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六年級數學教案>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3-08-18 07:03:36 六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通用)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課題生活與百分數

      教學目的

      通過設計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熟練地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經歷信息搜集的全過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綜合運用信息解決百分數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經歷搜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難點:設計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動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儲蓄的相關知識,知道了生活中離不開百分數,今天我們就繼續來研究生活與百分數。(板書:生活與百分數)

      昨天我給大家留了一個作業,讓你們去調查一下附近銀行的最新利率,并與教材上的利率表進行對比,了解國家調整利率的原因,F在我們來交流一下。

     。▽W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你們知道國家為什么要調整利率嗎?(向學生介紹:國家為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增長,需要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況來隨時調整利率。)

      二、活動二

     。1)調查理財方式。

      師:除了以上關于利率的事情,你們還調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問題。

      課件出示:李阿姨準備給兒子存2萬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學,請你幫李阿姨設計一下,黑板上的三種理財方式哪種的收益更高?

     。3)學生用計算器獨立完成后,進行小組內的交流。

      請三位學生到黑板上板書三種方式的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的教學中,主要采取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方式,先讓學生討論清楚三種儲蓄方式,然后自己獨立思考,再列式計算,最后通過對比發現本金和存期相同時,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數和萬分數

     。1)千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千分數。千分數也叫千分率。與百分數一樣,千分數也有千分號,千分號寫作“‰”千分號具有一切百分數的特點。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總數是3500000人,這一年出生嬰兒28000人,該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604萬人,出生率為11.93‰,死亡人口960萬人,死亡率為7.14‰;自然增長率為4.76‰。

     。2)萬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萬分之幾的數,叫做萬分數。萬分數也叫萬分率。與百分數和千分數一樣,萬分數也有萬分號“?”。萬分數也具有一切百分數和千分數的特點。例如:一本書有10萬字,差錯率不能超過1?,即該書的差錯數不能超過10個。

      三、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體會數學轉化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恒文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并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感受探索數學奧秘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和運用圓柱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圖形世界十分豐富,回憶一下,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和正方體的體積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樣表示?

      出示學習目標: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體會數學轉化思想。

      能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并能應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圖柱轉化,自主探究,驗證猜想。

     。ㄒ唬┎孪。

      1、下面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底面積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為什么?

     。2)。猜一猜,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嗎?用什么辦法驗證呢?

      2、大家看圓柱的底面是一個圓形,在學習圓面積計算時,我們是把圓轉化成哪種圖形來計算的?(演示課件:圓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圓面積公式的過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由復習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入手,實現知識的遷移。]

      3、引發思考:我們能否把圓柱體也轉化成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轉化成哪種立體圖形?揭示課題:圓柱的體積。

     。ǘ┎僮黩炞C。

      1、請學生拿出圓柱體的演示學具,以小組為單位,聯想圓形面積的轉化方式,合作探究將圓柱轉化為長方體的方法。

      在操作時,學生分組邊操作邊討論以下問題:

     、倨闯傻慕崎L方體的體積與原來的圓柱體積有什么關系?

     、谄闯傻慕崎L方體的底面積與原來圓柱的底面積有什么關系?

     ?。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高與原來的圓柱的高有什么關系?

      2、小組代表匯報

     。▽W生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轉化,會有多種轉化方法,教師適時加以鼓勵)

      3、電腦演示操作

     。1)電腦演示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仔細觀察:圓柱體轉化成一個長方體后,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什么?長方體的寬和高又相當于圓柱的什么?

      動畫演示: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開后拼成的物體會有什么變化?

     。ǚ值姆謹翟蕉,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

     。2)根據學生的觀察、分析、推想,老師完成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確嗎?學生齊讀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三、練習鞏固,靈活應用

      闖關1.

      1、填表。(課件)

      2、一根圓柱形鋼材,橫截面的面積是50平方厘米,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讓學生試做,集體反饋。

      闖關2.想一想: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和高(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直徑(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圓柱的底面周長(C)和高(h)呢?

      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小結: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積)

      闖關3.

      1、把一個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它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高就是()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圓柱底面半徑為r厘米,高為h厘米,體積v=()立方厘米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3、我是小法官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底面積和高相等,他們體積也相等。( )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的方法來計算。( )

      3、圓柱體的底面積越大,它的體積越大。( )

      4、圓柱體的高越長,它的體積越大。( )

      5、如果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體積也擴大2倍。( )

      4、填空

      1、一個長方體和一個圓柱的體積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們的底面積()。

      2、一根橫截面面積是10平方厘米的圓柱形鋼材,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圓柱形木材橫截成2段,表面積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這根木材長2.5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課堂小結

      學習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惑?(生匯報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教科書練習三第1-4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第五單元 總復習

      數 與 代 數

      課題一:數的分類和讀寫法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六年級下冊第38—40頁 1—5題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牢固地掌握整數,小數、正負數等概念的意義,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使同學能熟練地讀、寫數,并進行數的改寫。

      3、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同學在整理復習中形成知識網絡,學會復習方法,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有關數的意義和多位數的讀寫法,溝通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1、談話激趣。

      談話主題: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話題

      同學聯系實際舉例,教師和時滲透整理的意義和整理方法。

      2、遷移導課。

      師:生活中我們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這節課我們一起整理和復習有關數的基礎知識。(板書課題)

      二、回憶整理,溝通聯系。

      1、數的搜集。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數呢?

      同學回憶搜集學過的`數(隨著同學回憶屏幕上顯示:整數、小數、自然數、正數、負數……)

      2、分類整理。

      師:大家還記得這些數的意義嗎?咱們看著大屏幕,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各小組在班上交流,然后獨立完成書38頁第1題,集體證正。

      3、數的讀寫和改寫。

      小組探究,一起參與

      同學自身舉例,出示多位數,提出問題考考大家。

      通過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相互提問、相互質疑、相互爭辯、相互評價,完成知識構建。

      三、綜合練習,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 )是自然數,( )是小數,( )是整數,( )是正數,( )是負數。

     。2)九億六千萬四百三十寫作( ),四舍五入到億位記作( )。

     。3)二百零七零零四寫作( )

     。4)53005300讀作( )

     。5)3.92保存一位小數約是( )

      四、總結全課學習情況。

      五、作業。

      教科書39—40頁3、4、5題。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包括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利用公式直接計算圓柱的體積,利用公式求:圓柱形物體的容積。教材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作鋪墊,采用遷移法,引導學生將圓柱體化成已學過的立體圖形,再通過觀察、比較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可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例4是圓柱的體計算公式的直接運用,是圓柱體積計算的基本,但這題又給學生設置了單位不統一的障礙,讓學生在直接應用公式計算的同時注意計量單位的統一。例5是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擴展練習,意在讓學生加深理解容積的概念,使之明確求水桶的容積就是求水桶內部的體積。例5除了在意義上擴展外,公式的運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積沒有直接給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積,再求出水桶的體積。

      教學目的:

      1、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借助因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并理解這個過程。

      2.會用圓柱的體積計算圓柱形物體的體積和容積。

      3.引導學生逐步學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借助實物演示,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 具圓柱體、長方體彩圖各一張,圓柱的體積公式演示教具。

      學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個圓柱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說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把這兩個體積公式統一成一個又是怎樣的?這個公式計算體積的物體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說一說圓柱有多少條高?有幾個底面?每個1自由的面積如何計算?這個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二、設疑揭題

      我們能把一個圓采用化曲為直、化圓為方的方法推導出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現在能否采用類似的方法將圓柱切割拼合成一個學過的立體圖形來求它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評析:復習抓住教學重點,瞄準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舊知識,、舊方法進行鋪墊,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銜接自然。新課引入教師引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思路,導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

      三、新課教學

      1.探究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l)自學第43頁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書中要求,兩人一組將于中的圓柱切開拼一拼,再說一說你拼成三個近似什么形狀的立方體?

      (2)請學生演示教具,學生邊演示邊講解切割拼合過程。

      (3)根據學生講解,出示圓柱和長方體的彩圖。

      (4)學生觀察兩個立體圖,找出兩圖之間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據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板書:V=sh

      (6)要用這個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評析: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理解,在比較中歸納。教師的導、放、扶層次分明,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領悟了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教學例4

      (1)出示例4。

      (2)默讀題目,看題目告訴了什么條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將如何計算?誰愿意試一試?

      (3)請一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作業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學講解自己的解題方法,說一說在做這道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

      (5)教師歸納學生所用的解題方法。強調在解題的過程中要注意單位統一。

      3.教學例5

      (1)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 t和高h,怎樣求圓柱的體積?請學生自學并填寫第44頁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讀題。請同學們思考解題方法。

      (3)請學生講解題思路討論、歸納統一的解題方法。

      (4)讓學生按討論的方法做例5。

      (5)教師評講、總結方法。

      (6)學生討論。比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點。

      [評析: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由觀察、分析、比較,再進行計算,達到運用新知、鞏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應用

      1.做第44頁下面做一做的題目。兩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業本主做,做完后及時反饋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并加以評講。

      2.剛才同學們在做例4時,還有下面幾種解法,請大家仔細思考,這些解法是對還是錯?試說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體積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體積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體積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體積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課總結

      問:這節課里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六、學生作業

      練習十一的第l 、2題。

      [總結實:本節課的教學體現了三個主要特點:一、利用遷移規律引入新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思考、說理,調動多種感觀參與學習;三、正確處理兩主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及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傊,本節課教師引導得法,學生學得靈活,體現了重在思,貴在導,導思結合的原則,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學會是為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1)兩個質數的和是39,這兩個質數的積是( )。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質數的意義及數的奇偶性等知識。

      兩個數的和是39,說明這兩個數一個數是奇數,一個數是偶數,因為它們都是質數,所以其中的偶數只能是2,則奇數是39-2=37,37×2=74。

      解答 74

      (2)120的因數有( )個。

      分析 求一個較小數的因數的'個數一般用列舉法,但求較大數的因數的個數時,一般用分解質因數法,即先把120分解質因數:120=2×2×2×3×5,然后借助每個因數的個數來計算。因數2的個數是3個,因數3的個數是1個,因數5的個數也是1個,120的因數的個數為(3+1)×(1+1)×(1+1)=16(個)。

      解答 16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題目。

      (1)一個長方體木塊,長2.7 m,寬1.8 m,高1.5 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體木塊,不許有剩余,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學校六年級有若干名同學排隊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也余2人。六年級最少有多少人?

      2.明確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思考、交流)

      (1)這兩道題分別考查什么知識?

      (2)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

      (3)具體的解答過程是怎樣的?

      3.匯報。

      (1)先匯報前兩個問題。

      預設

      生1:第(1)題考查的是應用因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2:第(2)題考查的是應用倍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3:根據題意,正方體的最大棱長應該是長方體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所以先把相關長度轉換單位,用整數表示,然后求長、寬、高的最大公因數。

      生4:根據題意,六年級人數比3、7、11的最小公倍數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最小公倍數,再加2就可以了。

      (2)嘗試解答。(關注學生求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的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點撥)

      (3)匯報解答過程。(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預設

      生1:2.7 m=27 dm,1.8 m=18 dm,1.5 m=15 dm。因為27、18、15的最大公因數是3,所以正方體的棱長最大是3 dm。

      生2:因為3、7、11的最小公倍數是3×7×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級最少有233人。

      4.小結。

      解答此類問題,關鍵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數的知識還是倍數的知識,同時要會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倍數。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了因數與倍數的相關知識,我們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布置作業

      教材75頁5、9題。

      板書設計

      因數、倍數、質數、合數

      因數和倍數質數——質因數合數——分解質因數1公因數互質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教學難點: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目標,引入本課。

      二、探究新知,意義建構

      1、看一看

      下面幾幅地圖的比例尺分別是多少。①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慶市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圖按照一定的比例畫在紙上,這幅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說一說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圖上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圖上,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圖上,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40000)倍。

      3、議一議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樣表示呢?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或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俦壤吲c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個比,不帶計量單位;②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項,一般應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圖】數學概念不是老師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之后,自己總結和概括出來的,自己發現特征的,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經歷知識和概念的形成過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鞏固新知

      1、有時,比例尺的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大。一個精密零件的長度只有3.5毫米,畫在一張圖紙上是70毫米,這幅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這幅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圖上的比例尺用線段來表示。小明家在學校的正西方,到學校的實際距離是900米。你有辦法找到小明家在圖上的位置嗎?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300米。(在學校正西方向900米。)

      3、這位老師從廣州坐飛機到北京開會,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廣州到北京實際距離是1920千米。

      五、總結新課,整理知識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36~37頁例4、例5及做一做,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正確地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及極限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凝導入

      師: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汕皟商,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水。(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嗎?你能想什么辦法知道它的體積?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以了!

      3、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結:這么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形的物體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們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一個圓柱形門柱的體積,或者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不能)

      那怎么辦?

      學生試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看起來前面這些方法雖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師:你們打算怎么去研究圓柱的體積?

      小組同學討論研究的方法。

      2、學生動手操作感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2)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圓柱像這樣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來,會怎么樣?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分成無數份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近似長方體的長越近似于直線,這樣整個圖形越近似于長方體。如果照這樣分成無限多份,拼出的圖形就是長方體)

      3、教師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圓柱面積高

      V=Sh

      5、鞏固公式

     、賄、S、h各表示什么?

     、谥滥男l件就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а、知道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b、知道底面半徑和高,可以先計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c、知道底面直徑和高,要先算出半徑,再算出底面積,最后才能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回答后師板書。

      6、教學例4、例5。

      課件分別出示例4、例5,讓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實踐練習

      1、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的有關數據求出它的體積。

      2、拓展延伸:同學們到工廠參加社會實踐。工人師傅拿出一塊長、寬、高分別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長方體,問:同學們,現在我們要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你們想一想,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應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說:我知道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林是怎樣想的嗎?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在課前實際調研的基礎上,交流常用的理財方式及其利弊,了解各種理財方式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2.在探究各種儲蓄方式收益情況的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實際應用

      的價值。

      3.在分析、比較各數據的活動中,培養數據分析的能力,推理辨析,反思調整的意識。

      4.在課前活動及課上探究的活動中,感受數學源自于生活,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1.初步了解多種理財的基本方式,感受理財方式的優化。

      2.在解決問題、辨析策略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教學難點:能在自覺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分析數據、推理辨析、反思調整的意識。

      學科德育、習慣培養、學科教學改進建議: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以及分析數據、推理辨析、反思調整的意識。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根據學生的調查情況制作的各種圖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組織交流

     。ㄒ唬┮詨簹q錢為話題,引入要研究的問題

      1.談話引入:同學們,每到過新年的時候你們最高興的一件事是什么?

      師:對!得到壓歲錢,這是我國古代留下來的一種民族習俗,其寓意是祝收到壓歲錢的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利、健康,平安。

      2.提問:那你們得到的壓歲錢一般又是怎么處理的呢?

      3.小結:看來我們大多數同學都是把壓歲錢進行合理的儲蓄,使其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就是基本的理財意識。(板書課題:理財)

      4.交流匯報:咱班理財意識強的同學,走訪了銀行,采訪了銀行的專業人士,了解到了一些相關的信息想與我們大家分享。(課件上出現實踐活動的照片)

     。ǘ┙柚n前調研,了解理財知識

      下面有請趙新瑩同學與我們進行知識分享。

      學生用自己制作的ppt介紹自己知道的理財知識,并且進行簡單的說明。

      二、結合調研結果,提出研究的問題

      1.談話過渡:看來,將錢放入銀行進行合理儲蓄的方式是比較可靠的,那如果讓你用這種方法來掌管你的壓歲錢,你最關心什么?

      2.要想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需求呢?

      3.師: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份學習資料,大家認真閱讀,看看能找到哪些信息幫我們解決問題?(拿出學習資料1--浦發銀行儲蓄知識單)

      預設:

     。1)20xx年浦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

     。2)復利計息方式:每次儲蓄后將本息都取出來再進行儲蓄。

      第二年的本金=第一年的本金+第一年的利息

      三、小組合作計算,嘗試解決問題

     。ㄒ唬┙M織討論,探究存儲方式

      1.通過閱讀學習資料你都知道哪些信息?(學生匯報)現在能解決剛才的問題了嗎?怎么還不能呢?

      預設:

     。1)還不知道本金呢?

     。2)存多長時間呢?

      2.學生思考存儲方式,猜想驗證收益最高的方式

     。1)那存三年,都可以怎么存呢?

      出示要求:先獨立思考,然后將你想到的存儲方式寫在紙上,并貼在黑板上。

     。2)在這幾種存儲方式中,你們猜猜哪種存儲方式的收益會最大呢?說說你的想法。

     。3)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這樣呢?我們需要--驗證(算一算)

     。ǘ┬〗M合作,借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并發現規律。

      1.小組合作,自由計算3年后的本息,驗證猜測是否正確。

     。1)1+1+1;(2)1+2;(3)2+1(4)3;

      2.學生交流、匯報

      3.發現規律

     。1)提問:通過計算、交流你有什么發現或疑惑嗎?

     。2)交流發現

      預設1:直接存三年收益最大,1年1年1年的存收益最小。

      預設2:1年+2年和2年+1年的收益是一樣的。

      4.討論:在剛才自己模擬的理財過程中,你獲得了哪些經驗?(學生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知識,發散思維

      1.提出問題

      如果這6000元錢我們想作為上大學的一筆基金,你們覺得這回又該存幾年呢?(六年)是啊,存六年,怎樣存收益會最大呢?說說你的想法?

      2.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想法。

      師:是不是像大家所說的這樣呢?咱們課下可以試著來驗證一下。

      3.小結:上完這節課后,相信我們每位同學都成為了是一名小小的理財家。(板書課題)課前,通過調研發現還有眾多的理財方式,但無論選擇哪一種理財方式,老師都有一句話送給大家----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五、板書設計

      小小理財家

      1+1+1 1+2 1+3 2+1

      利率

      存期

      本金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內容

     。1)負數的初步認識

     。2)(教材例2)。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存折上的明確數據,讓學生體會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負數的含義。

      重點難點

      體會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負數的含義。

      情景導入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氣溫的表示,誰能說一說溫度都是怎樣讀寫的組織學生討論回憶上一課內容。

      教師師: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負數知識。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新課講授

      1、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折明細示意圖。(教材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像20xx,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3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3)教師:上述數據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后退25步嗎說說你是怎么表示的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像+8,+4,+20xx,+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負數。

     。3)那么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師設難:“我認為0應該歸為正數一類!

      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4)你在什么地方見過負數教師鼓勵學生注意聯系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第2題。組織學生動手填一填,在小組中交流檢查。答案:

      4 +41 51負數有:—7?

      3正數有:+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2課時負數的初步認識

     。2)正數:+8負數:—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第3課時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教學內容

      借助數軸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意義(教材例3)。

      教學目標

      1。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負數。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以及正數與負數的比較。

      重點難點

      認識數軸、0。

      情景導入

      教師用CAI課件演示教材的主題圖。

      教師: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呢

      新課講授教學例3。

     。1)教師:怎樣用數來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呢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然后匯報。

     。2)教師結合學生的匯報,用課件出示數軸,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

     。3)讓學生說出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4)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做數軸。

     。5)引導學生觀察數軸:

     、購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谠跀递S上分別找到

      和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和處,應如何運動

      師及時小結,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分數。每個數都能在數軸上找到它們相對應的點。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的“做一做”。學生獨立練習,指名匯報。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第4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教師用課件出示答案、訂正。

      答案:

      1。略

      2。第4題:點A表示的數是—7;點B表示的數是—4;點C表示的數是—1;點D表示的數是3;點E表示的數是6。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3課時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上面這樣的直線叫做數軸。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

      1、老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剪刀、線繩等。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

      1、謎語導入引出圓柱。上下一樣粗,放倒一推骨碌碌。(板書:圓柱)

      2、(課件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師:上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

      3、拿出你準備的圓柱形物品,舉起來,大家互相檢查,看看你們準備的都是圓柱嗎?(教師也要認真觀察及時發現不符的,如果有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預設:鐵皮水桶、煙囪

      二、體驗探究

      1、認識圓柱

      拿起你的圓柱,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圓柱有多少個面?再用手摸一摸,這些面有什么特點?也可以在桌上輕輕地滾一滾。

     。1) 學生觀察,并用手摸表面、滾一滾。

     。2) 集體交流。好了,放好你的圓柱。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征?(指名說)

      預設:1、我發現了圓柱有三個面。(師:用手指一指都有哪三個面)

      2、我發現了圓柱的的上下兩個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師:同意嗎?那你們怎么知道這兩個圓完全相同呢?有沒有辦法驗證一下?(指名說)教師總結: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并板書:2個底面 相等)

      3、我發現了圓柱還有一個面,(師:這個面有什么特點?和上下兩個底面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圓柱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并板書:曲面)

      4、剛才大家觀察的非常認真,那我們回憶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高),那圓柱有高嗎?(有)誰來用手指一指或者用語言描述一下什么是圓柱的高?(指名說)

      那你們認為一個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而且它們的長度怎么能樣?(相等)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單元知識進行概括,建立知識結構;

      2、會解決實際問題;

      3、歸納整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極探索、團結協作的精神,獲得收獲的成功感。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歸納整理,形成知識脈絡。

      教學方法:引發矛盾,引入課題小組合作,歸納整理多元評價,建構知識應用實際,解決問題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教學過程:

      一、引發矛盾,引入課題

      猜一猜: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投影]老師年齡數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數型質數,個位上的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你們說老師今年多少歲了?

      猜這個謎語,我們需要哪些數學知識呢?

      說得有理,我們學過有關數的知識很多,就像剛才我們在猜謎時就用到了數的整除中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整理復習數的整除,板書:數的整除復習

      齊讀課題,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們就開始復習。

      二、梳理知識,形成脈絡

      1、集中呈現

      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按照你們的想法,把學過的數

      的整除這部分知識整理在下發的紙上。(請大家認真討論商量,并由組長記錄)待會兒我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學合理。巡視

      2、逐個梳理

      1)小組活動:請大家在小組中,每人挑1至2個名詞說說意思。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發言提示隨意在黑板上貼出各個名詞)

      3)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在數的整除這部分首先學習的是整除,這是為什么?請大家討論一下,再推薦代表發言。(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討論。

      提示:整除是基礎,整除前提下產生了約數與倍數,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步引出公倍數、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最大公約數、互質數、合數、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奇數、偶數等。)

      說得真好!這些知識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

      對于今天整理出來的數的整除脈絡圖,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過整理,可以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

      3、自學課本,看一看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

      三、應用、解決問題

      1、填空題

      在1----20的自然數中,有()個奇數,有()個偶數,有()個質數,有()個合數,奇數中的()是合數,偶數中的()是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的數是()。

      2、能同時被2.5、3整除的最小兩位數是(),最大三位數是()。

      3、選擇題

     。1)一個合數的約數有()

      A) 1個B) 2個C) 3個D) 4個

     。2)如果a和b是互質數,那么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

      A) a B) b C) a b D) 1

      4、判斷題

     。1)整除一定是除盡,除盡不一定整除。()

     。2)相鄰的兩個自然數一定互質。()

     。3)所有偶數都是合數。()

     。4)24分解質因數24 = 22231 。()

     。5)一個自然數的最大約數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數。()

      5、把下面的數按照不同的標準分成兩類,你能想到幾種?

      2 15 8 17 20

      四、強化總結,拓展遷移

      今天我們共同上了一節數的整除的整理與復習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大家特別聰明、好學,老師很高興與大家共同渡過了這美好的40分鐘,而且我們已經是多次合作,所以我想與大家做好朋友,你們愿意嗎?

      老師想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告訴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和我聯系,好嗎?

      老師的手機號碼是11位數字,每一位數字依次是:

      1)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最小奇數與最小質數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數;

      4)質數中最小的兩個數的和;

      5)既是質數,又是偶數;

      6)最小質數與最小合數的積;

      7)有約數2和3的一位數;

      8)自然數中最小的奇數;

      9)最大約數與最小倍數都是7的數;

      10)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11)最大的一位數。

      同學們以后有事需要老師幫忙,隨時call我。

      這節課上到這里可以嗎?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傧蛏峡矗ㄏ蛳驴矗

     、谙蚯白200米(向后走200米)

     、垭娞萆仙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傥以阢y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谥R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芰闵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說明什么是相反意義的'量(意義正好相反)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具準備:

      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如

     。1)班級人數多了,課桌椅的數量也變多了;人數少了,課桌椅也少了。

     。2)送來的牛奶包數多了,牛奶的總質量也多了;包數少了,總質量也少了。

     。3)上學時,去的速度快了,時間用少了;速度慢了,時間用多了。

     。4)排隊時,每行人數少了,行數就多了;每行人數多了。行數就少了。

      2、這種變化的量有什么規律?存在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問: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體積也不同,高度越高體積越大;高度越低,體積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體積/㎝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積/㎝2

      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不難發現: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2。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僭谶@一基礎上,教師明確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趯W生讀一讀,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關系的。

      要求學生把握三個要素

      第一,兩種相關聯的量;

      第二,其中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也減少。

      第三,兩個量的比值一定。

     。ㄈ乜稍偈÷裕1.相關聯;2.同時變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舉例說明。如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量和應付錢數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成正比例。

      2、教學例2。

     。1)出示表格(見書)

     。2)依據下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3)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4)看圖回答問題。

     、偃绻兴母叨仁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生:175㎝3。

     、隗w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郾兴母叨仁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生:水的體積是350㎝3,相對應的點一定在這條直線上。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圖像特征。

      3、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據,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俾烦屉S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跁r間增加,路程也增加,時間減少,路程也隨著減少;

     、鄯N程和時間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現?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指導學生估算的方法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4、課堂小結

      說一說成正比例關系的量的變化特征。

      學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時,語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導學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來回答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七第1~5題。

      練習補充,可以從中挑選有關正比例的練習,其它可等學習反比例后再做。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的量

      相關聯;同時變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學反思:

      反思的第(1)個問題是:什么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資料上解釋: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么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第(2)個問題是:類型過于多,到底怎么幫助學生整理方法。一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但是對于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們還是感到困難,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上我處理的不夠好。我要再去請教其他老師,吃透這個知識。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聽說過“杠桿原理”嗎?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杠桿原理的背后隱藏著數學原理,那就是反比例關系。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體驗它的奧秘吧。

      ⊙實踐與操作

      1.明確提出活動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動由三部分組成。

      (1)制作實驗用具。

      (2)探索規律,體驗“杠桿原理”。

      (3)應用規律,體會反比例關系。

      2.小組合作,自主活動。(教師巡視,適當點撥)

      3.展示制作實驗用具情況。

      4.匯報探索到的規律。

      觀察實驗二、實驗三的操作過程,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

      生1:如果左右兩個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只有把它們移動到與中點距離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生2:若滿足“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則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的刻度數增大,所放棋子數反而減少;右邊的刻度數減小,所放棋子數反而增多。

      生4: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所放棋子數和所在的刻度數成反比例關系。

      5.活動小結。

      “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在物理學上,這個規律叫做“杠桿原理”,拴繩的那個點就是杠桿的支點。

      ⊙典型例題解析

      你能利用杠桿原理算出左邊物體的質量嗎?

      分析 根據杠桿原理“左邊物體的'質量×左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右邊物體的質量×右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進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探究內容。

      星期日,爸爸帶小明和妹妹到公園去玩蹺蹺板,小明體重44 kg,妹妹體重35 kg。如果要讓蹺蹺板兩邊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幾種辦法?

      2.小組討論、分析、解答。

      3.交流、匯報。

      (答案不唯一)

      ⊙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杠桿原理。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一、學習目標

     。ㄒ唬⿲W習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例3。本例是“鴿巢原理”的具體應用,也是運用“鴿巢原理”進行逆向思維的一個典型例子。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兩種“顏色”看成兩個“抽屜”,“同色”就意味著“同一個抽屜”,這樣就把“摸球問題”轉化為“抽屜問題”。

     。ǘ┖诵哪芰

      在理解鴿巢原理的基礎上,利用轉化的思想,把新知轉化為鴿巢問題,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ㄈ⿲W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抽屜原理”,運用“抽屜原理”進行逆向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轉化思想。

      2.經歷運用“抽屜原理”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觀察猜想,實踐操作的學習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ㄋ模⿲W習重點

      引導學生把具體問題轉化為“抽屜原理”。

     。ㄎ澹⿲W習難點

      找出“抽屜”有幾個,再應用“抽屜原理”進行反向推理。

     。┡涮踪Y源

      實施資源:《鴿巢原理》名師教學課件

      二、學習設計

     。ㄒ唬┱n堂設計

      1、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魔術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表演一個怎么樣?看,這是一副撲克牌,去掉兩張王牌,還剩下52張,請同學們任意挑出5張。(讓5名學生抽牌)好,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你們手里的牌至少有2張是同花色的。

      師:神奇吧!你們想不想表演一個呢?

      師:現在老師這里還是剛才這副牌,請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張牌才能保證至少有2張牌的點數相同呢?

      在學生抽的基礎上揭示課題。教師:這節課我們學習利用“鴿巢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鴿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學習例3

     、俨孪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預設:2個、3個、5個…

     、隍炞C

      師:我們的猜想是不是正確呢?我們可以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來說明理由,并把驗證的過程進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進行整理,課件出示空白表格:

      學生獨立思考填表,小組交流。

      全班匯報。

      匯報時,指名按猜測的不同情況逐一驗證,說明理由,看看解決這個問題是否有規律可循。

      課件匯總,思考:從這里你能發現什么?

      教師:通過驗證,說說你們得出什么結論。

      小結:盒子里有同樣大小的紅球和藍球各4個。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個同色的,最少要摸3個球。

     、坌〗Y

      師:為什么球的個數一定要比抽屜數多?而且是多1呢?

      預設:球有兩種顏色,就是兩個抽屜,從最不利的情況考慮摸2個球都不同色,就必須多摸一個,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屜數多1。其實摸4個球、5個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證一定有2個球同色,但問題中要求摸的球數必須“至少”,所以摸3個球就夠了。

      師:說得好!運用學過的知識、逆推的方法說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顏色種數至少多1,就能保證有2個球同色”。這一結論是正確的。

      板書: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顏色種數至少多1,就能保證有2個球同色;蛘哒f只要物體數比抽屜數至少多1,就能保證有一個抽屜至少放2個物體。

     。2)引導學生把具體問題轉化成“抽屜原理”。

      師: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不能總是猜測或動手試驗,能不能把這道題與前面講的“抽屜原理”聯系起來思考呢?

      思考:

     、倜騿栴}與“抽屜原理”有怎樣的`聯系?

     、趹摪咽裁纯闯伞俺閷稀?有幾個“抽屜”?要分別放的東西是什么?

      學生討論,匯報結果,教師講評:因為有紅、藍兩種顏色的球,可以把兩種“顏色”看成兩個“抽屜”,“同色”就意味著“同一個抽屜”。這樣把“摸球問題”轉化成“抽屜問題”,即“只要分的物體比抽屜多1,就能保證有一個抽屜至少有2個同色球”。

      從最特殊的情況想起,假設兩種顏色的球各拿了1個,也就是在兩個抽屜里各拿了1個球,不管從哪個抽屜里再拿1個球,都有2個球是同色的。假設至少摸a個球,即a÷2=1……b,當b=1時,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應拿出1×2+1=3個球,就能保證有2個球同色。

      結論:要保證摸出的球有兩個同色,摸出的球數至少要比抽屜數多1。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做一做”第1題。

     。2)完成教材“做一做”第2題。

      4、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談談你的收獲和體驗。

     。ㄈ┱n時作業

      1、有黑色、白色、藍色、紅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時候不看顏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兩只不同顏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個顏色相當于4個抽屜,保證一定有兩只不同的顏色,相當于分的物體個數比抽屜多1!究疾槟繕1.2】

      2、一個魚缸里有很多條魚,共有5個品種。至少撈出多少條魚,才能保證有4條魚的品種相同?

      答案:16條。

      解析:5個品種相當于5個抽屜,保證有4條魚品種相同,所放物品的個數是:5×3+1=16!究疾槟繕1.2】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教案03-16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2-17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23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學教案01-06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7-21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9

    六年級數學下冊表格教案01-19

    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教案08-26

    六年級下冊數學《折扣》教案02-12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5篇01-1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