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政市情概況
政區位置:霸州市地處河北省冀中平原東部,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京津、環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東臨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政區沿革:秦屬廣陽郡,漢屬益昌縣,五代后建置霸州,因建于灞水河畔而得名。宋朝時,霸州屬河北路,領文安、大城二縣。新中國成立后,霸州改屬河北省天津專區管轄,1974年改屬河北省廊坊地區管轄,1990年撤縣建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授權廊坊市管理。
政區劃分:全市現轄6鎮6鄉一區和兩個辦事處,383個行政村(街)。
政區人口面積:到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為56萬人,現有國土面積784平方公里。
政區自然特征:全市東西長57公里,南北寬28公里,屬沖擊平原區,地勢平坦,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2.5—12米。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1.5℃,全年日照2762.2小時,全年無霜期178天,全年平均降雨量543.6毫米。
政區資源特點:素有“東部搖錢樹,西部聚寶盆”之稱。西部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西瓜和蔬菜;東部是蘋果、鴨梨、桃、杏、葡萄等鮮果主產區。霸州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地熱等資源。熱水田面積達500平方公里,熱水儲量達220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82元。1993、1994霸州市連續兩年成為河北省十強縣市,1995年成為首批達小康縣市,同年跨入全國名星縣市行列。2001年再次躋身省“十強”縣市行列。
工業:以金屬延壓、鋼木家具、塑料加工、機械加工、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線纜制造、樂器制造八大優勢產業為支撐,以2.2萬家民營企業為依托,形成了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產業集中、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工業經濟體系。八大主導產業年創產值和稅收分別占全市總量的65%和85%。
農業:積極搶抓奧運機遇,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已經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扶持了岔河集歐亞特色養殖場、勝芳宏發養豬場等畜牧養殖大戶,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積極推行“龍頭 基地 農戶 市場”的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培育出梅花味精、華農大豆蛋白飼料加工、益海食品廠等產業化龍頭企業,2003年,農業產業化率達到51%;綠色無公害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建立了農副產品檢測中心,強化了對全市果品蔬菜種植基地、畜牧養殖基地農產品的質量監控,充分拓展了我市農產品在京津市場的銷售空間。
財稅金融:2003年,全市完成財政收入4.0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6億元。全市金融機構齊備,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2003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51.3億元。
商貿投資:按照“依托產業建市場、建好市場興產業”的思路,多方融通資金,積極培育了益津市場、勝芳濱鵬鋼木家具城等一批在北方有較強影響力,規模大、輻射力強的龍頭市場,拉動了全市第三產業的大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市場49個,市場總占地面積96.1萬平方米,建設總投資近6億元,商品經營范圍涉及糧油、蔬菜、食品、小百貨、服裝、鞋帽、家具、鋼材改制、廢舊金屬、建材等16大類4000多個品種。
2003年,續建、新建億元以上項目15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億元。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億元,增長49.8%。其中,技改投資完成2.9億元,增長30.7%。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7個百分點。
非公制經濟:2003年,全市民營企業達到2.2萬家,從業人員179300人。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市80%以上的財政收入,轉移了80%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農民提供了80%以上的現金收入。
交通通訊: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京九鐵路與津霸鐵路、津保高速與即將建成的京開高速、106國道與112國道形成三個“黃金十字交叉”。公路密度達到了125.64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1倍。全市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21000門,移動用戶達到60000戶,互聯網用戶達到4695戶。
城鄉建設:大力實施“城建帶動”戰略,幾年來,累計投資30億元,完成了以市文化活動中心、商業步行街、市醫院綜合病房樓、市一中綜合教學樓、三星級賓館新華昆侖大酒店為代表的33項市政重點工程,2003年又啟動了總投資2億元的益津路改造工程,市區建成面積從9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拉動了城市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市區天燃氣入戶率已達到40%,燈箱亮化率、垃圾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6%和100%。幾年來,全市城鎮人口增長12.8%,城市經濟占縣域經濟總量的比重增至65%。
水利電力:全市有大清河、中亭河、牤牛河、固霸新河4條主要河流和東西貫穿全境的人工河龍江渠,國營揚水站15座,流量229m3/s。
2003年,全市新建、改建變電站7座,到年底供電能力達到30萬千瓦,同比增長40%,并投資2.3億元,完成了農網改造,開發區等重要工業鄉鎮均實現了雙回路供電系統,確保了全市各項用電的需要,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教育:全市現有秧歌隊276個、花會78道、業余劇團57個。2003年以來先后舉辦了“彩色周末”、文藝演出等各類文化活動500多場次,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豐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1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學校2所,初中學校22所,農村小學169所,國辦小學5所,市幼兒園1所,社會力量辦學12所,全市有各類學生11萬多人,在職教師6784人。2003年,我市高中畢業生重點本科上線人數為125人;一般本科上線1160人,上線率居廊坊各縣(市)第四;?粕暇1674人,上線率居廊坊各縣(市)第一。
體育衛生:全市現有以市文化活動中心為首的各種健身場所400多處。2003年成功舉辦了霸州市第一屆全民運會,舉辦其他各類比賽722場次,各類體育活動570場次。在2003年參加的廊坊市四運會上,我市獲獎牌數居廊坊市第一。
全市鄉村三級醫療網絡健全,現有鄉級以上醫療單位26個,其中市醫院綜合病房樓總投資達3200萬元,總建筑面積13160平方米,為國家二級甲等醫院。2003年又投資1600萬元,對市醫院門診樓進行了新建,目前正在緊張建設中。非典期間,市委、市政府又投資1085萬元新建成了市第三人民醫院,專門用于治療非典等各種傳染性疾病。
科技普及:全市現有各類科技人員10648人,其中高級職稱163人,中級職稱2653人。為充分發揮科技先導作用,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市里組建了“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科技服務。目前,我市已申報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新技術產品4項,完成省級以上新產品開發1項,認定民營科技企業32家,專利申請30項,其中邦壯電子、華洋線纜、天大天久等企業均被審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并正在籌劃組建“河北鋼木家具民營科技產業園區”申報工作。1999年跨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行列,2003年再次通過復審。
環境綠化:排污基本達到國家規定二類標準,空氣污染指數<100的天數超過275天,水質污染不超過五類。
自2001年實施“植樹造林,綠化霸州”生態工程以來,全市新發展各類林地23萬畝,植樹1380萬株,農田林網控制率達80%,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35.2%。市區人均綠地面積達到5.9平方米。
保障保險:全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覆蓋率100%;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100%,社會發放率100%;城鎮失業登記率為0.36%,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率、特困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均為100%。加強下崗人員培訓,創建了5個再就業基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4萬人。
特色產業:全市共有八大特色產業,其中各種型號的薄壁管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鋼木家具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70%,西洋樂器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20%。
人文自然景觀:信安鎮龍泉寺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寺內塑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四大天王和十八羅漢等佛像;北楊莊漢墓及漢代村落遣址,曾出土陶井、陶灶、陶人、陶罐和陶磨等古物;建于清道光十年的勝芳鎮張家大院,多次被《小兵張嘎》、《血濺津門》、《燕子李三》和《龍嘴大銅壺》等影視劇選為古建物景;建于清光緒六年的勝芳鎮王家大院是歐式建筑、非洲風格建筑和中國傳統建筑結合的一個重要典范;建于1750年的格達祠堂是目前我市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祠堂。
【市政市情概況】相關文章:
地形概況08-17
地理教案-地形概況08-17
河流和湖泊概況08-17
烏鎮概況導游詞07-09
新疆概況導游詞08-24
甘肅概況導游詞11-11
蘇州概況導游詞02-16
嘉興概況的導游詞01-22
南京概況導游詞03-04
云南概況導游詞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