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中生物教案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學海導航】
1.知識方面
。1)舉例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操作顯微觀察。
2.能力方面
。1)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學習進行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
。2)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基礎整理】
一、被動運輸:
1.概念:物質進出細胞,
的擴散。
2.類型
。1)自由擴散
、偬攸c:物質通過簡單 進出細胞。
、趯嵗核、 、 、 、乙醇、苯等。
。2)協助擴散
、偬攸c:進出細胞的物質,借助
的擴散。
、趯嵗浩咸烟沁M入 。
二、主動運輸
1.運輸方向:由 一側運輸到 一側。
2.所需條件
。1)需要細胞膜上相應 的協助。
。2)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 。
3.意義:保證了活細胞能夠按照生命活動需要,主動選擇吸收所需要的 ,排出 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
三、列表比較自由擴散、協助擴散與主動運輸的區別: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___濃度 ___濃度→
___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大分子的跨膜運輸
1. :物質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過程。如人體的白細胞能吞噬入侵的細菌,細胞啐片及衰老的紅細胞等。
2. :物質以囊泡的形式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內排到細胞外的過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等。
3.實現胞吞和胞吐依賴于細胞膜具有 ,這一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ATP主要通過細胞內線粒體進行的有氧呼吸提供。
【跟蹤訓練】
1.下列跨膜運輸的生理活動,屬于主動運輸的是( )
A.酒精進入胃黏膜細胞
B.二氧化碳由靜脈血進入肺泡內
C.原尿中的'葡萄糖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 D.水分子出入細胞
2.水稻吸收Si4+多,番茄吸收Ca2+多,原因是()
A.土壤中Si4+和Ca2+的多少
B.細胞液中Si4+和Ca2+的多少
C.細胞提供的能量多少
D.細胞膜上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3.大腸桿菌在生長時,細胞內鉀離子的質量分數是培養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養液中加入不影響細胞呼吸作用的藥物,大腸桿菌細胞內鉀離子的量分數立即下降,這種藥物的作用是( )
A.破壞了線粒體的結構
B.抑制了細胞內呼吸酶的活性
C.破壞了細胞內的遺傳物質 D.抑制了細胞膜上載體的活性
4.若用呼吸酶抑制劑處理小腸絨毛上皮,則會明顯影響其細胞吸收的物質是( )
A.氧氣 B.脂肪酸、水
C.葡萄糖、水 D.鉀離子、氨基酸
5.主動運輸和協助擴散的相同點是 ( )
A.都需要消耗ATPB.都順濃度梯度進行
C.都需要借助載體 D.都能按生命活動需要吸收物質
6.新生兒小腸上皮細胞通過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這兩種物質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胞吞、主動運輸
B.主動運輸、主動運輸
C.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D.主動運輸、被動運輸
7.下列關于主動運輸意義的論述,不合理的是()
A.使細胞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時擺
脫了濃度的限制
B.使細胞可以主動地選擇吸收營養物質和排出廢物。
C.使細胞吸收所有營養物質大大加快
D.主動運輸對于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
8.圖A、B、C表示的是物質運輸的三種方式,
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圖A是自由擴散
B.圖B運輸速度的限制因素是能量
C.圖C是主動運輸
D.圖C細胞內物質濃度不斷升高,說明該物質進行逆濃度運輸
9.在哺乳動物體內,葡萄糖進出紅細胞的跨膜運輸方式為 (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被動運輸 D.主動運輸
10.下列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中需要載體的是
A.水分子進入根毛細胞 B.O2進入肺泡
C.K+ 被吸收進入小腸絨毛 D.CO2進入毛細血管
11.對于以主動運輸方式進入細胞的物質來說,下列哪一項是該物質進入細胞的必要條件:
A.必須是動物細胞
B.細胞必須提供能量
C.細胞的該物質的濃度一定比細胞內高
D.細胞必須有大液泡
12.輪藻細胞中的鉀離子濃度是它生存的水環境的63倍,這與輪藻細胞的哪種結構或生理作用是無關的 ( )
A.細胞膜上的載體 B.細胞質中的線粒體
C. 細胞膜的被動運輸
D. 細胞膜的主動運輸
13.下列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與線粒體密切相關的是( )
、倬凭晃葛つの ②細胞與內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③腎小管壁上皮細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物質中以相同方式通過細胞膜的是( )
A.甘油和二氧化碳 B.氨離子和水
C.氨基酸和水 D.葡萄糖和糖元
15.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中,自由擴散區別于協助擴散的是( )
A.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B.需要載體
C.由低濃度向高濃度擴散
D.不需要載體
16.小腸上皮細胞含有大量的線粒體,與這一結構特征相適應的細胞膜功能( )
A.自由擴散 B.協助擴散
C.主動運輸 D.滲透作用
17.透析型人工腎起關鍵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透析膜,其作用是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謝廢物透析掉,這是模擬了生物膜的( )
A.流動性特點 B.選擇功能
C.選擇透過功能 D.主動運輸
18.若對離體的心肌細胞施用某種毒素,可使心肌細胞對Ca2+吸收量明顯減少,而對K+吸收則不受影響。這種毒素的作用是( )
A.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抑制Ca2+載體的活動
C.改變了細胞膜的結構 D.改變了細胞膜兩側的Ca2+濃度
19.在法囊藻的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的分析表明,細胞液中的成分很不相同,如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離子濃度,未涂陰影部分代表海水中的離子的濃度。
。1)K+和Cl-在細胞內積累,而Na+等在細胞液中的含量低于海水中的含量,這表明
。
。2)K+和Cl-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這種吸收方式叫 ,這種吸收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和 。
。3)Na+和Ca+進入細胞的轉運方向是 ,它們的吸收方式屬于 。
。4)法囊藻細胞液中各種離子濃度與海水中各種離子濃度不成比例,其結構基礎是 。
20.物質進入細胞都要穿過細胞膜,不同物質穿過細胞膜的方式不同。如圖所示,為一定范圍內,細胞膜外物質進入細胞膜內的三種不同情況。
。1)據圖指出A、B、C所示物質運輸方式:A是 ,B是 ,C是 。
。2)上述三種運輸方式中,哪一種加入呼吸酶抑制劑后曲線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3)乙醇、CO2和氨基酸進入細胞的方式分別是 、 、 。
21.下圖是物質出入細胞的三種方式的模式圖(黑點代表物質分子),據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與甲相比,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丙相比,乙方式的不同之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于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質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
22.人工膜(在特定條件下人工形成的磷脂雙分子層如下圖)常被用于膜的透性的研究?茖W家用人工膜實驗發現:K+很不容易透過,如果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的纈氨霉素(一種短肽),K+便可以通過膜,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
。1)纈氨霉素在此處的功能相當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Na+做同樣的實驗,纈氨霉素不能協助Na+通過膜,說明:_______________。
。3)K+能夠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將若干細胞放入不同濃度的K+溶液中,l小時后,分別測量這些細胞內K+的濃度,并據此做出曲線圖(圖5),K+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從A點開始,細胞內的K+濃度不再增加,原因是K+的運輸與細胞膜上的___________有關。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基礎整理】
一、1. 順濃度梯度2.(1)①擴散作用
、谘鯕、CO2、甘油、
。2)①載體蛋白 ②紅細胞
二、主動運輸
1.低濃度 高濃度
2.(1)載體蛋白 (2)能量
3.營養物質,代謝廢物
三、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被動運輸 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高濃度→低濃度 高濃度→低濃度 低濃度→
高濃度
是否需要載體 否 是 是
是否消耗能量 否 否 是
代表例子 氧氣、CO2、水、
甘油、乙醇等 葡萄糖通過紅細胞 葡萄糖、氨基酸通過小腸上皮細胞膜;離子通過細胞膜等
補充: 1.胞吞 2.胞吐3.一定的流動性
【跟蹤訓練】
1.C 2.D 3.D 4.D 5.C 6.A
7.C 8.B 9.B 10.C 11.B 12.C
13.B 14.A 15.B 16.C 17.C 18.B
19.(1)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具有選擇性
。2)從低濃度到高濃度 主動運輸 載體 能量 (3)從高濃度到低濃度 主動運輸
。4)細胞膜的載體種類和數量不同
20. (1)自由擴散 協助擴散 主動運輸 (2)主動運輸(C),因為主動運輸需細胞呼吸提供能量
。3)自由擴散 自由擴散 主動運輸
21.(1)需要載體 (2)需要消耗能量
。3)主動運輸(乙)
22.(1)K+的載體
。2)纈氨霉素不能作為Na+的載體
。3)主動運輸 離子由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3)能力方面:
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舉例法、講解法、探究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蹖胄抡n]
師:同學們好!在開始今天新的一章內容學習,首先請大家看幾幅圖片。
。úシ艌D片,學生觀看)
師: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連”的戰士在哨位上站崗執勤。當日,地處中俄邊境的黑龍江黑河市氣溫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體溫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時,天氣悶熱難當。重鋼股份公司煉鋼廠煉鋼爐前溫度起碼超過100℃,他的體溫是不是也達到了100攝氏度呢?
生:不是,應該是37攝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圖片,抗洪搶險戰士可能會面臨高溫,缺干凈水的惡劣生活環境抗洪搶險戰士生活環境中蚊蟲多,細菌等微生物也多,戰士們容易患病。。
師:前面所看到的惡劣環境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在寒冷或炎熱環境中人體是如何維持體溫的?如何來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的?這就涉及到本章所學習的主要內容。下面我們首先來學習
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
。坌抡n講解]
師: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問題探討。
課件展示草履蟲和紅細胞的圖片:
討論1:圖1和圖2各是什么細胞?請說出細胞的名稱。
討論2:它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兩者的生活環境有何異同?
生: 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師:還記得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有幾種嗎,他們生活的環境和草履蟲有相似之處嗎?二者又有何不同?
學生自由討論,老師點學生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
境中,可直接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今天的第一個內容: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課件展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劇照。
師: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話,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液體成分。我們就把它稱為體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組織液
淋巴等
師:人體內細胞數量很多,存在于細胞內的液體總和大約占2/3,所以細胞內液多。那么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
生:細胞外液
師: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等。下面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袤w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之間有何關系?
、趦拳h境各部分的物質交換關系如何?
細胞內液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淋巴等
教師著重講解幾個概念。
血漿:血液中的液體成分。
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
淋巴:組織液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
內環境:體內細胞生活的環境,即細胞外液。
教師展示內環境的圖片同時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血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
2、體內絕大多數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組織液。
3、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血漿和組織液。
5、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組織液。
請同學們自習看書并回答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的異同點。
相同點:
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
。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
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
。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組織液、血漿、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
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圖來顯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ń袑W生上來畫,教師批改、點評、補充)
視頻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示意圖。(多放幾遍,加深印象,讓學生理解組織液、體液、血漿間的內在聯系)
想一想:在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這三種體液中,O2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CO2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什么?
提示:O2濃度由高到低:血漿 > 組織液 > 細胞內液
CO2濃度由高到低:細胞內液 > 組織液 > 血漿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是細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資料。
討論:1、如何將表中物質按化學性質進行歸類?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漿中還可能含有哪些物質?
3、在組成血漿的離子中,哪些離子的含量較多?它們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有機物包括糖類、蛋白質、脂質、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還含有氣體分子、調節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提示: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課件展示:
二、細胞外液的成份
教師總結:
水:90%左右
1、血漿的主要成分無機鹽:1%左右
蛋白質:7%——9%左右
其它物質
2.組織液、淋巴的化學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異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鹽溶液,類似于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師:在必修1中我們曾學過植物細胞通過滲透作用來吸水或者失水;紅細胞置于清水中滲透
吸水會漲破,置于高濃度食鹽水中滲透失水會皺縮,那么在細胞外液中細胞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首先請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1、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質?
提示:細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
2、什么叫溶液滲透壓?
提示: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3、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什么決定?
提示: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4、正常人血漿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為什么能保持血漿PH的相對穩定?
提示:與它含有HO3-、HPO42-等離子有關。
6、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一個總結。
。ㄅ詸谒伎碱})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師: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教師展示內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氧氣是如何進入細胞內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進入細胞的?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細胞的?細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別點學生起來回答。
教師點評并總結。
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中,再通過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由此可見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需要以內環境為媒介。
師: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同時,細胞和內環境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不僅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壅n堂總結]
課件展示:內環境的概念、組成、理化性質及物質交換。
請同學們自己在筆記本上試著畫出本節的概念圖。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激發興起,導入新課
教師在上課之初,可以提問學生,誰愿意說一說自己有無曾經對某種物質過敏的現象?如果學生不愿意承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打消顧慮,指出大多數過敏反應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會引起組織細胞的損傷。也可以請學生說一說聽過見過的別人的過敏反應,指出過敏反應雖然是一種常見病,卻和人們談虎色變的艾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癌癥一樣屬于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了解這些病的發病機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們學習、研究免疫學的重要目的。
二、復習舊知
引導學生回憶什么叫免疫,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到人體的免疫功能正常時可以對非己抗原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發揮免疫保護作用。當免疫功能失調時,就可引起各種疾病。
三、學習新課
。ㄒ唬┻^敏反應
請負責該內容的調查小組介紹相關資料,在可能的范圍內讓學生把他們掌握的內容說足說透。學生事前準備的文字材料、數字、圖表要用攝像頭當堂打出來,效果會更好。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
1.過敏反應的舉例和類型
學生舉的實例可能會很多,尤其是走訪專家醫生和查閱資料之后,正好彌補了教材內容的不足。因為課本上講的只是臨床上最常見的I型過敏反應疾病,其他類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學生舉的實例中除了有書本上的實例外,還有如新生兒溶血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教師也要肯定,因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發病機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過敏反應。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能引起I型過敏反應的物質與具體的過敏反應癥狀聯系起來,例如:
全身性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休克,主要是藥物過敏,如青霉素、頭孢霉素,普魯卡因,鏈霉素等。
呼吸道過敏反應:引起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如花粉、塵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過敏反應: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休克,如魚、蝦、蟹、蛋、奶等食物。
皮膚過敏反應:引起麻疹、濕疹、血管性水腫,如藥物、食物、腸道寄生蟲、冷熱刺激等。
這樣進行總結,學生以后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自己判斷,有效預防。
2.過敏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在總結上述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上述反應就屬于過敏反應,而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就叫過敏原,由于I型過敏反應同學聽到見到的比較多,它的三個主要特點也容易理解,即:
、侔l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谝话悴粫䲟p傷組織細胞;
、塾忻黠@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3.機理
過敏反應發生的.機理是一個復雜和抽象的過程,按照書上的示意圖和文字敘述,學生可能不易理解,學生匯報查閱的資料也可能過于復雜。教師可將I型過敏反應發生的機制劃分為三個階段:
、僦旅綦A段:過敏原進入機體后可選擇誘導過敏原特異性B細胞產生抗體應答,此類抗體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即課本上所說的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細胞,其中肥大細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和黏膜下層,而嗜堿性粒細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結合,而使機體處于對該過過原的致敏狀態。通常這種致敏狀態可維持數月或更長,如果長期不接觸該過敏原,致敏狀態可自行逐漸消失。
、诩ぐl階段:指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通過與致敏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抗體特異性結合,使這種細胞釋放生物活性介質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釋放的生物活性介質除了組織胺以外,還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們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強,腺體分泌物增多。
、坌A段:指生物活性介質作用于效應組織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過敏反應的階段。根據反應發生的快饅和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早期相反應和晚期相反應兩種類型。早期相反應主要由組織胺引起,通常在接觸過敏原數秒鐘內發生,可持續數小時,晚期相反應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過敏原刺激后6~12 h發生反應,可持續數天。
4.防治措施
關于過敏反應的防治措施,學生調查后會匯報得比較全面。否則,教師可簡要介紹過敏原皮膚實驗的方法、脫敏治療、撲爾敏、苯海拉明等藥物防治的機理。
。ǘ┳陨砻庖卟
1.概念和舉例
由責該部分內容的小組匯報調查憎況,使同學們了解除了書上的實例,還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學生可能會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還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重癥肌無力、肺出血腎炎綜合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腎小球腎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等,總結這些病的共同特點,都是自身免疫反應對自身的組織和器官造成了損傷,并出現癥狀,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發病機理
關于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理,具體過程各不相同。課本上僅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講了由于分子模擬而導致自身抗原出現的過程,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它們都與正常細胞或細胞外成分有相類似的抗原決定簇,針對這些病毒,抗原決定簇的免疫應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薩奇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應答可攻擊胰島B細胞,引發糖尿病。鏈球菌有多種抗原蛋白與人體腎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發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種徽生物因其熱休克蛋白與人的熱休克蛋白以及多種組織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饅性活動性肝炎。而書上小字介紹的紅班狼瘡的病因與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教師可根據實際憎況簡要介紹。
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預防自身免疫疾病應注意什么?
學生根據上述發病原理分析討論,應該理解到:由于多種們原體的感染可邀過抗原模擬的方式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體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兩類疾病在免疫反應上有什么相似點?學生邀過分析思考這個問題,理解免疫失調的含義,包括過強和過弱兩個方面。上述I型過敏反應就可以理解為因免疫反應過強而造成的免疫失調,但通常不損傷組織細胞;而免疫反應過強坯可能造成不能識別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應過弱又會出現什么結果呢?這樣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ㄈ┟庖呷毕莶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點
由學生匯報收集資料的結果,首先明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師還應從概念出發引導學生思考該病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推理應該理解到該病的共同特點是:由于對各種病原體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現反復的、持續的、嚴重的感染,如氣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膿性腦膜炎、膿皮病,甚至于惡性腫啟的發病率比同齡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種類
學生匯報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種,教師應引導學生劃歸到書上提到的兩種類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病。
、賹τ谙忍煨悦庖呷毕莶〉母拍顚W生容易理解,但書上并沒有舉出實際的病例,教師可視具體情況介紹幾種病例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癥、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伴濕疹血小板減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诮處熞龑W生理解到其實大多數免疫缺陷病主要發生于出生后較晚時期,屬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書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學生可能會對這些因素非常關注,教師或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向學生介紹常見的引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營養不良、感染、藥物、腫瘤、手術、外傷、燒傷、脾切除等。接著教師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而引起的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調查小組的同學可以展示他們收集到的關于艾滋病的圖片、數字、錄像等,學生或者通過自學,或者在調查小組同學的引導下明確以下內容:艾滋病的全稱、病原體及存在部位、發病機理、癥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其中關于發病機理因為涉及到前面講述的免疫應答的內容,學生對課本上“特別是能夠侵入T細胞”存在疑問。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種T細胞?除了侵入T細胞還能侵入哪些細胞?對此教師可適當展開:HIV的表面有一層糖蛋白分子,其構象正好和助T細胞上的一種糖蛋白互補,兩者結合后病毒得以進入助T細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一些B細胞,甚至其他一些組織細胞如腦細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嚴重癡呆、行動遲緩、記憶力喪失等癥狀。因為助T細胞是兩種免疫系統都要依靠的細胞,助T細胞大量被消滅,患者將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種傳染病將乘虛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教師最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導學生既要重視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時做到全社會都來關心艾滋病患者。
。ㄋ模┟庖邔W的應用
1.免疫預防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種人痘的方法預防天花是人類免疫預防的開始,借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理解機體受到病原體感染后,能產生特異性抗體和效應T細胞,從而提高對該病的免疫力,這正是免疫預防的基本原理。接著教師提出啟發性問題:
。1)什么叫免疫預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來預防接種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種可以預防所有的傳染病嗎?為什么?
學生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理解到,預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機體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來預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預防常用的方法是預防接種疫苗,而國際上把細菌性制劑、病毒性制劑以及類毒索統稱為疫苗。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我國推薦的兒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傳染病的疫苗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療
請學生根據書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療的常規方法及兩種具體方法,思考下列啟發性問題:
這兩種方法分別是針對哪兩種免疫系統起作用的?為什么?
免疫治療是否只是加強免疫系統的作用?為什么?
從上面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對于體液免疫的缺陷和細胞免疫的缺陷應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從上面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調整”二字的含義,包括免疫增強和免疫抑制兩種療法,以此來啟發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同時教師舉例:糖皮質激素和環磷酞胺就常常作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劑來抑制免疫應答。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問題。
3.器官移植
學生不難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種類型。教師主要要引導學生分析臨床上常用的同種移植及其成敗的關鍵是什么,并使學生理解:一是尋求與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組織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劑。分析上述第一條措施時要向學生滲透關愛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條措施時可以分析患者終生使用免疫抑制劑有什么不良影響,進而引出當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熱門——誘導對移植物的特異性耐受,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情況下,機體免疫系統對某一整套抗原的長期特異性無應答狀態,以此來引起學生對當代生物科學的關注和責任感。
要點提示
1.各種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師在課前要多查一些資料,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舉的病例。
2.在本小節所列舉的三類免疫缺陷病中,過敏反應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強引起的疾病,區別在于前者一般不會引起組織損傷,后者會引起組織損傷。而免疫缺陷病屬于免疫反應過弱引起的疾病。
板書設計
。ㄒ唬┻^敏反應
。ǘ┳陨砻庖卟
。ㄈ┟庖呷毕莶
。ㄋ模┟庖邔W的應用
1.舉例和類型
1.概念和舉例
1.概念和特點
1.免疫預防:方法 意義
2.概念和特點
2.發病機理
2.種類
2.免疫治療:方法 舉例
3.發病機理
3.防治措施
3.器官移植:概念 成敗關鍵
4.防治措施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
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2.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4.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換能力和組織合作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教具與教法
利用多媒體教學,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大家打開課本的章首,上面一圖是雪山環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環境中,這杯水的溫度是低還是高,哪么在這個環境中的邊防士兵的體溫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圖是煉鋼爐旁邊的工人,這個環境溫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煉鋼爐旁邊,這杯水的溫度與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較那個高?煉鋼爐旁邊的工人的體溫又是多少?為什么放在雪上和煉鋼爐旁邊的水的溫度一高一低,然而在這兩個環境中的人體溫卻一直是37℃左右?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人體內的環境——人體內環境和穩態。
結合問題,講述新課:
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ㄕ故菊n本第二頁問題探討)
【學生思考并討論】這兩幅圖中圖1是什么細胞? 圖2是什么細胞?他們分別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師生共答】圖1是血細胞,生活在血漿當中。圖2是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環境當中,從水獲取營養物質并把代謝廢物排入水中。
【教師講述】血漿大部分是水環境,也就是說血細胞也生活在水當中。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單細胞生物的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設問】那我們知道人體也是由細胞構成,人體內的細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環境中呢?
【學生閱讀】大家看課本P2相關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師講述:曹雪芹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從這則資料看來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體內含水量特別的多。因此我們把人體以水為基礎的液體成為體液。
【設問】我們知道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組成人體的細胞(如血細胞)外有沒有液體呢?哪么細胞內呢?
【師生共答】我們又根據體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教師提問】血液是不是體液呢?
。ㄕ故狙航M成成分)
【教師講述】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我們稱為血漿,簡述細胞外液的概念。
【設問】既然血液中有細胞,那么血液是不是體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體液呢?什么成分是細胞外液?
【學生討論回答】血液不是體液,血細胞內的液體和血漿是體液,血漿是細胞外液。
【教師強調】血漿存在于血細胞外,所以血漿是屬于細胞外液。血漿就構成了血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
【設問】我們知道血細胞和血漿存在于血管內,哪么我們人體除了血細胞外還有很多其他細胞,哪么這些細胞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
。ㄕ故菊n本P3 圖1—1)
【教師提問】請大家看一下紅色的是什么?藍色的呢?綠色的管這些又是什么管呢?這些管內是什么呢?在這些管外還有一些細胞,這些細胞由叫什么細胞呢?這些細胞之間有間隙嗎?如果有,間隙中的液體叫什么呢?
【教師講述】紅色和藍色管是血管,內有血液,其中紅色的是動脈毛細血管,藍色的是靜脈毛細血管。綠色的管為毛細淋巴管,管內有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們的直接生活環境。管外的細胞為組織細胞,在細胞于細胞之間存在一些間隙,在這間隙中也充滿著液體成為組織間隙液又稱為組織液。組織液就構成組織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的講解,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是不是細胞外液?
【教師講述】血漿、組織液、淋巴這些都是細胞外液,構成了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與我們人體周圍的這個環境有很大的區別,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是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細胞生活的環境在體內,所以我們把細胞生存的環境稱為內環境。
【教師提問】大家考慮一下細胞外液和內環境是否相同?
【師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細胞生存的液體環境。
【教師提問】血漿中水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水又是怎樣進入血漿?通過課本P3 圖1—1簡述三種細胞外液的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血漿﹑組織液和淋巴(內環境)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
【設問】細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ㄕ故綪4資料分析 血漿的化學組成)
【思考討論】P4資料分析中的討論題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研究表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別在于血漿含較多蛋白質。細胞外液成分類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設問】我們知道細胞外液是一種液體,在化學學習時,我們沒接觸到一種液體就要了解一種液體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把這些統稱液體的理化性質。哪么細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質?
【學生閱讀】P5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師生共同總結】
1、滲透壓:溶液中溶質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微粒數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滲透壓越大。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kPa.
2、酸堿度: 人的PH為7.35~7.45。PH的穩定與酸堿對物質有關。
3、溫度:人的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教師提問】我們在前面講過了細胞的直接生活環境是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細胞生活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都來自于細胞外液,那么細胞外液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又是從外界吸收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
。ㄕ故菊n本P5 思考與討論)
【學生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
。ㄕ故救梭w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教師強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細胞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廢物的排除都需要通過內環境,因此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綜合知識,本節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學習了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以及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著重要掌握體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內環境的概念,內環境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外界物質如何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交換。
五.課堂作業
1、下列有關人體細胞外液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人體內的細胞外液構成人體的內環境
B 人體內的細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
C 人體內的所有液體統稱細胞外液
D 人體內細胞通過細胞外液與環境交換物質
2、內環境中不含 ( )
A 血紅蛋白 B 尿素
C 葡萄糖 D 二氧化碳
3、血漿中的'水來自 ( )
A 組織液 B 血漿、消化道
C 淋巴、組織液 D 消化道、組織液、淋巴
4.人體占體液總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細胞內液 B.細胞外液
C.血漿 D.組織液
5.人體組織液中的氧氣要進入組織細胞中參與氧化分解有機物,需要
通過的磷脂分子層( )
A.2層 B.3層
C.4層 D.6層
6.血細胞﹑肌細胞和淋巴細胞所處的內環境分別是( )
A.血漿﹑體液﹑體液 B.血液﹑體液﹑淋巴
C.血漿﹑組織液﹑淋巴 D.血液﹑細胞外液﹑體液
答案:C A D A D C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1節 細胞的生活環境
一.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細胞內液
。ù嬖谟诩毎麅,約占2/3)
1.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ù嬖谟诩毎,約占1/3) 淋巴等
2.內環境中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細胞外液的成分(血漿中的主要成分)
。1)水,占90%
。2)氣體,以氧氣和二氧化碳最為重要
。3)各種無機離子,鈉、氯、鉀、碳酸根、磷酸根的量最多
。4)有機化合物,如蛋白質、脂質、葡萄糖、核苷酸、維生素等
。5)各種激素
。6)細胞代謝的廢物,氨、尿酸、尿素等
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1)溶液的滲透壓:約770kPa
。2)正常人血漿的PH為7.35~7.45
。3)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度
四、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五.布置作業:
P6 第一大題和第二大題
六.教學反思
1.本節內容較多,較抽象,較難理解,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圖片、多媒體動畫。對每個知識點要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再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內環境的組成是本節課的重點,要利用直觀圖片引導學生識別圖中的各種結構和成分,為學生更好理解血漿﹑組織液﹑淋巴的內在聯系。
3.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要以課堂討論解決知識問題、課后建構模型鞏固知識的形式呈現,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12-18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8-26
高中生物優秀教案11-04
【熱】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學教案11-30
【精】高中生物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