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禮記》有感(通用18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禮記》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禮記》有感 1
第一次認識《禮記》來源于初中老師所教的對“四書五經”的認識,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和《春秋》。這里的《禮》通常包括三禮,即《儀禮》、《周禮》、《禮記》!八臅褰洝笔枪湃送ㄟ^科舉走向仕途的必考科目,因而那個時候對于《禮記》的認識無非就是古代封建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迂腐的社會禮儀制度罷了。
今天,真正讀《禮記》方才對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傮w來說,《禮記》記載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上至國君諸侯,下至庶民百姓的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的典章制度、儀式和各種繁文縟節。
但是,何為“禮”?“禮”究竟是什么呢?
“禮”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幾千年來,禮制一直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梢哉f,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禮”。在古代中國,從家庭到家族、國家,都是按照“禮”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大到國家典制,小到人們的服飾、建筑、行為方式等等,無不貫穿著禮的精神。禮制對人們的影響儼然已經內化為了一種習慣。
陳明遠和金岷彬在《陶器時代:“禮”的起源和發展》中認為:“禮”最初表現為:(1)尊重死者的隨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際關系出現的等級觀念。而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古人對于禮的理解:
“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漢)許慎《說文解字》
“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則官制、刑法、儀式是也!
——章太炎《檢論禮隆殺論》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記曲禮上》
根據以上文獻,我認為“禮”的原始意義可以解釋為(1)敬神祈福的儀式,這是一種祭祀祖先的需要,諸如《禮記祭義》中記載的“致齊(祭祀)于內,散齊于外”;(2)一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必須要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諸如《禮記曲禮下》中記載的“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而形成的規范,諸如《禮記曲禮上》中記載的“臨財毋茍得,臨難無茍免”以及“長者問,不辭而對,非禮也”等。
具體而言,我認為古代的“禮”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嚴密的等級制度,小到見面、穿著、喪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著古人對于“神權”的敬畏,以及對于皇權的服從。即便是對人們日常交往中、對人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一些言論,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最終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皇權的尊嚴。
時代發展到今天,“禮”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的改變和發展,其內涵也發生了改變。特別是五四運動使得傳統的“禮”文化中落后、糟粕的一面大多被剔除。今天的“禮”指的主要是符合社會道德、審美、有序的行為規范,其基本的原則是真誠、簡易、克己和適度。
讀《禮記》有感 2
儒、道、陰陽、法、名、墨、雜、農、小說家九家為中國最早的九個學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現的最早。儒家的禮儀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實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時就出現了。但《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所以,我覺得還是儒家更主張中道。
我認為《儒行》這篇文章就是寫君子(儒士)的各種行為的。我體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會把它翻譯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禮義做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這就是自立?晌腋敢獍阉g為:儒士用忠信捍衛自己的思考,用禮義來保護自己那顆純潔的.心;腦子里有一種意念是要懷著仁愛去行動,心中懷著義來處事。雖然有暴政,但也無法改變我的想法。這就叫做自立。
舉兩個例子吧!
周朝時,西伯(周文王)不喜歡紂王荒淫無道的統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來治理國家。這可惹怒了紂王,于是紂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終還是打敗了紂王(只不過是把他的大道傳給了他的兒子武王)。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猶太人摩西的。
猶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埃及人便開始排斥猶太人,后來又要把所有剛出生的猶太男孩都殺掉,只有一個叫摩西的小男孩獲救了。他支持猶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帶領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來的以色列),自稱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會獨立做飯、掃地,這不叫自立,必須有了這顆心才叫自立。
讀《禮記》有感 3
《詩經》一文主要講:《詩經》原名《詩》,后漢代學者改稱《詩經》、《詩三百首》。 《詩經》中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 《詩經》中的歌曲主要用作各種儀式、娛樂和表達對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的一部分。后來,《詩經》成為貴族必備的文化素質。
讀了《詩經》一文,感觸良多。一看到“詩”字,我就想到了一首“抬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詩句。這首詩是一首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抒發了他思鄉之情。
從小,我就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說過,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媽媽經常教我背詩,讓我多說話。也許是那時我對詩歌產生了興趣。上小學后,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說》、《愛戀說》等各種題材的詩作。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盧老師剛才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
《花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名叫花木蘭的柔弱少女代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當我背誦“爺爺無大兒,木蘭無兄長,愿做市里鞍馬,從此為爺爺招兵買馬”的詩句。當我吟誦這首詩時,我能感受到木蘭在軍隊中主動為父親效力的孝心,這讓我非常欽佩?擅棵勘痴b“辭別父母,夜宿黃河邊,不聞父母喚女聲,卻聞黃河聲”的詩句。我又覺得很難過。我能感覺到,木蘭這個柔弱的女人,為父從軍,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思念父母。
每首詩都有自己的意義,這就是我對詩歌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說:“不學《詩》,不能言!彼晕乙院笠嘧x古詩詞,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人。
讀《禮記》有感 4
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薄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对娊洝肥且子谟浾b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而我對《詩經》的認知就要從呂老師讓我們背誦的第一階段古詩《詩經?秦風?蒹葭》開始。最初看到《詩經?秦風?蒹葭》,當媽媽把詩意講給我聽之后,我就深深的被詩中那幽遠又凄涼的情緒所吸引,詩人用極為簡短的幾句話就將詩人對伊人的一廂情深、不斷追尋伊人,逆流而上描繪的栩栩如生,從此處讓我看到了詩人那百折不撓和堅持到底的精神。
《詩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將呂老師布置的三個階段古詩以及古詩文都背誦下來,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蘊含在古詩文的經典中,背下這些優秀篇章不但可以讓我擴大知識面,而且還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的作文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讀《禮記》有感 5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里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為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啟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啟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苯裉,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圣賢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凈土,在這里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跡,“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
讀《禮記》有感 6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世人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人以其彬彬有禮而聞名遐邇:比如國人崇尚“禮尚往來”,所謂的人情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像西方國家的利益至上與漠然,而是更加和諧融洽。禮儀文明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禮儀著作當屬《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其實《禮記》一開始有兩本分別是戴德所著《大戴禮記》以及其侄戴圣所著《小戴禮記》,只是由于朝代更迭,歷史推進,《大戴禮記》漸漸不傳而亡佚,僅!缎〈鞫Y記》些許篇目傳世,即我們今天所見的《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后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是一部重要的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學習禮儀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古代的禮儀文化可以吸收,可以傳承,可以為己所用?鬃釉f:“不知禮,無以立也!币馑际遣恢蓝Y儀,就不能立身處世?梢娍鬃訉τ凇岸Y”的重視。
“百善孝為先”,閱讀《禮記》中的篇目時,我最關注和最喜歡的莫過于其中關于“孝”的論述。例如:“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笔谭罡改,冬天使其溫暖,夏天使其清涼,晚上服侍他們安寢,早晨向他們請安。這些侍奉父母的.要求在今天固然有點難以做到,但是晨昏定省顯然可以改為一聲對父母的“早安”和“晚安”。這是關愛父母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可以給予雙親溫暖,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又如:“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背鲩T時要稟告父母,回家時要面見父母,出游要有定所,所學要有業績,平時說話不自稱為“老”!墩撜Z》中有“父母在,不遠游”,《禮記》這里有異曲同工之妙,出游告訴父母是免其擔心;學習要有所成是使其欣慰;平時說話不輕佻是互相尊重。這也是我們孝順父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禮記》中關于“孝”的精彩論述還有很多:“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復故。有憂者側席而坐,有喪者專席而坐!保ā抖Y記曲禮上》)“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禮記曲禮下》)等等。都是孝順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我們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表達都有重要意義。
當然《禮記》中還有關于其他禮儀的論述,如:“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君子言談之禮;“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的君子處事之禮;“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也”的大同社會的理想之禮。這些禮儀在現代社會仍有借鑒意義。
中華禮儀文化博大精深,《禮記》更是積厚流廣,其中龐雜而又豐富的內容亟待我們去深入細致地研讀探索。
讀《禮記》有感 7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里面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对娊洝分械臉犯,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鬃泳驮浾f過:“不學《詩》,無以言!币虼,古人們對《詩經》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
上學期我們背過一首《詩經》里的一首詩叫《詩經·秦風·蒹葭》。全詩描繪了一個年輕人為了追求河邊的“伊人”而不顧道路險阻的情景。詩人用短短幾十個字把這個情景精彩地描繪出來。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和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與希望。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中。那么和諧,那么執著,那么崇高,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上的靈魂。
有些人認為學習古代文化會讓國家停滯不前,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古詩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留下的寶貴結晶,所以呂老師讓我們多背一些古詩。
讀《禮記》有感 8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集。以前叫《詩》,被讀的人奉為經典,才叫《詩經》,也叫《詩三百》!对娊洝返膬热菔窃娫~,后來成了貴族的`教材?鬃诱f過“不學《詩》,無以言!币虼斯湃藢λ浅J煜。秦始皇時期曾燒毀過《詩經》,但《詩經》是容易背誦的,所以又得以流傳。
我覺得:詩經是一部好書,是古代小學教材,我想起了我們的教材人教版語文,里面無論是內容還是插畫都是非常好的。人教版語文里面有許多好文章,《翠鳥》讓人們保護動物;《路旁的橡樹》讓人們愛護環境;《七色花》讓我們關愛他人,想必,《詩經》里面肯定會有想人教版語文里面那樣的好文章。
《詩經》在秦始皇時期被燒毀,但為什么又流傳下來呢?一定是因為它容易記住,二是因為它的名氣。我們寫文章也要學習《詩經》,寫那樣特別容易記住的文章,只有這樣才容易被別人記住。
讀《禮記》有感 9
讀完《禮記大學》后,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需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理想,因為這對我們一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擁有更好的人生,我們還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騙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擁有完美的德行?何謂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每個時代所特有的道德觀念,決定人們的言行,支配著人們對人、對物,對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為德行兼備的人,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國家才能更加富裕強大。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睙o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什么樣的思想品質和什么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我覺得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是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為。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建文明校園,那么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端正自己的態度?樹立良好的心態,用積極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學習中發生的事情,用正確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端正人生態度。積極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或者幫助弱勢群體,進行無私奉獻,端正人生態度。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積極向上的書籍。例如,關于勵志或者成功的書籍,做積極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態度。要樂觀。樂觀的心態,可以成就一個人,我們要做樂觀的主宰者,不做悲觀的奴隸;生活中要經常面帶微笑,每個人都會喜歡面帶微笑的人的,他能給人以鼓勵,給人以贊許,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我們充滿樂觀與熱情,事情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如果我們天天想著不好的事情,相信我們天天都會愁眉苦臉的。這就告訴我們端正態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們才有辦法去解決我們的缺點,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們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善于控制別人對于我們毛病的話語,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控制好我們的情緒,不要讓別人的言語打擾我們的進步。還有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像我們可能有時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們對自己的長相不太自信,這樣我們可以在別的方面建功立業,這樣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對《大學》的感想。
讀《禮記》有感 10
我最喜歡的是《禮記》,它時時刻刻的都在提醒著我做一個正直的人,要學會去從別人的角度去想,發現錯誤就要去改。這本書,還告訴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馑迹褐R淵博,記憶力強,仍然很謙虛,做了很多對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這樣才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雖然知識不是很淵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謙虛,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認為這樣的人也能稱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馑迹嚎朔陨淼腻e誤應該靠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必要求別人,這樣再有缺點錯誤,就沒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自身也有錯誤,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強求別人,就算沒有改過來,這樣的錯誤,也不會有什么抱怨的。
‘好學近乎知,知恥近乎勇!馑迹合矚g學習的人,離聰明就很近了,知道恥辱的人,離勇敢就不遠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歡學習,知道恥辱;那么他就會很聰明,很勇敢了。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離不開書,因為我們能從書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說真正的理解了。
讀《禮記》有感 11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當時非常受到重視。它是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鬃泳驮浾f過:“不學《詩》,無以言!
什么叫“不學詩,無以言呢?”在當時是指:不學《詩經》就沒法說話交流,F代人的理解是:詩是語文的精華,不學習語文的精華,就不能形象而準確地表達。對我而言,就是要多讀書,讀好書,這樣我就能從中獲得許多知識,豐富我的詞匯量,使我在表達的時候能夠了恰當的運用這些好詞侍句,從而提高我的寫作水平。最近,媽媽給我訂了《意林作文素材》這套期刊,對我來說非常實用。其中《秋天的明信片》一文,對銀杏葉的描寫生動形象:銀杏葉嬌小可愛,像鑲著綠色蕾邊的'金黃色連衣裙。它像一把蒲扇,為大樹遮擋酷暑;它像一把雨傘,為大樹避開暴雨。銀杏葉十分柔軟,就像絲綢,吹彈可破……,像這樣的美文,經常誦讀,相信一定會對我的作文有很大的幫助。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禮記》有感 12
偶讀《禮記》遇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慢慢體會。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 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沒有德智體美勞,卻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說讓學生畢業后成才,做一番大事業,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人格健全,學識通達,能夠成為榜樣。成為榜樣后,他人自然能夠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分數、證書、學位,然后再作為出人頭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很敬業,但不得不提出疑問,我們樂群嗎?
如今的高校,老師給學生打分打的`試卷的分,學生給老師績效分。對于這一點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為學生給我的分數低,而是對于這種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為了討好學生,甚至放棄了師者的尊嚴,對學生容忍放縱,奴顏婢膝。還有,有些學生因為考不好,甚至在網上罵老師,嗚呼哀哉,今日之‘博習親師’也。
讀《禮記》有感 13
作者:李毅然!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共收入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稱為《詩》,被漢代的讀書人奉為經典,它的內容原來是歌典的歌詞!对娊洝返闹饕猛,一是作為各種經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对娊洝肥琴F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鼻厥蓟蕰r期被焚毀,但由于它易于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詩經和禮記》讓我明白了好書(好的知識)會被后人一直流傳和學習,這些傳統文化幫助后代人了解前代人的發展歷程。
我覺得呂老師教我們畫思維導圖既幫助我們很快找出課文的重點內容、描寫事物的詞語和文章的寫作方法;還能幫我們快速寫作文,寫作文時先畫出導圖,看著導圖,聯想細節,給作文添枝加葉完成作文。媽媽說這種好的學習方法會讓我受用終生,可以讓我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條不紊,更有計劃性,這種好的學習方法就可以一直延續。我喜歡呂老師教我們的這種學習方法。
讀《禮記》有感 14
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養成端莊恭敬的習慣。我們這樣年齡的青年已經應該要盡心盡意的去孝敬我們的長輩了。尊老敬賢,顧名思義,我們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賢能的'人。孟子說過:“養老尊賢,俊杰在位,那么有慶!笨梢钥闯龉糯倪@種傳統禮儀,對于形成和諧的社會起著重要作用。老人們閱歷深,見文廣,勞動時間長,對社會奉獻大,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再加上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年輕人的照顧。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應該主動為老人讓座,并且多幫助老人,為老人創造各種方便條件。我們要承當起自己肩上的責任,促進家庭的和諧溫暖。家庭是社會的小單位,每個家庭的溫暖能促進我們的社會團結,懷著這樣的習慣,到了社會上我們自然就會懂得端正姿態,尊重長官,尊重長者。
像這樣需要我們自己注意的細節實在太多太多了,說不盡也道不完。但是只要我們保持著這樣一顆恭敬好學的態度,自然能使我們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處變不驚?戳诉@本書后至少對于我來說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防止失禮。雖然這些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然而卻足以催促我凡事多加一顆有“禮”的心,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這些禮節,小那么足以個人事業成就的必備條件,大那么是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表現。
《禮記》這本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生活體驗的累,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
讀《禮記》有感 15
“禮”本來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則,來規范人類生活行為的成果。我們人是自然地產物,只有適合了這些法則,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岸Y”具體到現實中來,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須知道的規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則,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養。在讀了這本《禮記》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禮”就是時常懷著謙恭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能指導我們外在的行為,讓我們一天一天的趨向善良,遠離罪惡!岸Y”所包含的仁義道德和常懷感恩之心,懷抱這樣的精神,能讓我們處事的事理行為順暢起來,我們和他人之間的感情也會得到增進,我們會覺得溫暖,也會給公司和社會帶來人情的溫暖。
越是細小的動作,越能看得出我們是否受到了“禮”的教育感化和指導。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其自立有如此者!弊屛叶昧嗽诠ぷ髦幸獣r刻處于備戰狀態,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儀容姿態,在自己的崗位上要兢兢業業,對待顧客要時刻面帶微笑,不能松散的面無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來。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精神抖擻的工作狀態,神采奕奕,作為員工要從干好本職工作開始,身體力行的營造企業“知恥”文化。所謂“人無恥則無敵”,在工作上堅決杜絕“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思想作風,帶頭干好本職工作。保持良好優雅的態度去工作去學習,態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讀《禮記》有感 16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对娊洝分械臉犯,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后來,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鬃泳驮浾f過:“不學《詩》,無從言!币虼,古人們對《詩經》非常的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讓我讀書,可我總是不情愿走到書桌旁,拿起書一掃而過。其實,書中講的什么我啥也不知道。上三年級起,呂老師開始輔導我們寫作文了,真正到這時候起我才知道我詞語平凡,一點兒都不生動。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蔽也蛔x書,就等于一張白紙,無色、無味。這時候,我終于認真讀書了,有好詞好句還會抄下來,以便記住它。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讀《小學生最想知道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當我讀到為什么非洲的饑荒特別多這個問題時,上面的答案令我非常驚訝,非洲居然有40%的地區是沙漠,而且撒哈拉沙漠占據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區,這就是人類過度砍伐樹木造成的后果。
我覺得讀書是一種樂趣,是書讓我的生活更加燦爛,是書讓我的大腦更加充實。
讀《禮記》有感 17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里面的內容,就是歌曲的詩詞。是表達社會和政治的問題。詩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燒過所有儒家典籍。到漢代又得到了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蔽覀兊'呂老師平時就喜歡讓我們讀古詩并且背誦。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木蘭詩》,我聽了,立即行動起來,可是等我看到《木蘭詩》原來這么長,我問媽媽這么長的是怎么才能背下來。媽媽說:“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嗎?”
我聽了媽媽的辦法開始背了起來,結果只背下來兩行,我奇怪的想:“為什么這么長時間只背了這么一點,難道是我不夠專心?”我又試了幾遍,隨著閱讀越熟悉和理解,還真背下來了很多,下面就剩幾行了,我高興的笑了,又開始接著背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就背下來了,媽媽過來看了看我,微笑著說:“只要多想一些辦法,就一定沒有解決不了的,辦法總比困難多,一時的退縮可能就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聽了,認真的點了點頭,我愛背古詩,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會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動腦筋,遇到困難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學習必須要勤奮刻苦才會成長。
讀《禮記》有感 18
這篇是講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講小康的情況。開頭孔子參加祭祀以后,走到宮闕上參觀,嘆息魯國祭禮的不完備。他的弟子言偃問他為甚么,孔子說:
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那時候的官吏是: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來作事。個人修養是:講求信義,和睦相處。對于社會,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兒子。社會是:老年人有養老的`地方,壯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長的地方,其它殘廢有病的人都有療養的設備。工作:男的有職業,女的有家庭。生產貨物,不必為己;盡力怍事,不必為己。這樣一來,沒有陰謀,沒有強盜,小偷、亂徒、賊黨,連大門都不必關。這就是大同世界。
后來大道不實行了,天下變成了私有的。大家只愛自己的父母、兒子。貨物、力量只是為自己。天子和諸侯把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建筑內外城和護城河,作為防備。以禮義來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的關系。把功勞當作自己的。以禮來斷是非,賞罰人民。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從個人的修養作起,到家庭,到社會,以至全國、全世界。禮記大學篇的八條目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識達到極點),正心(心意真實無妄),誠意(意念真誠),修身(修養自身),齊家(家庭圓滿),治國(國家富強康樂),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作去,達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讀《禮記》有感】相關文章:
禮記讀后感(精選31篇)11-10
讀竊讀記有感02-20
讀《讀繁星·春水》有感07-24
[熱門]讀《竊讀記》有感07-04
讀《握手》有感10-10
讀白楊有感06-11
讀雷雨有感10-07
讀簡愛有感(精選)09-16
讀《背影》有感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