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通用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吹秸魑牡纳碛鞍,征文一般是某個活動、征文比賽等需要,作者將稿件遞給征文活動主辦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參與比賽,但是著作權的一部分也相應給了征文活動主辦方。那么一般征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在座的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地質工會的夏冰寒,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高原追夢人”。
雄鷹,因為有翅膀才能在藍天自由翱翔; 航船,因為有風帆才能在大海乘風破浪; 人生,因為有夢想才能鑄就生命的輝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地質人心中的“地質夢”,就是為貴州多找礦,找大礦!
大家知道,地質工作每天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十分艱苦,這種艱苦,是辛勤勞動和追求夢想的高度結合,是無私奉獻和實現夢想的崇高追求,是勞動美鑄就中國夢的完美體現! 60年來,幾代地礦人勘高山,探峽谷,足跡踏遍黔山秀水,在貴州這片神奇而富饒的喀斯特高原上,探明了金、煤、磷、鋁土礦等大型礦產地多達一千多處,礦產資源潛在價值30多萬億元。 在這豐碩的成果背后,又有誰了解樸實無華的地質隊員呢?俗話說:“有女不嫁地質郎,一年四季守空房”。長年堅守在野外一線的他們只能與大山為家,與石頭為伴,與泥漿為友,他們,就是勤勞奉獻的高原追夢人。
都說地質隊苦,而地質隊中最苦最累的要數鉆探工人。我身邊有一位鉆探機長叫楊勇,記得那是在威寧的一個礦山工地,鉆機已經鉆到了654米的深度,馬上就要見礦了,可在這緊要關頭,楊勇卻接到了母親病危的電話,他后悔啊,后悔自己三年前,就答應帶母親要到貴陽看病的`,卻一直在這山上打鉆,沒能兌現承諾。這一夜他徹底失眠了。但第二天,他依然第一個迎著太陽上了機場,開動鉆機的一剎那,手機響了,噩耗傳來了,母親走了。 楊勇控制不住自己悲痛的情緒,面對故鄉方向跪地大哭,“媽,我對不起你,我沒能給您送終啊!”
楊勇在他三十年的鉆探生涯中,創造了總進尺、總方量最多,生產任務完成最好的佳績,當他把金光閃閃的省勞模獎章擺放在母親墳前時,墳頭那一朵淡淡的丁香花靜靜地綻放了。 海拔近兩千米的務川大竹園礦區,是風霜、濃霧組成的高寒地區,沒有道路,沒有人煙,飛沙走石,荒蕪凋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廖友常和他的同事們整整奮戰了三年,野外手機信號太弱,他只得常常爬上樹頂打電話聯系工作,有一次他的手沒抓穩,從十米高的樹上摔了下來,幸好落在茂密的樹枝上,才躲過一劫;取樣工張鵬經;貑挝凰蜆悠,每次都來去匆匆,五過家門而不入,孩子出生也沒能回家照顧,直到孩子半歲了,都還不知道長什么樣子;后來孩子三歲了,見到他,竟陌生地叫他一聲:“叔叔”。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兵可吞吳”!他們最終找到了上億噸的大型鋁土礦,榮獲全國找礦一等獎,廖友常也成為了“全國勞動模范”。 這,就是我們的地礦人,這,就是我們的先行兵,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貴州高原的地質事業,只為編織那找礦興黔的地質夢! 看啊,苗嶺高原上那迎風招展的“貴州地礦”旗幟,寫滿了地質人勤奮智慧的足跡,寫滿了地質人奮發圖強的光彩,寫滿了地質人找礦報國的中國夢! 讓我們順應新改革,擁抱新希望,迎接新挑戰,創造新輝煌,地質夢,中國夢,就一定能在貴州高原同步小康的藍圖上,書寫最絢麗、最燦爛的篇章!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2
我叫xx,2018年成為青海省囊謙公路段的一名普通養路工人。我的外公是一名養路工,我的父親也是,再到我這一代,一共三代,所以我是名副其實的“路三代”。從外公到父親再到我,從大到養護機械,小到工作服裝,人和養護設備都因時代的向前發展而不斷更新換代,唯一不變的是養路工人那顆“養好公路,保障暢通”的心。
經歷了春去秋來、嚴冬酷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褲腳滿是冰雪成為了工作中的常態,而我也從剛到單位的新人,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養路工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熱情,我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以路為家,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019年春節保通期間,正好遇到罕見的`大暴雪,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災情就是命令,作為一名機駕駛人員,我和同事們憋著一股子干勁兒,開始了清雪保通的工作。頂風雪,冒嚴寒,處置涎流冰,鋪灑防滑料……加班加點的清雪保通也毫無怨言,因為我心里明白,作為一個養路工,最大的天職就是養好公路,保障暢通,為人民服務。我和同事們就這樣奮戰了整整23天,使東西走向與南北山脈走向的亞俄拉山,肖容多蓋拉山,尕松拉山等極易產生路面積雪,影響通行的重點雪災路段達到正常通行條件,圓滿地完成了保通任務,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認可和過往群眾的一致好評。
2021年5月,我專門負責工區轄養路段排水溝的清理工作。G214線是連接青海和西藏的重要國生省干線,而囊謙公路段所轄養的公路以山嶺重丘區的沿山公路居多,加之高原多變的天氣特征,需要及時清理排水溝,防止雨水對路基路面的損害,從而威脅公路的安全通行。我提前做好準備,根據天氣和路況,隨時調整工作計劃,嚴格落實安全操作規程,力保每天的養護任務在安全的條件下能夠保質保量的順利完成。經過大家的一起努力,間共清理邊溝40多公里,土石方400立方米,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了養護任務。
由于地處高原,長時間在路上以烈日雨雪為伴,使我們高原養路工人的膚色黝黑,嘴唇也發青發紫,大家都笑言這是高原養路工人獨有的印記。但我堅信,高原養路工人青春的顏色不會因黝黑的膚色,發青發紫的嘴唇而變得暗淡,反而會以扎根高原、獻身公路、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高原養路工人精神為底色的襯托下,成為高原公路大動脈上一抹靚麗的色彩。
為了公路養護事業,舍小家顧大家。作為公路人,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公路事業,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工作。我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我們所奉獻的事業是高尚的。在時代的浪潮里,在青春的輪回中,以一份橘黃也是潮流的自信,滿懷激情和熱血,養好高原天路,以一種奮斗也是酷炫的姿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繼續堅定跟黨走,建功新時代。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3
他,沒有閃光的外表,沒有出眾的智商,沒有了得的口才,沒有過人的智慧,只有一顆維護民族團結的真心,踏實為民服務的熱心,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耐心,堅持扎根基層、服務邊疆的恒心。這就是我的老公,一名堅守在雪域高原基層的普通干部,9514.8萬黨員中最普通的一員。第一次見他,黝黑的肌膚,一身休閑西裝,有神的眼睛透著親切,陽光下愛笑的他顯得精神飽滿,就像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小伙,說起工作、談到發展,滔滔不絕。
剛戀愛的時候,我也期望像小情侶那樣,利用休息時間逛逛街,吃吃飯,壓壓馬路,看場電影,但是,他居然帶著我入戶調研,了解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情況與實際需求;走進田野,與農牧民群眾拉家常、同勞動;前往藏雞養殖基地,親自投喂飼料收集雞蛋。為了增加藏雞養殖基地的收入,他不斷擴大銷售市場,只要拉薩范圍內有人需要,只要一個電話,不管任何時間,都會送貨上門,養殖場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在他悉心的經營下,收益可觀,為群眾盡可能的增加了收入……雖說,我心里不情愿,但是,也正是他的這種對工作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甘于奉獻深深打動了我。我愿意與他,一起承擔工作的辛苦,生活的艱辛。他的無怨無悔、不斷堅守,讓我明白,他也會累,也會痛,也會無奈,我們想聽的不是那些甜言蜜語的情話,更想要的是風雨同擔的陪伴。
一天周末,一個約10歲的小男孩跑到了家中,說“熊哥,這個作業我不會寫,你教教我吧!蔽翌D時愣住了,心里想“天哪,第一書記真是全才,小學生的作業也能指導”。他看出了我的詫異,連忙解釋道:“小孩子的教育很重要,我還兼職輔導孩子功課呢,希望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說:“你真是牛!”在他工作的地方,無論年紀比他大,還是年紀比他小,上到50歲的大叔,下到10歲的'小朋友,都喜歡稱呼他一聲“熊哥”,這是對他的信任,對他的依賴,對他的認可,每次看著他和群眾們打招呼、拉家常、有說有笑,一種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雖然工作壓力大、工作難度高,但他依然信心滿滿,我經常嘮叨:“你一點也不出眾,不知道誰給你的勇氣和底氣,生活的如此開心,真是迷之自信!彼f,“是啊,不出眾又怎樣,只要我努力奮斗,一定會有我的位置。為人民做事,我不圖回報。當基層干部雖然辛苦,但能得到村民的認可,我覺得值了”。2020年6月,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考公務員未能上岸,心灰意冷,不知所措,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他聽說后,第一時間入戶進行引導,盡最大努力對他進行思想開導,推薦就業崗位,最終,這名學生實現穩定就業,開啟了美好的人生。如今,他已經成功引導3名剛畢業大學生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在各個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奉獻。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4
偉大斗爭孕育偉大精神,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都有著深刻的現實來源。20xx年8月19日,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隆重舉行。70年前,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各族兒女秉承“老西藏精神”前赴后繼,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西藏全區經濟總量突破1900億元、青藏鐵路、川藏鐵路全線開工建設,復興號開進了雪域高原……一系列可喜的數據,閃耀著“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教會我們一切為了群眾。
“老西藏精神”教會我們向先進看齊。
“老西藏精神”教會我們要甘于奉獻。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5
電力援藏不是一場“鍍金”之旅,而是一程“歷練”之途。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國網臺州供電公司第一批援藏隊員遠赴西藏那曲比如縣開展幫扶工作,500多個晝夜,他們在高寒地帶爬桿架線、實地側方,他們克服了凍土大風高反等不利條件,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創造了電力奇跡。說是奇跡,其實是他們踏踏實實干出來的,頑強奮斗拼出來的,攻堅克難闖出來的。他們的援藏之旅因拼搏而生動,因實干而精彩。
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第二批臺州電力援藏團隊扛起責任,再次踏上援藏征途,給世界海拔最高縣——那曲雙湖縣接上國網電,國網電從海拔40米升至海拔5200米,途徑3700多公里的跋涉使得13000名藏族同胞告別了“向天要電”的歷史,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從2017年到2020年,國網浙江電力幫扶西藏那曲“三區三州”配網工程百日攻堅行動提前完工,那曲電網提檔升級。
至此,歷時三年多的臺州電力援藏之行勝利收官。從此,西藏那曲電力實現了戶戶通電的歷史性突破,從以往的一些“沒電戶”摸黑生活的現象,到全區域 “用上電”,再到現在的處處“用好電”!
臺州電力援藏人,一批接著一批,奉獻高原,埋頭苦干,把臺州的好做法好經驗帶到雪域高原,逐夢天路。臺州電力援藏人身體力行,將“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帶上雪域高原!結下的西藏與臺州的感情,就像高原的藍天一樣純凈!
一如當年墾荒隊員登上大陳島,艱苦創業,不忘初心。
當年的墾荒隊員要克服荒島上惡劣的自然條件,臺州電力援藏團隊也在挑戰極限,當十月的臺州還熱得穿短袖,而海拔5200米的雙湖縣早已大雪紛飛,隊員們踩在凍土上,腳麻木得仿佛不是自己的,在雙湖作業時,高原反應如影隨形,“頭痛欲裂”,有時他們一覺醒來,鼻孔里全是血塊。然而,為確保村民們能用上電,臺州電力援藏隊員們克服高反,排除凍土、大風、塌方等險情,勇托起最高縣通電的奇跡,一條條光明線走進百姓心田。
一如當年墾荒隊員登上大陳島,奮發圖強,矢志不渝。
踏上雙湖這片荒涼貧瘠的土地,從一開始的處處碰釘,步履維艱,到最后扎根高原,將大陳島墾荒精神帶上雪域高原,把“國網電”送到了縣城每一戶藏族同胞的家中。如今團隊的成員和當地人在一起的時候,膚色上已經不分伯仲,成員們卻不以為然地笑著說這叫深度融合、扎根西藏的見證,是雪域高原賜予的勛章。
一如當年墾荒隊員登上大陳島,無私奉獻,引領向善。
援藏隊伍扎根雪域高原,不懈墾荒,他們不計個人情感,奉獻著自己的才華和熱情。兩年的援藏工作,他們還做了很多“分外事”,當看到街頭窮人家的孩子衣衫單薄,上前送點衣物,當看到貧困的`家庭度日艱難,他們會自掏腰包送些生活物資。
一如當年墾荒隊員登上大陳島,開拓創新,砥礪前行。
在西藏的一些高海拔地區凍土上立電桿,一旦天氣回暖凍土層變軟,就會存在電桿沉降傾斜的可能,援藏團隊創造性地將臺州沿海地區可有效防止電桿沉降傾斜的作業方式——換土填埋法,應用到雙湖的電網建設中,不但成功解決了凍土危害,而且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缺氧可以,缺墾荒精神不行”,遠赴雙湖縣送電,提前半年送上電,令人驚嘆的“電力速度”背后,有一支敢擔當,能吃苦,作風過硬的隊伍,可以說他們是新時代的電力“墾荒者”。
大陳島墾荒精神熠熠生輝,奮進正當時,我們整裝待發,我們揚帆起航,我們乘風破浪,傳承墾荒精神,我們永遠在路上! 我是一個沖動的女孩,有一次因為自己的無所顧忌闖下了大禍,老公全程沒有責怪我一句話,默默的陪伴著我,耐心的開導著我,他說:“沒關系,我是你的后盾,交給我來處理,你負責開心就好”。我勇敢的抬起頭,久違的笑容浮現在臉上,“有你,真好”,F在,我愿意改掉自己的壞脾氣,我們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互包容,這才是對彼此最好的尊重。老公,謝謝你在我委屈時,靠過來的肩膀,在我難過時,不離不棄相伴左右。以后,我們一起看好看的風景,做想做的事情,未來的路一起慢慢走。在他的鼓勵下,我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向黨組織靠攏,如今,我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他經常為我上黨課,將國家大事、新聞熱點、上級政策娓娓道來,我明白,立足崗位,奉獻青春,踏實工作,無怨無悔,是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最好的寫照。如今,我們夫妻學習優秀黨員,爭做平凡英雄,將“老西藏”精神,鐫刻在心,詮釋在身,共同堅守在西藏基層,為西藏的發展貢獻著力所能及的力量。
【扎根高原奉獻青春征文】相關文章:
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征文10-09
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征文10-10
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征文15篇11-13
青春志愿行奉獻新時代征文(15篇)06-12
女職工讀書征文:不忘初心 扎根基層08-22
扎根話題作文09-06
有關青春征文06-06
奉獻教育 奮斗不息征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