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旅游局旅游業發展情況匯報
**市地處長江中下游,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深厚,自古以來被稱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城”,境內山環水繞、鐘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素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的盛名享譽國內外。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南京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5%,是全國著名的綠色古都。南京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積淀深厚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國文化令人回味無窮,自然景觀與悠久歷史交相輝映,曾以“金陵四十八景”聞名于世,如今,南京作為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發展旅游業的條件得天獨厚,全市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80多個,著名風景名勝點60多處,其中中山陵和夫子廟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旅游景點四十佳,全國唯有南京和北京兩市各占二處。2000年中山陵、夫子廟和雨花臺被國家旅游局、國家建設部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 2003年明孝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總統府、閱江樓建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2004年江心洲、傅家邊高分通過了國家驗收成為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南京獨特的資源、豐富的文化、完善的服務對于中外游客具有十分強烈的旅游吸引力。一、南京旅游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在國內外打響南京旅游品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個倍增、一個擴張”目標,即旅游經濟、郊縣經濟、外向型經濟倍增和商貿擴張,全市旅游總收入2005年要在200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2004年已經提前一年實現翻番目標。幾年來,南京旅游業還完成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南京旅游總體規劃獲得西班牙政府經費資助,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第一個引進外國政府資助城市;第一次全面開展全市旅游資源普查,摸清了“家底”;明孝陵景區“申遺”成功,南京有了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博愛之都—南京”旅游城市形象口號精編完成,旅游宣傳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第一次采用“寧鎮揚”三市聯合促銷和社區促銷新形式在廣州“珠三角”推出“博愛之旅”,增強了南京旅游品牌的市場影響力;首次評選一批南京形象導游員,為“建設新南京,迎接十運會”,樹立城市窗口形象打下基礎;建成了旅游信息、旅游咨詢、散客集散、旅游購物、旅游培訓、導游管理和醫療急救等七大中心,旅游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全市旅游行業成功創建省級文明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又邁新臺階。概括來說,南京旅游業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一)旅游產業支柱地位已經確立,對全市經濟的支撐牽拉作用日益凸顯。
一是旅游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南京旅游業“十五”期間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01年全市旅游總收入增長15.86%;2002年增長21.9%; 2003年由于“非典”影響,旅游業遭受“重創”,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有所下降,經過全市旅游行業的艱苦奮斗,全市旅游總收入仍然同比增長10%,2004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320億元,同比增長31.1%;接待國內旅游者2800萬人次,同比增長26.9%;接待海外旅游者72萬人次,同比增長39.8%;旅游創匯5.077億美元,同比增長59.8%,全市旅游總收入和旅游創匯均在2000年基礎上實現翻番,旅游倍增計劃歷時四年奮斗最終提前一年圓滿完成,旅游總收入連續四年位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四。2005年一季度,全市旅游總收入達91.9億元,同比增長18.9%;接待國內旅游者780萬人次,同比增長15.6%;接待海外旅游者13.8萬人次,同比增長17.8%;旅游創匯7302萬美元,同比增長22%,預計上半年將順利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二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星級飯店110家(其中五星級8家、四星級13家、三星級44家、一二星級45家);旅行社370家(其中國內旅行社345家、國際旅行社25家、中國公民出境游組團社11家);年接待量超過10萬人次的旅游景點39個,中山陵、雨花臺、夫子廟均進入全國“黃金周”接待量“十大景點”行列。
(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旅游產業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一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祿口國際機場、長江二橋、滬寧高速、寧合高速等一批道路交通工程,對外交通實現高速化。新建改造了城東干道、中山東路、長江路、新莊立交橋等一批城市景觀道路,完成了內秦淮河整治,建成了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南京文化藝術中心等大型城市公用場館。城市水電氣公交等公用設施短缺矛盾基本解決。二是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強化了城市綜合執法管理,市容環境、交通秩序、社會治安、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綠化、亮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城市面貌發生較大變化。三是旅游配套服務及設施日趨完備。開通了“黃金周”旅游綠色通道,優化了旅游飯店的星級結構,加強了旅游公廁等景點配套設施建設,新建了2個3星級以上旅游星級廁所,開通了5條專門連通全市各景點的旅游觀光巴士專線,完善了景區間旅游交通布局,在祿口機場、夫子廟等地建立了5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推出了長江路文化旅游街、湖南路旅游觀光購物街、夫子廟美食街等特色旅游街區,建成了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詢中心、旅游散客集散中心、旅游購物中心、旅游培訓中心、導游管理中心和旅游急救中心等七大中心,大大提升了城市旅游服務水平。
(三)政府主導,加快發展“大旅游”的格局已經形成。
一是健全了政府管理體制。市政府成立了跨部門的“旅游事業指導委員會”,下設“旅游市場管理專業委員會”、“旅游規劃建設專業委員會”和“旅游策劃委員會”,將市旅游局升格為政府工作部門,所有13個區縣都設立了旅游管理機構,強化了對旅游產業發展和實施旅游倍增計劃的宏觀調控、協調指導和檢查監督。二是明確了發展目標。全市制定了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到2010年,基本實現我市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強市”的戰略性騰飛;到2020年,將南京建成在國際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三是推出了促進發展的優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出臺 [2002]8號文《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組織領導、資源整合、多元投入、科學規劃、改善環境、樹立品牌、完善功能、鼓勵先進等八個方面提出了十八條加快發展的建設性意見,逐步增加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其中要求各區縣每年用于旅游宣傳促銷經費不少于20萬,并逐年增加,為加快實施旅游倍增計劃提供了政策支持;又頒布實施了《南京旅游業發展獎勵辦法》,撥出?瞠剟蠲磕陮δ暇┞糜螛I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調動了各種“能量”推動旅游發展。四是完善了強化管理的法規保證。經省、市人大批準,正式頒布實施《南京市旅游市場管理條例》,為完成旅游倍增計劃提供了強有力的法規保障。全市旅游管理部門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旅游經營者自覺守法經營、旅游消費者依法保護自己權益的氛圍已經形成。五是促進了旅游管理手段創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形勢,取消了旅游定點單位審批制度,建立傭金管理機制,在全國首批推行導游IC卡管理,并啟動全國首家“旅游110”聯動應急系統,提高了市場管理效率和力度。六是強化了城市旅游整體新形象宣傳。經過市旅游策劃委員會專題研究和廣大市民集思廣益,最終形成了“博愛之都”城市旅游形象新定位,旅游宣傳第一次有了城市名片,并通過多種媒體、多種方式在北京、成都、重慶、昆明和韓國、日本、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等地整體強力推出亮相,在國內外旅游市場引起強烈反響;分批針對性地邀請了海外旅行商和旅游記者來寧考察景點和旅游線路,密切了內外聯系,提高了宣傳實效;通過組織“名城會”海峽兩岸旅游論壇和狂歡節焰火晚會,精心承辦2004首屆世界旅游推廣峰會各項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南京旅游的影響力;通過與媒體聯合打造“邊走邊唱”、“南京旅游頻道”、“金陵之聲旅游專列”等旅游欄目,增加了旅游宣傳渠道;通過創新策劃舉辦迎新年聽鐘聲、南京國際梅花節、江心洲葡萄節、雨花石藝術節等四大全市性的旅游節慶活動,以節造勢,逐步實施市場化運作,以節養節,并指導各區縣舉辦螃蟹節、紅楓節、美食節、西瓜節等地方特色活動,全年30多個旅游節慶活動高潮迭起,進一步繁榮了旅游市場,擴大了宣傳影響。
(四)規劃先導,旅游資源開發建設邁上新臺階。
一是加快了旅游規劃編制審定工作。2004年,我市第一次全面開展全市旅游資源普查,建成26萬字600張照片旅游資源庫,初步建成了第一個南京旅游資源信息庫,并以此為基礎,將景區規劃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工作重點加快推進,切實提高旅游資源開發的整體水平。南京旅游總體規劃獲得西班牙政府21萬歐元資助經費,已經正式啟動編制,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第一個引進外國政府資助城市。同時,近年來還完成了幕燕風景區總體規劃、牛首祖堂風景區總體規劃、石頭城景區規劃設計,正式啟動了建鄴區、溧水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完成了對中山陵園景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長江路文化旅游一條街發展規劃、雨花大石湖生態旅游度假區規劃、浦口“一山三泉”旅游規劃、浦口湯泉鎮旅游詳細規劃和高淳縣、雨花臺區旅游總體規劃的評審,論證了大報恩寺塔選址重建工作,還完成了靜海寺-天妃宮擴(復)建工程、梅山礦業工業旅游暨秦淮新河旅游風光帶、渤泥國王陵等旅游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工作,八卦洲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被市政府批準,成為全市第一部由市政府批準的旅游規劃。二是精品景區建設取得突破。經過擴容改造的總統府景區和新建的閱江樓景區順利通過國家、省、市旅游局國家4A級旅游區(點)質量等級評定,江心洲、傅家邊通過首批全國農業示范點檢查驗收,成為南京旅游新“亮點”。目前,南京擁有國家4A級景區5個(中山陵、雨花臺、夫子廟、總統府、閱江樓,玄武湖、朝天宮申報國家4A級景區也通過了省級審核);3A級景區3個(天生橋、將軍山、高淳老街);2A級景區4個(高淳游子山、迎湖桃源、瑤池山莊景區和江心洲民俗村)。三是推出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紅色之旅”。根據中共中央《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綱要》,南京雨花臺、梅園新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已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此,我市著力打造以“偉人風范、崢嶸歲月”為主題的梅園新村紀念館,以“雨花忠魂、先烈永垂”為主題的雨花臺烈士陵園景區,以“同胞長眠、呼喚和平”為主題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以“大軍渡江、解放全國”為主題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制訂了《2005——2010年南京市紅色旅游發展綱要》;4月1日舉辦了紅色旅游啟動儀式;推出了“二三四五”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二條郊縣精品線、三條市區精品線、四條省際精品線、五條區域精品線)。四是加快了區縣旅游資源開發。吸引大批社會資金積極參與區縣旅游景區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珍珠泉野生動物生態園、浦口大吉溫泉旅游度假區、陽山碑材景區、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八卦洲沙灘風情園、甘泉湖旅游度假區等旅游項目,寶船遺址公園、靜海寺-天妃宮、珍珠泉“佛手湖”、兩湖(東屏湖、臥龍湖)旅游度假區、無想寺旅游度假區以及將軍山、天生橋風景區二期工程等一批旅游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并積極推動郊縣打造30個“農業旅游示范村”工作,市農林局給予每村25萬元的補助。四是促進了旅游資源整合。打破旅游資源部門所有,因地、因時制宜采取經營權轉讓、特許經營等方式推進資源整合和旅游企業改制工作,嘗試將旅游景區的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分離。陽山碑材景區將經營權轉讓給上市公司國旅聯合股份公司;八卦洲將江邊沙灘等共900畝土地交南京山青水秀旅游開發公司整體開發;溧水縣將天生橋景區經營權無償轉讓給市園林實業總公司經營30年;下關仙人湖度假村采取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組建股份公司從事旅游開發;中山陵開全國先河實行“特許經營”,所屬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轉為企業,獲授權使用景區資產從事經營活動。為充實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的資金基礎,我市抓住2005年南京“重洽會”召開的契機,進一步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資力度,全市推出了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暨遺址公園、秦淮新河風光帶、中華風云人物雕塑園、伊斯蘭風情園、八卦洲大江風光旅游度假區等22個重大旅游合資、合作項目。五是強化了旅游產品創新策劃。結合南京接待臺灣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推出了兩條“連宋行——大陸之旅”專線,包括“博愛之旅”和“和平之旅”,并籌劃開通南京至臺北的旅游包機;抓住“沿江開發”戰略實施契機,推出了長江“時光隧道”一日游水上游覽線;推出了覆蓋珍珠泉、八卦洲、江心洲、將軍山等郊縣景點的旅游專線,開發了通往湯山、江浦等郊區縣休閑度假景區的環城游憩帶,深受游客歡迎。
二、旅游業下一步發展思路和措施
2005年既是南京旅游業超前一年完成旅游倍增計劃后,全新謀求大發展和大突破的重要一年,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新規劃和銜接“十一五”旅游發展的關鍵一年。2005年全市旅游工作總體要求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積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市旅游工作,以旅游倍增計劃實現為新起點,加快推進旅游強市建設戰略。
2005年全市旅游經濟具體指標是:全市旅游總收入完成374.4億元,同比增長17%;旅游創匯5.69億美元,同比增長12%;接待入境旅游者80.6萬人次,同比增長12%;接待國內旅游者3220萬人次,同比增長15%,全面啟動南京“旅游強市”的建設。
下一步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一個目標,迎接兩大盛事,提升三大精品,實現四個突破,建立五大體系,促進八個協調。即: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旅游經濟總量上力攀新高;全力做好“迎接十運會、建設新南京”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兩大盛事;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廟、秦淮河三大旅游精品;重點在“博愛之都”旅游形象推廣、沿江旅游開發、旅游資源整合、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等四個方面實現全面突破;建立和完善旅游無障礙體系、標準化體系、數字化體系、誠信經營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全面促進旅游業在規劃編制、項目推進、郊縣旅游、品牌宣傳、節慶造勢、行業管理、區域聯合、行風建設等八個方面“協調發展”。
(一)強抓規劃編制,促進城市旅游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圍繞建設旅游強市目標,高起點、高標準完成《南京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在規劃中加強南京六朝文化、明代文化和民國文化內涵的挖掘,充分展示南京的城市旅游特色;謀劃旅游發展新思路,認真編制完成“十一五”全市旅游發展規劃和南京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指導區縣加快旅游規劃編審工作,完成建鄴區和溧水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修編、論證和評審和浦口區“一山三泉”、浦口區湯泉鎮旅游規劃的報批工作。同時,要以科學的全市旅游發展規劃為指導,進一步促進旅游與整個城市的整體發展,把城市作為一個大的旅游景點打造,要在老城改造、新區建設和沿江開發中抓住機遇,不斷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旅游產品,要以迎接“十運會”為契機,全面提升旅游環境和服務功能,加強旅游信息數據庫建設,積極推進鼓樓、白下、高淳、城北等旅游咨詢中心建設旅游咨詢中心建設,建立全市旅游咨詢服務體系,不斷提升“以人為本”的城市旅游環境,大力促進旅游業與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
(二)強抓項目推進,促進旅游產品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協調發展。
實施旅游精品戰略,大力提升中山陵、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明城墻等一批傳統旅游產品,強力打造具有市場震撼力的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同時繼續做好玄武湖、朝天宮、求雨山、金牛湖的提檔升級;精心打造旅游特色產品,推出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大石湖生態旅游度假區、大吉溫泉旅游度假區、一山三泉旅游度假區等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推進建設鄭和寶船遺址公園、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等新型觀光旅游產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大力培育南京云錦研究所、江寧金箔集團等工業旅游產品,填補我市工業游空白;抓住紅色旅游發展機遇,提升雨花臺、梅園新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等四家愛國主義旅游產品,準備將梅園新村打造成國家4A級旅游區。同時,要抓住“重洽會”和“十運會”召開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擴大旅游業的對外開放,積極研究旅游投資優惠政策,利用我市優越的旅游資源潛力,大力引進外資、民資等社會資金,建造“重量級”的旅游產品,促進重大旅游項目的深度開發;還要加快旅游資源的整合,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開發理念,結合實際采用經營權轉讓、線路聯合等方式,切實促進九華山、臺城、雞鳴寺“一票制”整合,白鷺洲、大成殿、中華門城堡等秦淮風光帶旅游資源整合,棲霞山、棲霞寺整合,珍珠泉度假區、老山整合,形成旅游產品的合作優勢,
(三)強抓郊縣旅游,促進旅游產業地域平衡與協調發展。
發展旅郊縣游對拉動郊縣經濟、引導農民實現增收增富具有強大的助推作用。要抓住城鄉統籌發展的大好契機,加強旅游與相關部門協作,發揮郊縣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產品,進一步擴大南京旅游的空間和容量;要積極優化郊縣旅游投資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打造郊縣旅游精品,促進城市旅游線路迅速向郊縣延伸;要大力推廣江心洲、傅家邊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成功經驗,提升浦口帥旗農莊、江寧橫溪鎮、高淳迎湖桃源等農業旅游產品,大力培育1-2家新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四)強抓旅游宣傳,促進旅游市場多元化和多層次協調發展。
宣傳促銷是我市旅游業的“主攻”任務之一,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加大城市整體的宣傳力度,使“博愛之都——南京”的口號耳熟能詳,成為中國知名城市旅游形象品牌。要加大國內外重要旅游市場宣傳力度,要用“主動”出擊戰術進一步拉動周邊地區以及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等我市重要的國內客源市場,積極組團參加國內旅游交易會以及北京、杭州等旅游重點城市舉辦的區域性旅游交易會;要積極推進開展區域旅游形象宣傳,聯合鎮江、揚州、馬鞍山赴東北、香港推銷“博愛之旅”,借助區域合力推廣南京旅游形象;境外市場要用“借力”宣傳戰術,組織參加日本世博會、英國倫敦展、中國(昆明)國際旅游交易會等活動,邀請香港、馬來西亞、日本、英國、美國、臺灣等地旅行商實地踩線,要借助境外媒體、旅行商的力量廣泛宣傳南京;要積極開辟新的客源市場,在保證國內客源穩固增長的基礎上,立足南京、瞄準全國、著眼全球,搶抓各種機遇狠推旅游市場的多元和多層發展,積極開辟新的入境客源市場;要繼續廣泛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渠道加強城市宣傳,豐富充實“南京旅游報道”、“邊走邊唱”、“旅游專列”等專題專欄節目,進一步優化宣傳內容,擴大宣傳影響。
(五)強抓行業管理,促進旅游市場規范化與人性化協調發展。
要建立和完善市、區(縣)兩級旅游市場聯合執法體系,明確工作職責范圍,開展聯合執法,加大對擾亂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確保重大旅游活動安全無事故;要繼續完善旅游“110”聯動機制,加強和協調與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強化旅游市場綜合治理,重點查處虛假旅游廣告、“黑車”、價格欺詐等行為,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要強化第一時間處理旅游投訴,在中山陵、雨花臺、總統府三大景區試行設立旅游投訴舉報站,解決“黑導”宰客、欺客行為,全年旅游投訴結案率達100%,游客滿意率達98%;要試行建立旅游應急處理基金,積極應對黃金周期間可能出現的重大質量和交通事故;要推進和強化行業信息化建設,爭取企業網上填報統計數據達90%以上,并積極引導企業加快旅游電子商務建設,在經銷模式上盡快與國際接軌;要加強旅游人才培訓管理,推進旅游行業“高、精、尖”人才的培訓,完成培養100名南京形象導游任務,評選“南京市十佳導游員”,組織開展旅游行業技術比賽,全方位提高導游服務水平和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力爭使全市擁有大專學歷以上導游員的比例達到70%。
(六)強抓以節造勢,促進旅游節慶活動市場化運作與政府主導協調發展。
以節造勢、以節興旅,要繼續推進市場化運作的辦節模式,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參與,政府組織協調,企業創新策劃,切實減輕政府辦節負擔,借助旅游節慶活動影響力樹立企業形象,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要實施節慶活動名牌戰略,必須堅持少而精、樹品牌,繼續提升國際梅花節、江心洲葡萄節、雨花石藝術節、迎新年聽鐘聲四大全市性節慶活動品牌,在創新形式、充實內容、擴大影響上狠下工夫,走市場化、特色化、專業化路子,打造出在國內乃至國際上較有影響的旅游節慶活動精品;要積極指導區縣旅游節慶活動,支持區縣辦好六合龍袍蟹黃湯包節、高淳螃蟹節、雨花臺春牛首踏青節、棲霞秋棲霞紅楓節等地方特色濃郁的旅游節慶,并對特色鮮明、基礎良好、市場潛力巨大的旅游節慶活動進行扶持,打造四個郊區縣節慶活動品牌;要加強旅游與文化、體育、商貿、農林等活動的聯系,打破各自為陣的狹隘觀念,促進部門之間集中優勢、聯合辦節,不斷豐富和拓展節慶活動內涵,實現節慶活動規模和檔次提升。
(七)強抓區域合作,促進城市旅游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加入“WTO”以后,特別是面對2006年旅游業即將全面開放的新形勢,要積極開展旅游行業跨地域、跨省際、跨國界的“合縱連橫”,推進旅游企業的集團化經營和品牌連鎖經營,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核心競爭力;要繼續鞏固南京作為區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優勢地位,促進與長江沿岸中心城市協調會、南京經濟區域、南京都市圈、長三角15+1等區域城市交流,構筑新的發展平臺,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提升新的經濟增長極;要針對區域內外的市場特點,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開發具有互補性的、實用性和觀賞性相結合的、適應游客需求的系列旅游商品;要以“寧鎮揚”旅游合作為起點,加強與區域城市之間的特色銜接、互補合作,大力推進城市之間全方位的旅游合作,推出精品化、特色化、系列化的旅游線路,借助區域強勢取得旅游市場的強勢地位。
(八)強抓服務意識,促進旅游行風建設與創建文明城市協調發展。
要以“讓群眾滿意、讓游客滿意”為全市旅游行業標準,圓滿完成旅游行業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南京實現“兩個率先”和構建“和諧南京”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確保達到“黨員隊伍的能力素質有新提高、黨組織建設有新加強、黨群干群關系有新改善、旅游經濟發展有新成效”的目標;要以“迎接十運盛會、爭創文明城市”為契機,強化窗口行業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全行業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并積極開展爭當“迎十運盛會、創文明城市”先進單位和個人的活動,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全市旅游行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任務;要推動企業誠信建設,加強媒體和市民行風監督,并配合有關媒體召開旅游者、旅行社、新聞媒體座談會,倡導理性消費、依法維權;要以民主行風監督為鏡鑒,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旅游企業、新聞媒體、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加強旅游行業行風建設和機關思想作風建設;要認真貫徹執行《行政許可法》,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依法執法和文明執法。
【市旅游局旅游業發展情況匯報】相關文章:
市旅游局工作的情況匯報08-16
市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匯報08-12
市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情況匯報08-12
淺談我市旅游業的發展08-16
淺談我市旅游業的發展08-15
嘉峪關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匯報08-12
市旅游局工作計劃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