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高中生物教案

    時間:2022-08-22 17:17:25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集錦十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集錦十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建議

      教材中本實驗安排為驗證性實驗,有條件的學?梢愿臑樘剿餍詫嶒,安排在講課之前,或與講課同步進行。

      本實驗難度并不大,但內容較多,實驗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增設教師演示實驗。上課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做演示實驗所需的實驗材料、用具、儀器和試劑等。同時,逐項完成還原糖、脂肪、蛋白質3類有機物的鑒定實驗。在實驗課上,將3個實驗的正確結果分別展示在講臺上,并作扼要的介紹,以便使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教師的演示實驗作比較。

      2.實驗中學生應分工合作。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當每組兩個學生中的一個制備生物組織樣液時,另一個學生可以用酒精燈將水煮開,以便縮短實驗的等待時間。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一個學生制作臨時裝片時,另一個學生則可以調試顯微鏡。另外,在完成前兩個實驗時,一個學生洗刷試管、清洗玻片和整理顯微鏡,另一個學生則可以進行后一個實驗的操作。

      3.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4.做鑒定還原糖和蛋白質的實驗時,在鑒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樣液,以便與鑒定后的樣液的顏色變化作對比,這樣可以增強說服力。

      5.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三、參考資料

      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用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材料準備植物組織是常用的實驗材料,但必須加以選擇。在雙子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產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為淀粉,暫時儲藏在葉子內,因此最好不用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有些單子葉植物,如韭菜、鳶尾,并不將光合作用的初始產物轉變為淀粉,因此葉內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單糖,但是,由于葉片中葉綠素的顏色較深,對于鑒定時的顏色反應起著掩蓋作用,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因此,也不宜用單子葉植物的葉子作實驗材料。

      本實驗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還原糖含量較高的植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的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如蘋果和梨的果實。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用于鑒定脂肪的實驗材料 準備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如花生種子(取其子葉)。供實驗用的花生種子,必須提前浸泡3~4 h。浸泡時間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時間過長,則組織太軟,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鑒定脂肪的實驗,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情況選用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蘇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橘黃色,蘇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顏色反應為紅色。因蘇丹Ⅳ染液與脂肪的親和力比較強,所以,染色的時間應比較短,一般為1 min左右。用于鑒定蛋白質的實驗材料準備 實驗材料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種子,動物材料常用的是雞蛋(卵白)。如用大豆種子,必須提前浸泡1~2 d,這樣容易研磨成漿。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采用現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漿,豆漿可以購買,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機制取。利用豆漿作實驗材料,可以節約實驗時間。

      如果用稀釋的卵白作實驗材料,效果會更好。

      斐林試劑的配制

      甲液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

      乙液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

      使用時臨時配制,將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蘇丹Ⅲ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Ⅲ干粉,溶于100 mL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蘇丹Ⅳ溶液的配制 稱取0.1 g蘇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雙縮脲試劑的配制 取10 g氫氧化鈉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A。

      取1 g硫酸銅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燒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試劑瓶中,配成質量濃度為0.01 g/mL的硫酸銅溶液(藍色)。瓶口塞上膠塞,貼上標簽,寫上試劑B。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以必修第一冊中《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和第二冊中《遺傳的基本規律》為基礎,從學生感興趣的人類遺傳病引入,討論: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這兩種遺傳病為什么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系,為什么在遺傳表現上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伴性遺傳有什么特點。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它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提出假設、設法求證的科學探究能力。

     。3)能夠推理出紅綠色盲遺傳的規律,提高縝密的思維能力。

      2.能力目標

      (1)探索伴性遺傳方式的本質規律,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應用人類遺傳學研究中生物統計的方法。

      (2)通過分工推理出紅綠色盲遺傳的規律,提高善于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的故事激發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2)通過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3)如何面對伴性遺傳疾病,培養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融入生命教育。

      (4)喚起發現人類遺傳病、探索遺傳病治療方法的社會責任。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伴性遺傳的特點

      2、難點: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規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已學過減數分裂和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已經掌握基因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通過紅綠色盲的調查活動及結合課堂的探究活動,對伴性遺傳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

      五、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討論模式結合、啟發誘導、設問答疑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指導學生調查人群中色盲癥的發病情況和規律。指導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尋找資料與自己調查數據加以比較。讓學生調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況。分析調查數據可能與資料不相符的原因。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該項準備工作可以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與伴性遺傳有關的紅綠色盲問題進行調查、討論和學習,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在人群中男女發病率不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觀察、分析的積極心理活動狀態,使教學中紅綠色盲探究活動更能順利開展。但其中難點是學生調查情況不可估計,教師要在課前先作好相應培訓與準備工作。如教會學生設計記錄表格,有關遺傳病發病率的計算方法。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學習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

      新課

      新課

      講授

      1、色盲癥的發現

      講述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提問學生

      介紹色盲知識:就是不能辨別色彩,即辨色能力喪失。紅綠色盲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區分紅色和綠色。

      2、課件顯示紅綠色盲檢查圖

      設疑:紅綠色盲是怎么遺傳的呢?

      導入新課:伴性遺傳。理解概念。

      一、伴性遺傳的特點及常見事例

      1、 特點: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與性別相聯系。

      2、常見實事例:(1)人類遺傳。喝祟惣t綠色盲、血友病等。

     。2)果蠅:眼色等。

      二:人類紅綠色盲癥

      1、色盲遺傳家系圖譜分析

      課件顯示紅綠色盲家系遺傳圖譜,認識系譜,分析圖譜,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 :

     。1)對“資料分析”的兩個討論題進行討論。

     。2)總結伴性遺傳的概念、色盲基因的表示方法,填寫學案中相關內容。

      2、課件顯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圖表,引導學生填寫

      根據遺傳圖解,寫出Ⅰ-1和Ⅲ-6的基因型,并推測Ⅱ-3的基因型。下面我們來畫一畫他們的遺傳圖解(這里難度較大,教師可先作示范)、-1與Ⅰ-2。

      結論:生下的孩子無論是男是女,視覺都表現正常,沒有色盲?墒,他們的女兒卻都是攜帶者。

     、-3與Ⅱ-4(緊接上面的圖解板書圖解)

      課件顯示鞏固練習,提問學生

      3、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婚配類型并回答,然后總結給出正確答案。

      4、強調遺傳圖解的書寫格式,在課件上邊引導學生回答邊演示兩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

      5、通過遺傳圖解引導學生總結色盲遺傳的特點,得出“交叉遺傳”的結論。

      6、課件顯示鞏固聯系,提問學生(教師可稍作引導)。

      三、抗維生素D佝僂病

      1、基因位置

      2、遺傳特點

      四、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根據雛雞的羽毛特征來區分雌性和雄性

      知識拓展:歸納伴性遺傳的方式和特點

      [1] 伴Y遺傳:

     。1)特點:①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體上,無顯隱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為患者,患者全為男性,女性全為正常,正常的全為女性。簡記為“男全病,女全正”。②致病基因由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簡記為“父傳子,子傳孫”。

     。2)實例:人類外耳道多毛癥。

     。3)典型希普圖

      [2] 伴X顯性遺傳:

     。1)特點:①具有連續遺傳現象 ②患者中 性多于 性 ③男患者的母親及女兒一定為患者,簡記為“男病,母女病”。④正常女性的父親及兒子一定正常,簡記為“女正,父子正”,⑤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2)實例:抗維生素D佝僂病,鐘擺型眼球震顫。

     。3)典型系譜圖

      [3] 伴X隱性遺傳

     。1)特點:①具有隔代交叉遺傳現象。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③女患者的父親及女兒一定是患者,簡記為“女病,父子病”。④正常男性的母親及女兒一定正常,簡記為“男正,母女正”。⑤男患者的母親及女兒至少有一個致病基因。

     。1) 實例:人類紅綠色盲、血友病、果蠅的眼色遺傳。

      典型系譜圖

      歸納:人類伴性遺傳病判定口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聽講、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回答

      學生看圖識別,進行自我色盲檢測。

      填學案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填寫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在學案上練習寫遺傳圖解

      黑板練寫

      思考回答

      學生觀察、討論

      學生聆聽

      學生思考分析作答

      填學案

      理解各種伴性遺傳的特點,記住常見實例

      運用所學知識判斷遺傳方式

      道爾頓發現色盲的小故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體驗本節課的情感目標。認同道爾頓勇于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將自己的發現公之于眾的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通過辨認、識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疑激發學生思考,便于新課的講授。

      探究、討論模式結合:通過家系遺傳圖譜分析遺傳現象→ 提出問題 →討論問題 → 提出依據釋疑 → 結論,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通過問題推進的辦法提高學生質疑、假設、探究的能力,體現本節的能力目標。

      以學生為主體,肯定學生的能力,引發繼續學習的興趣。

      講練結合,鞏固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落實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遺傳圖解的書寫格式是教學重點,在上一章已經學習過,通過學生回答既回顧所學知識,又可聯系遺傳的基本規律等知識,使學生認識到伴性遺傳也遵循遺傳的基本規律。

      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講練結合落實學生的遺傳圖解的書寫能力,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的毛病。

      通過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歸納伴性遺傳的方式和特點,運用所學知識判斷遺傳方式,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及聯系,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學生呼應

      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

      鞏固練習

     。1)一男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他的父親、祖父、外祖父也均是紅綠色盲患者,但他的母親、祖母、外祖母色覺都正常。該男孩色盲基因的傳遞來源是( A )

      A.外祖父→母親→男孩

      B.外祖母→母親→男孩

      C.祖父→父親→男孩

      D.祖母→父親→男孩

     。2)一男孩是紅綠色盲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該男孩色盲基因的傳遞來源是( B )

      A.外祖父→母親→男孩

      B.外祖母→母親→男孩

      C.祖父→父親→男孩

      D.祖母→父親→男孩

      學生演練,并回答

      鞏固所學知識點。

      課后作業

      見學案

      學生練習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一、伴性遺傳的特點及常見事例

      二、人類紅綠色盲癥

      三、抗維生素D佝僂病

      四、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拓展延伸:伴性遺傳的方式、特點及運用

      十、教學反思

      對“伴性遺傳”的教學設計中,不僅僅將教學目標定位于讓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傳遞規律上,應該多引導學生問一些“為什么”,把教材中很多是結論性內容,通過問題推進的辦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融合資料收集、遺傳病的調查、判斷及推理,假設和論證、討論、遺傳圖譜書寫和遺傳概率計算,完成新課標確定的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三個方面的能力目標。改變過去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腦、樂于探究、勇于創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學習方式。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宄跎萏

     、娲紊萏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娲紊萏妫褐冈谠兄脖浑m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巴四吝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鹨彩且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學會設計實驗的能力。

      (3)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圖示和實驗來歸納問題、總結規律;

      (2)能運用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來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有關現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并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協調的科學世界觀。

      重點與難點

      1、重點 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實驗的'設計。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實驗——蘿卜條的軟硬對比

      1、 浸在濃鹽水中的蘿卜條;

      2、 浸在清水中的蘿卜條;

      3、 新鮮的蘿卜條。小結:細胞的滲透吸收和滲透失水

      滲透: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擴散。觀察并分析造成軟硬差異的原因。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置疑1:如何從顯微角度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導學生透過到本質看現象1、實驗設計: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

      材料:洋蔥鱗葉置疑

      2、為什么選用洋蔥做實驗?思考2、滲透的結構基礎讀圖識圖復習:選擇透過性的概念為實驗設計鋪墊置疑

      3、水分子通過滲透作用主要進入了細胞的什么結構或從什么結構離開了細胞?思考并判斷為實驗設計鋪墊

      儀器和試劑:顯微鏡、鑷子、載玻片、蓋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小結:

      設計實驗并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實驗設計的科學理念指導學生操作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技能練習實驗總結:洋蔥外表皮細胞吸水和失水視頻

      質壁分離:植物細胞壁與其原生質層分離的現象。

      質壁分離復原:質壁分離后的細胞恢復原正常形態的現象。置疑4:聯系實驗思考細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思考學會由現象到原理的自我歸納總結3、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 小于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當外界溶液濃度 大于 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根據操作過程中看到的三個圖像逐一分析學生總結進一步探究:洋蔥外表皮細胞液的濃度。討論交流拓展思維,鞏固實驗。

      思考題

      1、 將動物紅細胞分別放在蒸餾水中和濃鹽水中會看到什么現象?

      2、 為什么對農作物一次施肥過多,作物會出現“燒苗”現象?

      3、將新鮮的黃瓜放在蔗糖與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開始時黃瓜呈現萎縮,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黃瓜呈現膨脹并有酸甜味道,說明腌制的黃瓜細胞內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試分析原因。

      教學反思本節課在設計方面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后確定為先讓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總結出原理,再由拓展實驗將實驗和原理整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思維拓展的空間,最后聯系習題解釋生活和生產實踐方面的現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作為教師,整個過程始終耐心細致的在引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個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細節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為例,將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的特點講透、講深,相信學生在設計和理解方面會更快更好。另外在習題設計上,如果將“燒苗”現象講透,點到植物會因外界濃度過高導致質壁分離時間過長而死亡,則學生在解釋腌黃瓜現象時思維會比較流暢。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識記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這的運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難點 :滲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結構組成: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圖)

      吸水最活躍的部位 成熟區的表皮細胞 。(圖)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滲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莖葉細胞、根冠細胞

      未成熟的植物細胞主要靠 吸脹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種子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脹吸水的原理:親水性物質與水發生結合(結合水)

     。2)滲透作用的原理:細胞液與外界溶液通過原生質層發生滲透作用

      A、滲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從低濃度溶液向高濃度溶液的擴散(如:課本P59圖)

      B、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需具備兩個條件: 半透膜

      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C、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理由是: 細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質都可以透過。

      原生質層——主要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間的細胞質——

      選擇透過性——可看做一層半透膜。

      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與外界溶液之間通常具有濃度差。

      所以: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當成熟的植物細胞與外界溶液接觸時,細胞液就會通過原生質層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

      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細胞圖分析、講述實驗)

      1)30%的蔗糖溶液——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細胞壁伸縮性小于原生質層

      2)清水或低液——— 細胞吸水——質壁分離復原——

      3)所以: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可用 質壁分離 實驗驗證

      當外界溶液的濃度 < 細胞液的濃度,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可用 質壁分離復原 實驗驗證

      4)質壁分離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復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濃度 < 細胞液濃度

      質壁分離復原的內因: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實驗的作用:

     、 證明成熟的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 證明細胞是否具有活性;

     、 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 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請設計實驗測細胞液濃度大小 )

      5、鞏固練習:課本P62:一、二、四 學案P 1、2、3、4

      新學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課練P48:19

      二、水分的運輸、利用、散失

      1、運輸: 結構 導管 ,

      從細胞外 → 導管的途徑: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 → → → 導管(通過滲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的間隙 → 導管(通過擴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動。

      3、散失:途徑:主要通過 蒸騰作用

      意義: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 的重要動力

      三、合理灌溉:(詳見課本P61內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義:

      4、 鞏固練習:課本P62:三

      【練 習】

      1下列某同學畫的幾個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注明圖中各標號所指的結構名稱:

      1. 細胞壁 2 細胞膜

      3. 液泡膜 4 細胞核

      5. 細胞質 6 細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質層 。

     。2)A→B→C,說明細胞發生了 質壁分離 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細胞結構基礎是具有選擇透過 性的 原生質層 和一定濃度的` 細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細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濃度 大于 細胞液濃度;內在原因 細胞壁伸縮性 < 原生質層。

     。3)若將C細胞放進清水中,將發生 質壁分離復原 現象,若不發生,

      則說明 細胞已死亡 。

     。4)A→C過程中,細胞液濃度 變大 ,吸水能力 變強 。

      2、用2摩爾/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爾/升的蔗糖溶液分別浸泡某種植物細胞,觀察分離現象,得到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細胞體積在A~B段的變化說明:在該段時間內水分從細胞 滲出 , 細胞液濃度 變大 。

     。2)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蔗糖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濃度將 不變 ,此時,在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充滿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該細胞復原,將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鐘后,處于2摩爾/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細胞,其細胞體積的變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漸進入細胞,引起細胞液濃度 變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該植物的所有生活細胞均可發生質壁分離,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還必須具有 大液泡(原生質層) 。

      3、下面是用新鮮的洋蔥表皮進行的一些實驗與結果。請分析回答:

      組別處理結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發生質壁分離

     、谌缓髮⒉牧弦频秸麴s水中 ②質壁分離復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發生質壁分離

     、苋缓笠频秸麴s水中 ④質壁分離不能復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開始質壁分離,后又自動復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熱水中3分鐘后取出重復(a)組實驗 ⑥未發生質壁分離

     。1)洋蔥表皮細胞在a、b、c三組實驗中均發生質壁分離現象,其結構基礎是 同題1(2)

     。2)a組實驗可以說明 新鮮洋蔥表皮細胞具有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

     。3)出現b、d組實驗共同現象的原因是 原生質層受破壞,細胞死亡 。

     。4)c組實驗結果說明 K+、NO3- 可以被 主動力運輸進入細胞內 。

      4、施肥過多,出現燒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濃度大于根細胞中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過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時常常剪去部分枝葉,這是為了( D )

      A、減少葉的呼吸作用 B、降低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進植物體的根的吸水 D、維持植物體內水分代謝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對水的代謝中的運輸、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補課上詳細講過,高中這一部分的重點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兩種方式、場所,以及兩種吸收方式CELL的特點,其中以滲透作用最為重要。這里包括滲透作用的原理、條件和植物的滲透作用以及質壁分離實驗的內容。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碳化合物

      1.有機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等以外的幾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統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結構:一個碳原子由6個質子、6個中子和6個電子構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學鍵:與氫、氧、氮及硫等形成共價鍵,碳原子之間以單鍵、雙鍵或三鍵相結合,形成不同長度的鏈或環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有機化合物:4大類: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

      二、有機化合物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糖類由C、H、O三種元素組成。

     。2)結構單元:單糖。

     。3)種類: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類是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體重要的結構物質。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腸胃炎,不能進食,醫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進行靜脈注射,病人雖未進食,但是不感到饑餓,為什么?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實際是為病人補充能源物質,所以病人雖未進食,并不感到饑餓。

      2.脂質的種類和功能

     。1)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種元素組成。氧原子含量較糖類中的少。

     。2)結構單元:甘油和脂肪酸。

     。3)種類和功能

     、倭字毫字菢嫵缮锬さ闹匾镔|。

     、谥荆嘿A能物質。

     、勰懝檀荚诩毎芯哂兄匾δ。

      趣味思考:我們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夠輕松愉快地上完每一個45分鐘,并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提示:是因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緩沖機械壓力的作用。

      3.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1)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質含S。

     。2)基本單位:氨基酸。

     、偻ㄊ剑

     、诠残裕憾加幸粋氨基和羧基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鄯N類:由R基決定。

     、苓B接:肽鍵:通過兩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形成。

     。3)結構:由許多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成肽鏈,一條或多條肽鏈通過一定的化學鍵連接成蛋白質。

     。4)特點:由于組成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和種類、數目、排列順序不同,以及構成蛋白質的多肽鏈的數目和空間結構差異,蛋白質分子具有多樣性。

     。5)功能:催化、運輸(如載體)、收縮和運動、有機體結構、防御(如抗體)等。

      趣味思考:人體細胞呼吸作用時刻需要氧氣的供應,你知道是什么物質源源不斷地運輸氧氣到組織細胞嗎?它存在于什么細胞中?

      提示:血紅蛋白,它存在于人體的紅細胞中。

      4.核酸的結構和功能

     。1)種類:核酸可以分為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兩類。

     。2)功能:儲存遺傳信息,決定細胞和整個生物體的遺傳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養的大貓生了兩只小貓,為什么沒有生小豬?

      提示:小貓和大貓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遺傳由核酸控制。大貓的核酸攜帶的遺傳信息是控制貓性狀的。

      5.鑒定生物組織中的糖類

     。1)鑒定淀粉

     、賹嶒炘恚旱矸郏狻饣洝兯{。

     、趯嶒灢襟E:取2 mL淀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鉀溶液。

     、蹖嶒灲Y果:溶液變藍。

     。2)鑒定(葡萄糖)還原糖

     、賹嶒炘恚哼原糖+本尼迪特試劑 磚紅色沉淀。

     、趯嶒灢襟E: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試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試劑,振蕩試管→熱水浴2~3 min觀察顏色變化情況。

     、蹖嶒灲Y果:磚紅色沉淀。

      6.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

     。1)實驗原理:蘇丹Ⅲ+油脂→出現橙黃色。

     。2)實驗步驟:切片→染色→制片→用顯微鏡觀察。

      7.蛋白質的鑒定

     。1)實驗原理: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2)實驗步驟:取2 mL蛋白質溶液加入試管→向試管中先加入2 mL的雙縮脲試劑溶液A→再向試管中加入5滴雙縮脲試劑溶液B→觀察試管顏色變化。

     。3)實驗結果:出現紫色。

      8.檢測細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細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細胞質。

     、诩谆G使細胞核中的DNA呈現藍綠色,派洛寧使細胞質中RNA呈現紅色。

     。2)實驗步驟:涂片→水解→漂洗→染色→觀察。

      核心解讀

      1.注意各種能源物質的區分

     。1)糖類的種類和功能

      種類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單糖ks5u 五碳糖 核糖[高考資源網] C5H10O5 動植物細胞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脫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萄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細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麥芽糖

      乳糖 動物細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細胞 淀粉是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纖維素 纖維素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細胞 糖元是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

     。2)脂質

      種類 生理功能 元素組成

      脂肪 儲能、保溫、緩沖機械壓力 C、H、O

      磷脂 構建生物膜 C、H、O、N、P

      固

      醇 膽固醇 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進性腺的發育和性細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周期 C、H、O

      維生素D 促進人體對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規律總結

     、賱又参锕灿械奶鞘瞧咸烟、核糖和脫氧核糖。

     、谥参锾赜械奶鞘枪、麥芽糖、淀粉和纖維素。

     、蹌游锾赜械奶鞘侨樘呛吞窃。

     、軇又参锕灿械馁A能物質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淀粉,動物特有的貯能物質是糖元。

     、莺琀多的有機物細胞呼吸時產生的H多,耗氧多,產生的能量多,產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鍵和肽鏈的分子結構特點

     。1)氨基酸

      每個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該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義,比如當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時,這個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個氨基和羧基了,同時還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個氨基和羧基直接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規律總結

      決定氨基酸種類和性質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鍵: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那個鍵(—CO—NH—)叫肽鍵。

     。3)多肽

     、儆啥鄠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因其呈鏈狀,也稱肽鏈。

     、谧⒁鈪^分肽、肽鍵和肽鏈:肽鍵是肽的連接結構,而肽鏈是肽的一種形式。

      規律總結

     、侔被衢g脫水縮合時,原來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個氨基,另一端只有一個羧基(不計R基上的氨基數和羧基數)。所以對于一條多肽來說,至少應有的氨基和羧基數都是一個。

     、谌粲衝個氨基酸分子縮合成m條肽鏈,則可形成(n-m)個肽鍵,脫去(n-m)個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個。

     、鄣鞍踪|分子可以含有一條或m條肽鏈,肽鏈通過化學鍵(不是肽鍵)互相連接,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

     、荜P于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每個氨基酸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為:na-(n-m)18(其中n-m為失去的水分子數,18為水的相對分子質量)。

      3.蛋白質結構層次

      規律總結

     、俳Y構多樣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不同以及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

     、诘鞍踪|的種類:因功能不同蛋白質分為兩大類:結構蛋白和分泌蛋白。

     、鄣鞍踪|的性質:鹽析:可逆。變性:不可逆。

     、荑b定:雙縮脲試劑反應呈紫色。

     、菀饬x:生命活動的承擔者,生物性狀的體現者。

      4.有關肽鍵的計算

      規律總結

     、冁湢铍挠腥缦碌膶P系:

      氨基酸 肽鍵數 脫去水分子數 氨基 羧基

      一條肽鏈 M m-1 m-1 至少1個 至少1個

      n條肽鏈 m m-n m-n 至少n個 至少n個

     、诃h狀肽: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環狀肽主鏈中無氨基和羧基,環狀肽中氨基或羧基數取決于構成環狀肽氨基酸R基團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數目。

      題例領悟

      題型一 糖類的種類

      【例題1】 (20xx上海高考,5)下列糖類中屬于單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淀粉

      解析:蔗糖為二糖,糖元和淀粉都為多糖,核糖為單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組成二糖、多糖的單體。二糖、多糖作為能源物質用于生命活動時必須水解成單糖。重要的單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脫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題型二 蛋白質分子的計算

      【例題2】(20xx上海高考,15)現有氨基酸800個,其中氨基總數為810個,羧基總數為808個,則由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條肽鏈的蛋白質共有肽鍵、氨基和羧基的數目依次分別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個,氨基總數810個,羧基總數808個,說明R基團中含有氨基10個,羧基8個,它們不參與肽鍵的形成;肽鍵數=氨基酸總數-肽鏈條數=800-2=798,氨基數=肽鏈條+R基團中氨基數=2+10=12,羧基數=肽鏈條數+R基團中羧基數=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由R基決定氨基酸種類,不符合這個特點的氨基酸不是構成生物體的氨基酸,也不能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

      題型三 動植物體內的糖類

      【例題3】 動植物體內共有的糖是( )

     、偬窃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淀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動物乳汁中豐富的二糖,核糖是構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葡萄糖是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偕锛毎顒拥闹饕茉次镔|:葡萄糖。

     、趨⑴c生物細胞構成的物質:核糖、脫氧核糖、纖維素。

     、蹎翁、二糖、多糖的關系

      重要的單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為白色晶體,易溶于水,是人體主要的能源物質,五碳糖分為核糖和脫氧核糖,為環狀結構。

      題型四 大分子物質的鑒定

      【例題4】 青蘋果汁遇碘溶液顯藍色,熟蘋果汁能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這說明( )

      A.青蘋果汁中有淀粉不含糖類

      B.熟蘋果汁中含糖類不含淀粉

      C.蘋果轉熟時,淀粉水解為單糖

      D.蘋果轉熟時,單糖聚合成淀粉

      解析:遇碘溶液顯藍色意味著青蘋果汁中含較多淀粉,而與本尼迪特試劑發生反應的是還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斷出蘋果由青轉熟的過程中,淀粉大量轉化為單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變藍;本尼迪特試劑與還原糖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反應產生紫色反應。

      隨堂訓練

      1.(20xx上海高考,1)核糖與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組成元素為C、H、O,核酸的組成元素為C、H、O、N、P,兩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蘇高考,1改編)下列各組物質中,由相同種類元素組成的是( )

      A.膽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

      解析:淀粉、半乳糖、糖元都屬于糖類,都由C、H、O構成。膽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屬于脂質,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島素的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體內的蛋白質千差萬別,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組成肽鍵的化學元素不同

      B.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D.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解析: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取決于四個方面:一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不同;二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不同;四是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在題目給出的選項中,組成肽鍵(—NH—CO—)的化學元素是相同的?疾榈鞍踪|多樣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質在細胞中具有獨特的生物學功能,下面有關脂質的生物學功能中,屬于磷脂的生物學功能的是…( )

     、偈巧锬さ闹匾煞 ②是儲能的分子 ③構成生物體表面的保護層 ④是很好的絕緣體,具有保溫作用 ⑤具有生物學活性,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對各種脂質功能的掌握情況。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多種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以及大豆的種子中含量豐富。

      答案:C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一、知識結構

      二、教材分析

      1.本小節主要講授“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和染色體組的概念,染色體倍性(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其在育種上的應用”。

      2.教材從“貓叫綜合征”講起,介紹了“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及其對生物體的影響”。之后安排了“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選做)”的實驗。幫助學生加深對染色體結構變異的理解,并學習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的方法。

      3.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其中后一類變異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比較密切,是教材重點介紹的內容。

      4.染色體組的概念通過分析果蠅的染色體組成而得出。然后,根據生物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目的不同,區分染色體數目變異的幾種主要類型---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重點講述多倍體和單倍體。最后教材用小字講述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5.本小節可以為本章第五節《人類遺傳病與優生》中有關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和第七章《生物的進化》中有關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染色體結構的變異(a:識記);(2)染色體數目的變異(a:識記)。

      2.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

      四、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2.實施方案: 通過掛圖、幻燈片、投影片等多媒體教具,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抓住關鍵,學會知識。

      五、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

      2.突破策略: 通過生殖細胞中的兩套不同的染色體,引導學生從全部染色體的許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關鍵特征。結合多媒體課件及具體實例,搞清難點所在。突破難點,理清思路。

      六、教具準備:1.貓叫綜合征幼兒的照片;2.精子形成過程的示意圖;3.果蠅的精子與卵細胞圖、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知識結構投影片;4.果蠅染色體活動的多媒體課件。

      七、學法指導:本節課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與學生談話,師生互動,共同歸納總結出應得的結論。

      八、課時安排:2課時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其他植物激素》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并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以適應環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節內容與前兩節“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布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驗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的地域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后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于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探究之后,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學生聯系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采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達到深入理解,并學會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最后,將“膨大劑增產之謎”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ㄕ故举Y料)20xx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為“獼猴桃之鄉”的周至縣采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采用膨大劑增產,以保豐收。那么膨大劑到底是什么物質?它是如何發揮增產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

      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本節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ㄒ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俪嗝顾赝怀龅纳碜饔檬谴龠M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霉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的作用。

     、谝蚁┠艽龠M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勖撀渌崮艽龠M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后,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后,同桌互相檢查。

     。ǘ┲参锛に亻g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后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ㄈ┲参锷L調節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概念和特點,區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并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并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能促進花的脫落

      C.乙烯能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

      D.脫落酸促進果實脫落

      2、煙草“打頂”有利于煙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但“打頂”后腋芽的生長會影響煙草的產量和品質,為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打頂”后于傷口施用()

      A.細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類物質

      答案:1B2D八、作業布置

      1、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都有明顯變化。在植物生理學家研究了某種果實成熟過程中的激素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生長素赤霉素乙烯D.生長素類似物

      細胞分裂脫落酸細胞分裂素細胞伸長成熟衰老

     。1)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在果實的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時期生長素濃度較高,其原因是。

     。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外,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脫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群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群落演替的現象并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出群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后,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群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白叩娜硕嗔司统闪寺贰,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后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采用上網調查或通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后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致力于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群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系。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于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于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相關內容:

     。1)人類活動有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種新的物種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脫離了原有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新物種往往會大肆擴散和蔓延開來,迅速成為優勢種,打破原有群落的穩定性,危及已有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2)與人類對環境的直接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當人類停止對某一環境的污染后,該環境一般會逐漸恢復,而當一種外來物種停止傳入一個生態系統時,已傳入的該物種個體并不會自動消失。由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本地物種的滅絕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3)我國目前已公布了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82年原產美國的松材線蟲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發現傳入我國,到20xx年,已經在江蘇、安徽等十多個省八十多個縣(市)發現松材線蟲危害,每年致死松樹600多萬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隨著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多,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薦】11-20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關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高中生物教案【熱】11-17

    【推薦】高中生物教案11-1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