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鎮敬老院院長事跡材料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敬老院事跡材料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我們該怎么擬定事跡材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敬老院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敬老院事跡材料1
一、積極爭創、改善環境。
今年,按照區民政局創星級敬老院工作要求,在上級部門和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通過本院的積極努力,投入資金9.5萬元,進行了院內硬件設施更新改造,新增醫務保健室,使老人們小病不出門,平時有保健指導。改建了衛生設施,新增了浴室,規范了健身房、棋牌室等,新增太陽能和有線電視。對照考核要求,已達到“四星級”標準。
二、節支創收、合理安排。
自建院以來,一貫堅持“四個一點”的辦法來解決資金籌集。一是區民政局每年撥一點;二是鄉政府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安排財政預算一點,每年資金安排不少于3萬元;三是五保老人所在村支持一點。每年每位老人支持不低于XX元;四是千方百計節支創收一點。本院自有蔬菜基地2畝,解決蔬菜自給有余(多余蔬菜上市出售有1500元);魚塘35畝(屬低產塘),有33畝承包給當地村民經營,每年每畝租金200元,還有2畝菱塘產出效益XX元左右。在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做到節約開支,合理安排。具體做法是統籌兼顧,瞻前顧后,建立標準,每位老人的'基本伙食費為2300元(每人每天5.5元),醫藥費標準260元/人,如果老人自身保健好,全年不到其標準者給予適當獎勵,身體較差者,全年超標后仍給予實報實銷。全年安排老人著衣經費、生活用品費150元,每人每月發放零用金20元,全年節日費50元。
三、建章立制、嚴格管理。
在軟硬件建設齊推進的同時,努力探索新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今年初,在廣泛征求供養對象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公約。分班編組,民主管理,并將內務管理、團結友善等進行考核,每月評比一次,先進者在精神獎勵為主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物資獎勵(每一次先進獎金10元)。同時建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做到以制管院,職責明確。制定了院長責任制、服務人員責任制、院務公開制、老人管理須知等,并上墻公示,以督促執行。還建立了老人檔案。詳細記錄老人的身體狀況、親屬聯系電話地址等,使老人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
敬老院事跡材料2
給每位老人家的感覺
“來到老年公寓的第一天,荀阿姨與我們聊了很久,她很樸實,也很親切!边@是泗洪縣福星園老年公寓的領頭人荀翠平給年輕護理員張圓的最初印象。
“十佳好媳婦”、“雙十佳”尊老敬老好兒女,擁有這些榮譽稱號的荀翠平今年47歲,她不僅是福星園老年公寓的養老護理員,還有一個特別的身份,那就是福星園老年公寓的老板娘。
坐落在泗洪縣城東郊的福星園老年公寓是荀翠平和丈夫劉乃遠共同創辦的。為了讓老年人安心入住,他們不僅為每位老人提供醫療、膳食、陪護等各種配套服務,還想方設法改善環境。每個房間配有空調、電視、電話、洗手間等,公寓還設有會議室、活動室、健身房、老年人專用浴室等。
“通過兩個多月的接觸,我從荀阿姨身上看到了作為一個養老護理員應當具有的愛心和責任心,她是真正地把每位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的!睆垐A告訴記者。
荀翠平3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她初中畢業后種過地,在建筑工地拎過泥桶。結婚后,婆婆身體多病、脾氣急躁,但她一點都不計較,盡心盡力照顧好婆婆。公公肺癌晚期,生活不能自理,她不嫌臟、不怕累,一直悉心照料老人至臨終。
“替天下兒女盡孝,為千萬家庭分憂!笔欠驄D倆開辦老年公寓的宗旨,他們通過身體力行,將這一宗旨變為現實。
福星園創辦初期,經濟非常困難。護工不夠,荀翠平就與丈夫共同擔當,一個人頂幾個人干。由于勞累過度,她幾次累倒在病床上。
對入住的每一位老人,荀翠平都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關懷備至,為老人理發、洗澡、剪指甲。老人有什么要求都盡量滿足,讓老人時時處處感到溫暖,有家的感覺。有一位老人,脾氣不好,子女先后為她請過8個保姆,但都與她合不來。入住福星園后,荀翠平和她拉家常,幫她洗腳,剪指甲,兩個月后,老人脾氣有了很大的改變,再也沒有罵過人,摔過東西。
“優秀的護理員可以說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精神的依托和生活上的依賴,是他們的雙手雙腳。荀翠平通過自己的行動,讓住在公寓的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备P菆@老年公寓負責人劉乃遠表示,一位合格的養老護理員,對待老人的態度很重要,要發自內心地熱愛養老事業,真心地愛每位老人,設身處地為老人們著想。
敬老院事跡材料3
XX,女,1974年8月出生,高中文化,20xx年開始從事敬老院工作。她心地善良、為人誠實,樂善好施,工作上勤勤懇懇,把敬老院當作自己的家,照顧老人們衣食起居,為他們梳頭洗衣,經常拉家常談談心,得到了敬老院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一、愛崗敬業,努力做好敬老工作
她七年如一日,把敬老院當成自己的家,把入住的老人當作自己的親爹娘,讓他們晚年多享清福。敬老院的老人身體差、自理能力差,時時刻刻都需要耐心細致地照顧。7年來,她每天堅持打掃室內外衛生,每周為老人換洗一次衣服,每季拆洗一次被褥,床鋪收拾得干干凈凈,環境衛生整潔。老人生病,隨時安排入院治療,一旦有個頭痛腦熱的,不分白天黑夜,親自陪老人到醫院求醫抓藥。她先后護理了敬老院10多位殘疾老人,為他們穿衣穿褲、洗臉洗澡、洗屎洗尿、理發、換尿片、送水喂飯等。她為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常陪老人拉家常聊天,溫暖老人之心,常組織院內老人開展娛樂活動,打牌、下棋、健身、唱歌,讓老人快樂過好每一天。在她的.眼里,敬老院的老人就是他的親爹娘。
二、傾注真情,提升服務老人水平
剛接觸敬老院的工作時,沒有任何經驗,為了勝任這份工作,她除了自學管理服務方面的知識,還認真摸索一些關于老年人心理撫慰、醫療保健、護理醫學、做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知識。凡是到敬老院來的老人年齡都較大,身體多病又無兒女照顧。面對這些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無法自理的孤寡老人,她不歧視、不放棄、不拋棄,堅持用慈善和寬容對待老人們,當老人們不順心的時候,常與他們促膝談心,從溝通入手,了解老人們的心聲,苦口婆心地開導他們,讓他們互幫互助、互讓互諒、安享晚年。每個老人的生日,她都銘記于心,每當有老人過生日,她都會買來生日蛋糕,做上可口的菜肴和大家一起為老人祝壽,促使老人們感受到敬老院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三、勤儉敬老,改善老年群體生活
為了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在院長的號召下,XX帶領幾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點勞動能力的老人種植各種蔬菜,基本上解決蔬菜自給,同時,合理搭配好一日三餐的膳食,保證老人的營養均衡,使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她堅持傍晚陪伴老年人一起散步,讓老年人堅持鍛煉,開心過好每一天,不僅吃的好,精神好,生活過的更滋潤。
敬老院事跡材料4
當小心地攙扶著最后一位老人回到寢室,她又一次走進食堂,開始收拾起二十二位老人用過的餐具。這一天格外的漫長,為讓大伙兒吃上這頓豐盛的年夜飯,天還未亮,她就趕去菜場采購年貨,整整忙活了一天。當下,她只想快點結束手頭上的活兒,趕回家里,和丈夫、兒子一起,吃上一口自家的熱飯菜。
和值班人員交接完工作,再次確認老人們均無異常情況,她這才拖著疲憊的身子,騎上電瓶車往家里趕。此刻,頭頂的焰火和相聚的燈光把回家的路照得分外敞亮,而她內心卻感慨萬千。一年無休地忙碌工作,連自家的年夜飯都幫襯不上,幸而有家人的體諒和支持,讓她內心滿是溫暖與感恩。
她,是xx鎮敬老院的院長——xx,在此工作已是十二個年頭。
剛放下手中的碗筷,正準備和半年不見的兒子說說心里話,xx的手機急切地響了起來。電話那頭傳來同事緊張的聲音,“俞阿婆又犯病了,你快來看看!”沒有半刻遲疑,她一把抓起沙發上的外套,一面向丈夫和兒子投去歉意的目光,再一次沖出家門……
俞阿婆的老毛病又犯了,高燒不退、意識模糊。救急藥物不頂用,只能去城區的醫院掛急診。xx立馬叫來出租車,載上阿婆往醫院趕。取藥、喂藥、觀察,她陪伴在病床前,一晚上沒有合眼,老人的燒也總算一點點退了下去。團圓的大年夜,她就這樣守護在一個勝過血緣親情的“家人”身旁度過。
的確,縱然身兼數職,xx最為享受的卻是成為老人們的女兒。照顧好孤寡無依的“父母們”,是她最深的牽掛。十多年前,鎮敬老院剛剛成立,第一次來到這里的她徹底傻了眼。煤無一鍬、柴無一捆,有的只是500平米的一棟平方,設施十分簡陋,老人們的生活條件也相當有限,生活保證和營養情況不容樂觀?粗@一群老人,她鼻子發酸,也愈發清楚自己的責任重大。對于農村老年人而言,或許一下子無法適應大家庭式的生活。但老人的心地是簡單善良的',給予他們家的溫暖,他們便能體會到真心。xx內心堅信這一點,并將之付諸于的點滴關愛中。
每天早上5時前,xx就會趕到敬老院,為早起的老人準備早餐。她要一間房一間房地走訪,幫助那些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穿戴洗漱,開窗、曬被,看看老人們是否安好。在她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面是多年來老人的用藥記錄。對于許多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而言,每一次用藥疏忽,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健康。對于有特殊病史的老人,她尤其上心,平日里格外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并自學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老人間偶有間隙,她總是耐心開導,擔當著化解矛盾的知心人。院長、醫生、廚師、修理工、護理員、營養師……對于敬老院的老人們而言,他們需要什么,在xx的身上就肩負著多少的責任。日復一日的工作細致而又煩瑣,平凡的付出,在堅守中成就了偉大。
豌豆、番薯、大蒜……在敬老院的廚房里,這是老人們自己收獲的時令蔬菜。幾年前,xx突發奇想,將院子里的荒地開墾為菜地,交由老人們耕種打理,受到大家的歡迎。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簡陋的平方早已不在,經過她細心經營后的敬老院平方翻新、設備俱全。院子里鮮花成片、綠樹成蔭,老人們悠然地在此安享晚年,其樂融融。
最美好的事物也抵不過時間。xx辦公室的墻上,掛滿了鮮紅的錦旗,這是已故老人的家屬們送上的誠摯謝意,也是對她工作最大的褒獎。十二年來,她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相熟的面孔,病榻前事無巨細地照顧的人是她,忙前忙后料理后事的人也是她,每當這一刻,也是她最難受的時候。
工作過于忙累,xx的腰椎時常酸痛得厲害,家人曾勸她調換一個輕松點的工作。但她心里清楚,與老人們相處的深切情感已讓她無法離開。老人們常常拉著她的手說,“你若走了,以后誰能對我們這么好,誰來當大家伙兒的女兒?”每當聽到這樣暖心的話,總能瞬間消融工作帶來的辛苦,也讓她更加珍視這份難以割舍的真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因為愛的連結,xx和老人們,誰也離不開誰。
敬老院事跡材料5
“130張笑臉,我的動力”
眼前的商春梅,戴副眼鏡,語調細柔,笑容親切。談及此,她笑了:“哪位老人會喜歡兇巴巴的護理員呢?”
20xx年,老公轉業到常州,身為護士的商春梅被分到常州市福利院。當時,只有護理員崗位有空缺。商春梅糾結了幾日,“先干著吧!有機會轉崗的!彼参恐约,踏入新的崗位。
轉眼,10多年光景,商春梅還從事著護理工作,這期間,有機會轉崗,可她不愿意了。
“和老人相處久了,就喜歡上了,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睆纳檀好房谥,聽不到“臟、累”等字句,只有滿足。事實上,與老人打交道,很多時候,每天早晨進入房間,撲鼻而來的就是濃重的異味。而為老人端茶遞水、搓身、做按摩,是每天必做的工作。
接受記者采訪時,商春梅一刻不停穿梭在老人中間。她對每位老人日常生活習慣都了然于胸,甚至老人一個眼神等細微動作,她都知道他們需要什么。
同事說:“有位百歲老人曾說過,商阿姨就象準點報時器,什么時候吃藥,什么時候上廁所,從不要自己操心!
此外,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對老年人的護理和預防知識,商春梅利用節假休息日到各大醫院義務學習老年人病后料理及心理慰藉等知識。
正是憑著吃苦的拼勁、鉆研的狠勁,她升調至社福部擔任班長,這看似提升,實則,她的護理對象從一般寄養老人轉為“三無”老人。這是一個特殊群體,有的.肢體殘疾,有的精神殘疾。
“護理任務肯定是重了,但是,我有動力,我要改變他們的生存現狀!鄙檀好氛f,首先,她為每位老人制定具體的康復、護理計劃,并定期巡查記錄及時調整護理內容。
在她的帶領下,130位“三無”老人體驗著17位護理員的無微不至照料,過得越來越愜意,笑容時常躍上臉龐。
“老人就像孩子,笑臉是他們給予我最好的肯定。我辛苦,但也收獲很多!彼钢环莘輼s譽證書說。
商春梅的為老服務之路,越走越寬。近年來,她共參加了1000余課時授課、培訓工作,帶教了300余名養老護理員,遍布于常州多個養老機構
目前,商春梅正在南京參加養老護理員技師的培訓,她說:“護理工作是一項偉大的職業,需要與時俱進,我不想有片刻懈怠,因為,我要讓更多老年朋友綻放出最美的笑臉!
敬老院事跡材料6
中共德安縣委組織部
“共產黨員吳宗禮,平凡人生了不起。
新安江邊一好漢,中年別離桑梓地。
六旬來到敬老院,八年努力現端倪。
普通崗位勤奉獻,鍛煉黨性鑄豐碑!
這是當地群眾對吳宗禮光輝歷程的樸實評價。
黨性指引航向
吳宗禮出生在浙江省臨安縣的一個雇農家庭,在他73年的人生歷程中,當過軍人、民警、社員、鄉村干部、鄉鎮企業負責人和敬老院院長。在每一次的人生抉擇、升降去留面前,他都泰然自若、滿懷信心,因為有黨的信念為他指明前進的方向。
1969年,國家建設新安江水庫,吳宗禮所在的村莊正處于庫區。38歲的吳宗禮,面對幸福的家庭,興旺的事業,看到自己半輩子掙來的幸福將要推倒重來,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墒,一邊是國家建設的需要,一邊是百姓群眾背井離鄉的困苦,吳宗禮又一次站了出來。積極深入群眾,動員群眾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支援國家建設,盡快遷出庫區!熬\所至,金石為開”,當年秋天,吳宗禮帶領180多名新安江移民,輾轉千里,來到他們的第二故鄉——德安縣。從此,他們在江西這塊紅土地上扎根、發芽、開花、結果,進行了艱苦的創業。在吳山鄉,吳宗禮先后擔任過村干部、鄉干部、承包過菜場、茶場,經營過企業。無論在哪條戰線上,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勤奮創造業績
吳山敬老院建于1985年。在吳宗禮當院長之前的幾年里,“寄存”于此的老人,每月只能領到5元零花錢,衣服臟爛不堪,生活就是馬尾拎豆腐——提不起來。1994年6月,吳宗禮走馬上任,被任命成為敬老院“第二任”院長。當時的敬老院,雜草過膝,一片狼藉,房子破舊,屋頂“天窗”星羅棋布。推開房門,聽到的是老人們痛苦的`呻吟,看到是的老人無望的眼神。但他沒有退縮,沒有逃避,他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我吳宗禮,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就讓我來改造一個敬老院這個孤寡老人的小世界吧!
吳宗禮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開荒種地,變廢為寶。
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老人們的生活有了“底氣”,但吳宗禮并沒有就此罷休。他又開始養豬、養雞、養鴿、養魚。如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僅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而且能為鄉村建設作貢獻。
吳宗禮上任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改變敬老院老人家的精神面貌。
俗話說:“老人家,孩兒相”。到了敬老院后,吳宗禮對這句俗話有了更加深切體會。11位孤寡老人,已經習慣于無。
如今,吳山敬老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xx年專門蔬菜一項就增加收入7000多元,老人家的零花錢已由過去每月每人5元提高到了40—55元,年終獎還有80—120元,公家存款年底結余11000多元,每位老人都有800—1300元的個人存款。
愛心換得人心
老人們都說,吳宗禮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
8年來,敬老院老人的生活得到了徹底的改善。以前,老人們一個月只能吃上一回肉,生活完全靠政府補貼和社會救濟,F在,老人們每個星期都吃兩次葷,雞蛋、豆腐幾乎餐餐有,衣服暖和了,床褥整潔了,精神生活也豐富了。干活累了,可以坐下來看上閉路彩電,到單位訂菜嫌累,可以打上程控電話。難怪當地群眾都說吳山敬老院成了吳山鄉孤寡老人的療養院。
當地群眾說,吳宗禮是一個“醫師”,又是一個“護士”,還是一個“理發師”。老人們年齡大了,體質差了,難免有個頭痛腦熱的。吳宗禮充分利用當年在部隊當兵時學到的醫療知識,經常買些常用藥,根據醫師的指導,為老人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遇病重不能下床的,他帶領其他老人家幫助擦洗照顧。9年來,他還鍛煉成了一名技術嫻熟的“護發師”。
對于吳宗禮的艱辛付出,家里人也并非毫無怨言。大兒子在縣城開車跑運輸,多次勸他說:你也這么一大把年紀了,古話說“七十不留住,八十不留餐”,你一個人在鄉下,萬一有個閃失,叫我們如何向世人交待?三兒子腿腳不大方便,每次見到父親,總會抱怨:你,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大能力,就好好把這個殘疾兒子照顧一下吧!一邊是家人的擔心,一邊是敬老院孤寡老人的需要。孰輕孰重,吳宗禮只能默然無語。
旁邊人說:“老吳,你年紀這么大了,也該歇歇了,又不是經濟上過不去,還整天這樣操心碌碌,到底圖個啥?”他總是笑一笑,說:“我是一個共產黨員,受黨和組織培養教育多年,在用得著自己的地方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
【敬老院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鄉鎮敬老院院長事跡材料02-05
敬老院作文02-26
敬老院日記09-13
敬老院的笑聲03-29
去敬老院的心得01-13
去敬老院作文08-25
敬老院之行作文09-20
前往敬老院作文04-18
走進敬老院的作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