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七年級數學教案>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時間:2022-08-16 23:40:00 七年級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圓 的 認 識”教學案例  
    片段一: 
    師:上新課之前,老師先作一下統計,家里有摩托車的同學請舉手,摩托車乘上去舒服嗎?你家里的摩托車的輪子仔細觀察了嗎,是什么形狀?為什么車輪子一定要設計成圓形呢,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紛紛說出自己的各種猜測)那么,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認識圓。(出示課題:圓的認識) 
    片段二: 
    1.通過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有著許多大小不等的圓。 
    (1)引導舉例。 (2)多媒體演示。 
    2.學習用圓規畫圓。 
    師: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自學書本P115上的內容,小組交流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能畫圓,比較一下,哪種方法好,步驟怎樣,并用這種方法嘗試著畫一個圓 
      (1) 學生匯報交流,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2) 教師示范畫圓并提示畫圓時要注意的問題。 
    3.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圓的特征。 
      (1)提問:如果要在圓內畫出一條線段來表示定長,應從哪一點畫到哪一點呢?(請學生上黑板指出,教師引導。引出圓心概念) 
      (2)教師畫出一條表示定長的線段后,說:我們給它取個名稱叫半徑。用字母R表示。下面請同學翻到第116頁自學什么叫半徑?并小組交流,通過比一比(比圓上一點,圓內一點和圓外一點。)指一指(指圓上任意一點),再理解“圓上任意一點”的含義。 匯報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3)請同學們分別畫一個半徑是2厘米和1.5厘米的圓,并在每個圓上畫幾條半徑,想一想、比一比: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半徑長度都相等嗎?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圓的位置由什么決定? 
      (4)匯報自學交流結果,接受老師同學的質詢 
    片段三: 
    拿出老師發的圓,要求先對折幾次,描出幾條折痕,然后量一量每一條折痕,小組交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我發現每條折痕都通過圓心。生:我發現每條折痕的長度都相等。生:我發現有無數條,畫不完。 
    生:我發現描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 
    生:我發現一條折痕的長度等于兩條半徑的長度。 
    生:我發現一條半徑等于半條(二分之一條)直徑。 
    生:我發現對折后兩邊大小都相等。 
    生:我發現...... 
    教師在學生發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圓直徑的概念。 
    評析: 
    1、設計《圓的認識》的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動看成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因此,在這些片段中,能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科學地、創造性設計教學程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獲取知識,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索、交流中要學數學,會學數學和樂學數學,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 
    二、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才能學得主動。 
    教學時不要把教師和學生死死的捆在教科書上,讓學生死記那些他們認為很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該教師選擇他們樂與接受的,有價值的數學內容為題材,從生活實際引入,在上新課的過程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例如在上課的一開始,教師就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提煉出“為什么摩托車的輪子是圓形”的這一問題,為學生創設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這樣一個“憤悱”境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又如,通過屏幕顯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圓,如鐘面、車輪……后來又讓學生舉例說出幾個圓形的物體,使學生具體地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潛移默化地向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的教育。 
    2.重視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心理學實驗證明: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依靠動手操作;谏厦娴恼J識,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征,以及教學圓的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接受知識的感官越多,知識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3.創設開放問題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為強烈!彼,在探究直徑這一環節中,該教師精心設計了讓學生把圓折一折、描一描、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除了發現直徑的本質特征、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系,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著直徑對折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索、去發現,自豪的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的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相關文章: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體驗快樂08-19

    落實實驗探究中的交流評估08-20

    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08-17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探究08-24

    自主合作探究論文08-23

    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合作探究08-18

    班主任經驗交流;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09-01

    體驗成功的作文07-07

    “一二三樂學”模式在農村美術教學中的優化探究08-18

    提高科學探究活動中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08-22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