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機關后勤服務社會改革的問題策略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府機關的發展需要,國家機關后勤部門積極推進后勤社會化改革。2008年,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后勤管理委員會劉文江理事長、張宏生、李寶順副理事長一行,先后到科技部機關服務局、文化部機關服務局和中科院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了解機關后勤改革和建設節約型后勤機關的情況,與有關負責同志進行座談交流,從中發現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此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需要進一步加深對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的認識,加大對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指導力度。
目前,一些地區和部門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處于等待觀望、停滯不前狀態。究其原因:一是部門和個人的認識不到位,只強調保障機關正常運轉,不求改革有所作為;二是主要領導重視不夠;三是認為機關后勤服務是福利型的,不應該市場化;四是認為機關是首腦要害部門,情況特殊,后勤服務社會化不利于安全保密;五是認為目前市場發育還不成熟,擔心后勤服務社會化不能保障機關需要;六是認為社會后勤服務機構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保證不了后勤服務質量;七是認為社會后勤服務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不如自我服務保障經濟效益好等等。
這些都反映了一些同志,尤其是一些領導干部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還存在不少誤區,從而阻礙了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向縱深發展。為此,必須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后勤改革的指示,教育廣大后勤干部、職工深刻認識到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堅定不移地、積極穩妥地推進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是一個歷史的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有權威的職能機構應加強對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科學決策,適時及時地出臺有關政策,抓好典型,經驗,保證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不斷深入發展。
二、需要進一步完善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政策法規體系,保障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有序進行。
在調查了解中,普遍反映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法規建設滯后,與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很不適應,影響了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進程:
一是體制不順,如中科院機關服務局從機關分離出來后,己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獨立法人企業,但仍然實行“雙軌制”,束縛了后勤企業手腳,影響了后勤產業發展;
二是市場準入制度不規范,一些可以進市場的后勤服務項目受到限制;
三是激勵制度不健全,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現象仍然存在,對分離后勤職工收入高于機關職工有“紅眼病”,直接影響了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和企業發展;
四是后勤職工社保制度不完善,一些從事業單位轉到企業的職工,養老金、醫療費等要減少40,富余人員安置政策不完善,供養的離退休人員過多,有的離退休人員和在職人員達1∶1之多,后勤負擔過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相關政策,各單位做法也不盡一致;
五是一些職工與機關完全脫離改變職工身份后,單位沒有將其應帶的國有資產作為補償金轉到新的單位,侵害了職工利益等等。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機關后勤部門職能作用的發揮。為此,一是要加強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立法,在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建議國家立法部門將后勤服務社會化有關問題納入立法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人為本的、有利于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和后勤產業發展的法規,使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有關職能部門應加強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理論研究,不斷豐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的理論。三是根據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矛盾及時出臺相關政策,補充、修訂后勤管理體制、機制、財務等規章制度,逐步建立科學合理、標準統一、程序規范的后勤管理服務的規章體系。四是依法辦事,后勤機關應依照法定的權限、程序和標準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提供后勤服務。
三、需要進一步規范機關后勤職能,統一體制,以利于有效發揮機關后勤部門的職能作用。
調查中發現,各部委后勤體制不統一,服務保障范圍差別較大。如有的部委管理與服務合二為一,沒有分家,一塊牌子,兩種稱謂,對內稱機關事務管理局,對外稱機關服務局;有的部委后勤管理與后勤服務分家,設機關事務管理局和機關服務局,形成甲乙方關系。機關事務管理局作為甲方,代表機關組織機關服務保證的管理、協調、招標、監督等職;機關服務局作為乙方,組織實施具體的服務保障。還有的部委把管理、服務、經營分開,設機關事務管理局、機關服務局和機關經營管理局等。在職能上,有的部委實施集中統一的后勤管理和服務,凡是與后勤有關的職能部門均劃歸后勤部門;有的部委則把后勤職能拆分隸屬不同部門,如財務、基建、資產管理、政府采購等部門不隸屬后勤部門,而在辦公廳或其他部門。這種體制不統一、職能各異的狀況,增大了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和后勤服務保障組織
協調的難度,不便組織實施對后勤的指導,也難以發揮后勤整體服務保障作用。為此,建議有關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保障機關建設和需要的實際出發,本著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統一各部委機關后勤的體制和機構,明確規范機關后勤職能,從組織體制上優化結構,切實解決機構設置不合理,職能重復交叉不規范,管理責權脫節等問題,真正做到職能規范,職責明確,權責統一,相互制約,協調發展。
四、需要進一步從構建和諧社會出發,處理好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中機關利益與政策法規的關系,做遵紀守法的模范
一是在后勤改革過程中,一些機關利用所占有的國有資產、政府資源和有關的優惠政策,以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為借口,開辦經營性實體,謀取利潤,用于改善機關辦公條件和機關干部福利。由于不同的機關部門占有的國有資產、政府資源不同,經營性收入差別很大,因而用于機關福利補貼的差別也大,同一職級不同部委的福利補貼相差一、二千元之多,造成機關之間互相攀比,苦樂不均和不平衡的矛盾。二是有的部門把財政撥款的經費轉變為經營性收入后為本單位職工謀福利。這些做法,不僅違背了后勤改革的宗旨,也嚴重違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黨政機關、軍隊不準從事經營性生產的決定。為此,一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政府國有資產進行再次認真清查,制定政府機關國有資產管理、使用、租賃、增值等細則,集中統一管理和使用政府國有資產。二是可推廣湖北省政府機關干部福利補貼“統一標準,違者嚴懲”的經驗,統一國家機關干部的福利補貼標準,防止各行其是,互相攀比。三是加強財務監督管理和審計,對超標準違規濫發福利補貼等違犯財經紀律的,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四是機關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應逐步從機關分離,建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后勤服務保障體制。
五、需要進一步加強后勤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后勤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
隨著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時間推移,一些單位的全民職工逐步退休,從社會招聘的職工,許多人沒有經過培訓,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出現了技術斷檔、斷層和服務水平不高的現象。一些后勤企業的管理干部也沒有經過專門培訓,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經驗,注重經營多,關注管理少。由于歷史的原因,后勤職工隊伍高層次、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少,與市場經濟發展和后勤服務社會化的要求不相適應。為此,一是要重視后勤隊伍的建設,把培養提高后勤隊伍素質,作為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水平的戰略措施,納入后勤建設與發展計劃,做到組織上有人抓,計劃上有安排,經費上有投入,績效上有考核標準。二是要通過送學校培養與進修,舉辦學習班、講座,參加各類培訓班,以老帶新,以師代徒等多種方法,提高現有后勤干部職工的能力和技術水平。三是長遠規劃,通過有計劃地自己培養,社會招聘引進,與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姻等多種渠道,逐步改變后勤隊伍的結構。四是對從社會招聘的人員,實行先培訓,后上崗。五是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增加后勤服務的科技含量,提高后勤服務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現代化程度,增加后勤服務的附加值,推動后勤產業發展。
【解決機關后勤服務社會改革的問題策略】相關文章:
解決機關后勤服務社會改革的問題策略08-15
解決問題的策略說課稿06-15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3-20
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設計08-22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教學反思04-06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教學反思06-10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06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04-21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篇)04-04
解決問題策略心得體會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