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工作匯報>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時間:2023-02-06 17:58:22 工作匯報 我要投稿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通用9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越來越多的事情需要進行匯報,匯報時,要熟悉掌握匯報內容,做到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如何寫一份正確的匯報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通用9篇)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1

      今年以來,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總體工作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不斷優化科技管理服務,著力推進科技項目建設、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開發,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一、今年以來重點工作

     。ㄒ唬┘涌焱七M項目建設 今年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4項,其中重大成果轉化項目2項,科技小巨人項目3項,省技術創新資金項目3項,渤海糧倉科技示范項目1項,科普類計劃1項,環保類計劃2項,省其它計劃2項;與財政局聯合篩選組織實施市縣科技投入引導資金項目6項;完成科技計劃項目驗收9項,其中xx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項,xx省科技小世人項目2項,xx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5項。

     。ǘ┘涌炱髽I轉型升級 一是組織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41家,目前全區擁有經認定的xx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5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達到24家,圓滿完成xx市下達的階段任務目標,位居xx市前列。二是篩選、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今年培育入庫高新技術企業7家,第一批申報的4家高新技術企業已通過省科技廳評審,正在國家科技部備案中,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已組織5家開始進行資料整理和網絡申報工作,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家。

     。ㄈ┩晟苿撔缕脚_建設 一是加快雙創平臺建設,新創建眾創空間1家——xx創創客空間(依托xx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該空間已被xx市科技創新局認定為xx市眾創空間,并通過了省級眾創空間評審答辯,全區省眾創空間達到2家,省重點培育眾創空間1家,xx市級眾創空間3家,重點培育眾創空間1家。二加快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以xx省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為主要載體,吸收xx浩正檢測服務有限公司加入,成為共建單位,充分發揮檢測服務優勢,加大技術創新服務力度,該中心被省科技廳定為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機構,成功入圍xx省科技創新公共資源平臺。同時浩正檢測服務公司還成功入選xx省科技創新券創新服務提供機構,成為xx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具有該資質的機構。三是加快院士工作站建設,今年推進泰華偉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軍械學院教授劉尚合院士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在無人機和智能控制方面進行聯合攻關,聯合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申報了省級院士工作站。全區院士工作站已達3家。借助院士工作站,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快高檔次產學研合作的'推進。四是加快農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成功認定xx市“星創天地”2家(幫農宏業星創天地和眾恒農業星創天地),并組織申報省級眾創空間2家。

     。ㄋ模┘涌燹r業科技創新 一是科技示范基地建設,依托幫農宏業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沃源家庭農場承擔的兩個渤海糧倉科技計劃項目,建設示范基地面積1萬多畝,通過引進節水優質品種等多項技術集成應用實施,達到節水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二是大力發展科技特派員。截至目前我區已認證5家法人特派員,38位自然人特派員,各項工作處于xx市領先位次。三是開展科技活動周宣傳活動,今年開展了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的科技活動周活動,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實現科技對農業發展的“零距離”服務。

     。ㄎ澹⿲嵤┲R產權戰略 一是提升專利申請數量。今年以來專利申請數量已達110件,遠超任務目標。同時完成專利資助53個專利權利人共28.5萬元。二是組織中意澳科公司申報了中國專利獎和xx省專利獎。三是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家。四是開展4.26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通過趕科技大集、懸掛條幅、播放宣傳字幕等多種形式,同時發放宣傳資料1500余份,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產權意識。五是開展專利執法行動。辦理專利各種糾紛案件4件。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1、加大項目扶持力度,依托省科技廳、xx市科技局的科技計劃指南,積極做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篩選申報管理、組織實施等科技服務工作,組織申報xx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7項。同時做好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工作。

      2、大力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組織認定xx省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00家,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使之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

      3、組織認定省高新技術企業培3家,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步伐。

      4、繼續大力扶持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新型孵化機構,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科技創業社區。

      5、按時間要求,完成省科技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范項目”的驗收工作。

      6、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貫標工作。

      7、專利方面,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專利服務力度,爭取年度專利申請量在100件以上。

      8、壯大知識產權優勢產業,重點在采暖鑄造、化工醫藥、復合材料、智能制造、游樂設備等行業進行指導,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3家。

      9、完成專利產業化項目申報工作。

      10、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

      11、完成專利產業化項目申報工作

      12、繼續做好科技下鄉活動。通過深入企業、鄉村開展農業科普和專利普法宣傳培訓,提升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2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科技部門的重視關懷下,我市能立足市情,緊緊圍繞新興特色產業加快培育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目標任務,著力組織實施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注重政策引領,促進企業科技創新政策體系著力構建。

      在國家、省、鹽城市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的基礎上,近年來,我市出臺完善了《關于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大豐市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關于推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20xx-20xx年)》、《大豐市創建江蘇省創新型試點縣(市)工作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關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引進培育實施辦法》等支持企業科技進步、人才引進、創新創業的系列政策文件。市財政設立了1億元的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40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專項引導資金、1000萬元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1000萬元人才引進專項資金,三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分別建立1000萬元以上的孵化種子基金。20xx年,我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7.9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71%;全市科學技術支出2.97億元,占公共財政撥款支出4 %。市政府及科技、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能切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20xx年以來,為科技型企業減免稅收79XX萬元;鼓勵企業在經費投入、業績評價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加強創新,充分調動企業及科技人員的創造性,認真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政策獎勵工作,落實兌現鹽城市和本市相關科技政策獎勵資金1000余萬元。

      二、突出平臺建設,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為加快企業科技進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我市以區園“六有”、規模骨干企業“五有”建設為推進目標,圍繞海洋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服務業及臨港特色產業,大力推進產業創新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創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立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重大研發機構,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創新水平。20xx年,我市進一步加強了企業研發機構建設。40家規模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豐東公司獲批我市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南車電機等4家企業被認定為首批省重點企業研發機構。江蘇豐海新能源海水淡化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1家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獲省認定。截止目前,全市擁有鹽城市級以上各類科技創新載體平臺近200家(個),其中:國家級科技載體平臺5家(個),省級科技載體平臺 64家(個)。上述載體平臺有效助推和促進了我市企業技術創新活力的增強。近幾年,企業每年開發新產品超過200個,每年有80多個產品被認定為省高新技術產品,20xx年,我市有2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其中江蘇豐東 “ASPN活性屏離子氮化爐”產品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戰略新產品,獲得了200萬元的資金扶持,實現了鹽城市在該戰略性創新產品“零的突破”。

      三、強化服務管理,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成效不斷彰顯。

      1、企校企所合作不斷拓展深化。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和舉辦科技人才懇談會、科技成果交易洽談會等多種形式,服務企業引進技術、引進項目、引進人才,開展聯合攻關、共建創新創業平臺等,推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切實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企業與包括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植物所、海洋所等270多家高校院所的務實合作。20xx年以來,新簽政產學研合作協議218份。通過產學研合作,一大批企業關鍵技術被攻克,一大批科技成果被我市相關企業轉化。

      2、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成效明顯。積極推進企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專利目標管理進一步落實。市政府及科技部門堅持把專利的申請量、授權量等納入對鎮、區(園)及科技型企業年終考核體系。20xx年全市完成專利申請3250件,專利授權80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601件、授權50件,其中企業專利申請2XX6件、發明申請406件、專利授權600件、發明授權48件。面向企業的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常抓不懈。20xx年4月,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牽頭組織在無錫成功舉辦了20xx年度大豐企業知識產權高級培訓班,切實提高了我市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了企業知識產權規范管理工作,有XX家企業通過“貫標”驗收,其中7家企業獲優秀格次,樹立了全市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品牌。引導服務江蘇豐山集團有限公司等認真實施了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組織輝豐公司、森威精鍛公司分別申報了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積極主動地運用知識產權戰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3、科技型企業培植力度加大。不斷完善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積極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企業在規模、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品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以此為基礎帶動全市面上更多企業重視、依靠科技創新謀求更大發展。引導企業注重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快研發機構建設,注重引領服務企業開展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申報工作,以不斷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20xx年,新獲認定國家高企XX家、省高企5家。截止目前,我市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6家;擁有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4家、省民營科技企業36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98家。成功開發新產品380多個,其中高新技術產品325個,國家、省重點新產品16個。20xx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39.8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33 %。

      4、企業科技計劃項目成果豐碩。20xx年,圍繞重大項目需求,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計劃、國家富民強縣計劃、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為引導,在海洋生物醫藥、風電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高科技農業等領域重點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萍疾块T積極組織相關企業申報了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項目88個,有恒北村“長三角快速城鎮化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優質高效耐鹽植物產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為主題的富民強縣重點項目等56個項目獲得了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爭取上級資金近3500萬元。20xx年以來,科技部門組織申報了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0個,組織申報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4個、20xx年省“雙創計劃”項目9個。

      在看到我市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一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待強化。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須進一步下大力氣。二是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數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比重較低。三是相關政策優勢還不甚明顯。對企業重大科技創新創業項目和自主研發、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方面的吸引力還不夠。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積極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形勢與要求,堅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從長遠發展和應對競爭的角度,充分認清加快推進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視我市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工作中的存在問題與薄弱環節,進一步增強做好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3

      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的正確指導下,認真貫徹十八大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注重協同創新,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努力建設各類創新載體,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為我市“兩型城市”建設和“四煤”發展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F將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近幾年科技創新成績

     。ㄒ唬┓e極營造科技創新氛圍

      1、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宣傳活動。充分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動周”、“科技活動日”、“知識產權宣傳周”,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科技進步法律法規及創新政策;同時,采取到企業、進高校、進園區等方式廣泛宣傳“一法一例”,開展政策解讀、專利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宣講,每年不少于30場次。

      2、開展了市首屆“十佳科技創新人物(企業)”評選活動。為了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科技創新氛圍,激勵企業創新,鼓勵創新人才,20xx年,我市開展首屆“十佳科技創新人物(企業)”評選活動,評選出了十佳科技創新人物和十佳科技創新企業,活動的開展,對營造科技創新氛圍,推動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科技興市再上臺階。20xx、20xx年,我市連續兩次(累計7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與合肥市并列為我省獲此殊榮最多的市,20xx年市科技局因此被市政府授予集體二等功;綜合發展實驗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實驗區還被科技部批準認定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和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區。

     。ǘ┘訌娍萍紕撔缕脚_建設

      幾年來,我市新組建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省級實驗室2家;市級實驗室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全市共完成科技成果鑒定205項;榮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評出市科技進步獎1XX項。

      1、國家級平臺建設效果顯著。依托礦業集團建設的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安全高效開采和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三大研發平臺,緊緊圍繞煤炭安全開采及裝備開展研發,取得了可喜的社會經濟效益。煤炭開采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院已經獲準建設。

      2、高新區建設快速推進。20xx年5月XX日,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籌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已高標準完成7.6平方公里的總規及控制性詳規、水電氣基礎設施規劃和20平方公里擴區方案。短短兩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1億元,建成了8公里道路。目前已有總投資2XX億元XX個項目入駐高新區,已基本形成國家級高新區的空間框架。高新區現已步入正?焖侔l展軌道。

      3、各類高端科技創新平臺積極入駐。國家煤及煤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投入運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一流研究機構入駐高新技術開發區。這些科技平臺進駐我市,對我市科技創新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4、“科技路路通”分中心建成運行。目前已開通6家創新服務站。通過打造“研發、轉化、交易、服務”通道,促進產業研發聯通、要素交易暢通、成果融通、中介服務貫通和資源共享互通。

      5、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穩步推進。以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龍頭,各園區、大學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創業園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相繼建設了實驗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安成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聯合大學大學生創業園等一批縣區和大學孵化園區。同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科院新能源中心、理工大學、師范學院、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等一批院校和園區正在積極籌建自己的創業孵化基地。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已經成為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重要促進手段。

     。ㄈ┐罅ν七M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1、大力實施“雙高”戰略。加強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培育及認定管理工作,通過培訓、調研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分別由20xx年的11家、26個增加到20xx年的60家、265個;去年高新技術產值XX2.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2.2億元。

      2、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目前“生物工程及新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礦用電子電器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正在按批準建設方案穩步推進。

      3、積極開展創新型企業培育工作。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擁有各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6家。其中,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省創新型企業8家,省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市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7家。

      4、技術交易快速發展。我市20xx年技術交易額僅為4XX8萬元,20xx年、20xx年連續突破2億元,分別達到2.38億元、2.55億元。其中,淮化集團“30萬噸/年乙二醇生產裝置工藝技術”,合同金額1.3億元。

     。ㄋ模┓e極提升農業科技創新

      1、農業科技進步進一步提升。幾年來,全市新增省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3家,市級XX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8家。極大地提高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2、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積極爭取省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實驗區的“斑點叉尾鮰家系擴繁、良種選育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項目和“區農村信息化示范”項目,獲得省、市科技資金72萬元。實驗區獲得省科技項目配套資金40萬元。對實驗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加強輔導培育工作,目前實驗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已列入20xx年第一批省科技計劃項目績效考核資助名單。今年科技部將對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建設進行考評驗收,我們已經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

      3、“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工程再創新高!笆濉眹壹Z食豐產工程——“沿淮中部稻麥持續豐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項目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這個月初,以農業大學教授姚大年為組長的省糧豐工程專家組來到市桂集鎮大王社區高產攻關田,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沿淮地區(鳳臺)小麥持續豐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進行實地測產。專家組實地測量:實際收割面積2.03畝,實收小麥XX49千克;去除水分、雜質后,折合畝產585千克。專家組認為,此產量大大超過國家制定的畝產535千克的任務,創造了沿淮地區稻茬麥產量新高。

      4、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型企業認定工作。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型企業培育,我局積極組織認定農業科技型企業。目前第一批認定了5家企業為市農業科技型企業,第二批已有27家企業上報,現正會同財政局、發改委、農委在審核材料。申報的20xx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科技項目《草莓產業提升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已通過省科技廳的評審,上報國家科技部。

     。ㄎ澹┴斦萍纪度腼@著增加

      1、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市級科技投入從20xx年的XX00萬元增加到20xx年的6746萬元,年均增幅35%。共執行科技計劃項目359項,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約16億元。全社會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xx年的0.81%上升到20xx年的1.01%。

      2、重點項目成效顯著。幾年來,全市共爭取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立項89項,爭取資金4.2億元,撬動全社會研發投入達31億元。其中礦業集團承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兩淮礦區煤層群開采條件下煤層氣抽采示范工程”獲得國家資金1.4億元。

      3、認真落實優惠政策。積極開展研究開發費用所得稅前加計扣除工作。20xx年—20xx年度經稅務機關核準的研究開發經費數累計25億元,企業因此少繳所得稅務累計2.6億元。全市累計減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2億元。

     。┘訌娍萍既瞬抨犖榻ㄔO

      1、實施市“1XX3”研發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市“1XX3”研發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建團隊、聚人才,集中開展科技攻關、新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優勢。幾年來,在工業、農業、醫衛等重點領域、優勢產業,先后分三批建設了31個“研發創新團隊”,面向國內外選聘了31名“創新團隊帶頭人”、XX0余名“帶頭人助理”,并在資金獎勵、項目支持、人才服務等給予團隊重點扶持。

      2、實現我市本土院士零突破。積極支持礦業集團總工程師袁亮申報國家工程院院士,20xx年,袁亮順利當選,實現了我市和省本土院士零的突破。

      3、積極培育基層科技人才。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認真抓好科技示范村建設和科技示范戶培育工作。

     。ㄆ撸┤嵤┲R產權戰略

      1、大力加強專利宣傳。積極深入縣區和企業,加強專利宣傳服務。幾年來我市堅持對安理大、中化三建、淮化集團、礦業集團等企事業單位進行調研,上門服務、幫助、指導企業準備申報材料申報專利。并舉辦了多期知識產權(專利)講座,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

      2、開展了“世界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堅持開展“4.26世界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幾年來共銷毀各類違法盜版書籍10余萬冊、光盤音像制品近10萬張,現場銷毀XX570余臺。進行了專利商品專項執法檢查,共計檢查商品近萬件,主要涉及家用電器、日用百貨、食品等商品,發現10余起專利產品標注不規范行為,當場就要求廠家代表進行整改。通過執法行動,加大了對專利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力度,為促進有序的市場秩序保駕護航。受理了專利侵權糾紛案件,追回經濟損失200余萬元。

      3、專利申請突飛猛進。幾年來,我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由20xx年的390件、193件上升到20xx年的3172件、20xx件。20xx年1-5月我市的專利申請總量為104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為227件;授權專利78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2件。我市專利申請的電子申請率達到84.7%,同比增幅位居全省第一,達到30%,受到省局好評。

      4、專利實施取得成效。礦業集團獲得的“沿空留巷Y型通風采空區頂板卸壓瓦斯抽采方法”專利技術獲得了20xx年首屆專利金獎。同時,礦業集團的“煤礦低濃度瓦斯安全輸送方法及輸送系統”專利還獲得了20xx年第十四屆國家發明專利優秀獎。礦業集團瓦斯綜合治理技術近兩年的轉讓費收入超過3000萬元,200余件專利及成果經評估公司評估價值超過3.1億元;椿瘓F乙二醇的生產方法及裝置技術(含多件發明專利)技術轉讓費達到1.26億元。

     。ò耍┛萍颊唧w系不斷完善

      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自主創新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業投資優惠政策的若干規定》、《關于承接產業轉移投資若干優惠政策意見》(淮發[20xx]29號)、《關于加快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工作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從項目、資金、人才、土地、稅收、服務等方面為我市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體系。

      二、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對科技工作的統攬與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政策、資源、資金需形成合力向結構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共同推進全社會科技進步。政府科技資源過多傾斜到合蕪蚌,對合蕪蚌之外地市發展必然會產生一些影響。

      2、各縣區科技工作發展不平衡。突出表現在部分區級財政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引導作用不強。

      3、政產學研結合緊密度不夠、創新體系存在薄弱環節、協同創新有待加強。

      4、科技與金融缺乏有機融合,金融對科技的推動力沒有發揮。從全省的層面看,存在有風險投資不風險,風險投資不能很好引導發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苗子的作用。

      三、下一步科技創新工作思路

      1、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不斷完善創新政策,加速推進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

      2、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積極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生產力促進中心、專利咨詢代理、檢驗檢測、科技信息、研發設計等服務機構,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

      3、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督查,同時強化對縣區主要創新指標的考核。

      4、要進一步依法查處和打擊各種違法侵權行為,保護和培養科技人員及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性。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4

      我們XXX公司是一家20xx年改制的企業。幾年來,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始終堅持走以人為本、科技帶動、促進發展的路子,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和自身實力,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得到了快速發展。20xx年完成銷售收入和利稅均比改制初的20xx年翻了一番還多,企業總資產達到2.2億元,比改制前翻了兩番。今年1-8月份,實現銷售收入11298.5萬元、利稅421.7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2%和7%。企業綜合效益指標在全國鍛壓行業排名第八,省內同行業排名第二。連續四年列XX市納稅排行榜前十名,并先后獲得XX市文明單位、XX市“AAA”級信譽企業榮譽稱號,“XX”牌商標被譽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成為我市機械行業的排頭兵企業;仡櫧鼛啄曜哌^的發展道路,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幾方面:

      一、實施人才工程,夯實企業技術進步的基矗

      企業之爭實際是科技之爭,而科技之爭的根本是人才之爭。在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里,我們雖然注重人員培訓,人才使用,但由于靠統配充實技術隊伍,造成技術人員青黃不接,不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帶來的是產品單一、多年一貫制,沒有技術實力去搞開發、搞創新的局面,企業發展徘徊不前。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近兩年我們公司班子通過統一思想認識,果斷決策,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堅持以人為本,大膽地實施人才工程,著力培養造就一支有知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在實施這一工程中,我們抓了三點:

      1.是抓好人才的引進。我們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實施了招賢納士、引進人才的措施,凡是專業對口、具有大中專學歷的工程技術人員,及大中專學校應往屆畢業生,都可以來應聘,對引進的人才為其解決配偶的工作、住房等,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工作是誠心誠意的,來的高興、干的滿意。通過這一措施,這幾年我們共從全國各地引進了170多名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中高級技術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及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

      2.是抓好員工素質的提高。在實施人才工程中,我們把提高員工素質做為一項重要工作去抓。為提高員工隊伍的專業知識水平,我們先后把20多名青年員工送到省內外的一些大專院校進行深造。與此同時積極鼓勵企業中的管理者和技術工人對口參加各類培訓。目前,全公司共有5人參加MBA學習,40多人參加大專函授及自學高考。為調動生產一線工人學技術、長才干的積極性,從20xx年起,我們實行了評聘工人技師制度,通過考核,把40多位在一線中技術過硬、有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的操作者評聘為工人技師,并納進人才實行動態管理,每季一考核,對考核合格者發放一定的技師獎。這樣一來,我們內部從觀念上就發生了變化,大家不再認為只有學歷、有職稱的人才是人才,生產工人照樣也是人才,對提高員工隊伍素質起到了促進作用。

      3.是為科技人才發揮作用,創造好的條件。有了人才是基礎,發揮人才的作用是目的。要讓人才發揮出作用,關鍵是要為他們營造一種好的氛圍,創造出好的條件,讓他們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近幾年我們大膽地支持和鼓勵工程技術人員走出去開闊視野,考察市場,了解信息,搞新產品開發和參與一些技術攻關。并在工資待遇、獎金分配上給予傾斜,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工程技術人員讓他們有榮譽、有地位。如:原技術中心主任XXX,是一位從外地引進的人才,近幾年中,他帶領導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連續奮戰,先后開發出30多種壓力機新產品,為企業贏得了市場和效益,所以公司現把他聘為總工程師。再如,技術工人XXX原是一位獲得過濰坊市工人技師、技術能手稱號的車工,公司在20xx年底購進了一臺大型進口鏜銑床后,決定讓他轉崗學習操作其設備。由于他勤奮好學,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掌握了該設備的操作技術。為此,他不僅受到了公司的表彰獎勵,20xx年還被評為XX市有突出貢獻的工人技師。我們還對各類人才放開使用,目前公司48名中層以上干部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到了90%,企業管理人員的知識化使企業接受新科技、新管理理念的水平與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為企業抓好技術進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加大投入,提高企業技術進步硬件建設水平。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競爭實力,不僅要有高素質的人才,同時還必須具備一流的加工設備,沒有好的設備就不會生產出好的產品。近幾年來,我們堅持不斷的抓投入、抓設備更新,使企業加工能力和水平得到大的提高。

      1.是把投入作為興企戰略,靠投入推動企業創新。近幾年來,我們始終把投入作為興企的一項戰略,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每一年度都要確立目標,制定計劃,把技術改造、投入項目、資金與銷售收入、利稅同等納入考核指標,做到生產、銷售、技改三同步,確保企業技術進步保持強勁后勁。自20xx年以來,我們用于技術改造、產品開發、項目開發的資金累計達到1.8億元,對于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們自去年開始,投資1.2億元,建起了占地250畝的沖壓中心項目。目前,該項目的一期工程已完工,正式投入了生產。僅此企業年可增加銷售收入1億元,利稅1000萬元。

      2.是興建科技中心,形成科技網絡。20xx年投資二百多萬元,興建了科研樓,建起了以產品設計開發為主的技術中心,又投資50多萬元,開發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用現代化的手段設計開發產品,并在內部實行了聯網,構筑起一個集資料、數據及管理為主、資源共享的科技網絡,加快了產品開發速度,實現了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管理的目的。20xx年公司的技術中心被驗收為XX市級技術中心。

      3.是加速設備更新進程,提高產品加工水平。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公司是一個老企業,陳舊設備多,不進行更新就要落后,自改制以來,我們采取逐年更新的辦法,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先后購進了70多臺套精密及大中型關鍵設備。如:從俄羅斯購進的大型鏜銑床后,使公司的鏜銑加工能力提高了三倍,同時解決了新產品JM系列壓力機的加工難題。為了滿足新型建材機械新產品的開發需求,我們購進了在國內具有技術領先地位的大型立式車窗和磨床各2臺。為了滿足沖壓中心的生產和產品開發需求,我們購進了大型油壓機和大型機械壓力機12臺。等等,這些設備的購進既滿足了技術進步和新產品開發的需要,又提高了產品的加工水平。

      三、運用科技成果,加速產品升級換代。

      企業要適應市場,就必須順應市場需求,研制開發新產品。在具備了人才、設備優勢的同時,我們堅持不斷把內在的與引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優勢,使企業保持了旺盛的競爭力。

      1.是挖掘本企業技術人員潛能,搞好產品延伸開發。我們公司是搞了幾十年機械加工的企業,對機械產品的設計加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特別是我們通過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幾年來的實踐,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存在著一定的`潛能。因此,我們抓住這一點,在挖掘工程技術人員潛能,延伸產品開發上下功夫,通過這一優勢,制定并采取了多元開發的經營戰略,在開發生產壓力機的基礎上又相繼靠自己的力量,自行研制開發了橡膠機械、液壓機、汽車、農用車、聯合收割機沖壓件、混凝土砌塊成型機、混凝土彩色屋面瓦生產線等多種產品,徹底地解決了多年來單一生產壓力機的局面,所生產經營的產品達到5大類,100多個品種。特別是在開發新型建材機械中,QMY3-10型固定式混凝土砌塊成型機被國家經貿委評審為國家級新產品,獲得XX省機械工業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被列為XX省重點環保開發項目,公司被中國建筑塊協會指定為建材機械定點生產單位。

      2.是運用科技成果,加速老產品升級換代。近幾年,由于我們狠抓了科技投入和科研開發,所以研究積累出一些成果。如,在壓力機的設計上,我們在潤滑系統、氣墊保護、安全保護、電氣控制等方面,研究出一些新技術成果,改濃油潤滑為稀油潤滑,新增了行程閉鎖裝置、液壓過載保護、移動工作臺、PLC控制等,用這些技術成果對老產品進行改造和換代,使產品的性能及技術得到提升,推向市場后效果極佳。如:我們運用科技成果,開發的JH36-400C閉式大臺面壓力機、JH36-400E閉式移動工作臺壓力機等換代產品,投放市場后,受到上海大眾、長春一汽等大企業的青睞,其中,在20xx年,長春一汽集團消聲器廠一次就與我們簽定了一千萬元的銷售合同。

      3.是抓好“廠所”掛鉤,開發高技術含量產品。在運用科技成果中,幾年來,我們除靠自身力量外,還積極增借助于外部力量,利用橫向聯合、內外結合的方式,與省內外一些科研院所掛鉤,利用技術嫁接等方式,開發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近幾年我們與國家鑄鍛所等科研部門掛鉤,嫁接引進技術,先后開發出技術性能先進的20噸液壓數控回轉頭壓力機、JM系列式雙點、J31、J36系列開、閉式大噸位單、雙點機械壓力機等十余種新產品。使我們公司生產的壓力機規格從小噸位向大噸位發展,配置上從低檔化向高檔化發展,品種上從機械式向數控式發展,產品品種達到60多個,在近幾年的市場銷售中有著明顯的競爭力。

      總之,幾年來我們公司在注重人才、注重科技投入、科技創新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企業由此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及市場的變化,我們還要在此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計劃通過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做好技術成果引進等,再在開發高速機械壓力機、數控壓力機、高速液壓機等方面有所突破,用科技引領企業發展,全面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研制生產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把企業做大做強、為我市的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5

      一、基本情況

      20XX年以來,區政府積極營造科技創新發展環境,重點圍繞全區優勢產業發展,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全區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科技管理工作多年連續被評為全省、全市先進。區被列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XX年通過國家終期驗收;20XX年區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目標考核,被列為全省依靠科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示范縣(市、區)。

      1、落實各項科技扶持政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一是進一步強化對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20XX年來,區政府先后出臺并完善了一批扶持力度大、政策導向明的科技創新扶持政策,如《市區科技進步獎勵辦法》、《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辦法》、《區專利申請資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和《市區科學技術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等,著力培育創新主體,提升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環境。二是建立和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每年評審區本級科技進步獎,表彰、獎勵科技人員,20XX年來,全區累計獎勵科技成果21項、獎勵科技人員155人次、發放獎金21.5萬元,激發了科技人才加強科技創新的熱情。每年表彰獎勵全區加快工業發展單項考評獎,特別設立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和鼓勵專利投資獎,不斷激勵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每年發放專利資助、創新基金立項項目配套資金等,激發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完善科技管理服務機制,科技管理工作碩果累累

      區政府建立了定期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發展難題等常態化工作機制,不斷加大科技管理工作力度。培植高新技術產業,組織企業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申請專利,促進科技供需對接。以科技項目為抓手,組織實施了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目前,我區有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市級民營科技企業共30家;稀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實施了國家“863”、“973”計劃各1項,藥業有限公司完成3項國家新藥重大創制科技項目和2項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稀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藥業有限公司、發電設備成套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均實施了省高新技術產業重大項目;20XX年至今,成功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76項,累計爭取科技項目經費5016余萬元,申請專利814件、授權366件。20XX年,全區科技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區申報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達109項,立項78項,爭取科技項目經費1086萬元;申請專利304件,授權專利22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7件、授權44件,均在全市前列。

      3、創新科技管理宣傳與培訓,科技人才隊伍逐步壯大

      一是每年開展全區科技管理業務培訓班,對科技型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進行系統的科技管理培訓。20XX年以來,舉辦各類科技管理業務培訓班7次,培訓科技管理人員460余人次,提高了全區科技管理水平。同時,加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幫助企業引進關鍵領域的高級人才、急需人才,全區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二是開展群眾性科技宣傳活動,每年都開展好“科技活動周”活動,深入開展科技入園區、入校園、入社區、入農村活動。廣泛普及科技創新知識,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社會氛圍。目前,全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萬余人,科技管理人員150余人,農業科技特派員20人。各行業科技人員投身技術研發、創新實踐,認真組織做好科技成果鑒定,主動申請參評科技進步獎勵,及時把自主創新成果申請為專利,推動了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4、提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科技創新團隊不斷涌現

      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主體,組織申報省優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加快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產學研結合為抓手,扶持開展綜合性科技攻關,積極找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截止20XX年底,我區有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技術研究中心11個,省級創新團隊2個。企業與各類高校、有資質的科研機構建立的合作研發平臺31個,產業孵化基地3個?蒲袡C構和創新團隊的涌現和壯大,推動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5、爭取多元化科技投入,科技經費逐年提高

      充分把握國家、省、市科技政策,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科技項目,爭取科技經費投入,同時積極爭取政府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扶持力度,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科研工作的資金瓶頸問題。20XX年,全區研發投入8.76億元,為2005年的18倍;區本級財政科技投入1917萬元,其中:科技三項經費62萬元,較2005年增長55%;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78項,爭取經費1086萬元;發放專利資助、創新基金立項項目配套資金共計16萬元?萍冀涃M、政府投入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增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61.2%。

      二、存在問題

      1、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不足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真正建立,目前區內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主要是以稀土、藥業等為代表的發展規模較大、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一定數量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把企業發展定位在量產擴能上,以科技進步為主的發展壯大之路,還沒有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主流。新增、新培植的科技創新意愿強、能力強的企業不多,科技創新對我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不足,科技創新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一是科技人才結構不合理。區內具有創新能力特殊專長的'人員數量不足,高層次、領軍人才及復合型創新人才缺乏等問題較突出。二是科技人才流失嚴重。各類專業人才往往因為缺乏較好的研發平臺、創新創造條件受限、生活待遇較低而流失嚴重。

      3、產學研平臺管理體制不順暢

      區內企業與各類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的合作研發平臺有31個,但受制于各種因素,“產、學、研”合作平臺的管理體制不盡順暢,科技資源沒有充分共享,區內企業利用合作研發平臺進行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的成本較高,直接影響產學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轉化。

      4、科技投入缺口仍然較大

      一是我區經濟總量、新增可用財力均有限,且新增的剛性支出壓力較大,科技支出雖逐年增加,但按上級對各縣(市、區)科技支出應以當年財政預算支出的1.1%安排,政府科技投入仍顯不足。二是一些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積極性不夠高,企業投入產品研發、技術升級的經費有限。

      三、下步打算

      1、創新驅動,進一步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

      深入開展“科技入園”是推動科技進步工作的主抓手,區政府將進一步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推進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力爭沙河工業園申報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進一步突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效應,提高區內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實現科技驅動戰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2、注重引導,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是推動科技進步工作的動力。區政府將進一步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完善創新型人才激勵措施,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是設立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建立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對在技術、研發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獎勵,積極引進高端創新領軍人才,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二是重視對現有科技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創新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充分挖掘、管理好現有科技人才,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潛能,留住高端人才,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才盡其用。

      3、搭建平臺,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提高產學研合作水平是推動科技進步工作的支撐。區政府將進一步積極找尋區域特色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增強內生動力。以水西有色冶金基地和沙河工業園為平臺,進駐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創新科技服務方式,整合項目、技術、人才等資源,促進科技與企業有效對接。積極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科技企業合作,完善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重點推動稀土、藥業、金環磁選等骨干企業創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稀土、生物制藥、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特色產業創建或升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建立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是推動科技進步工作的源泉。區政府將進一步把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財政的重要位置,增加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激發企業自覺增加科研投入,不斷進行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升級。完善科技投入政策體系,加強引導和激勵全社會增加科技投入,促進全社會資源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強化科技與財稅、金融合作,引導和支持創業投資,銀行信貸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參與和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5、強化服務,推動全區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區政府將以蘇區振興發展為契機,圍繞“五區建設”總目標,充分激活科技創新要素,著力提高科技服務水平。強化領導,完善機制,增強責任,加大科技宣傳,組織每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抓好科技三下鄉活動。突出重點,選好主題,創新政策,有效組織企業單位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培育創新型科技企業,開展科學進步獎評審推薦工作,加大產學研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實施專利戰略,鼓勵和幫助企業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產權,帶動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切實發揮科技創新在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6

      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是以研發、制造、市場為一體的以生產新型“三藥”(醫藥、農藥、獸藥)及“三藥”中間體為主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成立于20xx年1月,坐落在省級當涂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占地面積約610畝,擁有員工700余名。

      一、發展概況

      自20xx年4月動工建設以來,國星生化已完成總投資21.60億元。首期于2008年建設了年產2.5萬噸吡啶堿項目及年產2萬噸雙甘膦項目;2009年又逆勢而上,

      在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情況下追加投資建設了年產2.5萬噸吡啶堿項目(擴建)、年產1萬噸百草枯項目、年產2萬噸草甘膦項目及年產3300噸2—氯—5—甲基吡啶項目。今年1—6月份,完成銷售收入5.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37.57%;上交稅收3826萬元,同比增長129.42%;完成凈利潤8823.03萬元。

      在投產僅兩年半時間里,我們在馬鞍山市委、政府和當涂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一如既往的關心下,成為了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環保農藥定點企業,安徽省千強培育企業,馬鞍山市創新性試點企業, 馬鞍山市重點工業企業,當涂縣十強工業企業及當涂縣納稅大戶,通過了國家質量、環境體系認證,3A良好行為標準化體系認證等,社會效益明顯。

      我們致力于打造完全擁有“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市場、自主人才”的世界唯一、規模最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環類三藥中間體和環保農藥全產業鏈的國際化高新科技企業。為此,著力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公司工程技術中心被評為了安徽省省級技術中心、安徽雜環化學省級實驗室、安徽省多相反應與分離技術工程實驗室,馬鞍山市多相反應與分離實驗室; 完成的“用于生產吡啶堿的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等22項優質成果申請了國家專利,完成的“年產2.5萬噸吡啶堿關鍵技術集成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同時,打造了富有競爭力的吡啶堿產業產品鏈。集中體現在:

      1)吡啶堿項目總產能占據全球40%以上的份額;

      2)吡啶產品質量世界領先,達到99.99%以上,被安徽省科技廳批準為2009年第一批高新技術產品,產品3—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也分別被批準為2010 年2011年高新技術產品;

      3)公司先后參與了《工業用吡啶》、《工業用3—甲基吡啶》等國家標準的制定,在全國乃至全球吡啶堿產業鏈中具有較強的話語權。

      “十一五”以來,根據“堅持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打造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產業發展規劃,國星生化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的硬、軟環境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同時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司自2009年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以來,不斷吸收高素質人才加入,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直接從事研究與實驗發展人員1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22人,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52人。

      二、科技創新總結

      1、管理創新,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

      按照現代科技企業管理要求,公司組建了適應科技開發和規;、產業化、市場化生產經營要求的技術中心,職能界定清楚,責任明確,管理有序?蒲许椖康倪x題立項堅持突出主業,發揮優勢,看準世界先進水平,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了與外部技術資源的整合,實現自主開發與“借力”開發相結合。一方面積極開展學術交流,走出去,請進來,另一方面加大了與外部的技術合作,科研項目聯合開發、引進轉化和自主開發相結合,不斷在管理上推陳出新。企業每年均花費數百萬元資金,用于外部“借腦”工程,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技術創新工作步伐。

      技術中心內部設立管理委員會、專家學術委員會,外部依托外部專家,并建立了專家信息庫和網絡交流系統平臺。專門開展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應用、設計、實施等工作,承擔并完成了國家和省級的多項科技任務。同時積極探索合作開展自主創新新形式,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產學研的交流與合作。

      2、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軟環境,加快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軟環境建設是創新體系建設的靈魂,是構建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公司給科技人員提供盡可能適合其發展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充分表現自己、能夠施展才華的舞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其次,營造重才、惜才、愛才的氛圍,在讓科技人員感受市場競爭壓力的同時,給他們一個比較寬松的輿論和政策環境,做到尊重科學、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制定了《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科研項目管理規定》、《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研發人員績效考核制度》,以此來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此外,公司還實行開放的用人機制,隨時吸收和接納國內外相關研究人員攜帶科研成果來實現成果轉化。應聘客座人員在工程中心工作期間,享受與其正式人員同等的待遇。實行工資總額與效益按一定比例提成,對做出重大貢獻、創造明顯效益者可給予重獎。

      3、承擔的省、市各類項目情況

      近年來,國星生化所承擔的`省、市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其中,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的“醛氨法合成吡啶成套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不僅打破了我國該技術領域的落后局面,開創了我國綠色環保精細化工、三藥替代進口產品的新局面。使我國在吡啶類產業領域的技術水平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我國環保型綠色精細化工產品的升級換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為雜環類三藥及三藥中間體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核心支撐。與浙江大學聯合開發的“IDA法草甘膦生產工藝的綠色關鍵技術及其在節能減排中的推廣應用”項目,使我國草甘膦生產技術取得了變革性的突破,采用管道化反應技術和脈沖萃取技術不僅使草甘膦生產由間歇式生產改為連續化生產,而且對推進我國農藥制造技術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與南京工業大學、安徽大學聯合開發的“應用于化工工業廢水檢測的重金屬離子傳感器開發”項目,不僅能夠快速、簡便地實現識別和在線檢測化學工業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為化學工業廢水檢測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該項目被列入2011年長三角科技攻關項目。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鑒定或驗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類標準等等情況

      公司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引進與消化吸收相結合,加大對關鍵生產工藝的攻關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技術優勢,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技術資源的利用效率。結合公司實際,立足自主創新,在“科技創新”力量的推動下,共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3項,包括吡啶、3—甲基吡啶、2,3—二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2,3,5—三甲基吡啶、雙甘膦、草甘膦、3—氰基吡啶、百草枯、2—氯—3—甲基吡啶,2—氯—5—甲基吡啶,其中國際國內未來環保型高科技產品7項,填補國內空白產品3項。同時,承擔的省、市級技術創新、科技攻關、高技術產業化等計劃項目6項;其中吡啶、3—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產品;制定國家標準2項;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2項。

      5、產學研合作情況

      公司從創立伊始就確立了高起點、高定位,生產高技術產品的發展思路,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公司發展的首要位臵,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注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公司利用與市場接近、對市場比較了解的優勢,和高等院所對前沿科技學術方向了解的科技優勢;結合行業的發展特點趨勢,積極查找相關產業領域的發展趨勢、最新成果、科技資源,通過與國內知名高校、科技院所的溝通、聯系與合作,尋求到一系列有合作前景的產業化項目。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專家信息庫,目前已整理入庫專家80余名,通過專家信息庫,并根據每名專家的研究領域、研究方向等信息,分別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等18所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56名專家教授進行有針對性地技術合作,保證了企業科研實力始終走在行業前端。

      6、開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星生化所從事的雜環類三藥中間體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也是高度競爭性行業,對人才和技術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處內陸,原料、市場均在東南沿海及國外,相比國內其它同行企業,無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時內地相對落后的物質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優秀技術人才。

      雖然公司主導產品吡啶、3—甲基吡啶等依靠質量優勢彌補了成本上劣勢,在國內外市場均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國內同行近幾年通過各種努力,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競爭日趨激烈。為此,國星生化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力度,但由于每年企業利潤的大部分均用于發展項目建設,用于科研開發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7

      為了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科技輔導員隊伍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多年來,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我校教師全面貫徹科技興教的方針,認真落實教育局、鎮教辦關于青少年科技創新工作的有關精神,扎實展開工作,現將我?萍紕撔鹿ぷ鲄R報如下:

      一、把科技工作擺到學校的重要地位。

      加強學校的科技工作,是新形勢下學校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不斷豐富學校內涵的需要。因而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擺到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學校動員全體師生積極投入到科技教育工作中來,每位教師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滲透科技創新的思想,成立學?萍紕撔屡d趣小組,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在活動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通過科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受益匪淺,極大地調動了師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的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科技創新方面的成績有了全面提升。

      二、創設濃郁的科技校園環境

      學校努力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宣傳櫥窗、班級板報、主題班會等陣地,大造輿論宣傳的聲勢,營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圍,努力使科技工作深入人心。為科技工作做好思想準備。學?萍脊ぷ鞯闹髑朗钦n堂教學,我們注重抓好科技教育的學科滲透,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內涵,我們一方面重視科技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有效滲透,另一方面,我們重視各學科間科技教育內容的相互溝通,使各學科教師齊頭并進,相互連通進行科技教育,聯合進行科技教育滲透,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實到各科教學之中。

      三、打造科學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我們堅持不懈地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學習國家有關科技教育的法令條文,學習與科技教育相關的理論,學習其他學校的教學實踐經驗,努力轉變不適應科技教育思想的觀念,不斷鉆研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增強科技育人本領,激發服務學生熱情,熱愛科技教育,爭當科技教育的實踐者和探索者。學校積極與有關專家取得聯系,經常向他們請教,指導培養教師開展科學校小實驗活動,同時組織有關教師參加科技類進修和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為了豐富科技內涵,整體推進學?萍脊ぷ,學校大興教學改革之風,倡導以研興校,以研促教,加強相關學科的聯系和所有學科的滲透,學校逐步形成了一支科技型的教師隊伍。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

      1、成立興趣小組。學校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對科技活動興趣濃厚,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具有一定個性特長的科技苗子,成立科技創新課外興趣小組,做科技小制作、科學小實驗,畫科幻畫,輔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注意學生自主發展,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獲得滿足,每個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和諧、自由發展。

      2、積極參加比賽。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展示學?萍冀逃晒,讓學生有更多、更高展示科技創新能力的機會。

      3、舉辦校內科技創新活動。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每位同學提供展示個性風采的舞臺,學校鼓勵同學每學期讀一本科普書、講一個科普故事、畫一幅科幻畫、辦一期科普抄報、做一個科技小制作、寫一篇科技小論文、設計一項科技小發明等活動。學校定期開展科學小實驗,科技制作,科幻畫、網頁制作等系列活動。同學們盡情施展科學才華,他們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把我校的科技教育推向高潮。

      一年來,在科技方面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成績只代表過去,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加強對科技教育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師生、家長、社會對科技工作的認識,努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實效,爭取形成廣泛的共識,進而形成科技教育的強勁合力,推進科技工作。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8

      “十五”以來,在黨工委、管委會和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社會科技投入穩步增長,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壯大,科技進步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5年內陸續建成了國家火炬計劃“三藥”科技產業基地和常州軟件園,以及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5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5家;累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12家,高新技術產品198只,軟件企業34家,軟件產品119只;年專利申請從96件增加到429件,年均增長約34.9;2005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3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

      今后三年,全區科技創新工作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加快建設創新型高新區為目標,推動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主要形式的自主創新,加快形成全區科技創新資源的合理布局,為順利實現“兩個率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一、突出重點,確定目標,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布局

      我們將著重構建技術研發、創業孵化、科技服務三大平臺,以軟件、“三藥”、動漫特色產業基地,電子工業園、環保產業園、濱江工業園、出口加工區等專題園區及特色鄉鎮為重要載體,努力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形成區域特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我們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現代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產業和“三藥”產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在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龍頭骨干企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到2008年,軟件產業銷售額達到40億元,“三藥”產業基地企業銷售額達到80億元,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9。

      二、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1、積極開展科技創新試點工作。一是選擇自主創新實力較強的骨干企業進行創新試點工作,提供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技術標準建立、管理體系認證、制造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人才培訓、知識產權的創造和保護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務,加快企業技術升級與改造,將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二是組織一批重大高新技術實施產業化,爭取實施jn型高效一體凈水器、天然納米凹凸棒土的工程化制備技術及應用等30項重點科技攻關,培育高效太陽能光電效應玻璃等13項重點新產品開發,組織實施高精度銅帶鑄軋生產工藝及裝備產業化項目等8項重大成果轉化。

      2、繼續推進創業服務平臺建設。以三井分部為試點,將創業中心的品牌服務向外延伸,建立新的創業孵化基地,進一步拓展空間,擴大孵化面積。積極探索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有效形式和機制,在新興和主導產業中選取一批最具成長潛力的在孵企業進行資源聚焦,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企業,在“孵小”的同時更注重“扶強”,為孵化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并進行深度孵化,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建設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推廣“共建、共享、共同受益”的理念,建立“公共數據,公共享有;自有數據,有限共享;專有數據,有償返還”的利益共享機制,提高單位及個人對提供設備、數據和資料的積極性。以各孵化主體或開發主體為依托,引進和組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服務機構。通過不定期交流、及時跟蹤等方式,努力降低企業的商務成本,創造多贏局面,為孵化企業和創業企業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商業環境和發展平臺。到2008年創業中心孵化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引進科技創業企業150家,其中留學生企業25家,在孵企業總數達300家以上,畢業企業占孵化企業總數的10以上;引進研發機構10家、國內外權威認證機構和產品檢測機構等中介服務機構5家。

      3、精心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科技研發平臺建設。針對主導產業的發展需要,加強和完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按照“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模式向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斷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照國家政策,對企業建立研發中心進行扶持;利用好已出臺的對科研機構的扶持政策,采用整體引進、政府扶持、企業投入、多方共建等方式,重點引進和建設好大型“三藥”創制研發平臺等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研發中心,組建具有區域產業特色和核心競爭力、支撐產業鏈的延伸和擴張、增強高新技術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平臺。加快“三藥”企業孵化器,軟件公共測試平臺,面向主導產業的產品檢測、技術標準和信息服務平臺,以及科技評估與咨詢、知識產權服務、技術交易活動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拓展科技服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提升專業服務水平,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到2008年引進研發機構10家、國內外權威認證機構和產品檢測機構等中介服務機構5家。

      4、努力強化科技交流與合作。以歐美、日本、俄羅斯為重點,廣泛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我區與俄羅斯及其它獨聯體國家在制造業、裝備工業等領域的合作優勢,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共建研發機構,聯合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成果轉化。積極探索與日本、韓國及歐美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合作的新途徑,努力開辟多元化的國際市場。利用好現有的兩院兩校合作關系、清華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及其他政府產學研平臺,大力吸引國內高新技術成果到我區轉化,強化我區自主創新能力。三年累計組織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30項,組織重大產學研活動10次,簽訂合作協議80項。

      5、切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一是推進“三藥”專利戰略分析平臺與重點骨干企業的結合。圍繞重點企業的新品開發提供國內外已有專利的技術和信息支持,并將成功的經驗向其它“三藥”類企業推廣。不斷創造條件,在區內其它重點行業和領域建立專利數據庫,使更多的企業能夠即時跟蹤最前沿的技術,規避科技創新的風險,突破國外的技術壁壘,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二是加強鄉鎮專利試點工作。在科技基礎扎實的'三井、汽車及零配件和工具等產業特色明顯的孟河和西夏墅等鄉鎮,強化專利申請和保護,為特色產業保駕護航,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三年內,全區實施專利轉化項目500件。三是加強知識產權法律宣傳和人才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查處和制裁各種侵權行為,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建立實施高效的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實施名牌產品戰略,加強對我區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的重點企業和產品的知識產權的保護與轉化,爭創名牌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我們將認真實施《常州高新區(新北區)科技創新三年行動綱要》,重點加強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最終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效益好的科技型企業,推動全區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形成一批功能比較齊全的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切實使之成為科技與企業的橋梁,政府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的助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紐帶;形成一批相對穩定的技術、信息的提供渠道,為全區的自主創新提供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形成一批服務全區創新工作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區自主創新活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三、創新機制,建設隊伍,提高科技工作整體水平

      1、營造優良的政策環境。積極為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服務,貫徹落實現有的各級優惠政策。根據《常州高新區黨工委、常州高新區管委會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區的決定》,針對涉及全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科技服務機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和企業標準化建設等,適時制定出臺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我區的政策體系。

      2、創新高效的工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積極組織區外的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為區內企業服務,實現聯動,提高我區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制訂軟件招商業績與個人收入掛鉤的考核機制,提高軟件招商的效率,降低成本;理順科技局系統內各部門的職能分工,明確職責和工作目標,加強工作的協調和目標的考核。

      3、建設科技管理者隊伍。協同各鎮、街道乃至企業的科技管理工作者,以服務企業為共同的目標,加強考核評價,提高隊伍的執行力。加強科技局系統內人員的學習培訓,提高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工作效能,滿足建設創新型城區的要求;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學習型、效能型、廉潔型的隊伍。

      通過努力,實現從項目管理向環境優化方向的轉變、從相互獨立向高效聯動方向的轉變,增強全區科技管理者隊伍的凝聚力和戰略力,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區提供支撐。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 篇9

      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市科技局認真謀劃,創新思路,強化責任,狠抓落實,三項舉措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一、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服務力度

      一是重點扶持了市開發區國家級孵化器建設。今年又被列為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創新示范機構。協助孵化器培訓在孵企業20多家。二是推進高新區建設的步伐,協助高新技術開發區認定為省級高新區,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并積極協助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的建設。三是大力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組織孟村彎頭管件、黃驊模具、南皮五金機電等三家生產力促進中心,申請加入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獻縣、東光等7家生產力促進中心列為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示范機構(全省38家)。國欣棉花技術轉移服務中心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技術市場版塊共發展企業會員500余家,發布會員信息1000多條。四是吳橋、南皮兩個試驗站研發取得新突破,吳橋試驗站小麥畝產達704.8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南皮試驗站研究的“濱海平原鹽堿地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形成了濱海鹽堿地“適鹽用鹽、以鹽治鹽”的開發利用新模式。

      二、大力實施創新企業培育計劃,發展新興產業

      圍繞主導產業,篩選100家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培育和發展壯大一批科技創新型龍頭企業。一是深入企業調研。由局領導帶隊分批深入企業,進行深入摸底調研,篩選創新型企業作為培育對象。二是培育科技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加大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舉辦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訓會,對40家試點企業進行重點輔導,引導協助企業申報知識產權40項,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創造條件。其中恒通、滄海、豐源、寶恩4家企業被新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了33家。三是引導科技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重點支持華戈、新寶豐、華斯、東塑等10個企業研發中心的項目引進、研發。對條件成熟的研發中心,推薦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到目前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達到5家。四是幫助企業申報項目。已爭取國家創新基金項目11項,資金690萬元。省創新基金項目22項,資金305萬元。

      三、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保護知識產權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年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通知》和《省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方案》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和本地的`具體情況,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專項行動期間,共出動執法人員15106余人次,檢查商業場所(企業)9579次數,檢查商品63664件,處理侵權假冒案件267起,涉案金額515.65萬元,搗毀生產窩點16個,罰沒物品495件。公安機關立案31起,破案29起,涉案金額308.4萬元。檢察機關批捕案件4起,涉案金額28萬元;審查起訴案件1起,涉案金額21萬元。為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共印發工作簡報16期,舉辦新聞發布會2次,媒體宣傳137次,舉行大型宣傳活動10次,發放宣傳材料100000(冊)份。集中銷毀假冒偽劣商品2次,共計432個種類。專項行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提高了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對全市創新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相關文章: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08-24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材料02-24

    ×公司科技創新工作匯報材料02-27

    科技創新工作匯報4篇08-25

    科技局發揮職能作用服務科技創新工作匯報02-24

    科技的靈魂是創新08-13

    市科技局發揮職能作用服務科技創新工作匯報材料02-24

    科技創新優秀作文08-24

    科技創新話題作文02-18

    科技與創新的高中作文05-29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