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對全市農村婦女就地轉移增收致富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充分發揮廣大婦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市婦聯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討論、走訪了解、問卷調查等形式,圍繞當前農村婦女就地轉移情況,在全市農村開展了一次全面、詳細的調查,F將調查報告如下:一、農村婦女就地轉移的基本情況 (一)加工業是農村婦女就地轉移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重點培植的紡織服裝、機械制造、食品加工、木器加工“四大產業”和小五金、鞋業、玩具、皮件“四小商品”初具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全市農村婦女不出家門就能當上工人,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據調查,高密市現有的167965名婦女勞動力中,從事加工業就地轉移的就有65843人。 (二)已婚婦女是就地轉移的主要群體。農村已婚婦女由于受家庭、土地等方面的限制,既要照顧老人、孩子,又要把土地經營好,很難有精力進城打工,而在本鎮、本村就地轉移特別適合她們。目前,高密市就地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已婚婦女占95%,其中,25-30歲的17448人,30-45歲的28935人,45歲以上的15826人。 (三)“企業+加工點+農戶”是就地轉移的有效模式。調查發現,全市鎮村現有加工企業416家,加工點2558個,加工戶有加工人員至少4人的15255戶。孚日集團在大牟家、雙羊、柴溝、注溝等六處邊遠鎮設立加工廠,就地解決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可轉移婦女勞動力4500多人,形成了“企業+加工點”的模式;高密市彤洲玩具廠,在農村設立了30個玩具加工點,加工工序“下放”到1100名婦女手中,農村婦女不出家門每天就能掙30—40元錢,是典型的“加工點+農戶”模式。像呼家莊鎮安家屯村現有加工點2個,全村從事玩具加工的婦女120余人,有效地帶動了全村婦女增收致富。 (四)“婦代會主任+計生專職主任+經濟女能人”是就地轉移的重要手段。目前,高密市已有133名婦代會主任擔任加工點的聯系人,成為了加工企業的“業務員、技術員、服務員”!皨D代會主任+計生專職主任+經濟女能人”三位一體的格局,有力地發揮了婦女組織的作用,帶動了更多的農村婦女參與到加工業中來。柴溝鎮吊莊村婦代會主任張玉梅,除干好村里的工作外,還組織帶領婦女加工鞋料,負責向70名婦女供貨,每個婦女每月能掙600元,她自己年收入也在5萬元以上;雙羊鎮鄭公二村婦代會主任于玉欣,擔任玩具加工廠負責人,帶領周圍村莊200多名婦女加工玩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群眾威信都大大提高,村里的育齡婦女多數在加工廠上班,計劃生育工作也不用再走門竄戶,在加工點上就能完成計劃生育組織、宣傳等任務。 (五)宣傳教育是加快農村婦女就地轉移的重要措施。當前,傳統的就業觀念還不同程度制約著部分農村婦女的自身發展,認為婦女種好責任田、照顧好家是本份,不愿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阻礙了女性走出家門尋求致富的路子。為此,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典型帶動是鼓勵農村婦女創業增收的有效動力。大牟家鎮婦聯成立農村婦女增收致富事跡宣講團,靠致富帶頭人言傳身教,增強了廣大婦女參與經濟發展的意識,F在全鎮有100多名農村婦女到孚日集團在該鎮設的加工廠上班。 二、農村婦女就地轉移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市場不完善。近幾年,各級政府雖在勞動力市場的硬件建設上投入很大,但鄉鎮一級農村職業介紹機構還處于發展初期,普遍存在場所少,布局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息不暢通等問題,致使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加工點分布不平衡,存在著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的現象。仁和、夏莊、李家營等鎮的企業存在著招工難問題,而闞家、康莊、注溝、雙羊等鎮尚有大量的婦女勞動力需要就地轉移。調查統計,全市需就地轉移的婦女有24293人,其中,25-30歲的4118人,30-45歲的11233人,45歲以上的8942人。 (二)加工企業在全市覆蓋面較小。近幾年,高密市工業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在廣大農村仍存在著加工企業覆蓋面小、覆蓋點不全的問題。據調查問卷統計,目前,全市尚需設加工企業99家,需設加工點479個,希望從事工藝品加工16868人,鞋帽制作8696人,制衣6224人;在工作模式上,希望在鎮區企業上班的10773人,在村加工點干的10389人,在家干加工的16990人。由此可見,到鎮村企業打工或在“家庭工廠”、“炕頭車間”從事手工加工成為農村婦女的最大愿望。 (三)加工企業帶動能力小,與加工戶關系不穩定。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集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加工企業少,大都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單純靠來料加工、來樣加工、沒有自行銷售能力的小企業,受市場的沖擊很大,致使加工戶不是經常加班加點就是沒活干,影響了加工企業的信譽,制約了加工企業的發展,削弱了加工戶的經濟收入。 (四)農村婦女的觀念與規范化管理不接軌。調查顯示,年輕的、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農村婦女大批向城鎮轉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婦女,她們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較自由散漫,家務拖累嚴重,進入企業后,很難適應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導致生產難以正常運營。李家營鎮某玩具加工廠,能用工人100人,但只能招到40人干活,并且由于這些工人素質較低,時間觀念、紀律觀念淡薄,難以管理,造成了用工難與難招工的矛盾。 (五)企業同工不同酬,影響工人積極性。企業到鎮(街)設立加工廠,為當地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隨著這種加工模式的運行,出現了“鎮黨委、政府大力招工,而工人卻大量流失”的問題。調查發現,原因主要是加工廠的工人與企業總廠的工人在工資、福利待遇、簽訂勞動合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婦女在企業的穩定性。 三、解決農村婦女就地轉移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各級要重視與大型企業聯姻,加快項目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主動出擊,加強與大型企業的聯系,充分發揮大型加工企業在貿易、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大力開展“傳、幫、帶”活動,到鎮村設立分廠,就地吸引走不出家門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實現企業、農戶雙贏的目的。 (二)建立城鄉一體的婦女就業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與企業達成共識,打破城鄉界限。一是營造平等就業環境。通過多種形式,為農村婦女提供平等參與、平等競爭的機會,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競爭發展的新觀念。二是營造平等服務環境。要加大行政執法檢查力度,完善農村婦女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婦女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 (三)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更新婦女創業觀念。充分發揮婦女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走村入戶,到農戶家中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工作,教育廣大婦女破除小富即滿、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注重發現和培植像河崖鎮李美云辦服裝廠致富眾鄉鄰、雙羊鎮李玉鳳設玩具加工點帶動170多人從事加工業增收等典型,通過電視、廣播、報告會等形式,廣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激勵廣大農村婦女樹立敢闖敢為、勇于創業的開拓精神。 (四)加強培訓教育,提高農村婦女整體素質。農村婦女的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婦女的就業狀況和增收情況,只有提高農村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其掌握技能,才能在經濟建設中真正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從調研的情況看,農村婦女最迫切需要的是技術,技術的缺乏成為制約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一大瓶頸。各級婦女組織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資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科技培訓,幫助她們掌握一技之長。 (五)選好配強基層婦女干部,構建“三位一體”格局。實踐證明,“婦代會主任+計生專職主任+女能人”三位一體的組織體系,信譽度高、影響力大,有自己的工作優勢和組織優勢,有利于組織、帶動廣大農村婦女參與到經濟發展中來。要選拔那些年紀輕、文化高、有經濟頭腦的“經濟型”、敢闖敢干的“開拓型”、大公無私的“奉獻型”婦女擔任村婦代會主任,大力實施婦代會主任帶頭致富、帶領農村婦女致富的“雙帶”致富工程,幫助婦女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促進農村婦女勞動力加快轉移,實現增收致富。
【對全市農村婦女就地轉移增收致富情況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增收致富工程調研報告08-12
2015年增收致富計劃08-23
農民致富增收的文章從何處落筆08-12
農村增收致富經驗交流08-24
鄉鎮農村婦女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08-12
農村婦女養豬致富事跡材料08-03
在全市農民增收形勢分析會上的講話08-16
漁業增收情況匯報08-12
抓好勞動力轉移 促進婦女增收04-28