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公共事業與公共政策的調查報告
實習目的:通過對《公共事業管理》和《公共政策學》的理論學習,要求把所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了解現在農村公共事業和公共政策發展問題。同時也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實習內容:通過對農村一些現狀的了解,對農村公共設施的觀察,以及對農村公共政策的了解,加上與一些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交談及“農村公共事業與公共政策”問卷調查的填寫結果,綜合以上,對現在農村公共事業和公共政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實習總結:本次實習共有兩部分,分別對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的問卷調查,調查各有四部分內容,經過調查總結,得到以下結論。
一:新農村政策與稅費改革
農村建設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農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齊的別墅農村或少數幾個有質量的示范村莊。人們,特別是領導干部,對“新農村”的正確理解是使建設新農村這項任務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現嚴重偏離,必將在實施過程中給農村工作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我們的農村經濟還是相當脆弱的,農民尤其經不起折騰,而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如此緊迫,也已經浪費不起時間、花費不起代價來瞎折騰了。改革需要冒險,需要超常規,但并非是急躁冒進。我們必須謹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場革命而不是一場運動,它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觀規律性決定了它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培育生長過程。因此,建設新農村應該是一個中長期目標而非一個短期目標,是一場革命而非一場運動
農村稅費改革本是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政策,是為農民謀求福利的,必然會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墒钱斏霞壵邔ψ约翰焕麜r,作為政策執行者的下級政府,就會違背上級的政策精神,使政策名存實亡,目標落空,從而損害廣大農民的利益。長此下去,這種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政府在政治上會失去信任,導致政治體系中公信力的喪失,政府在以后的改革中將會不得不求助于強制性措施來繼續改革,農村稅費改革的執行效果將因此而大打折扣。
農村稅費改革的制度性缺陷還表現在其缺乏相關的配套性改革,農村稅費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相關問題的配套改革,如建立包括金融、價格、收入、就業、教育、保險、保障等體制在內的公正的城鄉宏觀政策環境、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工業化、以現代科技和規模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現代化、改革戶籍制度、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制度、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等。農村稅費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上述方面的問題,沒有相關的配套改革,對稅費改革所產生的問題沒有相應的制度來解決,只能是出現問題之后,再去尋找解決方法,這樣的制度設計明顯滯后,缺乏系統性,事實上增加了操作的難度,這樣勢必影響政策執行的力度。
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入,農村稅費體制規范,農民負擔減輕,農民對稅費改革的關注會越來越少,將轉移到自身的發展問題上來。在缺乏相關政策制度配合協調的條件下,農村稅費改革的政度上也策執行力度有可能不斷地降低,執行的效果也會下降。
二:社會保障
現階段,針對廣大農村地區,以占國家總人口70左右的農民為受眾的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出現;有的只是以極少部分人為保障對象的五保護制度,以及應對某些農村地區突發性事件的防災救險。
農村的防災救險在大部分地區也還沒有形成一套確定的制度體系。若是遇到旱、澇、地震等其他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政府會臨時地進行相應的政策性號召,并撥發一定數額的款項,組織、派出相關的救援人員支援災區,但是由于救災款項的籌集、發放要經過若干環節,最終能否及時到達災民手中、災民能獲得多少分額還不能確定。因此,農村的防災救險現在大都只是消極被動地救治,卻不能積極主動地去防治。
“養老保險是最重要的社會保障”,而這一重要的社會保障在農村地區絲毫沒有受到重視。中國1.4億老齡人口有9000萬生活在農村地區,其中絕大多數人沒有退休金或醫療保障,依靠子女贍養這。
至于其他方面的社會福利,在農村地區也是難以享受的到。比如醫療保障,近幾年來,中國的醫療改革失敗,幾近49的的人感覺“看不起病、吃不起藥”,這部分人雖然也有一些城市地區的貧困人口,但由于農村地區總體經濟的滯后,政府有沒有相關的醫療補貼,大多數農村居民為求醫治病而發愁。還有教育福利,鑒于教育之于一個民族、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作用,多數國家對本國教育的支持都不遺余力,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墒俏覈鴮逃耐度胂鄬碚f比較少,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更是匱乏得可憐:教師缺乏、工資待遇有差,校舍及相應的教學設備不但落后,而且嚴重不足。我國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臺了基礎義務教育的相關政策,可是在農村,小學、初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從來沒有取消過收繳學費,并且學費還一直成直線上漲的趨勢;再加上高中、大學的收費也漲得驚人,一般的農村家庭很難承擔得起子女的教育花費,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的農村孩子很多,我的家鄉也是,高中之前的輟學率高達60。
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新挑戰: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廣大農村地區基本上還建立系統的社會保障,也即是在他們的身份所在地——農村,他們基本上是享受不到社會保障的。但是這種情況,暫時于他們是沒多大關系的,因為絕大多數農民工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除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或是個別農忙時節)是在城市生活的。于是,農民工的就業、醫療、工傷、子女教育(部分農民工帶子女進城務工)等各方面的保障就與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有了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等制度所歸制的城鄉二元對立,使得城市社會保障體系把與其密切相連的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排斥在外,以致農民工基本上無?梢、無障可循,還成為城市土著居民所歧視的對象。
三:教育文化科技
通過調查,農村的教育科技主要有以下困難和不利因素:
教師缺乏培訓,教學法仍是死記硬背;
教育財政匱乏和拖欠教師工資;
農村學校存在大量的危房和潛危房;
校點關閉增加上學困難,學校就宿條件差,輟學率高。
教育內容脫離農村實際,教育目標單一,難以滿足勞動市場上的多種需求。
教學條件簡陋,教育設備缺乏。
農村缺乏教育文化與發展不利因素:
農村缺少自助性的社區組織,缺乏為農戶提供科技、教育培訓、福利服務機構。農村長期缺乏民眾文化事業投入,書籍報刊信息難以到達農村地區。
出版社的圖書和資料多是高標準化、高科技化、大城市化,文字生硬拗口。
農民想要發家致富,但市場經濟中處于不利地位。在政府和外地來的投資項目前面,農民是被動的。
四:土地問題
農民又俗稱“種地的”,農村便是與土地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靠天靠地吃飯的農民的聚居地。有了土地,農民便有了工作崗位,生活也便有了一定的保障。
農民的土地,具體來說應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宅基地,再者是耕地。宅基地是農民的居住保障,有了一份宅基地,農民便可以在此建造屬于自己的房屋、院落,從而成立自己的家,起居生活也有了一個安穩的所在。耕地是農民的經濟來源,也是農民工作的保障。農民朝起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自己的田地里勞作,以獲得日常生活所需。
但是近些年來,我國被征地農民累計達5000萬。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據統計,全國今后每年至少有300萬農民被征用土地。
五:農村城鎮化與公共設施
有些人認為鼓勵農民進城應該堅持下去,而農民進城后的城市化遺留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就如美國后來基本解決了貧民窟式的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今天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具有這樣的條件,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只能靠自己消化,無法向外轉嫁。而且,今天的中國擁有9億農民,遠遠超出任何一個早發現代化國家的農民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人口基數,加之城市就業機會有限,城市接納系統不完善,9億中國農民在短時期內從農村迅速轉移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國的城市化只能走城市建設與鄉村建設并行的道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建設鄉村而不是破壞鄉村,讓農民能在城市里不想呆或呆不下去的時候,愿意且能夠順利回到鄉村,并能得到一定的保障生活和發展生產的條件和機會,從而“力避貧民窟式的城市化”,為我們的現代化提供一個穩定器。光是把勞動力轉移出去從事非農產業的想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說只是一種緣木求魚的行為。如果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凋敝的農村,這肯定不是我們心目中的新農村景象,也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
【農村公共事業與公共政策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公共政策分析報告(精選5篇)06-10
農村教育調查報告07-03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09
農村環境調查報告11-19
農村小學教育調查報告08-24
農村高中教育的調查報告08-24
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02-04
農村醫療情況調查報告10-25
有關農村的調查報告范文03-28
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報告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