,叫做兩個平面的公垂線段

     。3)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段都相等

     。4)公垂線段小于或等于任一條夾在這兩個平行平面間的線段長2、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段的長度叫做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

      三、講解范例:

      例1如圖,已知正三角形的邊形為,點D到各頂點的距離都是,求點D到這個三角形所在平面的距離解:設為點D在平面內的射影,延長,交于,∴,∴即是的中心,是邊上的垂直平分線,在中,即點D到這個三角形所在平面的距離是。

      四、課堂練習:

      五、課后作業: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數學知識:掌握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有關性質;

      2、數學能力: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類比學習,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的能力;

      歸納——猜想——證明的數學研究方法;

      3、數學思想:培養學生分類討論,函數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等比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如何通過類比利用等差數列學習等比數列;

      難點:等比數列的性質的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問題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類特殊的數列——等差數列。

      問題1:滿足什么條件的數列是等差數列?如何確定一個等差數列?

     。▽W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要想確定一個等差數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項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a1和d,那么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板書)an=a1+(n—1)d。

      師:事實上,等差數列的關鍵是一個“差”字,即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ǖ谝淮晤惐龋╊愃频,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問題2: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叫做……數列。

     。ㄟ@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法,對于“和”與“積”的情況,可以利用具體的例子予以說明: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和”(或“積”)等于同一個常數的話,這個數列是一個各項重復出現的“周期數列”,而與等差數列最相似的是“比”為同一個常數的情況。而這個數列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數列了。)

      2、新課:

      1)等比數列的定義: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比數列。這個常數叫做公比。

      師:這就牽涉到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問題,回憶一下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類似于等差數列,要想確定一個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要知道什么?

      師生共同簡要回顧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推導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導:(師生共同完成)

      若設等比數列的公比為q和首項為a1,則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數列的.性質:

      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等比數列的性質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現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之間似乎有著相似的地方,這為我們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提供了一條思路:我們可以利用等差數列的性質,通過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性質。

      問題4:如果{an}是一個等差數列,它有哪些性質?

     。ǜ鶕䦟W生實際情況,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尋找規律,如:

      3、例題鞏固:

      例1、一個等比數列的第二項是2,第三項與第四項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項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項等比數列{an}中,a6·a15+a9·a12=30,則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例3、已知一個等差數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這個數列中取出一些項組成一個新的數列{cn},使得{cn}是一個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若能請指出{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幾項?

     。ū绢}為開放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如對于{cn}:2,4,8,16,……,2n,……,則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2k—1項。關鍵是對通項公式的理解)

      1、 小結: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有關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以及它的性質,通過今天的學習

      我們不僅學到了關于等比數列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由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的過程。

      2、作業:

      P129:1,2,3

      思考題:在等差數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項:6,12,24,48,……,組成一個新的數列{cn},{cn}是一個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請指出{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幾項?

      教學設計說明:

      1、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首先作為等比數列的第一節課,對于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性質是學生接下來學習等比數列的基礎,是必須要落實的;其次,數學教學除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科學的研究方法,等比數列是在等差數列之后學習的因此對等比數列的學習必然要和等差數列結合起來,通過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的類比學習,對培養學生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研究方法是有利的。這也就成了本節課的重點。

      2、 教學設計過程: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通過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類比得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

      3)等比數列的性質;

      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學生回顧舊

      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聯想,為類比地探索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奠定基礎。

      在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再對幾個具體的數列進行鑒別,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律,使學生體會觀察、類比、歸納等合情推理方法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探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又是一個重點。這里通過問題3的設計,使學生產生不得不考慮通項公式的心理傾向,造成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使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接受。

      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為下面類比學習等比數列的性質,做好鋪墊。

      等比性質的研究是本節課的高潮,通過類比

      關于例題設計:重知識的應用,具有開放性,為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4

      1、1、1命題及其關系

      一、課前小練:閱讀下列語句,你能判斷它們的真假嗎?

     。1)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2)3;

     。3)3嗎?

     。4)8是24的約數;

     。5)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6)他是個高個子。

      二、新課內容:

      1、命題的概念:

     、倜}: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proposition)。

      上述6個語句中,哪些是命題。

     、谡婷}: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true proposition);

      假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個命題中,哪些為真命題?哪些為假命題?

     、劾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數是素數,則是奇數;

     。3)2小于或等于2;

     。4)對數函數是增函數嗎?

     。5);

     。6)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W生自練個別回答教師點評)

     、芴骄浚簩W生自我舉出一些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2、將一個命題改寫成“若,則”的形式:

      三、練習:教材P4 1、2、3

      四、作業:

      1、教材P8第1題

      2、作業本1—10

      五、課后反思

      命題教案

      課題1、1、1命題及其關系(一)課型新授課

      目標

      1)知識方法目標

      了解命題的概念,2)能力目標

      會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并會將一個命題改寫成“若,則”的形式。

      重點

      難點

      1)重點:命題的改寫

      2)難點:命題概念的理解,命題的條件與結論區分

      教法與學法

      教法:

      教學過程備注

      1、課題引入

     。▌撛O情景)

      閱讀下列語句,你能判斷它們的真假嗎?

     。1)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2)3;

     。3)3嗎?

     。4)8是24的約數;

     。5)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6)他是個高個子。

      2、問題探究

      1)難點突破

      2)探究方式

      3)探究步驟

      4)高潮設計

      1、命題的概念:

     、倜}: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proposition)。

      上述6個語句中,(1)(2)(4)(5)(6)是命題。

     、谡婷}: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true proposition);

      假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個命題中,(2)是假命題,其它4個都是真命題。

     、劾1:判斷下列語句中哪些是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數是素數,則是奇數;

     。3)2小于或等于2;

     。4)對數函數是增函數嗎?

     。5);

     。6)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W生自練個別回答教師點評)

     、芴骄浚簩W生自我舉出一些命題,并判斷它們的'真假。

      2、將一個命題改寫成“若,則”的形式:

     、倮1中的(2)就是一個“若,則”的命題形式,我們把其中的叫做命題的'條件,叫做命題的結論。

     、谠噷⒗1中的命題(6)改寫成“若,則”的形式。

     、劾2:將下列命題改寫成“若,則”的形式。

     。1)兩條直線相交有且只有一個交點;

     。2)對頂角相等;

     。3)全等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也相等。

     。▽W生自練個別回答教師點評)

      3、 小結:命題概念的理解,會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假,并會將命題改寫“若,則”的形式。

      引導學生歸納出命題的概念,強調判斷一個語句是不是命題的兩個關鍵點:是否符合“是陳述句”和“可以判斷真假”。

      通過例子引導學生辨別命題,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改寫為“若,則”的形式,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

      3、練習提高1、練習:教材P4 1、2、3

      師生互動

      4、作業設計

      作業:

      1、教材P8第1題

      2、作業本1—10

      5、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一堂概念課,比較枯燥,在教學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引例中的“他是個高個子!崩1中的“(7)明天下雨!钡缺容^有趣的生活問題,和學生有充分的語言交流,在一問一答中,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5

      一、教學過程

      1、復習。

      反函數的概念、反函數求法、互為反函數的函數定義域值域的關系。

      求出函數y=x3的反函數。

      2、新課。

      先讓學生用幾何畫板畫出y=x3的圖象,學生紛紛動手,很快畫出了函數的圖象。有部分學生發出了“咦”的一聲,因為他們得到了如下的圖象(圖1):

      教師在畫出上述圖象的學生中選定生1,將他的屏幕內容通過教學系統放到其他同學的屏幕上,很快有學生作出反應。

      生2:這是y=x3的反函數y=的圖象。

      師:對,但是怎么會得到這個圖象,請大家討論。

     。▽W生展開討論,但找不出原因。)

      師:我們請生1再給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幫他找找原因。

     。ㄉ1將他的制作過程重新重復了一次。)

      生3:問題出在他選擇的次序不對。

      師:哪個次序?

      生3:作點B前,選擇xA和xA3為B的坐標時,他先選擇xA3,后選擇xA,作出來的點的坐標為(xA3,xA),而不是(xA,xA3)。

      師:是這樣嗎?我們請生1再做一次。

     。ㄟ@次生1在做的過程當中,按xA、xA3的次序選擇,果然得到函數y=x3的圖象。)

      師:看來問題確實是出在這個地方,那么請同學再想想,為什么他采用了錯誤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數y=的圖象呢?

     。▽W生再次陷入思考,一會兒有學生舉手。)

      師:我們請生4來告訴大家。

      生4:因為他這樣做,正好是將y=x3上的點B(x,y)的橫坐標x與縱坐標y交換,而y=x3的反函數也正好是將x與y交換。

      師:完全正確。下面我們進一步研究y=x3的圖象及其反函數y=的圖象的關系,同學們能不能看出這兩個函數的圖象有什么樣的關系?

     。ǘ鄶祵W生回答可由y=x3的圖象得到y=的圖象,于是教師進一步追問。)

      師:怎么由y=x3的圖象得到y=的圖象?

      生5:將y=x3的圖象上點的橫坐標與縱坐標交換,可得到y=的圖象。

      師:將橫坐標與縱坐標互換?怎么換?

     。▽W生一時未能明白教師的意思,場面一下子冷了下來,教師不得不將問題進一步明確。)

      師:我其實是想問大家這兩個函數的圖象有沒有對稱關系,有的話,是什么樣的對稱關系?

     。▽W生重新開始觀察這兩個函數的圖象,一會兒有學生舉手。)

      生6:我發現這兩個圖象應是關于某條直線對稱。

      師:能說說是關于哪條直線對稱嗎?

      生6:我還沒找出來。

     。ń酉聛,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幾何畫板找出兩函數圖象的對稱軸,畫出如下圖形,如圖2所示:)

      學生通過移動點A(點B、C隨之移動)后發現,BC的中點M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條直線就是兩函數圖象的對稱軸,在追蹤M點后,發現中點的軌跡是直線y=x。

      生7:y=x3的圖象及其反函數y=的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

      師:這個結論有一般性嗎?其他函數及其反函數的圖象,也有這種對稱關系嗎?請同學們用其他函數來試一試。

     。▽W生紛紛畫出其他函數與其反函數的圖象進行驗證,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結論:函數及其反函數的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

      還是有部分學生舉手,因為他們畫出了如下圖象(圖3):

      教師巡視全班時已經發現這個問題,將這個圖象傳給全班學生后,幾乎所有人都看出了問題所在:圖中函數y=x2(x∈R)沒有反函數,②也不是函數的圖象。

      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

      點(x,y)與點(y,x)關于直線y=x對稱;

      函數及其反函數的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

      二、反思與點評

      1、在開學初,我就教學幾何畫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數圖象畫法的過程當中,發現學生根據選定坐標作點時,不太注意選擇橫坐標與縱坐標的順序,本課設計起源于此。雖然幾何畫板4、04中,能直接根據函數解析式畫出圖象,但這樣反而不能揭示圖象對稱的本質,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有意選擇了幾何畫板4、0進行教學。

      2、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可借助于生動直觀的形象來引導人們的思想過程,但常常由于圖形或想象的錯誤,使人們的思維誤入歧途,因此我們既要借助直觀,但又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擺脫直觀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過于直觀的例子常常會影響學生正確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

      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在直觀化方面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如在函數的圖象、圖形變換等方面,利用計算機都可得到其他直觀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為了直觀而使用計算機,但不能達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進學生思維的目的的話,這樣的教學中,計算機最多只是一種普通的直觀工具而已。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計算機更多的是作為學生探索發現的工具,學生不但發現了函數與其反函數圖象間的對稱關系,而且在更深層次上理解了反函數的概念,對反函數的存在性、反函數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當前計算機用于中學數學的主要形式還是以輔助為主,更多的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直觀工具,有時甚至只是作為電子黑板使用,今后的發展方向應是:將計算機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讓學生通過計算機發現探索,甚至利用計算機來做數學,在此過程當中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促進數學思維,發展數學創新能力。

      3、在引出兩個函數圖象對稱關系的時候,問題設計不甚妥當,本來是想要學生回答兩個函數圖象對稱的關系,但學生誤以為是問如何由y=x3的圖象得到y=的圖象,以致將學生引入歧途。這樣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是必須力求避免的。

    【職業中學高二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職業中學辦學情況匯報08-12

    談職業中學就業鞏固率的提高08-13

    職業中學學生的興趣愛好初探08-13

    職業中學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論文08-13

    淺談職業中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遙控08-13

    職業中學美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08-13

    淺談職業中學主題班會的方案設計和組織技巧08-13

    體育教學論文|淺談如何培養職業中學學生的體育興趣08-13

    事跡單位改革職業中學崗位設置實施方案(試行)08-12

    語文職教論文|構建職業中學新型散文教學模式初探08-13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