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教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時間:2022-11-17 15:04:17 七年級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 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征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3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位置和范圍(1)

      學習目標:

      1.能夠看圖說出亞洲的地理位置

      2.能夠說出不同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并說出當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特點。

      學習重難點:亞洲的地理位置。

      知識鏈接:世界面積最大的洲是亞洲,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

      導入:播放中東的戰爭新聞,請問中東在什么地方?——亞洲。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亞洲的位置和范圍。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

      自主預習:讀圖6.1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位于東、西半球的:半球。

      2、亞洲位于南、北半球的:半球。

      3、亞洲的海陸位置,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稱。

      經度范圍:

      4,、亞洲的緯度范圍:

      合作探究:讀課本P3圖6.3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各題。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洲和大洋,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并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

      自主預習:閱讀P4-5,完成下列各題。

      1、亞洲面積約為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的大洲。亞洲也是世界上跨最廣,距離最長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

      合作探究

      1、讀圖6.6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

      2、大致認識亞洲的一些國家分別位于亞洲的什么方位?

      拓展延伸:亞洲有世界三大文明古國,分別為、、。達標測驗:

      1、下列關于亞洲的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

      B、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大部分在北溫帶。

      C、亞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

      D、亞洲全部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下列海峽或運河,不是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的是()

      A、白令海峽B、土耳其海峽C、蘇伊士運河D、馬六甲海峽

      3、2011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緬甸位于亞洲的哪個區域?()

      A、東亞B、南亞C、東南亞D、西亞

      4、與亞洲在西部、西南部相鄰的大洲分別為()

      A、歐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歐洲、北美洲D、歐洲、大洋洲

      5、中國位于()

      A、東亞B、東南亞C、南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一課時)(2)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說出亞洲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大洲之間的界線。

      2.亞洲的位置特點

      (二)、重點:亞洲的位置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2—3頁“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內容。

      1,讀圖6.1,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亞洲在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亞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讀圖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2)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洲,說出它們各位于亞洲的哪個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讀圖6.3,比較亞洲與其他六大洲的面積;

     。2)在圖6.2上,大致計算亞洲所跨的維度范圍;

     。3)在圖6.1上,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4,通常,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讀圖6.4,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位于哪一個地區?這一地區中有哪些國家?

     。2)其他地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二、課堂助學:

     。ㄒ唬╊A習交流:

     。ǘ┑湫屠}:

      1、亞洲東臨_________洋,南臨_______洋,北臨_______洋.

      2、人們通常按,把亞洲分為6個地區。中國位于_________地區.

      3、從東西半球看,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從南北半球看

      ,亞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亞洲東北以_______與北美洲為界,東南與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與歐洲為界,西南以__________與非洲為界。

      5、亞洲面積在七大洲中排第

     。ㄈw納總結:學生談收獲

     。ㄋ模⿲W效檢測:

      1.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

      A南極洲B非洲

      C大洋洲D亞洲

      2.亞洲絕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東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東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時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亞洲B歐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區,中國地處哪個地區:()

      A南亞B北亞C東亞D西亞

      教后反思:

      第二節自然環境(第二課時)(3)

      一、課前導學:

      (一)、學習目標:

      1.亞洲的地形特點和主要地形名稱及其分布

      2.亞洲的河流分布及主要河流名稱

      3.亞洲之最

      (二)、重點: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及相關資料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三)、預習:

      活動自學4—6頁“地形和河流”部分內容。

      1.讀書上第4頁圖6.5

     。1)用筆圈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并說出它們在亞洲的位置

     。2)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書第6頁圖6.7和6.8

      說出亞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和北美洲地勢東西方向變化的不同點?

      3、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峰

     。2)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3)亞洲最大的平原

     。4)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5)世界最深的淡水湖

     。6)世界陸地最低點

     。7)世界最大半島

     。8)世界最大群島

      二、課堂助學:

     。ㄒ唬╊A習交流:

     。ǘ┑湫屠}: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6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

      第一、二課時

      課題: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位臵和范圍

      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臵。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位臵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

     。ㄒ唬毓手拢ㄉ仡檨喼薜孛挠蓙恚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二)亞洲的地理位臵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臵,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陸位臵、經緯度位臵[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臵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臵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臵。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臵。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臵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臵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臵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臵,可以從半球位臵、海陸位臵和經緯度位臵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位臵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我們的環球之旅已經到達了我們祖國所在的大洲——亞洲。亞洲在許多方面值得亞洲人自豪。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眼睛來驗證亞洲之最。二、活動內容:

     。ㄒ唬┧阋凰恪澜绲谝淮笾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組討論]

      1.計算: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4《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緯度最廣(跨寒、溫、熱帶)2.東西距離最長

      3.面積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亞洲的分區

      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區域。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谑澜绲诙丝诖髧《葘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拗袊鴮儆趤喼薜哪膫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學生讀圖分析:看圖6.6景觀圖,描述圖片中居民的生活。圖1西亞——游牧——穿著寬松的長袍圖2北亞——狗拉雪橇——皮衣圖3南亞——捕魚圖4東南亞——長屋

      四幅圖說明由于面積遼闊,亞洲各地的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很明顯,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異。三、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的旅程即將結束,請你們談談有什么收獲。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課題】第二節自然環境(地形和河流)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窘虒W方法】

      講授法、讀圖指導法、練習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8

      教學目的

      1.了解俄羅斯的疆域、位置和簡要歷史,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及自然資源特征。

      2.通過對俄羅斯疆域和自然環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做出適當評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俄羅斯國家變革的過程,引導學生關心國際時事,并能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自然環境特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俄羅斯地圖》教學方法講述法和談話法

      教學提綱: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環境1.較平坦的地形2.溫帶大陸性氣候3.主要河流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礦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學習新教材第一節:疆域和自然環境(板書)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圖]指導學生用紅筆描出俄羅斯的陸上疆界,用藍色筆描出海岸線。并在圖上找出它周圍的鄰國。(共12個陸上鄰國與其接壤,與美國隔白令海峽相望。)

      [提問]從圖上分析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處于北緯50°至北緯70°之間,屬中高緯地區。北部、東部面臨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線與黑海、波羅的海相鄰。

      2.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板書)

      [提問]上述地理位置的特點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學生從農業發展、海洋運輸等等方面考慮)

      [教師歸納]緯度偏高,熱量不足,對發展農業不利。俄羅斯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大部分臨北冰洋,氣溫低,封凍期長,對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十分不利。

      [讀圖]從圖上找出穿過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緯線,一條重要經線。 [提問]這兩條經緯線分別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北極圈從俄羅斯北部穿過,北部屬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東經160°經線從東部穿過,俄羅斯地跨東西兩個半球。從上述俄羅斯所跨經緯度及海陸位置不難看出,國土之廣大,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領土東西長達一萬千米,坐火車穿越全境要一個星期,全部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3.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板書)

      [讀圖]請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指圖(《東西半球圖》),說出亞歐兩洲分界線。 [提問]從亞歐兩洲分界線看,俄羅斯屬于哪一個大洲?(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從上述分析可知,俄羅斯的國土三分之二在亞洲,應屬亞洲國家,但從教科書上看,是做為歐洲的國家介紹給大家的。

      [提問]為什么說俄羅斯是歐洲的國家?(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而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屬于歐洲的國家。那么它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自然環境有哪些特點呢?

      4.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板書)

      二、自然環境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各地形區的分界線,總體看俄羅斯地形有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分別為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二者以烏拉爾山脈為界。葉尼塞河以東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以東為東西伯利亞高地?偟目吹匦屋^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較平坦的地形(板書)

      俄羅斯的這種地形特點及地理位置特點,對氣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

      [提問]俄羅斯氣候有什么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0℃以下,氣溫較低,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

      [教師補充]俄羅斯氣候總的看大部分地區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俄羅斯氣候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位于北緯50°至70°之間,北極圈從北部穿過,較高的.緯度是造成俄羅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羅斯的廣大內陸地區遠離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大陸性氣候(板書)

      但是由于俄羅斯國土遼闊,實際各地氣候并非那么整齊劃一,東西南北有很大差異。

      [讀圖]讀課本“俄羅斯氣候圖”,指出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為什么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俄羅斯北部位于北極圈以北,又臨北冰洋,為極地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中、西部雖然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表現在氣溫、降水上也有很大差異。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降水分布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明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氣溫、降水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歸納]西部為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受大西洋影響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得西部廣大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但中部西伯利亞地區,不僅遠離海洋,又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時間很長。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氣候是較為復雜的,這一點與其國土廣大是分不開的。但分布最廣、最突出的氣候,仍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這種氣候特點對俄羅斯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大部分河流封凍期長。)

      3.主要河流(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問題:從圖中分析這些河流有什么特點?怎么形成的?

      [教師歸納]主要河流分別于流經歐洲的伏爾加河,流經亞洲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河流多為世界長河,是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孕育了它。受地勢影響,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羅斯氣溫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卻很豐富,水和熱量的配合有些不盡人意,伏爾加河則因流經東歐平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內河航道。

      過渡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不僅使各地自然環境存在明顯差異,使之趨于復雜,而且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礦產等資源最為突出。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板書)1.森林資源2.水力資源3.礦產資源

      [讀圖]在《俄羅斯礦產資源分布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鐵礦產地。(教師邊講邊在俄羅斯地圖上貼礦產符號)。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于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俚匦微谫Y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地形和河流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臵和海陸位臵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臵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ㄕ故尽皷|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臵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臵。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臵。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臵還要了解其海陸位臵。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臵和海陸位臵。

      完成P3活動二(1)(2)

     。ㄕ故尽皝喼薜姆秶鷪D”)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臵,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ㄒ龑W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ㄕ故尽捌叽笾廾娣e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ㄕ故緰|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臵、面積、范圍。

     。ㄍㄟ^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ㄕ故緛喼薜乩矸謪^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臵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ㄕ故尽皝喼薜匦螆D”)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ㄖ笇W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ㄕ埐煌M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臵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ㄕ故尽皝喼薮箨懷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ㄕ故尽皝喼薜匦螆D”)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一、位臵

      緯度位臵: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海陸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邊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第一節自然環境

      復雜的氣候

      教學目標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2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七、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φ諘54頁圖簡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ㄖ笇W生讀統計圖。)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ê唵谓榻B,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造船、汽車、機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

      2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ㄋ模┬〗Y: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ㄎ澹┳鳂I: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2

      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了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布。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 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云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揶風海韻”是這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

      一、 位置和范圍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范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并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 結合世界政區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征: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 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 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么流向?為什么?

      C 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區?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

      D 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 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因此,這里河流的 什么資源豐富?

      F 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D 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 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令列分布。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群島,并設問:

      A 從整體上看,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位置?

      B 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么特點?

      C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群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說理論,馬來群島有什么特點?

      2.小結馬來群島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各是什么?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么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布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 一 節 東南亞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眾列分布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 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獲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 二 課 時

      (復習提問) 東南亞的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分布著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并提問:

     。1) 東南亞處于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 東南亞處于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說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并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系著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ㄟ^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了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并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并設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并結合有關資料說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五、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 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六、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ńM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ń處熣n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賮喼薜赜蜻|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诒泵乐薜牡匦翁攸c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學會通過讀圖說明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認識俄羅斯是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世界面積的國家。傳統上是個歐洲國家。能在地圖上指出俄羅斯的臨海和主要鄰國。

      二、認識俄羅斯地形、氣候、資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羅斯人口、民族、經濟、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點及分布。

      四、了解俄羅斯在自然和經濟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教學重點

      俄羅斯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一、俄羅斯氣候成因。

      二、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媒體

      掛圖、幻燈片。

      教學方法

      引導讀書,總結歸納。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講敘了歐洲東部和北亞的范圍和國家,今天我們介紹這個地區最主要的國家俄羅斯。請同學看附表“歐洲東部和北亞國家概況”,從面積和人口上可見俄羅斯是該區、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僅是該區也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板書】一、世界面積的國家

     、僭诖丝蓮慕浂瓤170°,是世界跨經度最多,東西長1萬多千米,與中國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東西最長的國家等方面讓學生體會俄羅斯面積廣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谡14位同學讓每人代表俄羅斯的一個鄰國,然后按方位順序向其他學生報告自己所代表的國家,得出結論:俄羅斯是世界鄰國最多的國家。

     、劢處熥詈罂偨Y概括。

      【板書】1.面積1 7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l.5億人。

      3.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人占總人口81%。

      【板書】二、俄羅斯自然及經濟特征

      該部分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上給予的文字和圖自己進行概括總結。在總結中要注意進行歐洲東部和北亞的對比。教師也可列下表帶領同學邊總結邊填表。

      俄羅斯總體特征 歐洲部分 亞洲部分

      面積 世界第一,1 700萬平方千米 占全國1/4 占全國3/4

      人口 世界第六,1.5億 占總人口3/4 占總人口1/4

      地形 較為平坦,平原、高原面積廣大,烏拉爾山、高加索山為歐亞界線 東歐平原

      自西向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東西差異較大 受大西洋影響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 典

      型的大陸性氣候,北冰洋沿岸極地氣候

      河湖 河湖眾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爾加河,歐洲最長,俄羅斯人稱為“母親伏爾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資源 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石油、天然氣、煤、森林、水能、鐵、有色金屬儲量產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國20% 占全國80%

      工業 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主要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

      核工業、宇航業

      (工業發達)以莫斯科為中心,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機械、化工、多種輕工業中心和以烏拉爾

      為中心的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工業較落后)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軍事工業為主

      農業 不穩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農作物小麥、馬鈴薯、向日葵、亞麻 伏爾加河與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區(農業發達) 世界針葉林帶南部有部分農耕區(農業不發達)

      交通 歐洲東部發達,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東西 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鐵路網,伏爾加河航運(交通發達) 橫貫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單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爾庫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對自然及經濟狀況進行對比后教師可讓學生結合中國東西差異及經濟發展的戰略有關知識,讓學生根據俄羅斯東西差異的國情為其設計發展規劃,最后教師再介紹東部開發的狀況及開發的條件和前景。

      【板書】三、東部地區的開發

      最后可設置以下反饋題:

      1.經過歐洲東部和北亞各方面的對比,你說說為什么俄羅斯是歐洲國家?

      2.對俄羅斯四大工業區的特點、發展條件及主要工業部門進行列表分析。

      3.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1.1 700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1.5億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國家(100多個民族)

      二、俄羅斯自然、經濟特征及東西差異

      (教師提供對比以下方面)

      面積 人口 地形 氣候 河湖 工業 農業 城市

      三、東部地區的開發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

      俄羅斯: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么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俄羅斯的什么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7.46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日本俄羅斯比較課件內容預覽:

      1.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面積和領土組成、地形、氣候、河湖、突出的自然地理現象和自然災害;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日本和俄羅斯自然環境比較歐洲東部亞洲北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由圖可看出,人口、城市等多分布在一個國家地形較為()的地方。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是()氣候,由于所處()較高,冬季氣候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日本是()和()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

      3.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日本俄羅斯比較()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少)。比較日俄兩國河流長度、流量、流向等特征,

      4.從面積、地形、氣候等方面思考其差異的形成原因。你認為日本和俄羅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它們對該國發展會有哪些影響?(可以從工業、農業、人們生活等方面考慮。)思考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6-08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1-18

    【熱門】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14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11-18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11-19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15篇11-26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2-23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精選14篇)05-2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15篇)02-01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