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通用5篇)
為弄清楚一個事件或一個情況,我們就需要去粗取精地分析研究,并根據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調查報告。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遺產調查報告(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篇1
一、 前言
為了深入了解人們對當前廣東粵劇文化的發展和保護情況,特進行此次的調查。調查方式為口頭調查和網絡收集資料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各調查工作結束后,我將調查內容予以總結,其調查報告如下:
二、 粵劇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粵劇活動相當興盛,并建有“瓊花會館”。古往今來,名人輩出,好戲連臺。
粵劇戲曲劇種,流行于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吉隆坡的“普長春”,都曾培養出不少粵劇著名演員。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并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于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泟≡缙诜椫饕悄7旅鞔鹿谑綐,并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制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
三、 現在發展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粵劇曾面臨港澳臺流行文化的巨大沖擊,但在粵劇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這塊文化陣地,而且積極推動了粵劇的改革和發展。近10多年來,廣東省各粵劇團在粵劇改革上有著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劇在全國造成一定影響,推出了一大批粵劇新人。同時,粵劇演出市場也比較穩定。
廣東共有省、市、地區粵劇團30多個,民間社團、街頭票友演出更是不計其數。以廣東粵劇院為例,平均每年在國內演出110場,每場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場票房盈利在2—3萬元以上。這一方面說明粵劇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廣泛的基礎,它所表現出的地域文化特點、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形式與粵語流行地區民眾深層文化心態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這些年粵劇同仁在粵劇發展中努力的結果。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粵劇在佛山民間如魚得水。據不完全統計,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稱的“私伙局”206個,加上無名無姓的“私伙局”數量已經超過了400個,村村有、鎮鎮有,佛山粵劇根系枝繁茂盛。
據悉,這些活躍在民間的“私伙局”有以下特點:一是堅持以“弘揚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為宗旨,長期利用業余時間在自娛自樂之余,為當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賞、娛樂的好去處;二是堅持在傳唱傳統粵。ㄇ嚕┑幕A上,自編、自導、自演一些積極、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斷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豐富粵。ㄇ嚕┑谋硌輧热莺统淌;三是堅持活動在基層,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不忘培養和培育新人,發揮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為而有潛力的曲藝人才脫穎而出;四是堅持服務基層、服務群眾,自愿、無償送粵。ㄇ嚕┫锣l,年活動達到6180場次,是基層文化建設的“輕騎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不少團隊還在區級、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參與演出、評比并榮獲了多項殊榮。
其中順德區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區的`鹽步、大瀝、平洲,禪城區的瀾石、石灣、普君,三水區的西南,高明區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
四、 保護措施
。ㄒ唬 培養年輕觀眾對粵劇的興趣
對于粵劇發展存在的瓶頸,與會專家有普遍的共識,那就是觀眾的培養問題,沒有觀眾,粵劇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受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戲劇觀眾群越來越萎縮,如何讓傳統的優秀的戲劇傳承下去,培養觀眾是關鍵。著名粵劇藝術家倪惠英一直關注粵劇的普及教育,她提議將粵劇教育甚至各門類的藝術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如在中小學每學期用一節課來開展一種藝術教育,如傳統戲劇、舞蹈、交響樂等等,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讓孩子對藝術感興趣,未來將成為欣賞藝術的受眾。專家表示,粵劇進校園這個舉措非常好,但如何進才是關鍵,粵劇進校園要有良好的師資和優秀的教材,好的教師能讓孩子學會欣賞,而好的作品才能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
。ǘ 開展新秀培訓計劃
深圳、廣州、廣東省粵劇學校、香港、澳門等代表作了粵劇保護、傳承經驗交流。2004年始,深圳寶安區全面開展“戲曲進校園”的工作,在中小學中普及戲曲藝術教育,讓戲曲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采取“學科滲透”的方法,讓粵劇、京劇選段、臉譜、唱詞走進音樂課、舞蹈課、美術課和語文課。邀請全國各地及本地區戲曲名角、專家教學,還為中小學生量身訂造戲曲校本教材,搭建平臺,組織各類粵劇演出和參加全國各類戲曲大賽,豐富學生的舞臺演出經驗。深圳寶安“戲曲進校園”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傳統戲曲的學習,戲曲中勸善抑惡、和諧為貴等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學生的氣質和修養,還培養了一大批戲曲小票友。近年來,寶安“粵劇娃”參加全國各類比賽獲得多個獎項,還獲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深圳寶安“戲曲進校園”工作得到上級的高度重視,成績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寶安區政協召開的會議上,還提出了將“寶安戲曲娃”打造成寶安文化品牌的建議。
多年來,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廣和傳承粵劇藝術,香港政府和民間都非常重視傳統戲曲的保護和傳承,專門成立粵劇保護發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撥出資金扶持,還有團體和慈善機構籌款,民間也積極捐款;泟⊙莩鲭m然有粵劇基金的資助,但資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許多粵劇團體演出都面向市場,自負盈虧,所以香港非常重視對優秀演員的培養。作為香港較有代表性的粵劇單位,八和粵劇會館邀請香港當地資深粵劇藝術家給學員講課,將傳統的優秀的劇本作為教材,注重提升學員的專業性。從去年7月開始,八和會館推出新秀培養計劃,半年時間就開展了130多場商業演出,票價100多元一張,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觀眾購票進場。其中70場還結合旅游推廣,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許多外國游客的喜愛,逐漸成為外國旅客必經之地。
五、 傳承粵劇
20xx年8月,廣東成功舉辦了首屆青少年粵劇粵曲大匯演,參加匯演的73個粵劇粵曲節目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品種齊全,既有傳統粵劇,又有融合現代舞蹈,展示時代精英的現代粵;有在保持傳統粵曲藝術的基礎上,融合反映學習生活情趣的節目,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成為匯演的一大亮點。匯演的參賽者大部分是來自各市的幼兒園、中小學校的學生,個個基礎功扎實,小演員在舞臺上的神情、韻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讓現場的專家和觀眾折服,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篇2
1月9日至2月15日,隨州市政府門戶網站編輯部開展了關于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網上調查,旨在了解相關情況,收集意見建議,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調查報告情況如下:
一、調查結果
1 參與調查的人員結構
2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情況
3 對我市非遺文化保護的認知情況
4 對推進非遺文化保護的看法情況
二、結果分析
從參與調查的人員來看,年齡集中在18至60歲,正是干事創業的年齡,他們關注事物的面比較廣泛。參與調查的市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少數人很清楚,大多數人知道一些,極少數的并不清楚。這說明,大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普遍的認識,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途徑,大家多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雜志,極少是看到了相關部門的宣傳資料,而對于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數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見,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應該加強,讓大家對我市的非遺項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大多數參與調查者認為很重要,但是對于這項工作,大家的關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數是有時關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關注。這有個人關注點不同的原因,也有宣傳不夠的原因。這導致大家對我市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不大清楚,結果大多數認為這項工作做得不怎么樣,這樣的結果有待改進。
對于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參與調查者們也有認真的思考,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民眾了解不夠,參與積極性差,其次問題是宣傳力度不夠、重視程度不夠,這給相關部門敲響了警鐘。推進這項工作阻力來自哪里?參與調查者們表示主要是民眾未意識到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為傳承主力的年輕人對非遺文化不感興趣,由此相關部門應從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進相關工作。
三、意見建議
2月19日,從市文體新廣局了解到,在搶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非遺保護中心)、文化館(站)等文化陣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法制宣傳日等節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知識普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先后出臺了《隨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隨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管理暫行辦法》等,并強化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向上爭資立項,爭取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項補助經費,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恢復傳統劇目、培養后備人才等;采取舉措完善非遺文化保護、加大傳承力度、創建保護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項(隨州花鼓戲、炎帝神農傳說、炎帝祭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項,市級85項,縣級14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傳承人160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處(洛陽鎮)。2017年申報隨州花鼓藝術劇院為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
同時,我市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也存在著非遺傳承與利用較為薄弱、非遺人才的教育培養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
結合調查結果和市民意見建議,對如何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是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相關知識的宣傳力度,開展非遺進校園、社區、家庭等系列活動,提升市民的認知水平,促進非遺文化的發現、搶救和保護。如去年12月,隨州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隨州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編纂的隨州首本非遺文化工具書《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出版,有助于市民對非遺文化的了解。
二是以傳承人為重點,建設非遺人才隊伍。建立健全非遺傳承機制,通過舉辦培訓、交流、研討班等方式,鼓勵代表性傳承人帶徒授藝,提高傳承人技能,發展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
三是落實資金投入,借鑒他地經驗搭建傳承平臺,扶持非遺項目建設。如山東岱岳區建設民俗一條街,引入泰山泥塑、米家不翻、王氏織布等非遺項目,使非遺技藝傳承有了專用場所,還扶持成立了剪紙館、泰山泥塑藝術博物館及體驗館、大汶口彩陶展示館等多個傳承基地,使非遺項目更具觀賞性、娛樂性、普及性、生活性。近幾年,隨州花鼓戲在舞臺上綻放光彩,離不了隨州花鼓藝術劇院這一平臺的努力。
四是積極探索非遺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方式,促進形成富有隨州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產品品牌,做到以文養文。加強對傳統手工藝項目的搜集、挖掘、整理,擴大民間工藝品的影響;要與市場接軌,按照市場需求和人們的現實需要,以市場經濟的理念來經營非物質文化產業,讓非物質文化產業有內生動力。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和巨大的精神財富,應自覺保護好、利用好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光彩,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品質隨州起到積極作用!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目的:調查萊州春節民俗
調查過程:過年走親戚時,調查親戚朋友
調查內容: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臘月二十三日是辭灶節,又叫掃塵節。
掃塵節,也叫掃塵日。據說此節源于堯舜時代的“掃年”習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成了祈求新歲平安吉祥的一種活動,以后才發展成為掃塵節。由于是一種清潔衛生和除害滅病的文明習俗,所以便流傳下來,久而不衰。
掃塵節,北方叫“掃房”或“掃屋”,南方叫“撣塵”或叫“打洋塵”,東北叫“大洗(喜)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洗刷家俱,粉刷墻壁,糊窗戶,貼窗花,掛年畫,除陳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掃塵節又叫小除夕、過小年。
膠東人過年,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棗餑餑。餑餑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紅棗。
菜州一帶,春節上供要制作大棗餑餑,繭餑餑。棗餑餑用來供祖先,財神,菩薩。天地眾神。五個餑餑疊放,臘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個繭餑 餑和三個大圣蟲餑餑。供奉時中為祖先,右供財神,左供菩薩,意為多財多子。圣蟲頭部為一圓饅頭形,雞冠,黑眼睛,紅舌頭,軀干做蛇盤狀。祖先,財神,菩薩 面前各放一碗糧食,圣蟲放在盛糧食的碗里,供奉完后,繭餑餑食用,圣蟲放大糧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們分食之。圣蟲"的"圣",膠東諧音"剩",意為"剩 余",寓意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福山,牟平等地還將"圣蟲"做成公母刺猖狀,口含紅棗,放在米面缸中,錢柜衣櫥里,祈求財物增多,使用不盡。
膠東至今保竄著七夕用模子磕 "乃果"的習俗。萊州沿海一帶做巧果是在面里摻上七種食用色磕成,然后油炸,串成串取悅孩子們。中秋節的月餅不僅用于供奉,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互祝團圓,表達祝福。萊 州人做月餅時,餅上捏出兔子搗藥的圖案,夜晚,兒童捧著月餅對月唱到:"圓月了,圓月了,一畝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楹笠荒陜刃孪 婦,也要從娘家帶回炸面魚,花花巧餅,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調查體會:
歲月的流逝印證著我的不屈與驕傲。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期間我忍受了眾多不理解的目光和長時間的工作,接受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如果說知識的豐富是一個人的內在的.修養,那么實踐便是修養的外在體現,當代學生不僅僅需要知識的豐富更注重的應是實踐,實踐能讓一個人在應用理論時感受快樂,能讓一個人在社會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使自己從思想和行為上不斷的完善自我。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篇4
歷史留下了許多的東西,非物質文化就是祖輩們留給后代的文化遺產。近年來新興的潮流眾多,你可曾聽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魚米之鄉寧波。正所謂行千里、致廣大,寧波有著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氣息。寧波每年都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嘉年華”,有很多非遺項目匯聚于天一廣場,我們可以在這里享受美食、表演、手工藝品展示、趣味互動等文化盛宴。寧波本身就是一個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有河姆渡文化遺址,保國寺,天一閣,上林湖越窯遺址等。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略收官之年,寧波市多次舉辦非遺扶貧專題展區,多次集中展示河姆渡文化遺址,還有著名的越劇。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梁平癩子鑼鼓是流傳于梁平區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打擊樂,以“十八癩子”鑼鼓引子為基礎,經做百年的發展演變,現已成為民間節日慶典的音樂形式。。我最喜歡的梁平竹簾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它是以竹絲為主要原料編織并畫上精美圖畫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多次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饋贈外國首腦和國際友人的高級禮品,被譽為“天下第一簾”。2007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粱平木版年畫屬于木制水印年畫,是梁平區為慶賀年節商印制的一種民間藝術品,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與四川的綿竹年畫、夾江年畫并稱“西南三大年畫”。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物質文化遺產(Materialcultural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國務院在2005年發出《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以來,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在當代中國形成了高潮,并已取得豐碩成果。我們重慶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迄今為止,世界遺產委員會現后將中國申報的41項遺產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重慶市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各1處;重慶大足石刻、中國南方喀斯特(重慶武。。
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一帶有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由秦國蜀都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凡為工業活動所造成建筑于結構所處城鎮與景觀,以及所有其他物質和非物質表現,均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肮I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移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等重要設施,以及用于舉主、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重慶的工業遺產資源由森昌泰和森昌正火柴廠、重慶中國興業公司,重鋼大渡口老區等。
當然農業是我們人民群眾的口糧,為了保護和支援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系統,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了一項旨在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項目—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重慶種植榨菜的歷史悠久,很多村莊都保存由涪陵榨菜傳統農業系統。
寧波目前存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北山摩崖造像、湖廣會館、楊氏民宅等。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擁有許多文化遺產的地方往往市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這些歷史文化名稱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但是現在需要重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具有歷史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鎮,開展保護文化遺產的活動節等。國家文物局先后批準由中國文化報社聯合中國文物報社舉辦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參照歷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狀況、經濟文化活力、社會知名度和保護與管理等六大標準。
首先是實施了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保護。之前有學習吸收日本和韓國的經驗,借鑒“無形財”等提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打開全球非物質遺產保護的序幕。
目前來看我國逐步建立起國家和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一竄名錄體系的登陸制度?陀^上來看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有些傳統特產、包含有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兩者的共同載體,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涪陵榨菜歷經百年滄桑,現已形成涪陵區乃至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傳統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因此“涪陵榨菜”就是工農業品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為國家級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涪陵插在老作坊,涪陵榨菜傳統農業系統、涪陵榨菜生產歷史名鎮名村等是物質文化遺產,總之,對重慶文化遺產資源、應該實施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保護。
開展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是重慶大足石刻的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的重要體現。大足石刻是唐朝末年、宋朝初期的宗教摩登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該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理應遵循承載力控制原則,原生態原則,各民族參與原則、環境教育原則、依法開發原則、資源和知識有價原則,情節生產與低碳原則,技術培訓原則等8大原則,實現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
可以申報涪陵榨菜作為傳統農業系統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很多村莊保存有涪陵榨菜的傳統農業系統,就可以申報涪陵榨菜傳統農業系統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當然,也要加強工農業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項目是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薄弱環節。重慶歷史悠久,工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應該加強收集與整理該市農業物質文化遺產,并以工農業遺產為主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等。
實現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保護的和諧,重慶目前存在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在各種自然遺產保護區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都應本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實現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保護和諧。
加強渝東南少數民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尤其是黔江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組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武隆縣等。重慶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應加強我們少數民族歷史文物、歷史建筑、文化遺址、民族村鎮街,民族傳統農業系統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歷史總是那么沉重與燦爛。我們走過的每一條路、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這似乎成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穿越。如果我們現在還不保護他們,那我們豈不是對不起那些辛苦勞動者,古老的中華民族、我們不應抱有迷惑、位居、無奈又向往;蛟S在百年之后我們的現在就是后代的文化遺產,又是一個探索的終點。作為重大人,更應該認真學習我們的歷史文虎啊,關注我國的民俗傳統,積極投身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 篇5
一、調查的緣由:
每次在超市,看到人們手提各種袋子時,我總是懷念竹籃,是久違了的杭州龍塢竹籃!小時候一直住在外婆家,每次看到外婆編織的一只只精巧,可愛的竹籃,總叫人愛不釋手?吹酵馄派舷路w著編織著竹籃,望著她那嫻熟而又悠閑的神態,我的思緒就會出現外婆拎上菜籃遠去的背影,心中便揣進了一份希冀。那么杭州龍塢竹籃現在人對它有多少了解呢?政府號召大家少用塑料袋,對環保做貢獻,那竹籃的使用率高嗎?這份非物質遺產文化還在繼續傳承嗎?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對家鄉的竹籃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對象:
杭州龍塢竹籃會編織的人(外婆)和年輕人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采訪
四、調查時間:
2015年2月28
五、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了杭州竹籃的來歷、編織過程、種類、價格、使用情況等
六、調查結果:
。ㄒ唬┖贾葜窕@的歷史
我自豪:要知道這杭州竹籃可是出自我們外婆家哦——龍塢,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一個著名的西湖龍井原產地!
據《杭縣志稿》記載,杭州竹籃出自西溪留下鎮以南的龍塢鄉,通常以大小形式不同分為市大半、行大半、放樣、全藏、小藏、大盒、小貓貓盒、大飯籃、小飯籃等名目,總稱黃山籃。這黃山籃以龍門坎出者為最佳,因為龍塢地處山坳,田地稀少卻盛產竹子,心靈手巧的村民便利用當地的資源特長,生產出了別具特色的竹籃?蓜e小看了這杭州竹籃,它是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相傳兩百年前,乾隆下江南時游至龍塢白龍潭瀑布,駐蹕于龍門坎村孫家里,聽見從農家里傳出窸窸窣窣的聲音,便向近侍盤問,聽說是當地農家在做竹籃,于是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正巧有人在該農戶家購買竹籃,編扎竹籃的老農因忙著手中的活計不便起身,接過銀子后就隨手往樓角里一扔。乾隆見狀,詩興萌發,隨口吟道:“手里窸窸窣窣,銀子堆樓角!苯浕噬系慕鹂谟裱赃@么一說,從此,龍塢鄉里做竹籃的人就越來越多,銷路也越來越好了。民國初年,上海青幫頭子張孝連到小和山金蓮寺進香,把杭州竹籃的銷售量推向高峰。后凡到小和山進香的人,總要購籃一只,從此,杭州竹籃聞名省內外。制作竹籃的人也越來越多,遍及上泗、留下地區,成為一項可觀的家庭副業。
杭州竹籃自龍塢發源后,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擴大,產地開始逐漸向上泗和蔣村擴展,尤其是蔣村濕地一帶,本也是盛產竹子的地方,而且乾隆又曾到濕地觀賞過龍舟盛會,于是杭州竹籃很快就在濕地農家流傳開來。每到端午節,蔣村農民不僅都要舉辦盛大的龍舟盛會,而且還喜歡在家里掛起自己編織的彩色小花籃,里面盛上小小的迷你粽子,還有炒得噴香的豌豆、花生等,寓意豐收吉慶。
。ǘ┲窕@的編織流程
我驕傲:聽外婆介紹說編一只竹籃需要六道工序:劈竹篾——編籃底——編籃肚——編籃口——鎖籃口——上籃環。但對外來說是小菜一碟!在我們村里她是赫赫有名的編竹籃兒的高手。村里和外婆年紀的婦女幾乎都會!
那天央求外婆編竹籃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一截粗粗大大的毛竹到外婆手中,只見她揚起手中的劈刀,干凈利落地劈沖下去,一截竹子就被沖成了非常勻稱上的.兩爿。幾番手起刀落,那竹子轉眼成了只有小拇指甲那么寬的一條,再。握著刀的手飛快地移動,“刷、刷、刷”一根根青竹竿在他手里像變魔術一樣被削成一條條又軟又滑的篾條。待大堆的篾條都劈好之后,奶奶就會直一直腰,撣一撣衣襟上的碎屑,然后重新坐回那一大堆篾條中編織起來。不一會兒,一只飯籃的雛形就在外婆手中誕生了?赐馄抛龅媚敲摧p松,我也想自信滿滿地嘗試過一回,卻是怎么也劈不勻那竹條,甚至還差點傷了手指,以后便再也不敢碰了。
。ㄈ┲窕@的作用:
我喜歡:外婆每次帶我去小菜場買菜,我手里提的是“小竹籃”,細細密密,小巧玲瓏,一刀肉,一條魚,幾棵菜,一路的笑語,輕輕地化成了富足無爭的江南!帶我去綠油油的茶山,我會興高采烈的拎著“大竹籃”,漫山遍野的采茶葉,尤其采了滿滿一竹籃茶葉,我的心,像灌了蜜一樣甜!
。ㄋ模┲窕@的價格
我問了會做竹籃的葛叔叔家,他告訴我雖然龍塢是杭州竹籃的傳統產地,但現在會編杭州籃的人已經很少了,基本上都是老人,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已經不愿意學這門手藝了。在龍塢,沒有專門的工廠生產這種籃子,所以產量不大,他賣的杭州籃,一部分是他父母自己編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各家各戶收購來的。網上售價10元一只,送貨上門的話,則是15元一只。
七、調查體會:
竹籃好看、扎實,以前是個物件,現在也許該叫手工藝品了,千年的傳承因塑料的興起而漸漸有點沒落!不知從何時起,杭州竹籃的身影都悄悄地退出了我們的視野,總以為這是生活方式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雖然不舍卻又無奈。雖然多次回外婆家,但外婆已經很少編竹籃了,而到了媽媽的那輩幾乎手藝就失傳了。這幾年,環保的概念深入人心,塑料制品也有點人人喊打的趨勢,一些有損環保的袋子要被國家禁用,而竹籃因牢固、美觀、環保,重新受到人青睞;蛟S這傳統的民間竹編工藝將不會失傳,竹籃子還會重溫它過去的輝煌。小小的竹籃會一定會再次迎來它的美好明天!
【文化遺產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07-28
文化遺產作文03-16
端午:我們的文化遺產02-27
寫文化遺產的作文03-14
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探析03-05
文化遺產作文 15篇03-28
文化遺產作文14篇06-09
文化遺產作文(精選34篇)03-29
文化遺產日活動總結08-18
世界文化遺產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