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專題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語文專題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
教學內容:
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
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
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說閱讀風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相關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保持強化態勢,我們需要認真備戰。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ㄒ唬╆P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容分:
、偻饷裁鑼懀ㄐは衩鑼懀簩θ菝、姿態、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谛袆用鑼懀▌幼髅鑼懀菏峭ㄟ^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壅Z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苄睦砻鑼懀菏峭ㄟ^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
、萆駪B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別的,神態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藜毠澝鑼懀菏菍θ宋锏恼Z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節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僬婷鑼懀ㄒ簿褪侵苯用鑼懀
、趥让婷鑼懀ㄒ簿褪情g接描寫)
2、鑒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購娜宋锩鑼懬腥。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從肖像、神態,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各色人物善惡美丑的精神世界。
、趶姆治龉适虑楣澢腥。情節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沖突中的動作、內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蹚姆治霏h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境描寫,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個方面。自然環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境。環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范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境中的復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涵。注意人物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ǘ╆P于小說“情節”要素。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的一般作用:
、俾裣路P,前后照應;
、趥让嬉r托,烘托人物;
、鄣雌鸱,錯落有致;
、茇灤┤,線索作用;
、菰O置懸念,引人入勝;
、蘅偨Y上文,點明題意;
。ㄈ╆P于小說“環境”要素。
1、“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2、環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發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么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么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
關于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2
學習目標:
掌握議論文論點提煉與確立的技能。
學習時數:
2課時
重點與難點:
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獲得論點提煉和確立的方法。
一、提煉論點與確立論點思維方式不一樣
有學生這樣來形容一位老師:這是一位矮而胖的青年老師,頭發粗壯得讓人害怕,視力模糊到必須憑借一幅眼鏡才可以看清教室的每個角落……
從學生的描繪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拿來評論,但是要想準確體現人 物的精神狀態,就必須找出該人物最典型的特征進行評價。我們在片段中提 煉論點也是一樣,片段中的任何一個詞句都可以拿來評論,(提煉觀點)但是只有抓住文段的主要意思,才可以貼近作者的本意,獲得最佳效果。(確立觀點)
提煉論點重在分析,確立論點重在綜合。
二、提煉論點之方法
。ㄒ唬┳プ£P鍵,貼近生活
在提煉論點的過程中盡量貼近生活,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對生活的感悟。注意:論點必須是一句完整的話。
片段一:有一個人,在每年十月間都要和家人跋涉上百里,去看野鴨南飛。
1.分析片段中的關鍵詞句:
和家人 看野鴨南飛 跋涉上百里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和家人 美麗要一起分享
看野鴨南飛 擁抱自然就是擁抱美麗
跋涉上百里 為愛,我們需要(不怕)付出代價
片段二:有一次出發前,他五歲的兒子吵著要帶飼料去喂野鴨。他聽了很高興。就這樣,以后的每一年,一家人都不辭勞苦地帶著飼料去喂野鴨。
1.分 析片段中的關鍵詞句:
兒子要喂野鴨 他聽了很高興 一家人喂野鴨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兒子要喂野鴨 善良是孩子的本性
他聽了很高興 我們要保護孩子的愛心
一 家人喂野鴨 美好的行為是極富感染力的
片段三:十年后,當這家人再去時,卻發現這里的野鴨只是高興地圍在他們身邊亂叫,根本不再南飛。
1.分析片段 中的關鍵詞句:
十年 野鴨不再南飛
2.從關鍵詞句中討論論點:
十 年 貴在堅持
野鴨不再南飛 物極必反
小結:抓住關鍵 ,貼近生活,形成一句完整的論點。
。ǘ┙嵌榷嘣,立意新穎
閱讀整段材料,從不同角度分析主要內容:
材料四:有一個人,在每年十月間都要和家人跋涉上百里,去看野鴨南飛。有一次出發前,他五歲的兒子吵著要帶飼料去喂野鴨 。他聽了很高興。就這樣,以后的每一年,一家人都不辭勞苦地帶著飼料去喂野鴨。十年 后,當這家人再去時,卻發現這里的野鴨只是高興地圍在他們身邊亂叫,根本不再南飛。
1.提問:面對野鴨不再南飛時,這家人會怎么想?
提煉論點:
A.溺愛使動物喪失本能。
B.我們對自然不能橫加干預。 情感態度:否定
C.愛也會錯。(錯愛。 愛也要講究方式) 新穎
D.利誘如刀。
E.改變,原來只需要堅持。 情感態度:肯定
2.提問:當嚴冬到來時,野鴨們會怎么想?
提煉論點:
F.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G.依賴只會葬送自己的生命。 情感態度:否定
H.面對困難,我們不能一味尋求幫助。
I.拒絕誘惑,才能保證自身的發展。
小結:在分析材料時,要考慮角度的多元化,要努力使自己的論點新穎。
三、確立論點
“材料四”是供我們進行提煉論點訓練的很典型的材料,經分析思考,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諸多論點。然而,綜合全段,我們發現,不是每個論點都對、都好。要確立論點,我 們必須考慮那個更貼近作者寫這段話的本意。這段話給 我們的最主要感受是:這家人出于好心卻辦了壞事。因此,論點應在“A.溺愛使動物喪失本能!薄癇.我們對自然不能橫加干預!薄癈.愛也會錯。(錯愛。 愛也要講究方式)”三者中確定。至于到底確定哪一個,還要結合自身對相關素材掌握的情況、展開論證的難度等來考慮 。
四、作文實踐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一位筆名為“步非煙”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俠作品的頒獎活動中放言“要革金庸們的命”,寫出新時代的武俠小說。盡管這位獲獎的女作家后來作了解釋,稱“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這句話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確立論點,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3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
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舉,孔孟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ㄍ队耙韵挛淖仲Y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學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F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ㄓ纱艘粏,導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孔孟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有關,但關系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ǎ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4
【教學目標及訓練重點】
1、識記理解“涔涔”“郁熱”“昧心”等詞語及文學常識。
2、了解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特點。
3、體會戲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情節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作者作品簡介
2、分角色朗讀
3、理解課文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
4、課堂討論:周樸園愛魯侍萍嗎?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雷雨》的大致情節
二、速讀
理清人物關系及矛盾沖突
填圖練習
三、討論
課后練習二:主要矛盾沖突是什么?為什么?
四、課堂活動:辯論
正方:一二組——周樸園愛魯侍萍
反方:三四組——周樸園不愛魯侍萍
[通過辯論,疏通“重逢”一節的情節脈胳,賞析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總結要點:
1、周樸園曾經喜歡過,甚至愛過
2、他始亂終棄的原因(性格特點、階級特性)
3、周樸園的人物性格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2、歸納人物性格及主題
3、課堂練習
一、閱讀賞析“斗爭”一場
討論
1、周樸園有沒有顧父子之情,為什么不顧?
2、劇中通過魯大海的話交代了什么?
3、侍萍為什么不認兒子周萍?
二、討論總結人物性格
1、周樸園: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偽的反動資本家。
2、魯侍萍:
3、學生自己歸納魯大海的人物性格。
三、討論
劇本為什么以“雷雨”為題?
四、歸納主題
通過一個封建資產階級的家庭內錯綜復雜的矛盾,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
家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20年代中國的社會現實。
五、課堂練習
品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讓學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分析討論。教師可點拔
周樸園和魯侍萍的臺詞中能表現人物心理的句子。)
【板書設計】
。ǖ诙n時)
戲劇語言的特點
——《雷雨》人物語言及性格分析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了解戲劇語言(主要指人物語言)的一般特點:
1、普遍了解個性化語言(cba)
2、進一步了解潛臺詞(ba)
3、再進一步掌握動作語言和前兩種語言的運用(a)
(c-b-a為能力要求層次)
二、戲劇語言的種類
1、舞臺語言:
除人物語言之外的所有語言,包括舞臺說明,背景介紹,人物動作、神態描寫,旁白、畫外音以及其他敘述語言等。
2、人物語言---
三、戲劇人物語言的主要特點
1、高度個性化---
2、豐富的潛臺詞---
3、富于動作性---
四、什么是個性化語言?
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
例:
葛朗臺---
魯大海---
守財奴的語言
“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咱們兩訖了。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
“啊,是真金!金子!這么多的金子!有兩斤重。!!……”
。ㄊ裁葱愿?)
魯大海的語言
。、p102
魯大?墒悄銈兺耆e了!
。、p103
魯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們三個人簽了字?……
。、p104
魯大海(如夢初醒)這三個沒有骨頭的東西!……
。ㄊ裁葱愿?)
周樸園、魯侍萍性格分析
個性化語言舉例(一)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個性化語言舉例(二)
周樸園那么,我們就這樣解決了。我叫他下來,你看一看他,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
魯侍萍我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見你。
周樸園(由內衣取出支票,簽好)很好,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彌補我一點罪過。
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
周樸園侍萍。
魯侍萍我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錢算得清的。
五、什么是潛臺詞?
潛臺詞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皾摗,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愿說或不便說意思。潛臺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
水生嫂:“你總是很積極的!
日常生活中:
潛臺詞分析(一)
周樸園(汗涔涔地)哦。
魯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樸園(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侍萍我姓魯,老爺。
潛臺詞分析(二)
周樸園那個小孩呢?
魯侍萍也活著。
周樸園(忽然立起)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這兒四風的媽,老爺。
周樸園哦。
潛臺詞分析(三)
魯大海(掙扎)放開我,你們這一群強盜!
周萍(向外人們)把他拉下去!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ㄗ咧林芷济媲埃┠闶瞧,……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
一、潛臺詞練習
(P93標明序號)
魯侍萍老爺問這些閑事干什么?(1)
周樸園這個人跟我們有點親戚。
魯侍萍親戚?②
周樸園嗯,——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魯侍萍哦,——那用不著了。③
周樸園怎么?
魯侍萍這個人現在還活著。④
A、①你這樣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親戚,別騙人了。③她還活著,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現在怎樣對待她。
B、①她現在與你已經沒有什么關系了。②根本就無所謂什么親戚。③她沒有死,現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①你只管剝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親戚嗎?③誰需要你給她修墳墓?④你現在打算怎樣對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們的事、谀隳呐渥鏊挠H戚、廴嘶钪,就在你面前、苣阍趺床徽J識我?
六、什么是動作語言?
動作語言也叫情節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人物語言間的交流和交鋒)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它不是靜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節發展中內在力的體現。
例:
繁漪在第二幕結尾與周萍的對話---
動作語言示例
繁漪(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個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來的。
周萍我已經準備好了。
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現在(望窗外,自語,暗示著惡兆地)風暴就要來了!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5
教學目的:
1、學習運用敘事學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說敘事藝術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劇成因。
3、了解魯迅小說人物形象的兩大基本類型(農民、知識分子)的特色和意義。
教學重點:
1、教會學生分析小說結構和敘述視角轉換。
2、教會學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小說的主題意義。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通讀全文,理清文章的情節結構;第二課時引入敘述者的概念,并重點研究該小說中敘述者身份的意義。第三課時引入視角的概念,研究小說中的敘述視角的轉變,及其蘊含的意義。第四課時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意義:1、有沒有悲劇意義;2、悲劇意義是什么。第五課時概括小說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標題的含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通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并重點探究“路遇祥林嫂”這一情節的意義。
教學過程
同學們在寒假期間,按照老師的要求,閱讀了老師開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兩本(注四本書是《邊城》《圍城》《魯迅小說集》《契訶夫小說集》),并且認真的撰寫了讀書筆記,老師對你們的表現十分滿意。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閱讀魯迅小說集的占全班同學的七成,在讀書筆記中,很多同學都說,自己深切的體會到了魯迅為了拯救國民靈魂而不息吶喊,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廣的憂憤,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的熱愛。今天我們將隨著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
板書課題。
教師朗讀課文,請同學們認真聽,弄清字詞讀音,感知整體情節,明確小說結構。
朗讀完畢。
提問:這篇小說寫了什么事?
回答:寫了“我”回到魯鎮路遇淪為乞丐的祥林嫂,緊接著得悉她的死訊,回憶她的生平。
提問:小說寫了“我”回魯鎮一共幾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確交待:“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魯鎮的”“第二天我起得很遲”“第三天也照樣”。
提問:這三天的事都按照順序來寫的嗎?作者的心情是怎么變化的?
回答:不是,運用了倒敘的方式。
如圖:
時間: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魯鎮,與四叔話不投機、拜親訪友,單調乏味
第三天、回憶昨天遇見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驚聞噩耗,負疚;(入夜)漸漸舒暢,回憶生平、(夜闌)被爆竹驚醒,懶散舒適。
提問: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見祥林嫂并且與之對話的事放在第三天來寫?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與祥林嫂見上最后一面?見不見面都不會影響祥林嫂的命運發展,因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沒有職業,以乞討為生,她的結局只能是死。凍、餓、病隨時可能結束她的生命。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見上最后一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來寫,就與得悉祥林嫂的死訊這件事連得比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緒不寧。對祥林嫂發問的預感不祥,對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應,同時又表現了“我”的驚慌失措。
2、這次對話,安排在祥林嫂臨終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絕路的祥林嫂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因此對祥林嫂的性格刻畫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這次對話,也表現出一個知識分子的性格特點。
提問:這種類似的對話在同學們學過的魯迅作品中有沒有?請同學們思考之后,下一節課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引入敘述者的概念,并重點研究該小說中敘述者身份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上一節課我留下了一個問題,這種知識分子和農民的對話在同學們學過的魯迅作品中有沒有?
回答:有,在《故鄉》當中,魯迅和昔日玩伴閏土的對話。只不過這種對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因為閏土喊“我”老爺,讓“我”感到兩個人之間存在的厚障壁。但是當閏土把香爐運回家時,“我”最后的評論是“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遠罷了”,表示了對閏土的同情和理解!豆枢l》中的這個知識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堅決的,是謙虛又自省的,決不是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蹲8!分械摹拔摇憋@得更加軟弱、動搖。
提問:在《祝!贰豆枢l》,都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我!拔摇笔遣皇囚斞赶壬救四?
回答:不是。
明確:“我”是敘述者,“魯迅”是作者,兩個概念必須區分清楚。敘述者是在小說中敘述故事的人。小說常用的敘述角度是第一人稱、第三人稱,極少數情況下出現了第二人稱。在第一人稱的敘述作品中,敘述者和作者的區別往往比較明顯。
提問:能不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個小酒保,而不是魯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課》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約瑟甫·達勿朗詩是一個家庭并不富裕,但有著豐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確: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不是魯迅本人。我們學習一篇小說不僅僅要明確作者安排了哪一個敘述者去到前臺講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為什么安排這個角色去敘述,這樣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這樣,以后在欣賞和創作敘事作品時,自覺地運用這種思維,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問:這個知識分子具有哪些特點呢?為什么讓“我”來敘述一個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稱方式敘述呢?
回答:“我”的特點:
1、思想進步,表現在與魯四老爺的話不投機,憎惡魯四老爺。
2、有同情心,表現在擔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訊時的驚慌。
3、軟弱,退縮,圓滑世故。在“我”回答時的惶惑不安、搖擺不定之中,我們能看出一個知識分子的軟弱和退縮。
小說結尾,“我”在祝福的氣氛中變得“懶散而且舒適”,顯示出了“我”對社會的`丑惡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頹唐態度。知識分子不再是啟蒙運動中的“導師”和“舵手”,而是被擺到了被審視和被批判的地位上,這樣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種格外深刻的意義——知識分子不能自暴自棄,要振作起來,又一分熱,發一分光。寄托了魯迅先生對知識分子的批評和勸諭。
讓“我”(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無疑增添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同時,只有良心未完全泯滅的“我”才能夠回憶和講述祥林嫂的生平,與之相比的是小說中的其他人都對祥林嫂抱著漠然麻木的態度。然而,連小說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變得麻木,襯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劇性。
提問:剛才大家舉出的幾篇小說中當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學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們的好處在哪里?(一個能力遷移訓練)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個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為是他講述,所以小說的場景是咸亨酒店,情節是孔乙己幾次來飲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寫出了孔乙己的每況愈下,淪落。真實,生動。
《最后一課》的小弗朗士,是一個調皮逃學,害怕老師責罰的學生,通過他的所見所聞,和心理情感的變化,最能表現出韓麥爾先生和小鎮居民的愛國主義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夠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時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勢利。
注:討論之前,可以先喚起同學們的回憶。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引入視角的概念,研究小說中的敘述視角的轉變,及其蘊含的意義
教學過程:
什么叫做視角?就是作品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詩: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解釋文字之后,請問同學們,這首詩有沒有視角的變化?
回答:視角一聯一變,寫景具有跳躍性,“以不全求全”。
提問:怎么變化的?
回答:第一聯是遠景,第二聯是近景。第三聯是中峰俯瞰,第四聯不是寫景,隔水問樵,已經是迷不知西東。視角的變化,正是這首詩歌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表現。
不僅僅在詩歌中有這樣的視角變化,在小說中,由于藝術表達的需要,經常在敘述或描寫中改變角度。
提問:這篇小說有沒有這樣的變化?
回答:有改變。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運用的是第一人稱的限制性視角敘述,在回憶祥林嫂的生平時,運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視角,是從“魯鎮人”視角出發,祥林嫂在魯鎮的活動可以直接敘述,但是祥林嫂離開魯鎮的活動就必須由衛婆子來轉述,因此,這段轉述,就變成了衛婆子的敘述視角。
提問:在《孔乙己》中有沒有敘述視角的變化?
回答:沒有變化,視角始終是一個小酒保。因為故事比較短,情節相對簡單。
提問:為什么在回憶中不能采用全知視角,偏偏讓衛婆子來轉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這樣做兼顧敘事的完整性和生動性。衛婆子的轉述充分表她現完全功利主義的是非標準。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強干,稱贊祥林嫂交了好運,對祥林嫂被野蠻地捆綁出賣卻無一句貶詞,表現民間道德的淪落。同時,祥林嫂的這一次強迫改嫁,造成了實際上有兩種結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會主流的禮教意識中,她失去了貞節,成了不干不凈的女人,是一種潛在的惡化。因為這種禮教的壓力還必須通過祥林嫂自覺認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說這是一種潛在的惡化。
可以引導學生和《裝在套子里的人》比較,此文在寫到別里科夫到科瓦連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視角,一直到別里科夫回家臥病,又轉回限制視角。
這種觀察和講述視角的變化,在其他小說中也常有表現。教師可以舉例補充,《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劉姥姥一進賈府,兩個人的觀察視角大不一樣,舉兩小段為例:
。1)、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
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寶玉早已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卷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2)、第六回,劉姥姥進大觀園
劉姥姥見平兒遍身綾羅,插金帶銀,花容玉貌的,便當是鳳姐兒了。才要稱姑奶奶,忽見周瑞家的稱他是平姑娘,又見平兒趕著周瑞家的稱周大娘,方知不過是個有些體面的丫頭了。于是讓劉姥姥和板兒上了炕,平兒和周瑞家的對面坐在炕沿上,小丫頭子斟了茶來吃茶。
劉姥姥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大有似乎打籮柜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忽見堂屋中柱子上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又墜著一個秤砣般一物,卻不住的亂幌,劉姥姥心中想著:“這是什么愛物兒?有甚用呢?”正呆時,只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沒有描寫時也運用了視角變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進魯宅時,有對她的肖像描寫,首先是第三人稱視角觀察: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其次是從四嬸的角度進行觀察: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
提問:為什么要寫出四嬸的觀察呢?
回答:四嬸的觀察是從一個雇主的角度來觀察的,說明祥林嫂很符合女傭的標準,這是祥林嫂進魯宅的條件,同時也揭示了祥林嫂的個性特征。與前面的第三人稱觀察相照應。
剩余時間,引導學生解決課后第二題第二小題。對同一個人物不同時間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寫,前后形成鮮明對比,這在魯迅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方法。
通過比讀這幾段文字,找出字面表達的同異,剖析深層含義。祥林嫂臨終前的肖像描寫一段,還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點。(提問和答案略。)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劇意義:1、有沒有悲劇意義;2、悲劇的成因和意義是什么
教學過程:
提問:請問同學們,你在第一遍讀完這篇小說之后,祥林嫂的死給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難過,悲傷,凄慘等等。
提問:我們常說的悲劇定義是:把美撕毀了給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沒有賦予她種種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竇娥冤》中的竇娥,作者不僅寫了她的身世悲苦,還突出了她對婆婆的無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這樣一個女子結果是含冤赴死。在這種極大的反差中讓讀者的心靈受到震撼。這就是悲劇效果!犊兹笘|南飛》中的劉蘭芝,作者極力表現她的美麗和才藝、勤勞,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篤愛,但是這樣一位媳婦卻被婆婆驅趕出門,最后沉水自殺,讀者閱讀之后很難過,很有悲劇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個平常的農家婦女,并不出眾,為什么她的死會讓你覺得可憐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勞、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過錯,但是,最終早早的凄慘的離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涼,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詆罵,沒有一點對生命的悲憫。(竇娥和劉蘭芝,身上都有著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她們的死都有著一種壯烈色彩,這一點祥林嫂的死是沒有的)
明確: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為一個悲劇的原因。
提問:祥林嫂一步一步淪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可以劃出祥林嫂一生幾次重大變化,看看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來確定小說的主題意義。
明確:
事件、性質、原因分析
逃出來進魯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賣到山里、生活改善與潛在的倫理惡化、族權壓制,道德淪落
丈夫死于傷寒、惡化、閉塞,貧困,醫療落后
孩子被狼銜走、惡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趕她走、惡化、強行掠奪,沒有財產權保障
二進魯宅、改善、四嬸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現
祭祀第一次遭拒、潛在惡化、祥林嫂不清楚內里含義
阿毛的慘劇被嘲笑、惡化、祥林嫂的不厭其煩,魯鎮人的麻木
柳媽嘲笑傷疤,輸灌迷信,教捐門檻、惡化、祥林嫂自覺認同了禮教和迷信思想,苦悶
祥林嫂捐門檻、潛在改善、自以為贖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惡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嬸的歧視依舊,精神崩潰
被辭退、惡化、不能伶俐起來,雇主不滿,也缺乏同情心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導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淪落致死的原因比較多,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并最終導致精神崩潰。
2、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中,祥林嫂沒有任何個人選擇自由,盡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沒有效果。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但是封建禮教并不允許家長都會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3、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著。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后,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里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4、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后在捐門檻無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絕對是次要的。
綜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這個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注:這種分析的特點是實事求是,不是從教條出發,把所有的義憤都對準封建禮教,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來,祥林嫂人生悲劇的原因除了封建禮教之外,還有比封建禮教更加野蠻的綁賣和掠奪,封建禮教作為舊道德固然可怕,但是還有更可怕的無道德,兩者的相互結合,也許這才是舊中國鄉村社會的真正圖景。
第五課時
教學要點:
概括小說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標題的含義,完成課后第三題的語言品析
教學過程: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談到了魯鎮這個環境的特點:人際關系的冷漠,沒有一絲溫情。魯迅筆下的社會環境,大部分是以魯鎮、S城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今天我們的第一個任務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說的標題祝福有何種含義,然后完成課后的第三道題。
請同學們瀏覽小說,找出關于四叔的記敘和描寫,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衛道士。
提問:為什么要描寫四叔的書房?
回答:書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陳舊落伍,同時書房又有些破敗,比如對聯一半脫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顯示出四叔并非一個治學嚴謹的道學家!笆吕硗ㄟ_心氣和平”的對聯與他罵祥林嫂是謬種形成鮮明對比,具備諷刺意味,寫出了四叔的虛偽。
提問:四叔愛講半截句,是為什么?(“可惡!然而……”“然而……”)
回答:語言簡短顯得四叔的威嚴持重,也留給空間讓讀者去揣摩體會。這些話充分體現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貪圖實惠。
明確,通過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漸變得豐滿,這是一個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貪圖實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祥林嫂的命運發展。過幾天,我們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魯四老爺和別里科夫做一個比較,這兩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有負面的影響,但是他們的區別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和懸念)
提問:小說的標題為祝福,其中有什么樣的深刻含義呢?
提示:小說寫了幾次祝福?一共四次。一進魯宅的祝福。二進魯宅,兩次祝福。生命結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種備祭禮、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運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個時間標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發展脈絡。2、作者用祝福為題,包含了反諷意味,在魯鎮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眾人歧視的祥林嫂卻在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劇氛圍。3、祝福與祥林嫂的命運發展關系密切,進魯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體現了祥林嫂的勤勞,后兩次祝福時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潰。
完成課后第三題的語言品析。
布置作業。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了解相關背景。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的知識;積累本文出現的成語。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產生的原因,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理解,對文中人物做出適當評判,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鼓勵學生多元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出現的古漢語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1、正確評價項羽歷史人物形象。
2、學習借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提要勾玄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及相關作家作品。
2、放錄音或范讀課文,準確認讀,掃清語言障礙。
3、誦讀課文,能理解文意,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7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認識母愛的偉大和理解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感情
2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3能自行閱讀,理清思路,歸納段意
教學重點:
學習兩篇文章同一題材的不同寫法
教學難點:
兩位母親的的性格,品性,兩位作者的不同感受和表達,不同的寫法
教具準備:
教學磁帶,錄音機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方法:
講述,設問閱讀,思考回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人人都有母親,人人都體會過母愛,母愛是偉大的。在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她們用一雙勤勞的手,一直呵護著我們,我們長大成人,她們默默的送我們遠行,在我們困惑時給我們自信,堅強和勇敢,我們每一個人,對母愛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聯系課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作家的兩篇關于母親的,歌頌母愛的文章――(板題目)作者介紹
二,閱讀課文提示,點教學要點
三閱讀第一篇課文,聽錄音,默讀或輕聲跟讀,并有初步印象。
四,自行閱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按思路再次閱讀課文,理解設問
。ㄒ唬123)母親家世,(所處位置,姓氏,家境)―生在農家,勤勞誠實,身體好(板書)
設問:母親的家世如何?為什么寫這些?(強調了母親在農家,從小勞動,誠實,身體好,這是本質,基礎)
歸納段意,寫法(按時間順序,簡潔平實)
。ǘ4―11)嫁為人婦――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板書)
設問:嫁為人婦,母親經歷了什么?(辛苦操勞,好客,忍讓,吃虧,樂于助人)#
從母親的這些經歷中,可以看出母親的什么品質?(賢惠勤勞,堅忍頑強,奉獻守禮)
我從母親身上獲得些什么?(平和待人,忍讓吃虧,做人有一定宗旨,法則)
歸納:段意,強調母親是受封建傳統道德影響的中國婦女,對后代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寫法,寫一件件平凡小事和細節描寫,刻畫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東方母親。
。ㄈ12—16)對兒子的培養,期望兒子因事業在外不能盡孝而歉疚和思念(板書)
設問:母親怎樣支持兒子的學業(默默的籌巨款,含淚送,有行動和寧可孤獨)
兒子為什么說自己使老人傷心?(不成家,遠游英國,兒行千里母擔憂)
遠游在外的兒子如何遠對在家鄉的對母親(思念,怕拆信大段議論深化主題,抒發濃郁的思母情)
歸納:段意,家人在母去世后一年才告知,結尾感念母親的給予,表達心中的歉疚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8
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活動,能認識人性的美丑,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初步學會欣賞小小說。
課前學習:
1、借助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
2、自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課堂學習: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窗,在我們的生活中尋常不過,但窗也是一個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來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許窗外有七色陽光,窗內還有動人的故事。課前同學們讀了泰格特的小說《窗》,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這個“窗”的'故事呢?聽講
2指名講述故事講述故事聽講故事
3組織評價評點
二、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過渡:故事的結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驚,還給你什么感覺?關于故事悲劇性的結局,有人說都是“窗”惹的禍,也有人說一扇窗戶有什么錯,究竟誰對誰錯呢?我們不忙下結論,等真正讀透讀懂了課文,我們才有發言權。
2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讀書、思考,寫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或想提出來和老師同學探討的問題(從內容、寫法切入)
3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交流提出的問題交流并確定小組內最有價值的問題并上交
4篩選問題選代表和老師一起篩選本節課擬討論的問題
5組織招標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領回感興趣的問題,自選學習伙伴,結成小小組,明確分工,討論問題討論前明確要求
6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三、語文活動:發揮想象,續編故事
1創造情境:假如一個新的病人進了這間病房,這扇“窗”下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發揮想象,續編故事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
將續編的故事寫出來,盡可能做到合理,有創意。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9
教學目的:
一、學習緊扣中心,恰當地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述方法。
二、掌握有關虛詞的用法及詞類活用等古漢語的有關知識。
教學要求:
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著名軍事思想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
學習緊扣中心,恰當地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述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虛詞的用法及詞類活用等古漢語的有關知識。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作品簡介:
板書課題、請同學讀課文注解,教師補充。
二、解釋詞句(邊讀邊講解,補充課本所未涉及的,重在句意。)
第一段:凡:大凡,副詞,用在句首,表示對一般情況的總括,常出現在總結經驗、概括規律的用語中。全:完全、使……整個降服,用作使動,全國:即“使全國”,意思是“使敵國整個降服”。下文“全軍”“全旅”“全卒”“全伍”中的“全”用法同此。如何識別某個形容詞在句中用作動詞,并且是使動詞呢?這要從具體的上下文來分析。假如一個句子的謂語是形容詞,這個形容詞后面還有一個名詞,它們的關系不能解釋為修飾關系時,應該考慮到可能是動賓關系,即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了,然后再分析它們之間是否是使動關系!叭珖鵀樯稀,是用動詞“為”表示判斷的判斷句,譯為“……是……”形式!捌茋沃,是用動賓短語“破國”作主語,用名詞“次”直接作謂語的判斷句,譯時相當于“……是……”。善之善者:是名詞性的“者”字結構,這里指代情況或辦法,譯作“……的”!鞍賾鸢賱,非善之善者也”,是用名詞性的短語直接作謂語,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的`判斷句,構成“……非……”的形式,譯成“……不是……”。
屈人之兵:動詞的使動用法。如何識別某個動詞在句中的用法是使動詞用法呢?最重要的依據是具體的上下文。假如一個句子里的謂語動詞及其所帶賓語之間的關系不能用一般的支配關系來解釋,或者雖然能這樣解釋,卻不符合文意,這時我們就該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使動關系,那么這個動詞就是致使性動詞。其次:其,用在表示順序的詞前,表示順序,可根據上下文適當譯出,或不譯,不得已:實為“不得(不)已”的省略,意即“不能不這樣”,也可譯為“無可奈何”。蟻附之:蟻,像螞蟻那樣,名詞作狀語。此攻之災也:是用指示代詞作主語,名詞性短語“攻之災”直接作謂語的判斷句,“也”幫助判斷,譯為“……是……”。下面“此謀攻之法也”與此句類同,于天下:介詞結構后置,譯時移到動詞“爭”前。
第二段:十:即“十倍”,由于古漢語中量詞不發達,數詞常常單獨運用,來表示數量,譯時應補出適當的量詞。十則圍之:即“(吾)十(于敵),則圍之”的省略,這是個表示條件的緊縮復句!埃ㄎ幔┦ㄓ跀常北硎颈匾臈l件,“圍之”表示在前面條件下產生的結果,中間用連詞“則”連接,所以譯成“(我軍)十倍于敵人就包圍他們!毕挛牡奈鍌緊縮句同此。倍:兩倍于敵。
第三段:夫將者國之輔也:是用名詞性短語“國之輔”直接作謂語,句中用“者”表提頓,句尾用“也”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的判斷句。夫:發語詞,無實義。故君之所以患于軍:“之”字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此處可以不譯!八曰加谲娬摺,“所字短語”作主語,“所以……者”,表示“患于軍”的情況。由特殊指示代詞“所”,加上介詞“以”,加上動補短語“患于軍”,再加上特殊指示代詞“者”,組成一個名詞性短語。其中,“所”字指示,“者”字稱代;,禍患,這里是造成禍患的意思,動詞,“于軍”,介賓短語,作“患”的補語!熬,作定語,修飾以患于軍者。三軍既感且疑:并列關系的緊縮句,“既……且”,“既……又”的意思。三軍:古時大國多設三軍,稱中軍、上軍(左軍)、下軍(右軍)。這里是軍隊的統稱。
第四段:“知可以戰……不御者勝”,幾個分句結構相同,都是“者”字短語作主語,“勝”作謂語,只是“者”字短語的內部結構有所不同。五者:意即“五種情況”!罢摺备皆跀翟~后面,組成名詞性的“者”字結構,指代有關的事,可譯為“……種情況”。一勝一負:“一”副詞,“一……一……”的格式,表示兩個行為并列關系,可譯為“有時……有時……”或“或……或……”等。
三、范讀
教師讀,使學生體會句子之間意思的連接或間斷。
四、作業
反復熟讀,能背誦,完成三、四題,思考一、二題。
第二課時
一、全文要領(結合檢查作業,按段提問,適當議論,逐步歸納,扣住原句,整體認識)
第一段:論述謀攻的原則和方法。
文章首先提出“以全為上”的作戰原則,文章把“全”與“破”對照,“上”與“次”對比,連用五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地闡明求“全”的原則,自然地引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伐謀”的中心論點,然后作者運用典型事例,極言攻城之弊,以反證“伐謀”之利,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加上正面論證:古今優秀將領“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毀人之國”都“非戰”“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過正反論證“伐謀”的重要性之后,進而得出結論:“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第二段:闡明謀攻原則在戰術上的具體運用。
作者用排比句列舉六種情況,旨在說明:在戰役中,是“圍”,是“攻”,還是“分”“戰”“逃”“避”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作出決定?傊,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而不要以劣勢兵力死守硬拼,不然就會被動挨打,乃至造成被“擒”的嚴重后果。作者在這段談的雖然是戰術問題,卻是“謀攻”原則的具體化,從另一個方面論證了中心論點,深化了“謀攻”的內容,強調了“謀攻”的作用。
第三段:論述將帥在謀攻中的作用。
這段論述了將帥在謀攻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將帥應善于輔國,將帥的作用不應受到削弱或抑制,否則就會給國家帶來危難。這也就是說明只有充分信任和發揮將帥的作用,才能奪取全勝。
第四段:列舉“知勝”之道,強調“知彼知已”,說明“知”是謀攻的基礎。
作者列舉可以預見勝利的五種情況,同時與第2、3段的內容相呼應。然后談戰術問題、談內部關系問題。意在闡明“知”與“不知”決定著戰爭的勝負。這樣文章很自然地得出傳論:“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二、小結
這篇課文圍繞“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中心論點,闡述了進攻敵人的戰略和戰術。他的用兵之法就是集中兵力,攻敵弱點,打殲滅戰。在戰略戰術上,孫子主張靈活運用,將帥要做好國君的助手;充分發揮作用;國君要了解情況,正確指揮。他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論斷,集中反映了他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軍事思想。
三、復習和練習
。ㄒ唬┲赋鱿铝懈骶渲械脑~類活用現象,并解釋其用法。
1.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形容詞作動詞,使……整個降服。
2.毀人之國而非之也。久:形容詞作動詞,長久作戰。
3.必以全爭于天下,全:形容詞作名詞,全勝的策略。
4.十則圍之。十:數詞作動詞,有十倍。
5.識眾寡之用者勝。眾:形容詞作名詞,眾多的士兵。寡:形容詞作名詞,極少的士兵。用:動詞作名詞,運用方法。
6.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動詞作名詞,準備。
7.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能:名詞作動詞,有才能。
。ǘ┙忉屜铝懈骶洚嬀的虛詞。
1.凡用兵之法 的(助詞)
2.不戰而屈人之兵 卻(連詞)
3.敵則能戰之 就(連詞)
4.以虞待不虞者勝 用(介詞)
5.三軍既惑且疑 又(連詞)
6.必以全爭于天下 在(介詞)
四、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預習下一課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
1、通過故事情節,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
2、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3、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誦讀,了解小說的情節,概括選文三個部分的內容;鑒賞淳樸的人情和人物內心的孤寂之情;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和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分析探討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
三、教學方法:
1、讀書指導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4、誦讀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ㄒ唬┙虒W目標 :
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人物淳樸的人情和孤寂的內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語言及其表達效果;
。ǘ┲攸c和難點:
重點:了解小說的情節;借助情節和環境,鑒賞人物形象;
難點:結合情節和景物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ㄈ┙虒W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導入 新課: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樣的美的語言和意境。今天我們來學習沈從文以湘西生活為題材的一篇小說《邊城》。
2、明確目標:
我們知道,學習小說首先要了解它的情節,其次要根據情節和環境,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說的情節,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3、學生迅速瀏覽課文,結合課后注釋,復述小說情節,并筆頭概括文章三個部分的內容。
學生對小說情節的復述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根據全文加以補充,尤其是王團總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兒子嫁給儺送,儺送卻不為所動;爺爺后來憂郁而死等情節。
課文三個部分的內容概括:
翠翠情竇初開,爺爺為翠翠講父母的故事;
翠翠夢中聽歌,爺爺為翠翠打聽婚事;
爺爺和翠翠談儺送的心意,翠翠和爺爺在月光下、高崖邊談未來。
4、鑒賞人物形象:
提問:沈從文在創作談中說,他寫這篇小說,是要通過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么本文寫了幾重人物之間的愛?這些愛各表現在什么地方?
明確:祖孫之愛;手足之愛;戀人之愛。
祖父關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對爺爺的依戀,為爺爺燒飯。天寶退出對翠翠的追求,儺送因為天寶的死亡而遠走他方。翠翠和儺送之間,天寶對翠翠純潔、真誠的愛情。
討論: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和環境,尤其是某些關鍵性的句子,談談翠翠這以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對學生的說法不要輕易否定,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參考:情竇初開,“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么!胍谝患碌娜耸律吓首∷,”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深深的依戀爺爺,擔心爺爺會離她而去。當她設想到爺爺要搭下水船去殺了她的時候,就嚇怕起來,“一面銳聲喊著祖父,一面從坎上跑向溪邊渡口去”喊爺爺,看見爺爺依然后,小“小心子還跳躍不已!彪鼥V中渴望著愛情。聽父母的故事,神往傾心。間或吸氣,釋放心中被壓抑的“分量沉重的東西”。對儺送一見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夢見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當爺爺提及到儺送向她攀交情的時候,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借故走開。天真而幼稚。爺爺在溪中渡船,她一個人坐在懸崖上,覺得很悲傷,看見螢火蟲閃著藍光,便又想“看你飛得多遠”便把眼睛隨著那螢火蟲的明光追去?梢哉f,翠翠是淳樸的邊城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形象。她過著自由的生活,關心爺爺,也被爺爺寵愛關心;但她已經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內心是清純的,同時又是孤寂的。
提問:天寶、儺送、爺爺又分別是怎樣的形象?
明確:天寶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她愛上了翠翠,便請人去提親;知道弟弟也愛翠翠之后,便相約去決斗;忍痛割愛、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闖灘。這都說明他敢作敢為,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決斗時讓弟弟先唱歌,最終放棄了追求翠翠,都說明他是一個胸懷寬廣的人。
儺送是一個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視權財、責任感強的人。他和翠翠一見鐘情,不走車路,執著的為翠翠唱歌求愛。對王團總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動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愛。當知道哥哥闖灘而死的時候,他心懷愧疚,舍棄一切,遠走他鄉。
爺爺是一位勤勞、善良、堅強的老人。他經受了女兒女婿雙雙徇情的悲慘人生,但依然懷著強烈的責任心在溪上擺渡。他對孫女關心備至,關心她的生活,也關心她的婚姻。為了把翠翠托付給人,解除她死后的遺憾,她親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晚上,他常常帶翠翠來到懸崖邊、月關下給翠翠講故事,跟翠翠說話,從來都和善安詳。
討論:有人說“《邊城》里的人物都流露著孤寂的色彩”,你覺得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參考:確實如此。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盡管爺爺對她關愛備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這個青春少女的內心世界!八刺焐系募t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币驗闆]有人能夠理解這位思春少女的情懷,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可奈何而痛苦。而爺爺只能說“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在這塊土地上!碧鞂毢蛢蜑樗鴽Q斗,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暫時得到愛情的實現。天寶闖灘而死,儺送遠走他方,爺爺為她的婚事而憂慮,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而她要等的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外公因為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心里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給一個實在的人,但天寶和儺送分別遠遠離開,他對于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感到翠翠渴望著愛情,他“又憂愁又快樂”,“溫和悲憫地笑”,這都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心翠翠離開他,擔心翠翠在愛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對這一切,他也無能為力,只能帶著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
天寶和儺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責任心的青年,但他倆的結局也是悲劇性的。一個心懷遺憾闖灘而死,一個遠走他方,毫無音訊。
5、總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小說的情節,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總體特點是淳樸、善良,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獨的,寂寞的。課后請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內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ㄋ模┙虒W反思:
第二課時
。ㄒ唬┙虒W目標 :
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結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ǘ┲攸c和難點:
重點:鑒賞散文化的語言、優美的環境描寫及其表達效果
難點:合作家談創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題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題。
。ㄈ┙虒W步驟 及內容要點:
1、學習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環境是小說人物活動的場所,環境對表現人物、表達主題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請大家朗誦幾段自己認為寫的好的環境描寫的語段,說說它們對于表現人物內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參考:第一處,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钡诙,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钡谌,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的心被吹軟了!钡谒奶,第一部分“月光如銀子……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處,世間萬物都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樣熱烈勃發,所以,有點“薄薄的凄涼”。景物描寫襯托了人物的內心。
第二處,翠翠滿腔心事,卻無人能理解?粗先擞崎e安逸的神態,更使翠翠感到孤獨寂寞,因此哭了起來。景物描寫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三處,“對溪除了草蟲的輕音復奏以外,別無所有!闭f明翠翠等待的人沒有來,翠翠對愛情的期待,已經變成了悲劇。不善表達的翠翠,拿出蘆管去吹,而爺爺那抒情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變的安靜起來。景物描寫含蓄的寫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復雜的變化。
第四處,溫柔的月光,天籟般的蟲鳴,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詳,那么淳樸,翠翠和爺爺在這樣的環境下說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優美的生命形式,這正是作者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比念愃七@樣的景物描寫很多,它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系。
講解:景物描寫不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場所,不僅形象的表現了人物的內心,而且襯托了人物的美。環境美、人性美,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現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內涵和主題。
討論:作者在創作談中說,他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認為這篇小說所表現的這種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樣子?
參考:《邊城》描寫的確實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安詳的。這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討論:作者以“邊城”為題有什么用意?
“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講解: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美德的心意。
傳統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去繼承,但農業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
固守傳統還是擁抱現代,怎樣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意識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現代意識的發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防锩鑼懙哪欠N過年的味道了。
3、作業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簡單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52)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并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游》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注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于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并給畫線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運則將xǐ()于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tiáo()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chōng()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國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⑵徙⑶tuán⑷āo⑸yāoè⑹蜩⑺xuèqiāng⑻cān⑼舂⑽zhì⑾yàn⑿nài⒀shuó⒁wū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后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讀得干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課文。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薄扒曳蛩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學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
學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里,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占時間,所占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后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后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后再由教師明確。
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二課時(53)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并對本課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辯
(4)而征一國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辯”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志
例句出處釋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訓儉示康》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逍遙游》記述、記載
博聞強志《屈原列傳》記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標記、做標記
(2)名
例句出處釋義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逍遙游》名稱、名字
名之者誰《醉翁亭記》命名、起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聲名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說出、指出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名義
(3)圖
例句出處釋義
而后乃今將圖南《逍遙游》圖謀
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地圖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謀劃、籌劃
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后《促織》圖畫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鄭伯克段于鄢》謀取、設法對付
(4)置
例句出處釋義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游》放上、安放
鄭人有且置履者《鄭人買履》購置、添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放棄、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肅公翱事》擺、設
(5)窮
例句出處釋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逍遙游》盡、止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訓儉示康》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走到頭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不得志,與“達”相對
三、比較
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
四、小結
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游》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于面對現實,勇于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第三課時(54)
完成語文練習冊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閱讀《庖丁解!,完成下面題目。
1.讀后了解莊子所講的人生處世哲學。
2.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2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理解本文淺言深意的特點。
2.掌握文章開合自如,環環相扣的縝密思路。
情意目標:
1.啟發學生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養目標:
熟練默讀文章并做出標記點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起、錄、轉、合的框架。
教學難點
對所謂覺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區別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啟發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齒脫落而陡生感慨,寫下?quot;人言齒之落,壽命難維持。我言生有涯,長短俱死爾的詩句。人我對齒落對生命的不同態度,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照。--悲觀,--豁達,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書課題--人生的境界)
二、 介紹作者:
馮友蘭,著名哲學史,哲學研究家,北京大學教授,對中國哲學文化的研究頗有獨到之處,著作甚豐。
三、布置默讀課文,提出默讀要求。
1.從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結構;
2.從文章內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題;
3.默讀時對重點地方做出標注。
四、檢查學生默讀效果
提問:文章是怎么開頭的?
--以一句疑問句開頭,哲學的任務是什么?
提問:這樣開頭的好處是什么?
--吸引讀者,引起讀者關注,在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覺間引讀者進入作者所要闡述的人生的境界這一主題范圍。
。ㄔ谏鲜鼋虒W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做出回答)
提問:文章分為幾個自然段落?
。ㄒ髮W生能夠準確、迅速的做出回答。這一問題并不難,但學生由于往往沒有養成閱讀時隨手標注的良好學習習慣,對這一問題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結舌,繼而翻書去計算。要抓住這一有利的教學契機,對學生進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共分為12自然。
提問:這12自然段體現出作者怎樣的思路?
。ㄟ@一問題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結構,進而理解文章主題,隨著教師的提問分析,講解,列出板書)
五、分析文章思想內容:
著重分析對這四種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見的常態境界,在此基礎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華,則上升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見的境界是功利境界,這里的功利,是個中性詞,并無貶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數的人,他們的人生境界在這個功利的范疇內,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色彩。注意作者所言--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導學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說明,對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絕對不道德,要提醒學生,充分認識這一點。
六、布置研究討論的話題
古人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卻人人可以為之,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古人又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里談的做人標準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上述兩個問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寫出發言提綱,以備討論課文用。
七、板書設計
課題:作者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分為四部分
。ㄒ唬1自然段)--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ǘ2-6)人生的四種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職權、道德、天地。
。ㄈ7-11)對人生四種境界的分析。
。ㄋ模12)對未來哲學,對中國哲學在滿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貢獻的展望。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3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存”、“堅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積存12個文言常用實詞: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3個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6個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和論證方法機動的寫作特點。
教學假想
一、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述的比喻,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同時,落實重、難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于學生懂得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虛實詞,先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懂得其意義和用法,接著通過課堂點撥、完成課后“考慮和練習”以及熟讀、背誦,切實掌握。
三、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時安排:
用兩課時教完。課前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課文。第一課時,重點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內容。第二課時,理清層次,加深對內容的懂得,并研究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作者,解題;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1、導人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人,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2、簡介作者:(見教參)
3、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
勸:“勸勉”的意思。
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差不多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標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結束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崇高的品德。
4、范讀課文,學生正音正字。
5、指導學生處理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給6個通假字、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點加注,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對照注解,自讀課文。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學生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6、教讀: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
君子曰:學不能夠已。(已,結束,學習不能夠結束,不能夠放松,不能夠半途而廢。)
開門見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揭示了題旨。
第2段,解釋學習的重要意義。分三層連用比喻,證明學習的重要意義。
。1)青,取之于(從)藍,而(卻)青于(比)藍;冰,水為(凝成)之,而(卻)寒(冷)于(比)水。(也解釋學習能夠使人提高自個兒、轉變自個兒。)
。2)木直中(合乎)繩(墨線),輮(烤彎)以(把……)為(作成)輪,其曲(曲度)中(合乎)規。雖有(又)槁暴(曬干),不復(再能)挺(直)者(的緣由),輮(火烤)使之(它)然(這樣)也。(解釋學習能夠轉變人的習性,使之向好的方面發展變化。)
。3)故(所以)木受繩(經墨線量過)則直,金就礪(放磨石,上磨過)則利,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z查省察)乎(于)己,則知(智)明而行(行為)無過矣。(解釋學習能夠使人增長智慧,提高品德修養。)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的重要意義,所以“學不能夠已”。
第3段:解釋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一段運用比喻,從3個側面證明只要擅長學習,擅長假物,就能使人成為有才德的君子,接著得出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吾嘗(曾經)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之所學也;吾嘗肢(踮起腳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看得廣)也。(學、思對照,強調了學習的作用;跛望與登高對照,登高的收獲大。兩例證明運用學習、運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長也,而見者(看的人)遠(遠也看得見);順風而呼(呼喊),聲非加疾(快)也,而聞者(聽的人)彰(聽得更清楚)。(兩例證明運用自然條件的作用。)
。3)假(借助)輿馬者(的人),非利足(快腳)也,而致(達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絕(橫渡)江河。(兩例證明運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運用)于(對)物(外物)也。
連用比喻,得出結論: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來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啥兩樣(生非異也),只是由于他擅長運用學得的知識和本事,擅長運用處界條件補充自身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個兒,所以才成為君子的。
正因為學習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所以“學不能夠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釋學習應持的方法和態度。這一段也分三層,論述學習必須不斷積存、堅持不懈、用心致志。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于此);積水成淵(深潭),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獲得),圣心(圣人思想)備(也就具備)焉。(積土積水兩喻,從正面強調學習要靠積存,并引出結論:圣人是靠“積善成德’’培養了“圣心”。)
故(所以)不積跬(半步)步,無以(沒有用來……的方法)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步、小流兩喻,又從反面強調了積存。正反對照,解釋學習必須不斷積存。)
。2)騏驥(駿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拉車走十天),功在不舍。鍥(刻)而舍(放棄)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從反正兩面論證學習取決于后天努力,要靠堅持不懈。)
。3)蚓(蚯蚓)無幫兇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泥)土,下飲黃泉(地下泉水),用心一(專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鉗),非蛇鱔之穴無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專)也。(蚓蟹對照,從正反兩面論證學習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強調“積”,到論證“不舍”,最后來歸結到“用心一”。層層遞進,表明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一步證明“學不能夠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廢。
7、鞏固:學生自讀課文,自行口譯,要能字句落實。學生提問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解答。
8、安排作業:背誦全文;完成書后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論述中心的3個角度
2、寫作特點。
教學步驟
1、檢查:
。1)學生口頭答復詞義,教師講釋小結。
青,取之于籃,而青于藍。(于,介詞。前者引進動作的地方,作“從”講;后者引進比較對象,作“比”講。)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作“對”、“向”講。)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并提示下文要說的緣由。)
知明而行無過矣。(而,連詞,表并列,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矣。(而,連詞,表潤飾,可譯作“地”。)
假輿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而,連詞,表順承,相當于“就”、“因此”。)
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異也 (通假字)
則知(智)明而行無過矣 (通假字)
。2)背誦課文:教師指名讓學生分別背誦24段,講評記分。
2、總結。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4
學習目標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 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3. 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ń馕念})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ㄐ〗M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ㄉx1-2節)
1. 作者以一聲狼嗥開篇,那么對于這聲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樣的反應?它們的反應和一座山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2. 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 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ǘ嗝襟w顯示問題)
1. 為什么我們必須像山那樣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樣思考,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大自然,怎樣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樣思考,會有怎樣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講到的危害,你還能列舉出哪些?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笆澜绛h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如下:
19XX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XX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XX 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XX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
20XX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XX 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責任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知識內容
本課包括的主要內容有《致橡樹》內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運用。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一冊的必修內容,是高考考查的內容范圍;通過對這一節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了解關于舒婷關于朦朧詩的知識,又可以加深對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
教學目標
根據《致橡樹》一課的教學大綱及它在高中語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個維度設計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對當代詩特點和發展趨勢的認識。
能力目標:
繼續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仔細品味意境與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評價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培養獨立自尊的偉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難點:
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質樸曉暢等特色。
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與主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誦讀感悟法、探究式閱讀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方法。
這一節屬于意象比較強的一節課,因此首先我布置學生預習,對有疑問的地方劃上著重號,在上課開始時通過放配樂朗誦、學生齊讀、個別同學單獨讀等方式使學生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法;運用設問、反問、疑問的教學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緊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主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對問題產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時教師再稍作一點點啟發、點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中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鮮明地得到展示。
三、學習方法
詩歌可以點燃生命的激情,升華人的的情感價值和理想境界;诖,中學階段必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鑒賞新詩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意象解讀新詩的能力。
“重美讀”是新詩的重要學習方法。詩歌的美感是自己體會出來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來不斷加深、強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詩通過意象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讀詩歌的關鍵在于意象的準確把握與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同一種事物在不同詩人眼里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傲柘龌ā痹谑骀玫脑娭惺桥矢綑噘F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緣的特征,完全可以作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詩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詩歌往往運用象征手法,通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含義,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義,詩歌就完全解讀了。要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類比式聯想,領悟詩歌的情感與主旨。
四、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階段即新課導入、新課講解、拓展閱讀及結束階段。在每一階段教學中,我力求發揮學生主動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啟發、引導為教師的責任。
導入階段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有人說:親情是根,讓生命延續;友情是葉,讓生命舒展;愛情是花,讓生命絢麗。他把人生最絢麗的部分歸結于愛情的美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極盡才情歌頌它的美好或抒發失意的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與煎熬,表達自己的愛情觀!霸谔煸缸霰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薄吧頍o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薄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薄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本褪瞧渲芯实膸坠P。那么當代詩人舒婷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傾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吧。
新課講解階段
詩人否定了什么樣的愛情觀?
通過六個意象分成三組,通過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愛情,通過鳥兒否定了癡戀式愛情。不滿足于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獻,為下文提出嶄新的愛情觀做鋪墊。
詩人提出了什么樣的愛情觀?
詩人通過橡樹與木棉兩個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嶄新的愛情觀。她認為精神上的獨立與平等是雙方相愛的基礎,雙方應該心靈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靈犀,雙方要以獨立鮮明的個性出現,要能夠命運與共。同時提出愛的境界應該是愛對方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與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通過比較閱讀《致橡樹》與《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致橡樹》以女性視角否定了攀附、依戀式愛情,不滿足于一味奉獻式愛情,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認為只有在人格價值各自獨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在兩個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終把男性作為時代的挑戰者、社會的主宰者,為了心愛的人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拓展階段
指導學生閱讀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雙桅船》
本詩同樣運用了象征手法,以“雙桅船”與“岸”象征相愛的雙方,認為人在追求堅貞愛情的同時,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棄。
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文學中關于愛情觀的描寫。
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李商隱的《無題》為例,加深對本詩和傳統詩歌的了解。
結束階段
讓學生做課本P14第二題。通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效果,以便課后解決學生尚有疑難的地方。
總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優化整個教學。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2、體味作者對天氣熱、悶的妥貼表達,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借助背景資料,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3、通過拓展遷移訓練,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及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渴望革命風暴滌蕩一切舊勢力的火熱激情。
教學重點:
1、體味作者對天氣熱、悶的妥貼表達。
2、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設想: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作者簡介
1、猜一猜。以謎語激趣導入。
2、教師簡介作者。
二、讀一讀
1、師生合作,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學生聽讀課文,思考:雷雨前的天氣有怎樣的特點?
三、品一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2、找出寫天氣熱、悶的句子,并作賞析。
(1)教師示例,作方法指導。
(2)學生小組內賞析,班內交流。
3、瀏覽課文第二部分,思考:文中蒼蠅、蚊子、蟬兒在這種環境里有何反應?
四、議一議
1、出示資料,了解時代背景。
2、小組合作探究:文中悶熱的天氣、蒼蠅、蚊子、蟬兒、雷電風暴各有何象征意義?
3、有感情地朗讀結尾部分,再次感受作者對雷雨(革命)的渴望。
4、小結課文,揭示文章主旨。
五、說一說
1、出示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圖片。
2、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喜歡,因為它象征著。
六、作業設計
仿照范例,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和聯想,寫一首小詩。
例A:粉筆
白色的犁
耕耘在黑色的沃土
例B:橡皮橡皮
一心盯著別人的錯誤為了糾正別人的錯誤
耗盡了自己的生命獻出了自己的青春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專題優秀教案07-10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精選10篇)11-06
高三語文專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31
高三語文教案03-15
高三語文優秀教案02-10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08-20
高三語文教案(精選)11-01
(精選)高三語文教案11-24
高三語文試卷講評教案11-12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