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id="549yd"></i>
  • 
    
  •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報告總結>工作匯報>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時間:2023-02-26 20:33:32 工作匯報 我要投稿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文章標題: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

    黃花鄉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

    各位領導:

    下面,我現就黃花鄉鄉(鎮)機構改革情況作以匯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機構改革開展以來,按照市、縣委的要求,鄉上始終以實現鄉鎮職能轉換、提高效率、增強執政能力為核心,按照政治性、穩定性、連續性、探索性和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照章辦事、促進發展的總體要求,狠抓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目前,機構改革平穩推進,各項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主要做法、途徑和取得的成效

    鄉鎮機構改革前,黃花鄉轄8村52個村民小組,原設鄉鎮行政、事業編制39名,實有人員45名,村干部24人,社干部52人。改革后,全鄉8村46個村民小組,村干部23人,社干部46人,新核定編制行政編制19人,事業編制38名,實有人員45名。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五方面的。

    ㈠整合撤并,合理調整村社。按照弱向強合、小向大合的總體要求,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在充分考慮村社數量、產業布局、自然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發展壯大草畜、林果產業經濟帶,依靠強社拉動弱社發展的總體思路,確定了整建制撤銷馬寨子、涼水泉、油府莊、黃花塬等村部分村民小組。全鄉村民小組數由原來的52個減少到46個,減少了12。新的村民小組,更加符合黃花經濟社會及區域發展的現狀,協調性、區域性、整體性發展活力增強。

    ㈡科學設置內設機構,創新組織的設置方式。鄉上按照市、縣改革總體要求,經過積極探索,對鄉內設機構重新進行了設置。鄉上的行政機構統一設置為“三辦一部”,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和人民武裝部,“三辦”主任分別由副書記或副鄉(鎮)長兼任,人民武裝部保持原有機構和職能不變。撤銷鄉鎮財政所、經濟委員會、農機站、農經站等13個事業單位,統一設置為“四個中心一個站”,即: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中心、資金管理中心、勞務輸轉服務中心、法律服務中心、計劃生育站(含計劃生育服務所)。同時,為了促進農村黨建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完善典型創辦機制,深化“雙培雙帶”工程建設,我鄉研究制定了《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及設置方式,建立黨群共富經濟組織的意見》,在產業發展較快、具有一定典型示范作用的村,建立了“支部 協會”等黨群共富經濟組織6個,吸收會員139人,其中黨員42人,占農村黨員的12。先后培育出了楊家溝、油府莊草畜、林果協會、涼水泉林果產業協會和水么勞務輸轉協會等一批“協會增收入、群眾得實惠”的典型。此外,還組織開展了“富裕黨員群眾幫貧困黨員致富、黨員幫致富能人富人進步結對子”活動,共結成幫帶對子15個,通過幫扶,全鄉共有21名黨員脫了貧,發展能人富人黨員6人。

    ㈢創新載體,多渠道分流人員。按照縣委、縣政府審批的《崇信縣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方案》和有關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人員進行分流。一是按照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2001]112號文件規定,對男滿57周歲,女滿52周歲的干部進行了清理;二是根據《公務員法》有關規定,對年限滿30年或男滿55周歲,女滿50周歲且年限滿20年的國家公務員,進行了清理摸底;在此基礎上,制定下發了《黃花鄉關于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村、民營企業及社會中介組織任職的實施意見》,鼓勵鄉干部到村級任職或到民營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中當負責人。并按照“五個好”的量化考核標準,即,走出一條好的致富路子;帶頭發展一個好的產業;組建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班子;建辦一戶好的企業;辦幾件好的公益事業。選派了8名政治素質高、辦事能力強、經驗豐富,身體狀況良好的優秀年輕干部到村、民營企業及社會中介組織任職,進一步拓寬分流渠道。

    ㈣夯實基礎,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鄉鎮機構改革中,鄉上堅持把各項改革緊密結合、配套推進。一是理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按照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推行了“鄉財縣管”,鄉上將財政性資金全部納入國庫統一帳戶體系管理,讓鄉干部挪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抓產業、促發展。二是繼續深化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對現有教育布局進行了認真調研調整。三是對鄉村債務進行了認真清理,摸清了底子,并積極研究探索解決的政策和辦法。通過推行農村綜合改革,即豐富了鄉鎮機構改革的內涵,更為下一步完善農村管理體制、理順鄉鎮職能,實現農村管理體制在新的形勢下高效運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㈤合理定位,切實轉變鄉鎮職能。鄉上通過開展廣泛調查研究,將政府的主要職能定位在建立公共服務型和法制型政府,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興辦各類企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提供生產服務;引導幫助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收入;組織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搞好計劃生育;搞好農村社會管


    理,排查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從而把鄉鎮的重點轉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把鄉鎮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使政府建設開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和法制型轉變。

    我鄉通過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有力地促進了各項的開展,初步達到了改革的目標和效果。概括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成效:

    1、重新定位鄉鎮職能,初步實現了方式的轉變。通過改革,對政府職能進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初步解決了過去存在的重管理、輕服務,重下達任務、輕農村實際需要,習慣于行政命令、不善于發揮市場作用等弊端。鄉鎮政府的職能由過去的行政型、命令強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轉變到服務型、法制型的職能上。

    ⑴明確“三個定位”。首先明確了鄉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定位。鄉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就是要由過去的催種催收,大包大攬轉加到加強引導、提供公共服務發展社會事業上來,把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發展環境等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社會和市場去經營。其次,明確了村級組織的職能和職責定位。村級組織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根本,組織農民發展優勢產業,組織農村中的富人、能人成為中介組織成員,通過他們引導群眾走向市場,同時,興辦鄉村企業,搞好新農村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第三,明確了領導的職能和職責定位。調整領導方式和方法,以服務為前提,努力學習一技之長,提高領導素質,加強政策引導,搞好政策服務,抓好組織協調。

    ⑵盤活“三個資源”。一是盤活了干部資源。按照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制定了《黃花鄉機構改革試點方案》,規范了新設機構的運行機制,按人員編制方案對所有人員進行定編、定崗,定責,做到了“四有”即有地點、有崗位、有職責、有人員。按職能需要及干部所學的專業和鄉鎮積累的技能,在干部中開展了自報專長、競爭上崗,初步確定了人員。同時,采用量化管理的辦法推進干部管理機制改革,促進干部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二是盤活了勞動力資源。重點抓了勞務摸底建檔和農村勞動力培訓及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成立了領導機構,健全了勞務輸出組織服務網絡,利用農閑有利時機,聘請縣農牧局、果業局、科技局、勞務辦等有關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10期1654人(次),實現了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術型轉變、由自發無序輸轉向有市場的輸轉轉變。積極聯系可靠的勞務市場信息,實行跟蹤服務,努力維護在外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止目前,全鄉集中向我縣境內的新安、大柳開工建設和周寨、新周等企業及蘭州、銀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計輸出勞力1537人,其中:就地輸轉816人,向外輸出721人,實現勞務收入614.8萬元以上,人均達到4000元。三是盤活了自然資源。重新整合鄉域內的自然資源,啟動鄉域內的能人創業。楊家溝村積極為群眾創業致富搭建平臺,將本村的荒山溝協調劃撥給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發展畜牧業,實現了自然資源向經營資本的轉變。

    ⑶著力“三個重點”。一是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依托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組建了“草畜、林果、勞務輸轉”三大產業經營性社會協會組織,積極推行農戶合作型、技術服務承包型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實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帶動方面。以典型培育為載體,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鞏固發展上培育典型,不斷提高內涵,培育了高莊子村草畜產業專業村及新農村建設典型。目前,高莊子依托草畜產業專業村建設項目,投資248萬元,修建養畜暖棚35座,投放基礎母牛35頭,栽植仁用杏200畝,種草100畝培育5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0戶,牛飼養量達到456頭,實現畜牧業收入32.1萬元。按照新農村實施規劃,高莊子村整修各類用地78.2畝,在新村內建成“一縱三橫”主干道路1500米,拓寬村社道路3條6.8公里,硬化開通排洪渠550米,栽植側柏802株,薯塊松230株,建成塘壩1處5000立方米,村小學、新村部、衛生所完成主體工程,休閑廣場已投入使用。開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溝兩社為主體的“小康住宅 庭院經濟 增收產業 生態節能”四位一體模式的產業型家園45戶,現有35戶完成了主體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龍頭企業建設。黃花鄉群眾觀念落后,思想保守,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先后4次組織群眾參觀學習,鼓勵突出產業優勢打造,建辦養殖園。按照“基地 協會 農戶”的模式,疏通產銷渠道,今年,在擴大榮盛養殖園養殖規模的基礎上,通過下派鄉干部任副會長,指導養殖能手閆李龍等,投資35萬元,建辦黃花塬養殖園,新建豬棚3座55間,購置飼料粉碎、攪拌設施3臺(件),配備畜疫設備,購回仔豬130口,豬存欄已達到288口,出售育肥豬和仔豬195口,實現銷售收入8.3元。全鄉的生豬飼養量達到4210口,出欄量達到1684口,實現銷售收入67.36萬元,為養豬產業鏈條延伸起到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了“龍頭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民增收的步伐。

    ⑷實現“三個轉變”。一是重心由指揮型向服務型轉變。干部由以往的開會命令,對實情掌握不夠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間有距離的模式,變成赴“第一線”,摸實情,理思路,出實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來,做給群眾看,帶動了廣大農民群眾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二是干部作風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干部在中由過去的“一刀切”安排,蒙混過日子,缺乏積極主動性向直接參與,有具體服務目標轉變,減少了人浮于事,難以管理的弊端,作風從“務虛”到“務實”轉變,效能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優化,鄉村干部變親民、為民、利民。四是服務方式和執政方式上由原來的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由執政為民向為民執政轉變,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務”轉變。

    2、規范機構設置,新的職能作用發揮顯現。設置的“三辦一部”、“四個中心一個站”!叭k一部”主要負責黨務政務、經濟發展規劃實施、社會事業發展和人民武裝等!八膫中心一個站”主要承擔農業產業化發展、鄉級財務、勞務輸轉、法律援助服務和計劃生育等任務。這種機構設置強化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組織協調等職能,順應了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尤其鄉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以農業產業化服務為重點,堅持“養畜溫棚化、牛品改良化、飼草基地化、總量規;、防疫體系化”的“五位一體化”思路,鞏固提高了涼水泉等五村草畜產業整村推進片帶,加強了對高家坡等7個1000畝以上飼草基地管理,引進優良種畜和凍精品種,推廣先進飼養管理技術,縮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欄率,做活、做大、做強草畜產業,使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今年,全鄉種植優質紫花苜蓿200畝,改良草地1200畝,牛飼養量達到8512頭,存欄6880頭,出欄1632頭,凍配改良基礎母牛435頭,已產犢的163頭,新增溫棚65座,培育5頭以上的養殖大戶98戶,實現畜牧業總收入261.1萬元,人均達到346.1元。同時,補植補造、補栽仁用杏、結杏苗木2.4萬株,新開小寨子對面山等2處三荒大點1450畝。加強化果業基地建設,對三處千畝仁用杏基地進行標準化管理,組織群眾落實了除草、果帶整修、病蟲害防治等各項管理措施2次,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多方籌資2.3萬元,購買新品種脫毒洋芋、黃豆籽種,在經濟林帶內套種285畝和795畝,長勢良好,有望增收。

    3、合理精簡人員,減輕了行政運行成本。通過機構改革,全鄉24名村干部實行村支書、主任交叉任職或支書、主任“一肩挑”,有的還兼任合作社長,使村干部職數由原來的76人減少到目前的65人,精減11人,占村干部總人數的15,每年節省開支近3.6萬元。

    4、推行競爭考核機制,創造了服務產業的平臺。通過機構改革,將大部分干部按照所學專業和特長,安排到相應的村、企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任職,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點的機制向包產業、包項目典型、包重點轉移,干部本人也由當過去的“萬金油”干部轉變為“專長專用”。同時,按照形勢發展的需要,不等不靠,積極探索制定機構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機制和管理辦法,實行周小結,月評比,季考核,年匯總,實行一個產業組、一支服務隊、一套管理辦法、一套考核機制,打破過去的平均主義,進行績效掛鉤,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壓力,個個肩上有擔子,消除過去干部等待觀望的依賴思想,增強干部的緊迫感、壓力感和主觀能動性,使干部真正把的著力點從過去的行政命令式開始向為農民生產提供服務、帶領和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等參與式服務上轉移。涼水泉村黨員袁占梅結合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幫助涼水泉村確定了以“支部 協會”黨群共富經濟合作為平臺,以黨員能人、富人為骨干,帶動群眾走肉豬養殖產業規;_發路子的思路。機構改革以來,共組織銷肉豬2100多口,輸出勞務60多人(次),實現收入152多萬元。

    5、進一步轉變了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干部原來的催種催收、刮宮流產(計劃生育)變成了服務于民,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下派到村任職的干部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到產業中去,通過研究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幫助群眾出點子、找路子、想辦法,搞指導、搞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難題,引導群眾轉變觀念。通過他們發揮自身優勢,把農民組織起來,走產業化致富的路子領辦經濟實體,共同創造機會解決就業、增收問題。通過帶領群眾創業、跑市場,廣辟流通渠道,為群眾提供信息、拿定單,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的問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選派到油府莊村的李飛龍同志積極配合村黨支部,制定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發揮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啟動民間個人資金。引導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貴聯合袁喜文等6戶建辦了以種兔繁殖、銷售和技術咨詢為一體聚星養殖園。該園今年3月份動工建設,完成總投資5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5萬元,流動資金6萬元,購置粉碎機、顆粒飼料機等機械設備12臺(件),運輸車6輛。修建兔棚15座75間,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目前飼養量達到3260只。同時,吸引黃寨鄉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資投資15萬元建辦了油府莊村水泥預制廠,已于5月份建成投產,建有廠房3間,硬化水平臺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購置攪拌機、電焊機、切割機等機械設備6臺(件),機動運輸車1輛,主要以生產水泥檁條、水泥軌枕、鋼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種規格的水泥制品為主,現已生產各類產品3600件(塊),實現銷售收入4.8萬元。涼水泉村選派干部劉偉賢同志,配合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塬面百米經濟林帶內套種無公害脫毒138畝,整修拓寬涼后公路25公里,移動土方8立方米,通過驗收達到了四級公路標準,助推了各類運輸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水么村選派干部賈文玉同志,依托勞務輸轉協會,向縣內礦區輸送勞務工80人,實現勞務收入32萬元,為農民增收提供了發展平臺。高莊子村選派干部張震同志,會同高莊子村兩委班子成員吃苦耐勞,積極創新,為高莊子村新農村建設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群眾高興地說:“我們貧困山區就需要像張助理這樣有知識、有頭腦、有創勁的好干部”。

    6、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通過向村、企業或協會等中介組織選派干部,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業或中介組織負責人成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他們將自己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其他農戶,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二、機構改革中職能轉變存在的問題和今后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鄉鎮的內容、重點發生了變化,再加上鄉鎮撤并、人員分流和內設機構調整,打亂了鄉鎮多年形成的機制和管理體制。如何適應新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改進方式和方法,已成為當前鄉鎮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從目前情況來看,在鄉鎮職能轉變中還存在方面:

    一是思想觀念不適應。長期以來,鄉鎮的重中之重就是財政收入、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并且作為考核的硬指標,實行“一票否決”,F在,不僅沿襲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取消了,國家還給予農民各種補貼,由“多予少取”變為“只予不取”,“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鄉干部因此無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二是方法不適應。農業稅取消之前,鄉鎮干部主要是忙著“催種催收”。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和中央相繼下發的幾個“一號文件”,農民的經營主體意識、民主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單純靠行政命令開展失去存在基礎和意義。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方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搞好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增收,大多數鄉鎮干部心里沒底。

    三是發展思路不適應。農業稅取消后,雖然有轉移支付,但轉移支付是一個定數,且重在維持鄉鎮基本運轉,根本談不上償還債務、發展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農業無稅,鄉鎮無財,這對于長期習慣就農業抓農業的鄉鎮干部來說,是最大難題。

    四是管理模式不適應。長期以來,鄉鎮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務的方式把農業稅費等法定事項交由村民委員會執行完成,并對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生產、經營等具體活動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領導和管理。新的形勢下,如何在推進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實行對村社的指導、支持和幫助,成為鄉鎮干部必須解決的迫切課題。

    四是鄉鎮事業單位資金不足,無法添置服務設施,難以開展推廣項目。如獸醫站沒有一家健全的醫療設施,群眾養殖防病治病亂找獸醫,對養殖業的發展影響很大。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將繼續圍繞以轉變鄉鎮職能、建設服務型和法制型政府為著眼點,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

    一是狠抓思想觀念的轉變。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場和社會則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組織能力。應該說,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政府的作用從來都不是無限和萬能的。雖然政府一直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果其角色和作用扮演發揮超過限度,則不僅自身不堪重負,反而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使每個干部認識到,雖然政府職能的轉變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政府權力的縮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個人權力范圍的縮小或某些利益的損失,但改革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再調整和再分配。對改革不能葉公好龍,要做一個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的改革都應堅決支持。

    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今后鄉鎮的重點,緊密結合我鄉農業和農村實際,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法和路子,把鄉鎮政府的職能轉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轉移到搞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三是積極實施農村綜合改革。要結合完善鄉鎮機構改革,重點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和鄉村兩級債務化解等,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加快農村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是大力提高社會自我組織能力。在傳統的“強國家,弱社會”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會事務,另一方面,社會自身的組織能力很弱。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如果政府突然把很多社會事務的管理職能轉移給社會,確實很有可能出現混亂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必須把政府的社會事務的管理職能的轉變與大力提高社會的自我組織能力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模式。

    五是加強鄉鎮干部的技能培訓。干部普遍反映,過去只圍繞收款而,干部整天想的是如何采取方法從農戶手中把錢要回來,而現在轉變為服務型,干部就不能適應。比如在果樹作物技術、農機使用、科技發展上基礎知識少,F在要服務于群眾,就要加大培訓力度,鄉上要拿出經費,鼓勵和支持鄉干部自學和外出培訓,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搞好鄉鎮。

    六是理順條塊關系,增強鄉鎮政府功能。教育、衛生、土地等以及直接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其它機構的人、財、物,我們認為要下發給鄉鎮管理,逐步建立起適應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服務的新型事業機構運行體系。同時,把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應歸政府機關行使,而技術性、事務性、服務性的則由事業單位承擔。把過去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職能交叉不清的現象必須清除,切實實行政事分開。合理設置鄉鎮事業機構,將必要的為三農服務的農業、農技、農機、水利等部門合并為一個機構。只有理順了縣鄉關系,鄉鎮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鄉鎮行使領導和管理職能,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以確保我縣鄉鎮機構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來源于網,歡迎閱讀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iTp



    理,排查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從而把鄉鎮的重點轉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把鄉鎮干部的精力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使政府建設開始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和法制型轉變。

    我鄉通過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有力地促進了各項的開展,初步達到了改革的目標和效果。概括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成效:

    1、重新定位鄉鎮職能,初步實現了方式的轉變。通過改革,對政府職能進行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初步解決了過去存在的重管理、輕服務,重下達任務、輕農村實際需要,習慣于行政命令、不善于發揮市場作用等弊端。鄉鎮政府的職能由過去的行政型、命令強迫型、管理型的方式轉變到服務型、法制型的職能上。

    ⑴明確“三個定位”。首先明確了鄉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定位。鄉政府的職能和職責就是要由過去的催種催收,大包大攬轉加到加強引導、提供公共服務發展社會事業上來,把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發展環境等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交給社會和市場去經營。其次,明確了村級組織的職能和職責定位。村級組織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根本,組織農民發展優勢產業,組織農村中的富人、能人成為中介組織成員,通過他們引導群眾走向市場,同時,興辦鄉村企業,搞好新農村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第三,明確了領導的職能和職責定位。調整領導方式和方法,以服務為前提,努力學習一技之長,提高領導素質,加強政策引導,搞好政策服務,抓好組織協調。

    ⑵盤活“三個資源”。一是盤活了干部資源。按照縣委、縣政府下發的《鄉鎮機構改革試點實施意見》,制定了《黃花鄉機構改革試點方案》,規范了新設機構的運行機制,按人員編制方案對所有人員進行定編、定崗,定責,做到了“四有”即有地點、有崗位、有職責、有人員。按職能需要及干部所學的專業和鄉鎮積累的技能,在干部中開展了自報專長、競爭上崗,初步確定了人員。同時,采用量化管理的辦法推進干部管理機制改革,促進干部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二是盤活了勞動力資源。重點抓了勞務摸底建檔和農村勞動力培訓及有組織的勞務輸出,成立了領導機構,健全了勞務輸出組織服務網絡,利用農閑有利時機,聘請縣農牧局、果業局、科技局、勞務辦等有關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舉辦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10期1654人(次),實現了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術型轉變、由自發無序輸轉向有市場的輸轉轉變。積極聯系可靠的勞務市場信息,實行跟蹤服務,努力維護在外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止目前,全鄉集中向我縣境內的新安、大柳開工建設和周寨、新周等企業及蘭州、銀川、新疆、西安等大城市,累計輸出勞力1537人,其中:就地輸轉816人,向外輸出721人,實現勞務收入614.8萬元以上,人均達到4000元。三是盤活了自然資源。重新整合鄉域內的自然資源,啟動鄉域內的能人創業。楊家溝村積極為群眾創業致富搭建平臺,將本村的荒山溝協調劃撥給致富能人袁春牛、李林保發展畜牧業,實現了自然資源向經營資本的轉變。

    ⑶著力“三個重點”。一是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依托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組建了“草畜、林果、勞務輸轉”三大產業經營性社會協會組織,積極推行農戶合作型、技術服務承包型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實效。二是在示范典型帶動方面。以典型培育為載體,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在鞏固發展上培育典型,不斷提高內涵,培育了高莊子村草畜產業專業村及新農村建設典型。目前,高莊子依托草畜產業專業村建設項目,投資248萬元,修建養畜暖棚35座,投放基礎母牛35頭,栽植仁用杏200畝,種草100畝培育5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0戶,牛飼養量達到456頭,實現畜牧業收入32.1萬元。按照新農村實施規劃,高莊子村整修各類用地78.2畝,在新村內建成“一縱三橫”主干道路1500米,拓寬村社道路3條6.8公里,硬化開通排洪渠550米,栽植側柏802株,薯塊松230株,建成塘壩1處5000立方米,村小學、新村部、衛生所完成主體工程,休閑廣場已投入使用。開工修建以拱家洼、剪子溝兩社為主體的“小康住宅 庭院經濟 增收產業 生態節能”四位一體模式的產業型家園45戶,現有35戶完成了主體工程,配套完成了“三通”。三是抓好龍頭企業建設。黃花鄉群眾觀念落后,思想保守,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先后4次組織群眾參觀學習,鼓勵突出產業優勢打造,建辦養殖園。按照“基地 協會 農戶”的模式,疏通產銷渠道,今年,在擴大榮盛養殖園養殖規模的基礎上,通過下派鄉干部任副會長,指導養殖能手閆李龍等,投資35萬元,建辦黃花塬養殖園,新建豬棚3座55間,購置飼料粉碎、攪拌設施3臺(件),配備畜疫設備,購回仔豬130口,豬存欄已達到288口,出售育肥豬和仔豬195口,實現銷售收入8.3元。全鄉的生豬飼養量達到4210口,出欄量達到1684口,實現銷售收入67.36萬元,為養豬產業鏈條延伸起到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了“龍頭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民增收的步伐。

    ⑷實現“三個轉變”。一是重心由指揮型向服務型轉變。干部由以往的開會命令,對實情掌握不夠充分,而造成干群之間有距離的模式,變成赴“第一線”,摸實情,理思路,出實招,自己率先一步干起來,做給群眾看,帶動了廣大農民群眾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二是干部作風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服務型轉變。干部在中由過去的“一刀切”安排,蒙混過日子,缺乏積極主動性向直接參與,有具體服務目標轉變,減少了人浮于事,難以管理的弊端,作風從“務虛”到“務實”轉變,效能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優化,鄉村干部變親民、為民、利民。四是服務方式和執政方式上由原來的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由執政為民向為民執政轉變,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務”轉變。

    2、規范機構設置,新的職能作用發揮顯現。設置的“三辦一部”、“四個中心一個站”!叭k一部”主要負責黨務政務、經濟發展規劃實施、社會事業發展和人民武裝等!八膫中心一個站”主要承擔農業產業化發展、鄉級財務、勞務輸轉、法律援助服務和計劃生育等任務。這種機構設置強化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組織協調等職能,順應了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尤其鄉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以農業產業化服務為重點,堅持“養畜溫棚化、牛品改良化、飼草基地化、總量規;、防疫體系化”的“五位一體化”思路,鞏固提高了涼水泉等五村草畜產業整村推進片帶,加強了對高家坡等7個1000畝以上飼草基地管理,引進優良種畜和凍精品種,推廣先進飼養管理技術,縮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欄率,做活、做大、做強草畜產業,使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今年,全鄉種植優質紫花苜蓿200畝,改良草地1200畝,牛飼養量達到8512頭,存欄6880頭,出欄1632頭,凍配改良基礎母牛435頭,已產犢的163頭,新增溫棚65座,培育5頭以上的養殖大戶98戶,實現畜牧業總收入261.1萬元,人均達到346.1元。同時,補植補造、補栽仁用杏、結杏苗木2.4萬株,新開小寨子對面山等2處三荒大點1450畝。加強化果業基地建設,對三處千畝仁用杏基地進行標準化管理,組織群眾落實了除草、果帶整修、病蟲害防治等各項管理措施2次,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多方籌資2.3萬元,購買新品種脫毒洋芋、黃豆籽種,在經濟林帶內套種285畝和795畝,長勢良好,有望增收。

    3、合理精簡人員,減輕了行政運行成本。通過機構改革,全鄉24名村干部實行村支書、主任交叉任職或支書、主任“一肩挑”,有的還兼任合作社長,使村干部職數由原來的76人減少到目前的65人,精減11人,占村干部總人數的15,每年節省開支近3.6萬元。

    4、推行競爭考核機制,創造了服務產業的平臺。通過機構改革,將大部分干部按照所學專業和特長,安排到相應的村、企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任職,使干部把以前的包村、包片、包點的機制向包產業、包項目典型、包重點轉移,干部本人也由當過去的“萬金油”干部轉變為“專長專用”。同時,按照形勢發展的需要,不等不靠,積極探索制定機構改革后新的干部考核機制和管理辦法,實行周小結,月評比,季考核,年匯總,實行一個產業組、一支服務隊、一套管理辦法、一套考核機制,打破過去的平均主義,進行績效掛鉤,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壓力,個個肩上有擔子,消除過去干部等待觀望的依賴思想,增強干部的緊迫感、壓力感和主觀能動性,使干部真正把的著力點從過去的行政命令式開始向為農民生產提供服務、帶領和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等參與式服務上轉移。涼水泉村黨員袁占梅結合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幫助涼水泉村確定了以“支部 協會”黨群共富經濟合作為平臺,以黨員能人、富人為骨干,帶動群眾走肉豬養殖產業規;_發路子的思路。機構改革以來,共組織銷肉豬2100多口,輸出勞務60多人(次),實現收入152多萬元。

    5、進一步轉變了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通過鄉鎮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干部原來的催種催收、刮宮流產(計劃生育)變成了服務于民,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下派到村任職的干部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到產業中去,通過研究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幫助群眾出點子、找路子、想辦法,搞指導、搞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難題,引導群眾轉變觀念。通過他們發揮自身優勢,把農民組織起來,走產業化致富的路子領辦經濟實體,共同創造機會解決就業、增收問題。通過帶領群眾創業、跑市場,廣辟流通渠道,為群眾提供信息、拿定單,解決農產品的銷售難的問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選派到油府莊村的李飛龍同志積極配合村黨支部,制定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發揮能人、富人作用,大力啟動民間個人資金。引導扶持致富能人袁得貴聯合袁喜文等6戶建辦了以種兔繁殖、銷售和技術咨詢為一體聚星養殖園。該園今年3月份動工建設,完成總投資5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45萬元,流動資金6萬元,購置粉碎機、顆粒飼料機等機械設備12臺(件),運輸車6輛。修建兔棚15座75間,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目前飼養量達到3260只。同時,吸引黃寨鄉的致富能人李宏文資投資15萬元建辦了油府莊村水泥預制廠,已于5月份建成投產,建有廠房3間,硬化水平臺面156平方米,修建集雨水窖1眼,購置攪拌機、電焊機、切割機等機械設備6臺(件),機動運輸車1輛,主要以生產水泥檁條、水泥軌枕、鋼梁水泥椽、屋脊等各種規格的水泥制品為主,現已生產各類產品3600件(塊),實現銷售收入4.8萬元。涼水泉村選派干部劉偉賢同志,配合村黨支部、村委會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塬面百米經濟林帶內套種無公害脫毒138畝,整修拓寬涼后公路25公里,移動土方8立方米,通過驗收達到了四級公路標準,助推了各類運輸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水么村選派干部賈文玉同志,依托勞務輸轉協會,向縣內礦區輸送勞務工80人,實現勞務收入32萬元,為農民增收提供了發展平臺。高莊子村選派干部張震同志,會同高莊子村兩委班子成員吃苦耐勞,積極創新,為高莊子村新農村建設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群眾高興地說:“我們貧困山區就需要像張助理這樣有知識、有頭腦、有創勁的好干部”。

    6、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通過向村、企業或協會等中介組織選派干部,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大部分村社干部、企業或中介組織負責人成為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他們將自己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其他農戶,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二、機構改革中職能轉變存在的問題和今后思路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鄉鎮的內容、重點發生了變化,再加上鄉鎮撤并、人員分流和內設機構調整,打亂了鄉鎮多年形成的機制和管理體制。如何適應新的變化,及時調整思路,改進方式和方法,已成為當前鄉鎮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從目前情況來看,在鄉鎮職能轉變中還存在方面:

    一是思想觀念不適應。長期以來,鄉鎮的重中之重就是財政收入、計劃生育、綜合治理,并且作為考核的硬指標,實行“一票否決”,F在,不僅沿襲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取消了,國家還給予農民各種補貼,由“多予少取”變為“只予不取”,“失重”,干部心理“失衡”,一些鄉干部因此無所事事、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二是方法不適應。農業稅取消之前,鄉鎮干部主要是忙著“催種催收”。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和中央相繼下發的幾個“一號文件”,農民的經營主體意識、民主法治意識明顯增強,單純靠行政命令開展失去存在基礎和意義。新形勢下,如何創新方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搞好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增收,大多數鄉鎮干部心里沒底。

    三是發展思路不適應。農業稅取消后,雖然有轉移支付,但轉移支付是一個定數,且重在維持鄉鎮基本運轉,根本談不上償還債務、發展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農業無稅,鄉鎮無財,這對于長期習慣就農業抓農業的鄉鎮干部來說,是最大難題。

    四是管理模式不適應。長期以來,鄉鎮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務的方式把農業稅費等法定事項交由村民委員會執行完成,并對屬于村民自治范圍的生產、經營等具體活動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領導和管理。新的形勢下,如何在推進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實行對村社的指導、支持和幫助,成為鄉鎮干部必須解決的迫切課題。

    四是鄉鎮事業單位資金不足,無法添置服務設施,難以開展推廣項目。如獸醫站沒有一家健全的醫療設施,群眾養殖防病治病亂找獸醫,對養殖業的發展影響很大。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將繼續圍繞以轉變鄉鎮職能、建設服務型和法制型政府為著眼點,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

    一是狠抓思想觀念的轉變。政府的能力和作用是有限的,而市場和社會則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組織能力。應該說,自從國家產生以來,政府的作用從來都不是無限和萬能的。雖然政府一直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果其角色和作用扮演發揮超過限度,則不僅自身不堪重負,反而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使每個干部認識到,雖然政府職能的轉變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政府權力的縮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其個人權力范圍的縮小或某些利益的損失,但改革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再調整和再分配。對改革不能葉公好龍,要做一個真正的改革者,只要是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的改革都應堅決支持。

    二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今后鄉鎮的重點,緊密結合我鄉農業和農村實際,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法和路子,把鄉鎮政府的職能轉移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來,轉移到搞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三是積極實施農村綜合改革。要結合完善鄉鎮機構改革,重點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和鄉村兩級債務化解等,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為加快農村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是大力提高社會自我組織能力。在傳統的“強國家,弱社會”的治理模式下,一方面,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會事務,另一方面,社會自身的組織能力很弱。在這樣一種局面下,如果政府突然把很多社會事務的管理職能轉移給社會,確實很有可能出現混亂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必須把政府的社會事務的管理職能的轉變與大力提高社會的自我組織能力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模式。

    五是加強鄉鎮干部的技能培訓。干部普遍反映,過去只圍繞收款而,干部整天想的是如何采取方法從農戶手中把錢要回來,而現在轉變為服務型,干部就不能適應。比如在果樹作物技術、農機使用、科技發展上基礎知識少,F在要服務于群眾,就要加大培訓力度,鄉上要拿出經費,鼓勵和支持鄉干部自學和外出培訓,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搞好鄉鎮。

    六是理順條塊關系,增強鄉鎮政府功能。教育、衛生、土地等以及直接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其它機構的人、財、物,我們認為要下發給鄉鎮管理,逐步建立起適應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服務的新型事業機構運行體系。同時,把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應歸政府機關行使,而技術性、事務性、服務性的則由事業單位承擔。把過去政府機構與事業單位職能交叉不清的現象必須清除,切實實行政事分開。合理設置鄉鎮事業機構,將必要的為三農服務的農業、農技、農機、水利等部門合并為一個機構。只有理順了縣鄉關系,鄉鎮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鄉鎮行使領導和管理職能,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以確保我縣鄉鎮機構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來源于網,歡迎閱讀鄉鎮機構改革情況匯報。iTp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鄉鎮機構改革關情況匯報08-12

    稅費和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匯報08-12

    鄉鎮機構改革工作匯報08-12

    鄉鎮機構改革與職能轉換08-12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報告08-12

    鄉鎮機構改革競聘報告08-15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材料08-12

    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的深刻思考08-15

    鄉鎮機構改革調研材料08-15

    av片在线观看无码免费_日日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_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_在线亚州av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