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時間:2024-10-15 10:08:36 詩琳 三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精選1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精選17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

      設計說明

      噸這個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在本節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組織算一算、估一估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和體驗質量單位噸。

      1、創設情境,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很少,接觸這些質量單位的機會更少。針對這種情況,光靠教師的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充分利用PPT課件,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主動接受信息,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2、結合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學生認識了噸,掌握了噸與千克的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例8,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各種推理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一猜同學或老師的體重。

      2、講故事。

      張伯伯的農場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收獲了好多的大米,張伯伯要把這些大米裝在袋子里,準備運到城里出售,他會選擇什么樣的車呢?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游戲和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師生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噸。

      (1)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張伯伯要運送大米,選擇集裝箱和火車運送,你知道它們分別能裝多少噸貨物嗎?(學生看車廂上的數,說出它們的載質量)

      (2)1噸到底有多重呢?還是讓這些大米告訴我們答案吧!

      課件出示: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學生通過計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揭示課題:這10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噸是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板書:1噸=1000千克)

      2、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

      (1)在班級里找到一名體重約25千克的同學,問:1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多少千克?

      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呢?(指出:40名這樣體重的同學大約共重1噸。然后讓班級的40名同學到前面站成密集隊形,體會1噸的視覺效果)

      (2)讓學生完成課堂活動卡,豐富對噸的感性認識。

      (3)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質量是1噸的物體。

      (4)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計量鯨、大象的體重,計量煤炭、建筑用的沙石的質量等)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2

      教學目標:

      1.加強對千米和噸的認識,能利用它們之間的進率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掌握單位間的換算

      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千米和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和光盤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提問:同學們,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和質量單位?(板書:千米 噸)

      2.舉例說明,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千米?什么情況下使用噸?

      3.小馬虎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約好上動物園參觀。我一起床就沖到衛生間,在牙刷上擠上2千克的牙膏開始刷牙,并洗了臉。媽媽給我準備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個400 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來到動物園。動物園里的動物可真多呀!有重45噸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貓,真可愛!我們還看見一輛滿載約4克糧食的大貨車正在動物園門口卸貨呢!

      引導:說一說,你覺得這篇日記可笑的地方在哪里?應該怎么改?

      二、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1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填完后讓學生讀一讀,最后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2題。

     。1)說一說:米和千米、千克與噸之間的進率。

      師歸納:米和千米、千克與噸之間的進率都是1000。

      板書: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噸

     。2)填一填:讓學生將結果填入括號內。

      3.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三第3題。

     。1)讓學生看圖,讀題。提問: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2)讓學生依次解決教材上的問題。

      4.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4題。

      先出示圖,讓學生讀題,并了解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讓學生列式,并說明列式的理由。

      三、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5題。

      先讓學生讀題,然后指名口答,并讓學生說說解題依據。

      2.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看懂題意,了解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然后讓學生列式解答,再組織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7題。

      先讓學生讀題,重點理解動車從上海出發經過南京開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最后組織交流,并讓學生說出解決問題的過程。

      4.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第8題。

      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課前了解到的黑龍江、黃河、長江和珠江的長度,并填寫表格,再指名匯報。

      5.完成教材第25頁練習三思考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后指名匯報結果。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ㄒ唬┲R和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ǘ┻^程與方法: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系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么動物,來看看大家了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只鸚鵡大約重35()。

      一只小兔大約重3()。

      一只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么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里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ㄕn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沖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ǘ┗顒芋w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倜啃〗M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诿课煌瑢W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弁ㄟ^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芊纸M匯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后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后,匯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ㄈ┘訌娋毩、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發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并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ㄋ模w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課本第34頁第5題。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1噸的概念,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了解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體重?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么做單位?(板書:千克?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1千克=1000克)

      你估計老師的體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創設情景

      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水果市場逛一逛?,這里到處可見一箱箱的水果,真熱鬧!讓我們拿一個大蘋果看看能有多重吧。鄢鍪荆阂粋蘋果重200(克)]

      那一箱蘋果呢?[出示:一箱蘋果重10(千克)]

     。鄢鍪荆阂豢ㄜ囂O果重3()]一卡車蘋果的重量是3克,還是3千克?都不恰當,是吧?因此,人們就又規定了一個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單位——噸。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噸”。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那么1噸有多重呢?噸與千克有什么關系呢?

      二、講授新知,解決問題

      1、1噸有多重

      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讓學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1個同學的體重約是25千克,4個這樣的同學約重多少千克?(約100千克)

      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約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聯系班中40個體重約是25千克的同學,讓學生感悟1噸的重量。

      2、哪些東西大約有1噸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重1噸?

     。2)一頭牛約重500千克,幾頭牛約重1噸?

     。3)你能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嗎?請在小組內相互說說。

     。4)你認為什么樣的物體要用噸作單位呢?

      小結: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

     。5)你平時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噸作單位的嗎?

     。ㄘ涇嚨妮d重量、電梯的載重量、橋的載重量等)

     。6)完成32頁的`做一做,集體訂正。

      3、單位換算

      剛才我們認識了噸,到現在為止,我們學過了哪些質量單位?請大家把這些學過的質量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理一理。

      反饋后,提問:“噸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千克和克呢?”

      通過剛才的整理,哪個單位最重?最輕的是?

      4噸=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噸

      學生嘗試完成,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課件演示)

      4噸=4000千克,因為1噸=1000千克,4噸就是4個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噸,因為1000千克就是1噸,3000千克有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就是3噸。

      完成32頁做一做,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估一估,連一連

      大象  鯨  山羊

      50噸  60千克  4噸

      2、在一輛載重是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為什么?

      3、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卡車載重4()。

     。2)小明體重35()。

     。3)一塊橡皮的質量是8()。

     。4)碼頭停泊的貨輪能載貨10()。

      4、13頁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介紹方法

      四、課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記一則。

      大家好!我叫小馬虎。星期日旱晨我從2分米的床上起來,洗刷完畢,就去吃旱飯。我吃了一個50噸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開始做作業。我做的幾道題是這樣的:

      5噸=(5000)千克

      4020千克=(4)噸(200)千克

      3噸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園,看見公園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時30分我睡覺了。

      2、你知道嗎?講曹沖稱象的故事,學生談談感受

     。ㄎ澹┱n堂小結

      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5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同桌準備一根米尺與課件。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這一長度單位,并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2、教學策略選擇

      (1)讓學生成為建構新知的主人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通過引導、組織及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構新知時,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親自體驗。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節突破重點:第一,回憶活動,建立表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時間”、“數一數步數”等活動,建立學生對100米的表象,從而讓學生推出:10個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第二,學生描述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后,我放手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學習。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課標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課堂上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就錄制一段錄像放給學生觀看,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剛才走了1千米。運用媒體教學一方面學生親身體會到1千米到底有多遠,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另一方面,學生觀看時,每看到一處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著說:這就是“什么”。學生情緒高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些信息的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產實際,拉近了學生與千米的距離,從而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千米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陽瑞安

      50千米38千米

      樂清靈昆

      45千米20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小學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一般學生會從來回次數、所需的時間和總的步數來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100米長度的表象基礎上感知1千米的長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備芽若學生提出同學間所需時間和總的步數相差較大,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約值。

      (二)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20xx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四)強化感知1千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學校周邊的地圖:從學校向右走,從校門口-麻行僧街-大榕樹-百里東路-市二醫大約1千米。從學校向左走,從校門口-一百超市--江心碼頭-江濱西路-郭公山-勤奮

      水閘-現代概念大約1千米

      師:其中第2條路是老師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老師騎摩托車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學校出發到現代概念大約用了1分30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鏡頭來感受一下(課件播放錄象)。

      三、千米和米的換算

      (一)教學換算

      師: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邊說課件邊出示圖片)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米(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深約達5000米、南京長江大橋的長約6000米,能把它們成用千米作單位的嗎?

      板書: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說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練習: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交通工具連一連。(略)

      (三)解釋與拓展

      課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志,限速標志,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志、限速標志的意思。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五、家庭作業

      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小學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后交流)

      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大約走了200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這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生:從美容院回到校門口一個來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個來回.

      生:走100米大約用了1分30秒,按這樣計算,走1000米大約需要15分鐘。

      生:走100米大約用200步,走1000米大約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600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后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匯報:

      生1: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這樣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長1米,1000根米尺連接起來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門高約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快沖天了!

      生4:一張課桌的長約1米,1000張課桌連起來約1千米

      生5:一個同學把兩臂張開伸直大約是1米,1000個同學手拉手大約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長約4米,250個黑板連起來大約是1千米。

      生7:學校操場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體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長是50米,游10個來回就是1千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6

      教學目標:

      1、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中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簡單的轉化。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欲。

      4、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千克、噸這三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的探索教學。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第一個環節: 教學1噸有多重, 特別是"1噸"的現實意義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支撐,純粹記憶1噸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因此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學生樂于參與,容易參與的活動。全體學生在經歷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噸)的感受過程(很輕——輕——重——很重)。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從游戲中感受。通過用噸作單位的物品的展示和為什么不能帶這樣的物品到現場的提問,以及與帶來的物品比較初步感受到用"噸"作單位的物體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個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作業《一噸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個環節:小組匯報合作結果,讓學生用準確、完整的語言來匯報小組推算的過程。用課件出示給學生從視覺上帶來更大的沖擊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激發求知欲。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一、創設情境,揭題導入

      (1)感受

      師:我們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老師準備了四樣物品,分別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個籃球、一個鉛球。它們的重分別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誰能來拎一拎,猜一猜給他們找出對應是物品。

      師:你能來說說你是怎么猜的

      師:一噸的物品你能拎起來嗎,

      生1:太重了,拎不動

      師:那么一噸有多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一噸有多重?》(出示課題)

      活動2【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二、小組合作、探究實踐

      (1)、實踐

      師:老師這里有四樣物品,請同學們選擇一樣物品的重量進行推算,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物品的重量大約是一噸,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課堂上完成這張 實踐作業。

      師:小組內先商量一下,你們選擇哪個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師:為什么不選這兩個?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師:辦法總比困難多,想一想怎樣把它變成容易算的?哪個小組愿意來挑戰困難?

      師:鼓勵表揚

      師:出示小組合作要求,請同學上前大聲閱讀并逐一解釋要求

      生:小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組合作完畢

      師:那組愿意上來交流你們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師:我們來看大屏幕,(出示動畫演示)

      10個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個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個5千克時10千克,20個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個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噸。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個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個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個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約是500克2個500克是1千克,20個500克是10千克,200個500克是100千克,20xx個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動3【練習】練習

      師:出示課件動畫演示如果老師把20個籃球裝一筐,能裝多少筐呢?

      活動4【講授】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噸的重量,在生活中還有更多有趣的數學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7

      [教材簡析]

      教材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等等,導人新課,讓學生感知這些都是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了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噸作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接著又以一個小學生體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小學生重1000千克,即1噸。這里所出現的大米、學生等,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于學生在已經掌握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能猜一猜數學老師的體重嗎?

     、僬垘酌麑W生猜一猜;

     、谧尣碌膶W生說說老師的體重為什么用千克作單位而不用克呢?

      2、課件展示場景: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廂。

     、賹W生觀看場景圖,師說明這些圖中堆放或者運輸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谔釂枺喝绻覀儸F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單位來表示這些物件的'重量,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用時方便嗎?

      3、揭示課題: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來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計量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可以用符號“t”表示。

      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猜老師的體重,喚起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回憶,接著通過觀看場景圖,初步感知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時,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單位,從而引出噸這個單位。

      二、參與實踐,充分體驗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請一位力氣小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力氣大的學生來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還請上面力氣大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學生來幫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讓班級幾位力氣最大的學生一起來試試,看能否搬動,搬完后,讓學生談談搬米袋的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輕到重,逐步強化學生對100千克重的感知,為下一步建立1噸重的表象鋪設合適的臺階。

      2、直觀感知1噸的實際重量

      (1)談話:剛才同學們在搬100千克米袋時,感覺很重,那么2袋這樣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課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圖)

      (2)學生按老師所說的大米袋數說出相應的千克數。

      (3)小結: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lt=lOOOkg。

      (4)讓學生根據:1噸=1000千克

      說出3噸=( )千克,8噸=( )千克,5000千克=( )噸,7000千克=( )噸。

      (5)假如我們班學生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們班多少位同學才有大約1噸?

      學生動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學大約有1噸。

      [設計意圖]用10袋大米,40個學生的體重,讓學生體會1噸重的概念,學生看得見,模得著,有助于學生在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重的概念。

      3、結合實際,加深對噸的認識(多媒體結合演示)

      (1)讀一讀: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噸

      每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噸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噸

      (2)算一算:

      1桶水大約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是( )千克,( )塊磚重是1噸

      (3)想一想: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噸這個單位?

      學生舉例說明重大約1噸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讀一讀、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動,豐富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1噸觀念的建立。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填一填:

      一只河馬重3( )

      一只羊重大約45( )

      一個蘋果重200( )

      一輛卡車的載重量是4( )

      拖拉機能裝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噸

      大象的重量約6000千克,也就是( )噸

      一條藍鯨重7噸,也就是( )千克

      一條鯊魚重約3噸,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臺起重機一次能吊起2t的貨物,照這樣計算,15次能吊起的貨物是多少噸?

      3、試一試(多媒體):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面標記限重量是1t,13個成人

      (1)如果是我們三年級的小學生去乘的話,每次可以乘坐幾個?

      (2)如果是我們學校83位老師都要乘電梯,至少要乘幾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學生充分認識噸這個質量單位,通過讓學生解決乘電梯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噸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四、小結評價,回歸生活

      1、說說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有哪些收獲。

      2、課外實踐:星期天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調查一下,有哪些貨物是用噸作單位的,有哪些貨物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單位,估計一下多少件這

      樣的貨物的重量是1噸,作好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通過調查、收集、處理信息,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 21、2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質量單位 “噸”,掌握 1 噸 =1000 千克這一單位換算公式。

      2.能力目標:能用 “噸” 表述物體的質量,能進行噸與其它質量單位的換算。

      3.創新目標:提高學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噸 =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麗的森林里,動物醫生要給動物們體檢,大象第一個到,請你猜猜它的體重是多少?(課件演示測體重的過程。)小熊、小牛、小馬和小鹿四個好朋友也從河對岸趕來體檢,可到了小橋邊,它們卻停下來了。你知道為什么嗎?原來,到了橋邊,小馬準備和大家同時過橋,可小熊指著橋邊的提示牌說:“限重一噸”。于是它們猶豫了。同學們,你給出個主意吧!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

      2、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3、學生自由發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一噸有多重

      那我們先來研究一下一噸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幫助它們過橋好嗎?

      二、感知探究

      課件出示情境圖

      1 、猜一猜:一頭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質量和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的體重各是多少?

      2、用稱稱一稱,驗證猜想。(課件演示)

      3 、試一試

      (1)讓學生背一背體重25千克的同學。

      (2)提一提質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課件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課件出示

      1 桶油質量是 100 千克,這樣的10 桶油正好重1噸

      1 袋面粉質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約重1噸

      三年級的小學生的平均體重大約是 25 千克。( )人大約重 1 噸

      一頭水牛重 350kg , ( )頭水牛約重1噸

      小結: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 1 噸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書)教師強調: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5、說一說。

      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了 1 噸大約有多重,哪位同學來說生活中計量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做單位。(強化認識)

      (學生自由發言。)

      6、解決問題:它們能否同時過橋(出示情境圖)

      (1)現在誰來說說它們能不能同時過橋,為什么?

      (2)它們誰和誰能同時過橋?(小組討論)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橋了,它們非常感謝大家的幫助。

      (3)如果我們全班同學也去這個地方游玩,我們能同時過這座橋嗎?為什么?

      指名發言,教師評價。

      三、知識應用(智勇大沖關 )

      第一關:填一填。

      4千克=( )克 3噸=(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組完成,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二關: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噸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學生獨立思考再反饋交流,請幾名學生匯報方法。)

      第三關:幫小明改日記

      (課件出示日記并播放錄音)

      今天,陽光明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動物園玩,我們先到超市買了1克蘋果和2噸梨,又買了1個50千克的'雞蛋。我看見超市里有電子秤,上去一稱我的體重,哎呀,我的體重都30克了。

      到了動物園。動物園里動物可真多,我估計了一下,一頭獅子大約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還有會說話的鸚鵡大約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說也有338噸重。

      參觀完動物園,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學生搶答,教師評價)

      四、全課總結

      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板書設計

      1噸有多重

      1 噸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計量較重的或大量物體的質量時,常用到噸。

      噸用字母“t”來表示。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9

      設計說明

      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節課的教學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運用列表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過程和方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1、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培養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學生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弄清題意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首先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究算法,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題,學生雖有過接觸,但往往容易出現遺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列表時讓看的人更容易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空白的表格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幾位同學的學情檢測卡。

      2、課件出示例題,導入:通過課前的檢測,看來同學們對我們學過的知識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們將要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你們有沒有勇氣接受這個挑戰呢?

      設計意圖:復習學過的質量單位,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出學習內容,在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同時,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和好奇心。

      ⊙閱讀與理解

      1、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1)引導學生思考:有多少噸煤需要運走?有哪幾種車可供選擇?每輛車每次能運多少噸煤?

      (2)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要恰好運完8噸煤,有兩種車可供選擇:一種車的載質量是2噸,另一種車的載質量是3噸,要求每次運煤的.車都裝滿。

      2、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如果你來派車,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們分組來討論一下。

      (2)出示討論的任務:①你們小組有幾種派車方案?把每種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們認為哪種方案比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讓學生說一說要填的是哪些內容。

      (2)明確要填的每個項目的意義。

      (3)引導學生在列舉方案時,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填,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4、小組討論,邊討論邊填表格。

      5、各組匯報填出的方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

      6、請同學們說一說哪種方案是合理的,為什么?

      預設:第一種方案和第四種方案都是合理的,因為這兩種方案都能恰好把8噸煤運完,符合題意。

      7、師小結:為了保證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復、不遺漏地列舉出來,我們可以先盡可能地選一種車,然后依次遞減。最后看哪種方案滿足題目的要求就選哪種方案。

      設計意圖:先給學生提出討論的任務,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確的指導,然后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列舉出所有的派車方案,使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學會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千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板書:1千克=1000克

      2.談話: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去觀察和了解貨車的載重量,誰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圖片,提問:老師也搜集了一些這樣的圖片,碼頭上這些集裝箱,火車皮所運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單位呢?(噸)明確: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計量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另一個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噸。

      二、交流共享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課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談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見過這樣的一袋大米嗎?提過它嗎?提過的說說感受。

      學生回答,交流感受。

      課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學生跟著100千克、200千克地數,貼滿10張。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書: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2.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1)師:課前我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你的體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師請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站起來。

      談話:三年級的小學生大約重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00千克。

      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這4個學生都壓在你身上,感覺怎么樣?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個學生全都疊在你身上,會怎樣?1000千克重不重?

      提問:估算一下,小組里所有同學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學的體重呢?全班同學的體重相加,有1噸嗎?

      學生進行估算,并匯報。

     。2)實物出示裝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來掂一掂。

      提問:覺得重嗎?這是10千克的水,10桶這樣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這樣的水是1噸?

     。3)小結: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每種物體重1噸,各有多少?

      總結匯報:一頭牛重500千克,有2頭牛剛好是1噸;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噸;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噸;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

      2.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交流時,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3.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說說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問:能用什么方法來計算?

      學生完成后,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學具、稱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1、[投影出示蜂鳥、袋鼠、鯨魚三種動物]

      師:看到這三個動物,你想到了什么?

     。凵涣,引導從體重上進行比較]

      那么我們在描述它們的體重時,所用的單位一樣嗎?分別用什么?

      2、提出問題:我們知道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它的體重達到150噸,那么1噸究竟有多重呢?

      二、合作交流

      1、根據你的經驗,你能說一說嗎?

     。蹖W生交流:如一車煤約重4噸、40個25千克的'學生合起來是1噸、100袋大米約重1噸等]

      2、師:1000千克是1噸,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用”t“表示。

     。郯鍟1噸=1000千克]

      3、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噸“?

     。蹖W生交流,如車的載重量、電梯的承重量等]

      三、小常識

      課本第5頁:生活中常見的秤,你認識哪些,是在什么地方見過的?

     。蹖W生交流]

      四、自主練習

      課本第4、5、6、7題,先獨立解答,再集體交流。

      五、課后實踐:

      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分別是用什么作單位來計量的?把它們記下來。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2

      教學目標:

      1、鞏固質量單位“克”“千克”,并能進行兩個單位間的轉化。

      2、能結合生活嘗試估計出物品的大體質量。

      3、能運用所學的克、千克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重難點:

      能結合生活嘗試估計出物品的大體質量。

      教具準備:

      體秤、生活實物。

      教學構想:

      通過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較、適當重量單位的填寫,以及結合所學質量單位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加深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增強與生活的聯系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課復習

      1、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體重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知道我們的體重呢?

      2、認識體秤,簡單介紹。

      3、小組合作稱一稱組中成員的體重 (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

      4、你還知道哪些秤?(知識拓展,激發興趣)

      二、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P8—10 部分內容 練習比較克與千克之間的大小。

      2、補充:填合適的單位。

     。1) 小蘭體重32( )。

     。2) 一個雞蛋重50( ) 。

     。3) 2瓶礦泉水重約( )。

     。4) 7粒黃豆約重( )。

      3、自主練習P8—11。

     。1)引導學生看圖,明確“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細觀察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買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問,集體交流。

      4、自主練習P8—8 獨立完成,注意質量單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業布置

      找一找周圍還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噸、千克、克的含義,能熟練地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重量單位。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能運用質量單位之間的關系解決情境問題。

      教具準備:

      情境圖、實物

      教學過程:

      一、引導復習

      這兩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哪幾個質量單位?

      一看到噸,你的第一感覺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噸、千克和克。

     。ㄕ垖W生來當一當小老師:講一講有關噸、千克、克的知識。)

      學生回答后,教師看學生的把握情況進行講解。 回顧交流匯報關于克、千克、噸的有關知識。

      二、情境導入

      1. 學習了這么多的`和質量有關的知識,讓我們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誰是超市大贏家。

      2. 出示情境圖,指導看圖

      多少根香蕉大約1千克?為什么?

     。ㄒ龑W生以黃瓜為參照物“6根黃瓜大約重1千克”)

      一棵白菜大約有多重?

     。▽W生可結合生活實際,只要合理就正確)

      你喜歡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說一說。

      一個西瓜大約重5千克,10個、20個、30個呢?多少個就是1噸了?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自由提問,集體交流解決

      小組合作交流、提出問題,并合作解疑。

      三、總結評價

      1、談談你學習這一單元的收獲

      2、評價一下你的小伙伴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4

      教學目標:

      1、認識噸

      2、知道噸與克、千克之間的關系

      3、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重點難點:

      初步感受1噸有多重

      教學方法:

      探究研討法、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誰記得是什么?

      2、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3、小練習,看誰做的又對又快。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ǎ┣Э=8000克

     。ǎ┛=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自主練習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重15噸,它的腎重1噸。你知道1噸有多重嗎?(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關于噸的知識。)

      2、出示小博士的話:1000千克就是1噸。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用t表示。1噸=1000千克

      3、感受1噸

      4、請幾位學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約重1噸。

      5、什么物品一般用噸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4先看圖,弄清圖意再回答。

      2、自主練習5學生自己完成練習同位互相你問我答。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展延伸。

      3、自主練習6指名說說圖意自己完成:這艘船能一次將貨物運完嗎?全班交流

      4、自主練習7出示圖畫:認識它們嗎?自己試著填一填說說為什么填寫這樣的單位說說你對這些動物的了解。

      作業

      課外小調查:調查常見物品的質量

      板書設計:

      認識噸(t)

      1噸=1000千克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2、學會換算質量單位。

      3、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這些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重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重量概念。

      教學難點:

      學會估計生活中的物體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體的質量

     。1)老師手里握著一枚胸花,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里有什么,并估測它的質量。

     。2)、猜一猜老師約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頭牛媽媽、一匹馬爸爸、一頭豬姐姐、一只熊哥哥約重多少千克?

      2、講故事

      師:這些動物們都住在美麗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條河岸上,這條河,河水很清,在河對岸也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住著白兔、小猴等動物。

      3、認識噸,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

      師:

     。1)牛媽媽、馬爸爸、豬姐姐、熊哥哥能一起過橋嗎?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十一頁,看第十一頁的例6。

     。2)各學習小組議一議,這四只動物能一起過橋嗎?為什么?

     。3)匯報;

      4、小結:

     。1)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2)1噸=1000千克

      5、請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1噸。

      二、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1、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匯報

      3、總結單位名稱的換算方法。

      三、鞏固、運用新知

      1、讓學生說一說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3、指導學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題和練習三中的第三題和第四題。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6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景,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噸,了解1噸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噸的質量觀。

      2、 掌握1噸=1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3、 結合具體情景,提高對物質質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噸的質量觀念。掌握1噸=1000千克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會進行噸和千克的簡單計算。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情景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二、 感知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多媒體教學圖,一頭大象

      請同學們猜一猜一頭大象有多重,同學們一頭大象有三千克左右,這么龐大的.大象,用千克做單位合適嗎?應該怎么辦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質量單位:噸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師;利用多媒體逐一吃食教學情景圖,引導學生看一看算一算

      每頭水牛350 千克,3頭水牛大約重多少? 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約重多少?

      每袋面粉10千克,100袋面粉多少千克? 每個小朋友重25千克,40個小同學重1000千克?

      教師:請同學們說一說,1噸大約有多重?

      學生:得出結論 1噸=1000千克 1t =1000kg

      4、 說一說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噸表示?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問題。

      三、 鞏固練習

      1、 練一練,第4題

      2、 第5題,老師問學生答。

      板書設計:

      噸

      1噸=1000千克

      1t =1000kg

      四、教后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習這部分的內容并不是很難,對于單位間的換算掌握較好,估量具體的時間還是不準,需要強化訓練。另外,讓學生更貼近生活去感受。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17

      設計說明

      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本節課的教學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掌握運用列表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過程和方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1、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培養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學生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弄清題意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首先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究算法,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題,學生雖有過接觸,但往往容易出現遺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列表時讓看的人更容易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空白的表格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幾位同學的學情檢測卡。

      2、課件出示例題,導入:通過課前的檢測,看來同學們對我們學過的知識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們將要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你們有沒有勇氣接受這個挑戰呢?

      設計意圖:復習學過的質量單位,創設相應的情境引出學習內容,在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同時,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充滿期待和好奇心。

      ⊙閱讀與理解

      1、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1)引導學生思考:有多少噸煤需要運走?有哪幾種車可供選擇?每輛車每次能運多少噸煤?

      (2)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要恰好運完8噸煤,有兩種車可供選擇:一種車的載質量是2噸,另一種車的載質量是3噸,要求每次運煤的車都裝滿。

      2、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如果你來派車,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們分組來討論一下。

      (2)出示討論的任務:①你們小組有幾種派車方案?把每種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們認為哪種方案比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讓學生說一說要填的是哪些內容。

      (2)明確要填的每個項目的意義。

      (3)引導學生在列舉方案時,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填,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4、小組討論,邊討論邊填表格。

      5、各組匯報填出的方案,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演示。

      6、請同學們說一說哪種方案是合理的,為什么?

      預設:第一種方案和第四種方案都是合理的,因為這兩種方案都能恰好把8噸煤運完,符合題意。

      7、師小結:為了保證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復、不遺漏地列舉出來,我們可以先盡可能地選一種車,然后依次遞減。最后看哪種方案滿足題目的要求就選哪種方案。

      設計意圖:先給學生提出討論的任務,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確的指導,然后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列舉出所有的派車方案,使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案:“噸的認識”07-08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 三年級噸的認識課件04-28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11-12

    【熱】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12-10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07-05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02-06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05-17

    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1-04

    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精選13篇)12-0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