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六國論》 2

    時間:2023-04-03 10:55:50 高三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國論》 2

    </Script> 六國論
                    蘇洵
    [教學目標]
    1、 了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 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 認識蘇洵關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重點]
    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于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國下半期內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賂秦”的問題。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才出現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采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治者對秦的態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說說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在哪里。(趙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
    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著兩個分論點,請說說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論了,作者的結論是什么?(“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為積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勢,這里是說“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勢所挾制”。)
    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論?
    結束語:正因為是一般性結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課再說,F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盎省,先后相繼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為“在
    ”,課文注為“用、憑著”,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八谩,指受賂得地!鞍俦丁,極言其多,不是確數。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下語,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說,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說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后一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么關系?(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么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后作論斷!皠t”,相當于“可見”。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http://www.annahuzar.com/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著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敖袢铡薄懊魅铡,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注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后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吣,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理”與“數”為互文,也是天數、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度?(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度呢?(有贊揚,有批評。)贊揚什么?(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為事實已經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么?(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 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 以“之”為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系?(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后一層有什么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2.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范誦讀)。
    四、留作業。
    1.流

    【《六國論》 2】相關文章:

    六國論...08-16

    《六國論》...08-16

    六國論08-16

    《六國論》 |08-16

    六國論..08-16

    語文 -六國論08-16

    《六國論》 508-16

    《六國論》 108-16

    六國論[薦]08-16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