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務員之家]縣“十五”計劃中期評估報告-范文
fgR>“十五”計劃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的第一個五年計劃。2000年,[]縣制定了《[]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并于
一、“十五”計劃中期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1至2003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十五”計劃綱要目標,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據出發點,聚精會神搞建議,一心一意謀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較好地完成《綱要》中期預定目標,為全縣“十五”計劃目標的全面完成,為2015年建成四川經濟強縣和率先實現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經濟增長目標。200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56.11億元,比2000年增長34.8%,年均遞增10.5%,比“十五”計劃年均增長目標(以下簡稱“目標”)差0.5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1.99億元,24.10億元,20.02億元,比2000年分別增長15.3%、40.5%、38.4%,年均遞增分別為4.9%、12.0%、11.4%,分別超目標2.2個百分點,低目標2.8個百分點,超目標0.6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不變價)101952萬元,比2000年增長44.5%,三年遞增13.1%,比目標高10個百分點(因統計口徑調整,具有不可比因素)。農業產值達到35368萬元,比2000年降低3.5%,三年遞減1.7%,比目標低3.3個百分點。牧業產值達到62742萬元,比2000年增長96.0%,三年遞增25.2%,比目標高20.3個百分點。糧食產量達到425022噸,達到計劃“穩定在42萬噸左右”的目標。棉花產量4860噸,比2000年下降8.0%,三年遞減4.3%,比目標低6個百分點。油料產量24192噸,比2000年增長25.2%,三年遞增7.8%,比目標低2.8個百分點。出欄肥豬1025595頭,比2000年增長22.1%,三年遞增6.9%,比目標高5.5個百分點。小家禽906.38萬只,比2000年增長64.8%,三年遞增18.1%,比目標高13.2個百分點。蠶繭總產量1252噸,比2000年下降51.8%,三年遞增31.7%,比目標低54.4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不變價)達到491502萬元,比2000年增長41.5%,三年遞增12.3%,比目標低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3076萬元,比2000年增長42.1%,三年遞增12.4%,比目標低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現價)122666萬元,比2000年增長42.8%,三年遞增12.6%,比目標高0.8個百分點。銷售收入達到296044萬元,比2000年增長42.1%,三年遞增12.4%,比目標低5個百分點。工業利潤19392萬元,比2000年下降15.8個百分點,三年遞減5.0%,比目標低23個百分點。建筑業總產值5.52億元,比2000年增長297.1%,三年遞增58.4%,比目標高48.4個百分點。鄉鎮企業總產值(現價)514899萬元,比2000年增長26.5%,三年遞增8.1%,比目標高3個百分點?h域財政收入達3.68億元,縣級財政收入1.28億元,按同口徑均保持年均兩位數左右的速度增長,高于7%的計劃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6.05億元,比2000年增長45.2%,年均遞增13.2%,超過“年均投資保持在12—15億元以上”的計劃目標。
(二)結構調整目標。2003年,全縣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0年的24.5:42.3:33.2調整為21.4:43.0:35.6,第一產業比重下降3.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2.4人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更趨合理。農業結構中,糧經結構由2000年的1.62:1調整為2003年的1.6 :1;種養結構由2000年的1.15:1調整為2003年的1:1.76。工業結構中(規模以上),2003年(下同)飲料食品業產值達到93778.3萬元,比2000年增長7.5%。三年遞增2.4%,比目標6.2%低4.8個百分點;醫藥化工業產值達到67606萬元,比2000年增長94.0%,三年遞增24.7%,比目標高6.9個百分點;電力能源業產值14211萬元,比2000年增長40.1%,三年遞增11.9%,比目標低0.8個百分點;紡織服裝業產值21797萬元,比2000年增長1.1%,三年遞增0.4%,比目標低5.5個百分點;建筑建材業產值19645萬元,比2000年增長52.1%,三年遞增15.0%,比目標高4.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308萬元,比2000年增長81.6%,三年遞增22.0%,比目標高0.9個百分點。三產業結構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87萬元,比2000年增長37.9%,三年遞增11.3%,比目標高1.8個百分點;全社會貨運量193萬噸,比2000年增長25.3%,三年遞增7.8%,比目標高4.8個百分點;全社會客運量513萬人次,比2000年下降11.7%,三年遞減3.8%,比目標低4.7個百分點;電信業務收入10798萬元,比2000年增長71.6%,三年遞增19.7%,比目標高5.5百分點。城鄉結構中,非農業人口達到236178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2.83%,比2000年提高4.59個百分點,其中縣城區非農業人口21.5萬人,比2000年增加2.6萬人。所有制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達到37.1%,比2000年提高2.8個百分點,遠遠超過計劃2005年達30%的目標。
(三)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60元,比2000年增加787元,年均遞增6.1%,比目標低0.9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2492元,比2000年增加329元,超過“年人均增加100元”的計劃目標。
(四)生態環境目標。耕地復耕的整治面積(國家投資)462.38畝,比2000年增長317.3%,三年遞增61.0%,遠遠超過了計劃平均增長0.6%的目標;基本農田的比重達到85.51%,比2000年提高1.85個百分點,高于目標3.51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到42.5%,比2000年提高4.51個百分點;城區SO2年日均值0.092Mg/m2,比2000年高0.012Mg/m3,比目標高10.37個百分點。
(五)科技發展目標?萍紝洕鲩L貢獻率達到50.01%,與2000年持平。
(六)社會發展目標。全縣總人口1034628人,比2000年增長3.3‰,三年遞增1.1‰,遠低于7‰的計劃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0.09‰,比2000年1.4‰低1.31個千分點,控制在計劃5‰的目標以內;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比2000年提高0.3個百分點;小學升初中比倒達到98.5%,比2000年提高0.5個百分點;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59.4%,比2000年提高9.1個百分點;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4.5%,比2000年低1.5個百分點,控制在計劃8%的目標以內。
(七)對內外開放目標。2003出口創匯2414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197.7%,三年遞增44.3%,比目標高20個百分點;引進縣外資金47360萬元,比2000年增長132.2%,三年遞增43.7%,高于目標35.6個百分點;勞務輸出達18.5萬人次,比2000年增加4萬人次,比目標2005年15萬人次多3.5萬人次。
二、“十五”計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預測
根據今年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看,我縣2004年經濟繼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全縣農業增產,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工業經濟快速增長,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商貿流通活躍,城鄉市場繁榮;固定資產投資高位增長,建筑業發展迅猛;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金融運行平穩;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文教衛生等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全年將超額完成年初縣人代會審議批準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五”計劃目標的圓滿完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能否圓滿完成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新的困難和不穩定因素?傮w上看,無論是外部發展環境,還是內在因素,仍有利于我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從宏觀層面看,今年世界經濟復蘇步伐加快,全球經濟增速可望達到5%,創近8年來的新高,當前影響世界經濟的兩大不利因素,高位油價,恐怖威脅及地區沖突對經濟影響有減弱趨勢,明年世界經濟形勢將向好的方面發展。在國內,雖然國家將實行“雙穩鍵”的財政、貨幣政策,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會有所減弱,但隨著我國加入WTO進入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國經濟將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具有加工優勢和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產品出口增長將加快,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從微觀層面上看,預計200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高達15.6%,創近10年來新高,標志著我縣經濟發展步入了快速上升通道,為明年全面完成或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美豐股份“
綜合分析明年經濟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預測我縣明年經濟將呈快速發展趨勢。預計至2005年底,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5億元,比2000年增長80.2%,五年遞增12.5%,比目標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比2000年增長132.7%,五年遞增18.4%,比目標高6.6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億元,比2000年投資完成額增加9.95億元,超過計劃“年均保持在12—15億元”的目標;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27億元,比2000年增長85.3%,五年遞增13.1%,比目標高3.6個百分點;縣域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比2004年增長15%(因口徑不同,不能同2000年比較,縣級相同),縣級財政收入達1.75億元,比2004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比2000年增加937元,年均增加187元,超過計劃“年人均增加100元”的目標;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5600元比2000年增加1523元,年遞增6.6%,比目標低0.5個百分點。
三、評估總結
通過對“十五”計劃實施前三年和2004年經濟運行情況預測及2005年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由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都能超額完成,充分體現了“十五”計劃的戰略性、宏觀性和預見性,體現了計劃編制“積極可靠,留有余地”的原則。雖然有些指標的絕對值可能不能完成計劃目標,但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調整和國家政策及客觀環境的影響,對全縣總體經濟發展狀況影響不大。因此建議對“十五”計劃不作修訂。
四、對策措施
完成“十五”計劃,尚有一年多時間,根據分析,“十五”完成目標既令人振奮,又有較大壓力,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變壓力為動力,艱苦奮斗,與時俱進,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一)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深化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一是繼續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城鄉集體企業改革,推進商貿流通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二是繼續拓展改革層面,加大教育、衛生、文化、農機等部門下屬事業單位產權制度改革。三是繼續深化其它各項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快資源優化重組的市場化進程。要徹底打破所有制界限,開放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市場,著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要積極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片發展,形成規模效益;要為建立良好的銀企合作關系搭建平臺,大力扶持中小企業轉機建制和發展壯大;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積極探索和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企業融資機制和覆蓋全社會的保障機制,切實做好下崗職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業工作。
(二) 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切實增強招商引資實效
一是進一步優化招商環境,努力塑造良好的對外開放形象。在完善投資硬環境的同時,著力優化投資軟環境,促進政策環境,法制環境、人居環境、經營環境、服務環境等整體水平的提升,增強競爭優勢。二是進一步健全招商網絡,創新招商方式。要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充實力量、應對入世、靈活創新、主動出擊,精心包裝宣傳項目、精心策化宣傳活動、精心構思宣傳渠道,切實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出讓土地或盤活存量的陳舊招商方式。三是進一步拓寬招商領域。走內外招商并重、一、二、三產業并舉、遠近結合的路子,緊緊抓住“外資西移”、“內資西進”的機遇,以稅源項目、品牌項目、規模項目、高新項目為重點,強化統籌規劃、規范運作。四是努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突出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擴大出口,搞好出口產品開發,優化產品結構,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
要從我縣發展的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把握調整的方向和重點,加大引導、規范、監管和服務力度,盡快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結構調整新機制。
一是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把工業經濟發展作為發揮區域優勢、增強競爭能力,增添發展后勁、壯大綜合實力的關鍵環節。實施科學規劃,優化工業布局,盡快完成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型,實現區域經濟工業化。根據“相對集中、扶優扶強、注重環!钡囊,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改革開放為動力,進一步加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做大做強一批大企業和大集團,做精做專一批中小型、科技型企業,引導優勢行業進一步擴張,著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確保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二是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民增收為根本,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要堅定不移調整農業結構,優化配置農業資源;要加速和規范土地流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加大農業招商力度;要抓住國家和省市新一輪農業投資契機,全面加強農業項目的爭取力度,夯實我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龍頭企業,搞好農產品市場建設,從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扶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代,重點抓好農村“六通三化”工程建設,切實改善農業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搞好農民工培訓,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和勞務輸出工作力度,增加農民非農產業收入;繼續抓好農民負擔監管,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三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要突出旅游業發展,以“兩山兩湖”的綜合開發為主,充分發揮自然、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打造旅游品牌;加快制訂完善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旅游業發展措施及相關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旅游業。要把房地產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大造宣傳聲勢,打造優良的人居環境,培育和引進房地產知名企業,規范和加強房地產市場管理,主動融入綿渝房地產大市場。要著力發展環保業,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提高城市化水平為目的,抓好環境保護重大項目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提升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積極推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會展、拍賣、租賃、網絡消費服務等現代物流產業的發展,構建“物流中心”。加快發展通訊、運輸等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中介服務和社區服務。
(四)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努力增強區域競爭力
要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按照“實力做強,功能做優、形象做美、品位做高”的要求及“山水園林商貿旅游城”的定位,搞好縣城建設與開發,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核。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環境質量,努力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環境建設與社會經濟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一要加強城市規劃設計,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突出城市特色;二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以及河東片區開發,配套完善路、水、電、氣、綠化等基礎設施。三要切實完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功能。加強建筑業管理力度,規范招投標行為,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通信質量;推廣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完善建設政府辦公業務網,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進程。盡快形成全縣工業框架、城市框架,促進全縣投資環境、交通環境、旅游環境質量的改善。四要強化城市管理。搞好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市場秩序、建筑工地、河道為重點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大力推進社區服務和小區物業管理,逐步完善配套服務功能;進一步理順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健全城市綜合管理監督體制,增強分工明確、規范高效、依法行政的城市綜合執法的透明度,規范政府性資金的收支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五)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一是堅持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充爭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推動作用,著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發展環境,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和成果轉化。二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構建以城鎮為中心,輻射農村,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的城鄉教育體系。加強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辦學,民間辦學和利用外資辦學相結合的辦學體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全面發展文衛廣電等事業。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凈化文化市場,使全縣文化市場步入健康有序、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要繼續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優化衛生資源配置,認真做好預防保健和藥品、食品衛生監測工作,嚴格控制地方性疾病和急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強化縣、鄉(鎮)、村、社四級衛生網絡建設。四是加強社會保障工作。以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為重點,發展彈性大、靈活性高的非正式就業形式,促進多渠道就業;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認真做好“兩!、“低!惫ぷ;健全和完善社區就業機構和服務網絡,進一步推進社區服務的產業化和社會化,創建生活環境優美、治安秩序良好、服務方便快捷的城市社區。五要高度重視和關心城鄉貧困群體,特別是特困群體,健全社會福利和救助體系。
《[推薦]縣“十五”計劃中期評估報告
【[公務員之家]縣“十五”計劃中期評估報告-】相關文章:
*縣退耕還林工程自評估報告08-15
鎮“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08-18
十五婦女發展規劃終期評估報告08-15
縣社保局新產品開發項目評估報告08-17
縣社保局新產品開發項目評估報告08-15
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中期評估報告08-15
縣十五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調研工作報告08-15
實習中期報告01-02
中期實習報告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